部门生产率差异是否影响了区域对外竞争力-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区域异质性的解释_第1页
部门生产率差异是否影响了区域对外竞争力-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区域异质性的解释_第2页
部门生产率差异是否影响了区域对外竞争力-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区域异质性的解释_第3页
部门生产率差异是否影响了区域对外竞争力-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区域异质性的解释_第4页
部门生产率差异是否影响了区域对外竞争力-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区域异质性的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扩展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模型并建立了省际之间汇率差异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以后,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异质性明显;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可用于解释省际汇率差异,假设各省贸易品一价定律成立,各省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差异、部门结构及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程度等的不同导致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差异,由此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表现出异质性。劳动力的跨省迁移由于存在结构特征,没有造成部门生产率的较大差异,对汇率的影响不显著。部门生产率差异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程度越高,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越明显,非贸易品部门比重的提高也使得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变化,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升缓慢是部门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对各地区更好应对外部冲击和提高中国整体对外竞争力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异质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常态下人民币从外围货币向中心货币升级的路径研究”(17AJL016),项目负责人:李婧;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项目“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原罪与救赎研究”,项目负责人:李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QNTD202103),项目负责人:郝宇2005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更加弹性化和市场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2005年7月至2021年6月累计上升39%,实际累计上升49.2%。①人民币有效汇率代表中国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总体竞争力,但与大多数开放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经济体量大,某些省份经济总量甚至相当于某一个国家,而且,各地区不仅在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战略等方面有差异,而且对外竞争力和贸易条件也存在差异,当面临外部冲击时,不同省份受到的影响不同。“一个国家,一种货币”,人民币有效汇率应该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整体对外竞争力,但是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体量等方面存在的多维差异,就使得国家意义上的人民币有效汇率不能反映各地区对外竞争力的差异,由此中国存在着“一种货币,多种竞争力”。当前,我们面临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为了有效衡量各地区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在国际市场的表现,本文从地区对外竞争力的角度切入,并在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指引下,探讨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省际异质性及其原因,为中国整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贡献有三点:第一,在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指引下,建立一国不同地区间的巴拉萨—萨缪尔森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因素及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拓展了相关研究;第二,考虑各省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部门结构、劳动力市场状况等,考察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各省的适用性及所呈现的特征,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一些不足;第三,在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异质性的基础上,针对“一种货币,多种竞争力”的情况,从新的视角分析中国省际经济特色差异如何影响地区竞争力,对地区竞争力差异进行深层次挖掘,细化了相关研究,为更好应对外部冲击提供新思路。一、文献回顾一直以来,购买力平价被认为是最皮实的汇率决定理论,但是在现实经济中,汇率往往偏离了购买力平价,并且同一种货币在不同地区的购买力也不同。从可贸易品来看,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会影响实际汇率;从非贸易品来看,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导致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原因。Balassa(1964)和Samuelson(1964)均从部门生产率的角度解释了实际汇率的波动,即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两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差异,从而使实际汇率偏离了购买力平价(即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解释汇率的变化,是对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购买力平价的巨大挑战,该框架提出之后,很多研究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做了实证检验。例如,Marston(1986)的研究显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日元实际汇率的升值具有解释力。Chinn(2000)选取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证实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适用,劳动生产率可以解释这些发展中国家实际汇率的升值。综合来看,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可以解释实际汇率的大部分波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只可以解释实际汇率的小部分波动(徐建炜、杨盼盼,2011;胡再勇,2013;谭小芬等人,2015;戴金平等人,2015)。刘达禹、刘金全(2015)等的分析则认为,在2010年以前,一价定律偏离因素占主导地位,进入2012年以来,一价定律偏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在逐步减弱,而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波动成为实际汇率变动的核心驱动力。实际上,并不能把一价定律偏离因素、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割裂开来分析有效汇率。以上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价格”和“价值”的争论,是从货币数量论还是从劳动生产率来阐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化。人民币有效汇率是一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衡量的是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一种货币,一个汇率,尽管从全国层面来看,人民币有效汇率是唯一的,但从区域层面来看,由于各地区贸易方向、贸易伙伴的差异,各地区所面对的贸易条件不同,当外部冲击来时,各地区所受到的影响不同,汇率传递的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徐奇渊、李婧、刘力臻(2007)提出了中国经济非匀质的假设,中国在承受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冲击方面存在非对称效应,人民币汇率有特殊的影响力,如考虑贸易乘数和投资乘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外贸易开放度较高、FDI流入较高的东都地区是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的强响应地区。因此,人民币有效汇率和地区增长差异有重要联系。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区域异质性也意味着贸易条件的差异性,对此,国内不少学者都根据研究需要测算了省际层面的有效汇率(赵文军,2014;PanpanYang、QingyiSu、QiyuanXu,2016;向鹏飞、张莹,2018,等等)。省际人民币有效汇率反映的是地区对外竞争力,其异质性说明一种货币会表现出多种竞争力。对于贸易伙伴与国家层面较相近的省份,其对外竞争力可能更接近全国水平;对于贸易伙伴与国家层面相差较大的省份,国家整体的对外竞争力就很难代表这些省份的对外竞争力,这种情况下,省际有效汇率能够较好地解决“加成谬误”问针对有效汇率异质性的形成,一些学者在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指引下分析中国各省的实际情况。Guillaumout和PingHua(2001)曾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否适用于中国各省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各省之间通货膨胀率的差异。陈红(2008)通过改进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前提假设,分析了中国八个地区间人民币实际比价差异的影响因素,认为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劳动工资水平变化率可以解释各地区间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不同。赵进文、苏明政(2014)基于省际面板平滑转化模型,分别以两部门价格指数之比、人均产出之差表示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和两部门生产率差异,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分割、金融一体化程度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影响,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指数越高,分割程度越大)和金融一体化指数分别高于某个特定值时,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系数会降低。刘来会、徐坡岭(2018)在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分析中考虑到劳动力价格扭曲,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刘晓辉、吴建利(2021)也考察了中国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抑制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发上述文献主要分析了地区之间价格差异的影响因素,也显示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分析中国省际问题的解释力,但仍有一定局限,第一,在检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国内的适用性时,以往研究要么以各省内部实际汇率作为汇率的衡量指标,要么仅考虑各省价格差异而不考虑贸易对象的差异,这两种方法均不能充分反映各省对外竞争力,得出的结论指导意义不够明确。第二,多数学者对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没有划分部门属性,而是以人均收入、人均产出等作为替代指标,近年来考察部门、行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渐成为一种趋势,有必要进一步细化考察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第三,以往研究在调整劳动力有关假设时,多以单一指标衡量劳动力市场分割,较少从跨区域、跨部门等维度分析劳动力市场状况,有一定的局限;第四,多数学者在考察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适用性时,主要基于汇率与生产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对两者之间所呈现的非线性特征研究不够、支撑不足。鉴于此,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拟在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指引下,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省际层面的异质性,并探索异质性形成的原因。本文余下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具体分析省际汇率的异质性特征,第三部分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建立汇率异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部分构建省际汇率影响因素的模型并说明变量和数据来源,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第六部分给出进一步的解释,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启示。二、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地区异质性表现作为对外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人民币有效汇率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贸易对象的币值、贸易权重和相对价格,根据BIS的计算方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计算公式可以写为:RERjjERjj币的双边名义汇率,P为国内价格水平,Pj为j国的价格水平,Wj表示中国与j国双边贸易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EXj表示中国对j国的出口额,IMj表示中国自j国的进口额。从主权国家的角度,一个国家,一种货币,一个汇率。人民币有效汇率是中国货币价值的全面衡量。但是,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差距明显,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和贸易对象不同,因而人民币有效汇率在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从贸易对象看,中国前几大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对比各省分国别的贸易情况,一些省份的贸易伙伴与全国有较大差异,例如,黑龙江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俄罗斯,云南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东南亚国家,新疆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亚国家。由此,各省的人民币有效汇率一定不同于全国层面的人民币有效汇率。而且,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的GDP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405亿美元),对外贸易额已经超过2500亿美元,经济体量超过了泰国、新加坡、南非等国家,相当于俄罗斯经济总量的近50%,因此,考察省际实际有效汇率(provincialrealeffectivehangerat)exchangerate,简称PREER)的异质性对于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外部冲击下各地区反应的差异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在理解国别实际有效汇率(REER)的基础上,省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可以表示为:,其中,ERj表示人民币与j国货币的双边名义汇率,Pi为省份,其中,ERj表示人民币与j国货币的双边名义汇率,Pi为省份i的价格水,其中,EXij表示省份i对j国的出口额,IMij表示省份i,其中,EXij表示省份i对j国的出口额,IMij表示省份i自j国的进口据此,我们计算了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②,图1给出了省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通过对图1的观察,结合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我们发现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体呈现出发散—收敛—再发散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1999至2008年,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现一定的异质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明显波动,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差异也有所扩大,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由原来的单一钉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对美元步入小幅升值轨道,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开始上升,同时呈现发散特征。第二,2009至2014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人民币汇率暂停了升值步伐,2010年6月“二次汇改”后人民币再次步入升值轨道,这期间,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幅收窄,且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显示这一时期省际人民币有效汇率呈现一定的收敛特性。第三,2015年开始,各省汇率差异又开始扩大,“8·11”汇改调整了人民币汇率报价机制后,汇率弹性大幅提升,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异质性明显,黑龙江、内蒙古、广西等省份的汇率波幅尤其明显,显示这一时期省际人民币有效汇率再次呈现一定的发散从区域层面看,根据地理相近和经济差异情况区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地区的对外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见图2),1999-2019年,东北地区累计升值67.2%,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分别累计升值47.9%、46.3%和42.2%,尤其2015年以后,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地区的有效汇率分化明显,东北地区汇率上升幅度最大,西部和中部次之,东部升值幅度最小③。三、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将在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指引下,建立理论模型对异质性有效汇率的来源进行解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巨大贡献在于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角度,解释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快速升值。传统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假设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资本和劳动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在国际间、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经济体内部的劳动力总量固定且可自由流动;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贸易品满足一价定律,其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非贸易品由于不可流动性其价格由国内市场决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我们假设资本在各地区可以自由流动,而在劳动力流动方面,尽管中国人口迁移逐渐增加,但人口流动多集中在省域内部,各省之间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前期户籍政策的影响,加上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因素,劳动力跨省流动仍存在明显障碍(苏伟洲、申洪源,2017;袁青川、易定红,2019;钟粤俊、陆铭、奚锡灿,2020)。若把各省因为经济体量和贸易伙伴差异视为独立经济体,则劳动力在各省内部流动性较高、而跨省流动性不高的假设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初始假设基本相符,尽管如此,我们仍根据中国实际经济情况,调整劳动力有关假设,分析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解释省际汇率方面的适用性。假设一国有两个地区(省),分别为A地区和B地区,每个地区各有两个部门,分别为贸易品部门T和非贸易品部门N,A地区对应的贸易伙伴为外国1,B地区对应的贸易伙伴为外国2。为简便起见,假设A地区和外国1的部门结构相同,贸易品部门的权重用α表示,非贸易品部门的权重用1-α表示。B地区和外国2的部门结构相同,贸易品部门的权重用β表示,非贸易品部门的权重用1-β表示。QA1T表示A地区与外国1贸易品的相对价格,QB2T表示B地区与外国2贸易品的相对价格,QA1N表示A地区与外国1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QB2N表示B地区与外国2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aAT、aBT、a1T、a2T分别表示A地区、B地区、外国1和外国2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aAN、aBN、a1N、a2N分别表示A地区、B地区、外国1和外国2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PAT、PBT、P1T、P2T分别表示A地区、B地区、外国1和外国2的贸易品价格;PAN、PBN、P1N、P2N分别表示A地区、B地区、外国1和外国2的非贸易品价格。S1为本国货币与外国1货币的即期汇率,S2为本国货币与外国2货币的即期汇率,S为本国货币与外国1货币和外国2货币的加权有效汇率。同时假设一价定律仅在贸易品部门适用,由于贸易品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因而贸易品的价格在A地区、B地区、外国1和外国2是相等的,从而有:考虑到,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是不同的,而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在地区间和国家间是无差别的,比如理发的劳动生产率在美国和中国,或在中国北方和南方是无差别的。即aAT≠aBT≠a1T≠a2T,aAN=aBN=a1N=a2N。并且,对于外国1和外国2,名义工资因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一国范围内是相等的,且符合要素市场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水平由劳动的边际产出(即劳动生产率)决定,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生产率,即 (3) (4)对于地区A和地区B,假设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当地区内劳动力存在部门分割时,劳动力很难通过自由流动而实现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工资的均等化,即WAT≠WAN,WBT≠WBN,同时,在地区A与地区B之间有跨地区迁移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也会影响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假设m为劳动力跨地区迁移对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影响系数,n为劳动力跨地区迁移对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影响系数,则有:(5)(6)mAWAT=aATPAT,nAWAN=aANPAN,且mAWAT≠nA(5)(6)mBWBT=aBTPBT,nBWBN=aBNPBN,且mBWBT≠nBWBN上式中,和表示的是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工资率,其可以看作劳动力跨部门分割对部门相对价格的影响;部门相对价格的影响。根据aAN=aBN=a1N=a2N,S2PAT=P1T,S2PBT=P2T,可得A地区与外国1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为:和可以看作劳动力跨地区迁移对B地区与外国2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为:令总价格指数P为两个部门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PA=(PAT)α(PAT)1-αPB=(PBT)β(PBN)1-βPTPNPN上述等式合并整理,可得A地区和B地区的实际汇率:显然,在贸易品符合一价定律的情况下,A地区的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A地区与外国1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A地区非贸易品部门的权重1-α;B地区的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B地区与外国2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B地区非贸易品部门的权重1-β。对上式两边求对数可得:显然,在外国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为外生变量),一个地区的实际汇率取决于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结构、劳动力跨部门分割程度、劳动力跨区域迁移程度,以及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由此,我们有以下假设:假设1:一个地区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对该地区实际有效汇率有重要影响,即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地区层面成立,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越大,汇率越倾向于升值。上述推导还表明,不仅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对该地区实际有效汇率有重要影响,劳动力市场状况和部门结构也会影响地区间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发挥。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当非贸易品部门比重较低时,由于非贸易品部门在总价格指数中的权重较低,非贸易品部门价格上涨对汇率上升的助推作用有限;而当非贸易品部门比重较高时,非贸易品部门价格上涨会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汇率上升。同样的,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当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低时,劳动力较为自由的流动会带动非贸易品部门工资水平的上升,使得非贸易品相对价格上升,从而推动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而当劳动力市场分隔程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的有限流动抑制了非贸易品部门工资水平的上升,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影响了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与实际有效汇率间的关系。由此得到假设2:假设2:劳动力市场状况和部门结构对地区间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发挥有门限效应,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差异对实际有效汇率存在非线性影响。有效汇率衡量的是一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加权汇率,从国家层面出发,本国货币的有效汇率S为S1和S2的加权平均,可简单假设为S=0.5*S1+0.5*S2,从地区层面出发,由于A地区只与外国1进行贸易,B地区只与外国2进行贸易,则实际汇率QA和QB即可分别表示A地区和B地区的实际有效汇率。显然:QA、QB和S均不相等,即有效汇率在地区层面出现了异质性,并且:上述演绎过程表明,在可贸易品符合一价定律的情况下,地区间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结构、劳动力跨部门分割程度、劳动力跨区域迁移程度,以及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导致了实际有效汇率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四、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一)模型设定为了更好地分析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异质性特征,探索异质性产生的原因,我们将依据式(11)、(12)调整后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构建实证模型,检验影响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模型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考虑个体间的异质性,因而采用变截距的个体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假设模型如下:为进一步识别劳动力市场状况和部门结构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发挥程度的影响,考察汇率与生产率关系的非线性特征,本文借鉴Hansen(1999)的模型,设定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如下:上述两式分别为单一门限模型和双重门限模型,多重门限模型与此类似。式中,xit为外生解释变量,qit为门限变量;I(·)为示性函数,若括号内条件成立则取值1,若不成立则取值0;γ为待估门限值;其余变量含义同式(14)。(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上述两个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各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用preer表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分别如下:1.核心解释变量。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用rlp表示)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计算公式为:贸易品部门生产率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差异=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其中,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贸易品部门增加值/贸易品部门就业人数;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非贸易品部门增加值/非贸易品部门就业人数。④2.其他解释变量。其他解释变量包括劳动力跨部门分割程度、劳动力跨省迁移程度、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结构。劳动力跨部门分割程度:用各省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工资差异(rwr)表示,计算公式为: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工资差异=贸易品部门年平均工资-非贸易品部门年平均工资,其中,贸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