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品德测评方法述评与展望
[摘要]品德测评是现代德育心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从学者们对品德测评概念的不同诠释就可见一斑。品德测评方法的研究应该借鉴国外经典品德测评研究方法,发掘我国古代品德考评经验,反思我国当代品德测评方法,解决品德测评研究的“三度”问题,做到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品德测评;测评方法
对公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是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放松的事情,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德性修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学校管理者、教育者,按德育大纲要求,通过德育活动培育学生的品德,教育效果如何,在一定时间内总要进行德育评价,而品德测评历来都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实践工作者感到头疼的事情。梳理、总结和概括国内外品德测评方法对我们的启示,将对我国“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1],加强品德测评研究,探索未成年人的德性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品德测评的概念
品德测评,简而言之,是指对个体品德的测量与评价。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品德测评作出了不同的诠释,对全面理解品德测评,实施品德测评提供了借鉴,昭示了品德测评的复杂性和对品德测评方法进行探讨的必要性。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诠释:王健敏认为品德测评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诠释:曾欣然认为品德测评是指测评者依据德育目标结构和发展体系客观要求,使用科学的测评工具,对被测评者在育德过程中体现的真实德性特征的测量和评价的教育活动。从品德与测评关联的角度诠释:肖鸣政将品德测评分成品德与测评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品德不再限于道德品质的范围,而是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制、个性心理等素质在内的一切品质。测评不是量化评定,而是指包括观察、谈话、测验等其他收集品行信息方式在内的评价活动,它是把最终的比较与判断建立在客观事实资料的搜集、测量与分析上,并把分析判断的结果采用语言或数量的形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转化与解释,由此来反映个体品德的实际状况。从测量与评价的角度诠释:鲁洁认为品德测评是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总称,但并非简单的测量与评价两个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建立在对德育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搜集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并将结果采用语言和数量的形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转化,由此来反映个体品德发展的客观情况。
总之,品德测评可以视为依据一定的品德测评内容,通过观察、谈话、测验等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进行综合价值判断,对判断的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化与解释,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借鉴国外经典品德测评研究
19世纪英国的巴恩斯采用问卷法研究儿童惩罚观念的发展,开创了道德认知科学研究的先河。随后,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有几位重要的人物在这方面作出了改进与发展,正是这些改进与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品德测评的方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而提出的一种间接测评儿童品德发展水平的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研究中真实性程度下降的弊端。皮亚杰使用编制的对偶故事让儿童作出判断,并向儿童询问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他律和自律水平,并在总结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虽然皮亚杰使用对偶故事法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研究证实,但这种方法及其结论仍具有一些缺陷: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似有简单之嫌,因为有时很难把儿童的某种道德判断归为这两级中的任何一种;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未能分清故事中讲述意图与行为结果的顺序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为儿童先听到结果后听到意图比儿童先听到意图后听到结果,更可能认为行为者的意图是理所当然的;对偶故事口头讲述具有一定的弊端,因为使用这种方式,客观上使后果比意图更为显着,而如果使用录象方式播放故事情节,发现年幼儿童已能注意到意向。
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改成了包含道德两难冲突情景的一个故事,对两难故事的反应也不是在对偶故事中所采用的二择一选择判断,而是对根据故事内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判断并陈述理由,最后由研究者根据标准的评分体系对儿童的道德推理进行评分,把评分结果采用阶段归档或计算道德分数的方法确定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柯尔伯格使用“两难故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不足,但其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其采用的标准评分体系包括800页之多,过于复杂而被称为“心理学文献中最复杂的评分体系”,影响到对它的掌握和应用价值。即使后来所采用的标准评分体系也是经过多次重大修改确定的,而在修改过程中,柯尔伯格越来越多地根据道德推理的水平和结构来评分,而较少注意儿童回答的特殊内容,这就给方法的掌握和理论的正确性带来了问题。
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
DIT测验是在克服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弊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六个道德两难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配有12个问题,分别代表2-6阶段的水平。根据DIT测验,可以得到某一被试的三种分数:D分、P分和M分。D分是每一阶段类型进行加权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总分;P分的高低代表被试在作出道德两难决定时赋予原则的道德思维的重要程度;M分用以检验被试的问卷是否有效。
一般来说,DIT测验有以下长处:设计严密,可以比较每个被试的信息;由于改“谈话法”为“纸笔法”,因此将由语言表达上的个体差异而引起的阶段记分变异降低到最小;记分客观,将由记分者的主观偏见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改柯尔伯格的“开放式”回答为有限的12个题目,既使被试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又避免了被试者漫无边际的回答,使记分变得容易和省时。信度和效度较高。莱斯特及其同事对DIT的信度和效度的系统研究表明,他们在制定一种标准化、记分客观的道德判断测量工具上前进了一大步。
林德的“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及其“道德判断测验”
20世纪70年代末期,德国着名道德心理学家,康士坦茨大学教授乔治·林德,基于皮亚杰、柯尔伯格及其弟子莱斯特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他强调:对个体道德的描述必须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并主张把道德判断能力更多地看作是联结道德意图和道德行为的纽带;可以以一种逻辑上独立的方式使用同一个测评工具,同时对道德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分别进行描述和测量;个体的道德情感和认知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和提高,特别是向儿童呈现一些半真实的两难故事,教会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其道德能力的提高;道德两方面的发展在时间上是平行的,即某种道德观点的获得总是伴随着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观点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理念。
林德根据自己提出的理论,创造性地发明了“实验问卷法”,不仅编制了第一个可以同时评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道德判断测验”,更是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他的道德双面理论的正确性。目前,我国已经有学者对MJT中文版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并有学者使用“道德判断测验”为工具,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道德判断能力的测评研究,得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结论。
总之,从测评方法变化的角度看,由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到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法”,再到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反映了道德认知发展测评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进步。许多研究者使用并改进这些方法对儿童的道德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了提高儿童道德认知水平的教育干预研究,构成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三、发掘我国古代品德考评经验
我国古代知人、知德、考德的记载,按其法主要有试、使、验、观、视、问,这些方法的使用体现出中国古人考德的不少优秀经验。如诸葛亮在《心书·知人篇》中提出的知人之道:“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态;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乱,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又如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八观”“五视”及“接论”的考评方法。“八观”,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受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明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这实际上就是观察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来推测他的品德状况的一种方法。“五视”即是“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刘劭在这里选择日常生活中“居”以及彼此具有鲜明对比的“达”与“穷”“富”与“贫”等矛盾情境作为品德考评的背景,这种构思可说是中国古人创造的“生活情境测评法”,不亚于西方的情境测验。同时,刘劭在分析观察法利弊的基础上提出“接论法”,即接触性的谈话方法,也就是现代教育测评中常说的面谈法。此外,王守仁还提出“日询常规,务实考德”,即在日常生活中考察个体思想品德的方法。民国学者邵祖平于1931年着有《观人学》一书,博引经史子集百余种书籍,专门详细地论述了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处世交友等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全面地分析判断该人的性情特征和人格品质,对我国古代知人、知德、考德的经验进行了综合评述,对当今品德测评极具参考价值。
总之,我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品德考评经验,尤其是使用各种情境对个体进行品德考评,值得我们今天继续深入发掘、完善和借鉴使用。但古人对品德的考评经验还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测评,其不足之处在于:什么样的品德测评内容和测评标准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品德的整体状况,这在古代似乎更多的是主观判断,而没有系统的结构,所以古代品德测评的标准常带有片面性与主观性,内容上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色彩;方法上除情境考评和面谈外,更多地主要使用观察法。而观察法只能观察个体表面的行为,并不能洞察一个人品德的整体状况,特别是一个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动机等方面;王守仁所说的“日询常规,务实考德”,提倡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品德测评。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信息太多,哪些方面的信息具有德育意义,仍然没有作出明确说明,影响了测评的效度和效率。
四、反思我国当代品德测评方法
我国当代品德测评方法,可从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个性鉴定”算起。多年来我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测评方法,如行为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投射法、对偶故事法、情境测验法、人物推定法、个案研究法、操行鉴定法、现场教育心理实验法等。
为了阐明众多品德测评方法各自的独特作用,便于选择和应用,李伯黍、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讲述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价值取向、道德发展一致性的评定方法,非常有利于品德测评方法的运用。肖鸣政博士分析了我国1980至1992年期间全国122个学生品德测评实验方案,总结归纳了16种品德测评法,并概括为评等型、评分型、评语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别的品德测评模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当代品德测评的各种模式和方法。
在品德测评模式与方法研究的发展上,聂厚德提出了“代表性品德行为整体测评模式”,指出此模式测评的结构包括品德要素结构、活动结构、标准结构,并推荐了主要采用的几种测评方法:测验法、量表法、评分法、评等法、评语法、图示法等。陈旭、曾欣然在吸取前人品德测评经验的基础上,综合概括出现代品德情境测评法,[10]即指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选择、控制或创设隐含有个人与他人的需要、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自由产生的品德心理活动和品德行动,客观评价学生品德素质的方法。另外,肖鸣政与孙铁利提出一种FRC品德测评方法,[11]实际上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品德测评法的简称,其基本思想是借用计算机分析从学生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出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定一些表征行为事实,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事实予以报告,把报告的事实进行光电信息处理后储存于个人品行信息库中,然后计算机根据学生品行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定性与定量的评定。这种方法较以前的方法加入了计算机辅助,其效率更高,更适合于大规模品德测评的需要,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这种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它能提供更多、更全面、更细致具体的信息,它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量见质,给模糊现象以精确的说明。隶属函数、模糊排序、模糊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技术已在幼儿品德的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12]二级模糊综合评判也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得到应用,它能够避免由于因素过多,权重不易分配合理而引起的评判失效,[13]为品德测评方法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上述我国当代品德测评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借鉴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国外一些先进的品德测评方法,总结了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品德测评的有效经验,品德测评方法的使用具有时代性;与古代的研究方法相比,在理论的研究中有很大的进步,这使得品德测评更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从品德测评的模式和方法整体来看,现代品德测评方法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我国现代品德测评方法的研究中仍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专门的品德测评内容与针对性的方法较弱;品德测评方法研究在信效度的问题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学生品德认识与行为表现的联系上还应作深入研究;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品德测评方法中,技术还不够成熟,定量与定性怎样更好地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品德测评是一项教育活动,但在发挥教育功能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应该把品德测评、品德教育与德育工作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品德测评不仅起到测量评判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发挥其教育促进功能。
五、展望未来品德测评方法研究
综观我国古代、当代品德测评和国外经典品德测评研究,在品德测评方法上仍需解决“测评到了什么和怎样科学且简便测评”的问题,尤其是从“德”与“智”的区分度,突出“德”的特殊性,真正测到“德”的本质,更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当前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品德测评方法与内容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应从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三方面作静态的描述,也应对品德的内在机制作立体动态的考察;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品德心理发展水平应该使用有针对性的测评内容。品德测评方法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品德测评的方法可以细分为收集信息的方法,综合判断方法以及分析测评结果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将品德测评分为几个步骤,各个步骤都有一系列的方法,但一个完整的测评,如果再加上一系列反馈的方法会更好。品德测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传统的品德测评都是以操行评定等级作为评定结果,但等级评定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却无法区分,所以就需要定量。虽然目前对于品德的量化研究已经起步,但还应该更加深入,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整体状况。品德测评原型情景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只有在近似真实的情景中所观测到的学生的品德状况与水平才是真实有效的,因而必须将被测评者置于其生活的真实场景中。研究设计的规范性与取样的代表性。问卷编制、引语、情景呈现、问题设计与表达等都需要注意规范性,在取样上作到随机抽样或分层随机抽样,才能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多种方法结合,长期考评,并把德性测评与培育结合起来。
展望未来品德测评研究,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经典品德测评研究的基础上,发掘我国古代品德考评经验,反思我国当代品德测评方法,做到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解决品德测评研究的“三度”,体现品德测评研究的科学性。信、效度问题。任何一种品德测评方法都要考虑测评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的问题,因而品德测评方法需要对其测评结果进行检验;预测程度。测评出来的德性状况和水平与被测者实际的行为表现的联系程度是否一致,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其今后的行为表现;可行程度。测评方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如何,能否比较便利地用于德性测评,为现实服务,应用于德性考评和培育实践。借鉴西方品德测评方法发展趋势,体现品德测评研究的时代性。西方品德测评研究,从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到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法”,再到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反映了道德认知发展测评方法的不断创新与进步。我们应该在深入学习和借鉴其方法的同时,改造、创新以适合我国现阶段对青少年品德测评的研究与培养。发掘中国古人“观人法”精华,总结我国当代品德测评研究,体现我国品德测评研究的民族性。中国古人有着丰富的观人法经验,从古老的“六戚观人法”、成熟的“六征观人法”到周公、孔子的观人法,以及混合、比较、分别观人法[14]和前已述及的我国古代各种品德考评方法的运用,无不显示出我国在品德测评上的民族特点。不断总结我国当代教育心理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般性质购销合同
- 水电工程解除合同
- 投资债转股合同协议范本
- 原料购销合同文本
- 岗位聘任合同范本
- 资产配置协议存款策略
- 进修培训保证函
- 铝型材品质承诺保证书
- 规范分销承诺
- 锅炉招标文件的投标合同法律效力
- 2024-2030年中国安防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权威版
- ktv营销业绩提成合同模板
- 英语-重庆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1月调研试卷(康德卷)试题和答案
- 桩基及基坑支护工程技术施工方案(三篇)
- 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2024年
- 安徽理工大学《岩土力学与工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有限空间应急演练专项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演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春季高考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3年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