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p><h3></h3><p>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动能和势能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动能和势能说课稿1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
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
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能与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的说果完毕,敬请各位老师留下宝贵的意见指引我前进,在教学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谢谢!动能和势能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解释有关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
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
四、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学习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
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5.动能与势能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做单摆和滚摆实验来学习,并具通过多媒体课件再加强
(四)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感悟收获
六、板书设计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
1.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动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与速度
2.势能动能与势能的总称
(1)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的高度
(2)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一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决定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机械能的单位:J
3.动能与势能的关系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求知欲望较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
三、学法分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大玻璃球、小玻璃球、小木块、斜面、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导入新知
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举一些学生很好理解的例子,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一)动能
由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来认识物体能够做功。通过学生分析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这些物体具有的能是同一种能,即动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让学生说出一些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动能的理解。知道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4、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一样吗?让同学知道动能有大有小。然后通过两个新闻资料,让学生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启发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5、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6、交流归纳
(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试验、概括总结的能力)
7、思考: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什么不一样呀?
(通过了解社会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二)重力势能
1、启发归纳:通过观看两个大石头的图片,想象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能够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2、引导思考:观看重力势能的一个应用图片,提问打桩机为什么做的又高又大呢?引导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鼓励学生自己课下完成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学生对弹性势能的实例比较熟悉,通过几组有关弹性势能的图片,参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
2、得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3、动手做做: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拉开橡皮筋后放手,弹开小木块,根据拉开的程度不同,观察几次弹开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根据时间合理安排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及研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程度
弹性物体的材料动能和势能说课稿4
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
一.说教材
我先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准备。
二.说学情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知道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学法和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习,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馈等。教法有:聆听、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流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展示汇报、反思交流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在课外利用20min时间预习的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过程中我认真聆听,适时点拨精讲。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汇报结论、交流反思
本环节我让学生分组利用18min的时间,用实验验证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我不断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个别指导,引导学
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量。我预设的实验方案如下,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实验结论:(学生完成)
2、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第一次,我们使小玻璃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实验结论:(学生完成)
(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学生完成)
2、势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钢球和玻璃球做两次实验。让钢球和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和玻璃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学生完成)
(三):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做一个实验。把一块硬纸片放在弹簧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大家猜想,弹簧能不能做功?放开手,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三、练习反思、激化悟性、精秒拓展、激活能力
本环节学生利用9min的时间,独立完成练习并汇报反思,我进行巡视,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然后聆听学生的汇报,并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我设计的练习题如下。
1、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或势能,假如有,说出能量的名称,假如没有,说明原因:
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
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
③玩具汽车中被卷紧的发条:;
④弹簧:;
⑤在空中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⑥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列车:;
⑦高速升空的火箭;
⑧被拉弯的钢板尺;
⑨被水电站拦河坝拦住的上游水;
⑩空中下落的皮球。
2、质量较大的喜鹊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假如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飞得快。
3、假如卡车空载和满载时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那么空载时具有的动能满载时具有的动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四、课堂小结
我引导学生利用2min的时间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我利用1min的时间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P70“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4题,第5题不做共同要求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选做。
2、预习: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六、板书设计
第3节动能和势能
一、能量
1、概念
2、单位
二、动能
1、概念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三、重力势能
1、概念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弹性势能
1、概念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和势能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学生对能量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本课内容为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决定动能、势能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带孔的小车、木块、钩码、直尺、不同质量的小球、一盆松软的泥砂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实例教学法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以实验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看完后会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坚硬的飞机?”由此引出课题:《动能和势能》。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析:风、汽车是否做了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2、动能
(1)在讲解动能的概念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图一:风吹着帆船航行,流动的空气对帆船做功。图二:流水推动水轮转动,水对水轮做功)。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他们具有能量”,引出动能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想(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才会有发明创造),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展示本人在教学中的片断)。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评估。(整个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我让两个学生做以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被举高的钩码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再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然后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多媒体出示一幅射箭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加深理解:你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张开的弓、拉开的弹弓、弯曲的撑竿、压弯的跳板、形变的网球及网球拍等。)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的因素: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材料及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动能和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是J。
(学习这一内容,始终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得出相关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堂反馈: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飞机?”(使课堂首尾呼应)。
练一练: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正在下落的雨滴:;
被拉长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铁轨上行驶的火车___________;
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_________。
2、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
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能。
3、一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D.动能、势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资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v(km/h)
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让学生体验学有所用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15.4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能量的单位:焦(J)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动能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
弹性势能
4、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层次性,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研究新课标,深层次挖掘教材,虚心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我深刻地领会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你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动能和势能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功和内能的关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变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改变或转化的过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三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在前面学习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列举风、流水能够做功的例子,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然后再通过“活动1”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学习也是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从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再通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大小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建立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又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活动3”研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最后,教材指出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它是学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础;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能量转化现象的基础,所以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我执教的对象是普通班学生,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学习能力强,思维反应快的学生占10%,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占30%。但总体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教法选择:
教学方法:“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这句醒目的格言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光说是没有用的,听见后很快就忘记了。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能真正的了解。多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放心让孩子去实践,这样学习到的东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说,动手第一,看见第二,听见第三。再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五、学法选择: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幻灯片播放《超强台风》电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入城镇,横扫一切,击碎一切。嚎叫的龙卷风中,汽车被贴在墙上、一艘艘巨轮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向房屋!身陷绝境的人们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军民一心抗灾救人谱出一曲惊心动魄的乐章,人性在天灾面前绽放出瑰丽光辉。
为什么巨浪和龙卷风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课。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关系
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放一塑料玩具小汽车,用吹风机对着小汽车吹,车子向前行驶。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出:车子向前行驶是因为吹风机吹出的风对车子做功了。电影中巨浪推动汽车、龙卷风吹动汽车也都是对汽车做功了。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
然后可以让学生列举具有能的实例,并从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对能量的理解。
紧接着,可通过播放视频“微风拂柳、台风来袭”和演示实验“吹风机大小不同的风吹讲台上的.玩具小汽车”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的总结,得出功和能的关系。
3、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风车转动”和“冲浪运动”,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动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动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动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车祸的图片和报道,让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进行“活动1”的实验,在实验前,可让学生先动手实验:
1、探究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的速度
引导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安排两道题反馈,努力引导学习成绩较弱学生发表看法。总结时,可让中等学生思考后回答,鼓励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题让学生明白动能与质量和速度都有关,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对车辆限速,而且不同的车型限速不同。
然后播放“车窗垃圾”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动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4、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打桩机”和“撑杆跳高”,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势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势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哪块大石头让你感到不安?”,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活动2”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然后播放“请勿高空抛物”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重力势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愤怒的小鸟”,让学生猜想弹性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实验:哪种情况下的钢尺可以将小木块弹得更高?,
引导学生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5、机械能的转化
让学生明确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演示实验摆球的摆动,播放视频:跳板表演、蹦床、过山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再演示实验:乒乓球的下落过程,让学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最后,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
最后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谢谢!动能和势能说课稿7
我在认真学习了大纲和教材之后,对这节课的处理力争在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因为教材是以知识结构顺序为主线编排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要沿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安排教学,所以我改变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这一单一过程,从引导学生研究单摆的摆球运动入手,使学生展开探索,举一反三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规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单摆在各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个摆动周期较长的单摆,也就是由一根长约2m的摆线将质量为2Kg的球体悬挂在天花板的挂钩上。演示时教师要靠墙而立,把摆球拉到自己鼻尖处,然后将摆球轻轻释放,在摆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时,头一点也不要动。学生从这种“惊险”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极其深刻的印象,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去观察、去探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摆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分析出实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引导学生得出摆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能否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之所以让学生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目的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建的设计给予鼓励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参与的勇气。
在设计与操作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找缺点,挑毛病,甚至对课本演示实验“吹毛求疵”,经过教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指导,学生改进了许多实验,比如本节课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中小钢球碰撞的是弹片,由于弹片弹性形变发生在一瞬间,不易观察,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用弹簧来替代弹片,效果明显,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们以后的实际教学中。
另外,为了增强物理学科与科学、社会的联系,我在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之后,提出:流动的水可以做功,那么如何让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调查活动,以获得有关水电站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本节课的“想想议议”,教材要求学生把皮球涂上黑颜色做实验,这样容易把手和球弄脏,所以我启发学生:不涂黑颜色可以吗?学生决定涂上水来做实验,然而球反复落下时,留下的水印却是重合的,无法观察,怎样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镜,当球碰到镜面反弹起来后,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镜,使镜面上每个水迹都不重合,并按先后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的最后,我利用了一只扁圆铁盒,盒的内侧用塑料泡沫挤住几块铜块、铁块等重物,然后盖上盒盖,在盒外标出重物所在的位置。把它侧放在桌面上,且重物在最低处,它将静止不动;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的底部时,它将沿斜面向下滚;再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顶端时,一松手,它将向斜面顶端滚动,成了“会自动爬坡的轮子”,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他们都很惊奇;当把它侧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上且重物稍偏向一方,一松手,它会在玻璃板上来回滚动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生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所以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个究竟,甚至于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乐之中,这样就将物理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以上是我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节的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动能和势能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说明法
教学用具:斜面、钢球、木块、弹簧、皮球、投影仪及自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函数模块质量检测课件
- 宽顶无沿圆帽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器官疗法制剂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高速公路运营期养护管理方案
- 小学《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家庭写字辅导方案
- 门窗项目预算与施工方案
- 校外辅导机构教学效果评估方案
- 磷石膏综合利用调查报告
- 防水工程施工报价表
- 生产条件未发生变化情况声明
- 索道年度自检报告
- 二年级数学小故事(课堂PPT)
- 国家开放大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 《观沧海》说课(课堂PPT)
- SF305无卤阻燃型聚酰亚胺薄膜挠性覆铜板-PCBGlobal
- 政府采购会议领导讲话稿
- 交警大队协勤人员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文书
-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