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自责。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写作上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乐曲Palace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史铁生。(出示照片)21岁的时候,突然
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
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
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
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
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
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
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一一而这样的
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预设】愧疚、自责、思念、怀念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
怀念》。
二、整体感知,重点把握母子之间的情感
1、(幻灯片上出示)“怀念的秋天”,意在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
【教师预设】“怀念的秋天”,重在“秋天”,会让人联想到某种景、人、
事。而“秋天的怀念”重在“怀念”,是一种情感。
2、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你感受到哪些情感?(幻灯片出示)
【教师预设】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心疼,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愧疚
三、品读语句,体会母爱
1、品读母爱,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批注法在旁边
写上你的感受。(幻灯片出示)
①学生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在“重读、语速、语
调、语气”等方面重点引导。
②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
写,写出一份感人的母爱。
③分角色朗读第二小节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我当时对
母亲不理解,不耐烦。
④最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预设】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有:
(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到看着我。“听说北海
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
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
风中正开得烂漫。……
四、课外延伸I,读懂儿子的忏悔、怀念
1、在品读母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好好活”是什么意思,我
懂得了什么。
2、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好好活”。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
我们就来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活”的理解到了怎样
的一种境界。
(幻灯片出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
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
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
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
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
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3、再次感受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活,他就越是愧疚
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
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活,他就越是深深的怀念啊。
①教师配乐朗诵
(幻灯片出示)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
“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
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
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一一《有关庙的回忆》这个梦一直伴
随了我很多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的秋天里,
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菊花,一一看她。
②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份感人的母爱。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得归功于作者的妙
笔,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以后,对于写作,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发呢?
学生自由回答,(幻灯片显示)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以情感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刻画人物时,用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
借景物烘托人物,抒发感情
六、布置作业:
⑴课外阅读史铁生的著作
⑵选做一题:
①用你的特长,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果你擅长写作,请你写封感恩信给你
的父母;如果你擅长画画,请为你的父母画一幅肖像画……)
②和你的父母或同学合作,出一期以“爱”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语言
关爱心疼重读
动作母亲我语速
神态愧疚怀念语调
景物语气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下来,品读母爱时,学生能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我在“重读、
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引导后,学生也能够读出感情。分角色朗读时,两个
女孩子能够读出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我当时对母亲不理解,不耐烦。但是在“引导
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一
份感人的母爱”时,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回答很不积极,搞的我很被动,
站起来的学生有种被迫回答的感觉,不活跃。我本来预设的是,城区的孩子基础
应该不错,这一内容可以踊跃回答,当气氛沉闷时,我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
致本来应该是一节课的亮点变成了“赶鸭子上架”。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弱
点,就是太过平静,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要好好重视,
想办法改善。
第六课《散步》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2、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体味文中的真挚情感。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在家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吗?在散步的途中有没有让你难
忘的事?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作一次心灵上的漫步。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词语(课本下注解)
2.快速抢答,了解课文所写主要内容。
明确:(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散步。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有儿子;
(2)故事梗概:我一家人在初春去郊外散步,母亲本不愿出去,但在
我的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
样。”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
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
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在我决定走大
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到了一
处给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后走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
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走来
就是整个世界。”
(3)从全文来看,主要写了以下情节:
“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起散步选择大
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儿
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
三、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教师: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是怎样
的人呢?(学生讨论得出)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
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
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
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
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
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
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
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一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
理解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
情。而这份情感作者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
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以小见大)。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
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真情告白:
说说家中的亲情故事
五、质疑问难,美点追踪:
莫怀戚的《散文》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
也是真善美的颂歌。你觉得这篇散文美在哪里?
讨论并明确:
(1)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分析举例说明)
文章开篇写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但在我劝说下,也出来了。
“她现在很听无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
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
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如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
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
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
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的美德。
如就在“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
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金色
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给,
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
德。
如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
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
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
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
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2)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如对南方初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
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
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
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如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
鱼塘,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
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抖擞精神,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
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3)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1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慈子孝,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
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
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
2言浅意深。“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
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地过冬天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
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起“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这令人
想起“男主外,女主内”的俗语。“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是很瘦……好
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以轻衬
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
重大。
小结:齐读孟郊的《游子吟》
六、课后作业
1、积累本课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2、小练笔:我是这样做子女的
《散文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
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57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
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
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
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
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
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
1、走近作者泰戈尔一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
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
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
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
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一班得瑞《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
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
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
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小男孩(妈妈),从看
出。”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
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
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
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
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
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
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
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
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
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
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
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
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
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
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
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
的想像。
三、品读《荷叶母亲》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
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
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
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
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
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
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问题探讨: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一一不适意一一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
的命运的感情。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
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荷叶一一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一一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
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
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
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
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两个比喻句,你
认为哪个更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
迎风空中舞。”另外,纪晓岚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说的是谁?
学生回答:雪教师:你会将雪花比喻成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看看古代的少年才女是如何咏雪的?
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齐读注解①。
2、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
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
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3、学生齐读全文,教师听纠正读音。
三、小组合作翻译,整体感知
1、集体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2、四人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视解决小组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注意下文注解的运用,解决难翻译的字词。侧重分辨、掌握词语
的翻译。用圈点、标注法做好笔记。
3、四人小组展示交流
教师要求:展示时按两人朗读一一1人句子翻译一一1人重点词语强调的顺
序进行。一句一组。
4、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古今异义词如“儿女”,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等
文言文积累知识。
5、小组朗读(齐读或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明确朗读停顿。
四、研读课文、品析比喻句
(一)、四人小组梳理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各层内容,教师板书。
(二)、教师引导、品读赏析:
1、教师提问:中心事件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两位孩子的回答运用怎样的修
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跳读课文,勾画、品读、体会咏雪语句,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
流。
教师归纳明确:
(1)认为“撒盐”好,运用比喻将雪的颜色和下落形态很形似的表达出来,
符合比喻的基本要求。
(2)认为“柳絮”好,同样运用比喻,但侧重神似,意象中给人以春天即
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深刻。
2、教师追问:文中一家之主谢太傅对两种回答有何态度?为什么?学生品
读、勾画、理解,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教师归纳明确:
(1)对子侄辈的回答很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称谢道银为才女,说“咏絮才”,就是
从这里来的。
3、教师再问:作者对两种回答又有何倾向?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说说
自己的看法。
学生品读、勾画、理解,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4、学生看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回忆你的学习积累,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
学生背诵展示,教师补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岑参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一一李白
六、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
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
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谢道镉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加赞赏
谢道福的才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完成课本“研讨与练习”第一、三题。
3、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翻译。
八、板书设计
交代时、地、寒雪日P
人、事铺垫•
骤,
咏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笑。
答:“撒盐空巾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乐P
暗示点题,赞赏才气(咏絮才),
《咏雪》教学反思:
环节操作中能够渗透“少教多学”理念,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代教
的原则,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此堂课
这一点实施的比较好,能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本节课也有不足,诵读贯彻不到位,未能实现大多数学生当堂背诵的目标,
在诵读形式上也显单一。
另外,研读课文环节,概括层次时教师应拿第一层做示范,让学生明白是用
一句话归纳解析内容,这样就不会导致学生不明就里,在此处过多花费时间。也
就能节省出时间借助板书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寓言导入有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长河中,到了一个渡
口,他已经拥有了“金钱”“"美貌"”才学“荣誉”“幸福”“智慧”“诚信”
七个背囊,小船一路驶来,风平浪静,可到了河中央,忽然风起浪涌,险象迭生。
善良的船夫建议年轻人丢掉其中一个背囊,以求平安渡河,年轻人犹豫了一会儿,
把诚信扔下了河。把诚信扔下河的年轻人能平安渡过人生之河吗?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PPT显示课题和教学目标黑板课题先写好
二、读故事PPT显示朗读要求
1、课文朗读,找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纠错
从通假字,注音,断句,语气等方面方面评析,特别是几个人说话的语气。
(副板书,写出同学们读错的字,纠正)
2、听录音正音。
3、全班齐读。
三、译故事PPT显示
1、分小组讨论,试译课文,派代表发言
2、小组成员补充,其他小组成员纠错,教师点拨,直至所有句子疏通完成。
3、考考你,教师准备重点字词,同学举手解答PPT
与友期行一一不期而遇()
太丘舍去一一四舍五入、舍近求远()
太丘舍去(相委而去)一一去世()
入门不顾一一瞻前顾后()
4、字词疏通完,我们对课文又多了一份理解,在此基础上,请三位同学分
角色朗读,要求要读出说话人的感情出来。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
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
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
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
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
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
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注释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陈太丘:陈蹇(shl)(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
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元方:即陈纪(129T99),字
元方,陈蹇的长子。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
尊君在不(f6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已去:已经离开。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诚信,讲信用。
则:就是。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往、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
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
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
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
“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
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
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
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
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
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
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
“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
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
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
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
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药用仪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1年中国涡旋式冷水机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通航飞行服务站市场调查报告
- 中国江民杀毒网络版软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眼镜专用设备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
- 2025年中国中草药种植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马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C-2-39 钢桁节段制作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 刻度血清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 《灾害的概述》课件
- 国产氟塑料流体控制件生产企业
- 货物学 课件2.1货物的分类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2
- 2025年奇瑞汽车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 XX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数字化整体规划方案
-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复习 专题04 阅读理解CD篇20篇 【考题猜想】
-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 油菜茎基溃疡病
- pop海报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