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1.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2.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3.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4.gi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aaaba311adeaed9321c2d5a3c22c2ce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15搭船的鸟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
鹦、鹉、悄”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
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
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
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
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
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
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
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
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
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
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
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
句子)
板书:嘴一一红色
羽毛一一翠绿
翅膀一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
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
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
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
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
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
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板书设计:
嘴——红色
羽毛一一翠,
搭船的鸟美丽
(翠鸟)翅膀一一蓝色
一下子,本领高
没一会儿
教学反思:
16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
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
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
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
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
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
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
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
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
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写会10个生字。积累部分好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个小朋友问我“金色的草地”有吗,
你们说有吗?
2.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呢?请同学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
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反馈:
检查生字词
玩耍绒毛假装钓鱼观察花瓣合
拢
手掌有趣使劲引人注目一本正经
(1)检查读音
(2)检查字形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咱们现在带着生字朋友一起去一片金色的草地上玩,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思考一下: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
1.自由朗读
2.交流(上面长满了蒲公英,草地才变成金色的。)
谁了解蒲公英?
(结合课文插图介绍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蒲公
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
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
茎都可入药。)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的关系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⑴学生质疑:
①乡下是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③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④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⑤草地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⑦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⑧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老师行间巡视。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五、指导识字、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自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
自己的识字方法。
例:
“而”下加“女”,耍耍耍“扰”添一撇,拢拢拢
“衣”服长肥,装装装“取”字会“走”真有
趣
3.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
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
六、作业
1.完成生字抄写本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给家里人听。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积累下来。
4.请用你学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激发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
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加以巩固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地会变
成金色的是因为上面长满了蒲公英。早上,蒲公英的花朵是合
拢的,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蒲公英的花朵是张开的,草地是
金色的,傍晚,花朵又合拢了,草地又成了绿色的。这草地是
多么的(可爱),这蒲公英是多么的(有趣)。
二、精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引入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从那时起一
生:接读下面的句子
师: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除了因为它的花朵
能张开、合拢,使草地变颜色外,还因为什么?
生:我们总是在这片草地上寻开心,这片草地为我们带来
了无穷的乐趣。
师: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相关段落,看看从哪里可以
看出蒲公英为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2.学习课文第二段。
看大家读得笑眯眯的,肯定发现了不少快乐的地方,谁愿
意来读一读?
(1)学生读
(2)理解“一本正经”
(3)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
演。
(4)汇报表演。
师:真开心呀!我们和草地连在了一起,我们和蒲公英连
在了一起。这里的蒲公英不只一株、两株,而是一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这片金色的草地给我们带来
了不少快乐。想象一下,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快乐?(想象
说话)
(5)这片草地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真是一
学生接读: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师:从此一
生接: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
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6)理解“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的含义。
3.引导、教育学生要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
师: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虽
然它看起来是那么的不起眼。同学们,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像
蒲公英一样随处可见,不被人们重视,可是它们对人类却非常
有用。你知道哪些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总结: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
朋友才能知道。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展延伸,实践探索
1.你特别喜欢课文中的哪一部分?大声地读出来。
2.请你用学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说
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五、作业小超市
1.写一写: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东西
呢?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2.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绍给
你周围的人。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发现蒲公英
<___________A_________、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绿
__________J
合张合
喜爱
教学反思:
习作5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
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
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
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
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
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
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
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
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
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
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
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
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
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
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
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
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
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
看一一(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
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
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
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
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一一《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
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
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
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
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
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
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
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
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
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
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
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
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
的胸襟。
板书设计:
0天门中断一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一至此回雄伟:对祖国山河
望天门Ur的热爱之情
青山一相对出
<J
山水相映
孤帆一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
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
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
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
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
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
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
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
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
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
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
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
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
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
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
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
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
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
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
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
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
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
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
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
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一一饱含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西湖晴:水一一激港
饮湖上初晴后雨,“(娇艳、迷人)
雨:山一一空蒙比西子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
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
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
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
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
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
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
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
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
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
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
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
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
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
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
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
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
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三、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湖面镜未磨一把湖面比作铜镜看到
望洞庭银盘一把湖面比作银盘J联想
君山一青螺一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比喻
教学反思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认识“饶”等11个生字。会写“富”等12个字。能正
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一张中国地图。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彩色挂图。
3.小黑板三块,或投影片四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
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
你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深蓝披甲威武形状鸟粪拣贝壳渔业
工人
富饶肥料岛屿山崖栖息懒洋洋祖祖
辈辈
划来划去
a.指名读,注意正音。
b.开火车练读,齐读。
c.重点指导难认难写的字:懒威武拣辈
d.学生练写生字。
3.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a.从地图上指出西沙群岛的具体位置。
b.根据学生的回答,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小组同学听,相
互评价。
3.全班交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4.重点感悟。
a.出不句式。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
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
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
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
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b.朗读体验。这两段话写了什么,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C.仿照句式写话。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句话。
四、课后拓展。
1.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
2.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
饶。
2.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
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3.举行“可爱的祖国”古诗名言展示会。
①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如:
《望庐山瀑布》《望洞庭》《钱塘湖春行》。
②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二、积累语言。
1.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听写刚才抄写的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订正。
3.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拓展延伸。
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出来,办一
期《可爱的西沙群岛》画展。
板书设计:
[海水:五光十色]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之片整
1物产丰富
各种鱼类
海岛:海鸟、鸟蛋
教学反思:
19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滨、鸥”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
会写“灰、渔”等16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
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场景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
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
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
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
色的,学习这种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滨、鸥”等1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
会写“灰、渔”等13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段落。
3.练读课文,质疑问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银
白色的军舰,白色的或灰色的海鸥;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青色的虾和蟹,金*的海螺,出海归来的船队。这一切是多么美
丽、多么诱人呵!想去看看吗?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临海的小城里那些梭树叶子散发出的清香,凤凰树开出的
美丽花朵;小城公园里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榕树,树下那些笑
语欢颜的儿童、青年、老人;小城街道那踩上去就咯吱咯吱作
响的细沙路面。(课件出示3)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清新、洒脱。同学们,不想去瞧瞧
吗?好!老师就带你们一同去一海滨小城(板书,海滨小城),
注意读准前鼻音“滨”。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
(2)自学文中的生字,理解字词。
(3)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第1自然段:美丽的海。生字:滨鸥灰。新词:灰色海鸥
海滨。
注意读准前鼻音“滨”。
第2自然段:早晨的海面。生字:胳、臂、渔。新词:胳
臂渔民
注意多音字“臂”在这里读“bei”,组词为“胳臂”,还
有一个读音是“bi”,组词是“臂膀”。
第3自然段:沙滩上的贝壳与捕鱼归来的船队。生字:睬
遍躺载靠。新词:遍地理睬躺着满载靠岸。
注意读准平舌音“睬、载”,前鼻音“遍”,后鼻音“躺”。
多音字“载”:“满载”的“载”读“zdi”,另外还有一个
读音是“zdi”,组词为“记载”。
第4自然段:小城庭院里的树。生字:凰亚栽夏。新词:
凤凰、*带、栽树、初夏等。
第5自然段:小城公园的榕树。生字:榕、凳、逢。新词:
榕树、石凳、每逢。注意读准后鼻音“凳、逢”。
第6自然段:小城街道清洁。生字:踩、除。读准翘舌音
“除”。新词:除了、踩在。
第7自然段:总结小城美丽整洁。生字:洁。新词:整洁。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生字词。
海滨海鸥灰色胳臂渔民遍地理睬躺着靠
广
凤凰栽树初夏榕树石凳每逢除了踩在整
洁满载
2.齐读、指名读、指名领读。
四、理清脉络,指导分段。
1.把课文分成“海滨”和''小城”两部分。(1至3段,4
至7段)
2.作者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
(海滨一小城,也即“远一近”的顺序)
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6)出示会写字田字格课件:滨灰渔遍躺载
靠栽亚夏除踩洁
2.指名朗读。
3.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特点:比如“滨”,形旁是“3”,表示与水
有关,“宾”是声旁,表示读音。另外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识
记“渔遍躺靠洁”。
形近字辨析:业一亚浩一洁栽一载踩一睬
3.观察字形,交流写法。
“滨渔除洁”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躺”左右等宽;
“靠”上下结构,“遍”半包围结构,先写“扁”,再写“1”。
4.指导写字规律:重点指导“遍除洁”
“遍”注意“扁”户下面的部分,里面是一横两竖,“I”
是三笔写成,点、横折折撇、捺。
“除”,右边是“余”,竖勾不要露出第一个横。
“洁”,注意右边的写法,上面是个“士”,下面的短横
压住横中线,下面的口,第一竖压住竖中线。
5.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熟读课文,积累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
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
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海滨小城》,这节课,我们继
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海滨小城)
二、范读课文,质疑明标。
1.听老师读课文(配乐朗读),边听边标出不懂的内容。听
之后用简单的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2.质疑明标。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疑问都是紧紧围绕海滨小城景物
的特点提出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解开疑问。进一
步了解、欣赏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
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按要求
学习。
要求:
(1)边读边找:这部分介绍了海滨哪两处地方?
(2)再读标画:你看见了哪些景物?从哪儿体会出美?
(3)带着感情读出美。
2.学生读句子,抓景物特点谈自己的体会。
海上、海边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如:“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
了一层金”。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
也镀上了一层金
(1)“镀”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镀”?
①学生自由发言。
②教师评议、小结:“镀”是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
属表面的化学方法。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
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
③指导朗读:金灿灿的阳光把美丽的海滨变得更加迷人,
谁能把这种奇异之美读出来?(自己练读,指名朗读)
(2)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
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①“寂寞”是什么意思?海边的贝壳颜色多,花纹美,为什
么还寂寞地躺在那里?
②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出示学生所填的投*,小结景物特点。
(1)师:在海滨,我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自己说说
(2)教师评议并小结。
()的大海()的贝壳()
的天
()的鱼()的机帆船()
的虾和蟹
)的军舰)的海螺()
的海鸥
(3)海滨的景物那么美,颜色那么多,你能用一个词语
来概括吗?(板书:色彩绚丽)
4.在美丽的海滨,我们除了能看到绚丽的包彩,还听到了
什么声音?(汽笛声、喧闹
5.作者怎么写出海滨之美?(读一读表示色彩的词)
(1)色彩词一一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美!
(2)分层练习一一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
船归来时的喧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写静态,后为动态,
突出海滨景色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板书:海滨:景色美丽生机勃勃)
6.小结学法
(1)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海滨这一部分的?
(2)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
①读,找地点,标景物。
②读,抓特点,体会美。
③读,有感情,读出美。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谈话过渡:从美丽而喧闹的海滨归来,让我们再到小城
里轻松漫步吧。
2.出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15)
(1)边读边想:这部分写了小城哪几个地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3)从阅读中你感受到了小城的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
中体会出的?有感情地读一读。
3.讨论汇报
(1)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庭院、公园、街道。)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划出一句能概
括其特点的句子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小城里每一
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一一总述句,也点出了庭院的特点。)
①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什么?(树的品种多。)后写什么?
(桂树叶子和凤凰树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条理清晰。)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热闹”与“笼罩”的意思。(“热闹”
的意思是凤凰花茂盛、繁多。“笼罩”的意思是像笼子罩在上
面;遮盖。这里指凤凰花竞相开放、开得娇艳而繁茂,生动地
描绘出凤凰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③有感情地朗读: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核
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带树木。初夏,
棱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
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3)小城的公园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划出一句能概
括其特点的句子来。(小城的公园更美。一一总述句,点出了
小城的公园的特点。)
①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什么?(树冠。)后写什么?(树
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层次分明。)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绿绒大伞”的意思。(“绿绒大伞”:
形容榕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
③有感情地朗读: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
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
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
上总是坐满了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4)小城的街道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划出一句能概括
其特点的句子来。(小城的街道也美。一一总述句,点出了小
城的街道的特点。
①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什么?(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
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后写什么?(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
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准确表达街道的特点。)
②有感情地朗读: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
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4.指名朗读,教师小结: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小城的
庭院树多、花园更美、街道干净。(板书:小城:庭院树多、
花园更美、街道干净)
5.朗读比赛(各组分段朗读)。
6.练习背诵第五自然段。
7.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特点的句子来。(这座海
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1)交流体会。
(2)教师小结:小城中庭院树木繁多,花园榕树更美,街
道干净整洁。这一切都是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的。我们
一起来大声读最后一句,读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齐读最后一节。思考:这部分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
结全文。)
2.“海滨小城”写得最为精彩的是作者紧紧把握其“小”
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这“小城”区别于“大城市”之处
划下来。
(1)人们走到街道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街道
不长,出走不行;大城市街道很长,居民要到郊外去,一般要
借助于交通工具。)
(2)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
的贝壳。(这里很少有人来;沿海大城市就不同,贝壳再多也
早就被捡光了。)
(3)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海滩上平时并不
“喧闹”。而沿海的大城市,码头一个接一个,货物吞吐,船
只往来,笛鸣不断,终日喧闹。)
(4)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好像笼罩在一
片片红云中。(居民住房基本上是庭院式的,且庭院很大,平
房居多。而大城市,由于建筑拥挤,只好向空中发展,很少有
庭院,更没有很多树的大院子,人们为了栽一盆花,还要到处
找土呢。)
(5)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
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可见行人稀少,街道宁静。
而大城市的街道,熙熙攘攘,笛鸣铃响,根本听不到行人的脚
步声。)
3.欣赏优美的句子。
(1)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
颜色的云朵。
(2)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
一层金。
(3)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
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4)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
片红云中。
(5)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
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3.交流小结:作者之所以能把“海滨小城”写得如此吸引
人,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随空间的变换,观察得
细,把握得准。
六、、总结全文,小练笔。
1.总结全文
课文第一部分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
景色,再写海滩的景观。这部分突出景物色彩的描写,文中描
绘的景物色彩斑斓:有蓝色、棕色、银白色、灰色、金*、青色……
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展示了海滨的美丽。课文第二部分写小
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
突出了美丽、整洁的特点。引导学生观赏。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
下,更加突显小城的美丽。
2.小练笔。
(1)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片断。(提示:以
“学校小花园”为题,用这一方法写一二百字左右的片断。)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特
点写具体。
板书设计:
大海沙滩
海滨小城;庭院花园,美丽
街道整洁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
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
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3个;会写生字“脑、袋、实”等
13个生字了解多音字“兴”和“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小兴
安岭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8个;会写生字8个“侧、欣、赏、盛、
酸、厚、舌、库”。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小兴安岭。
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
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
你们想去那儿旅行吗?你们是明媚的春天去,还是金色的
秋天去,是在树叶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着群山的严
冬去?(学生会想急于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而产生学习全文
的动机)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学习字词:
抽出新枝长出嫩芽映在水中严严实实浓雾升
起
没过膝盖呼呼地刮酸甜的果子名贵的药材
指名读、小老师教读,齐读。(正音:嫩、映、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兴安岭怎么样?
追问:用课文中的词语怎么描述?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找出总写段落(第6自然段)。
理解词语:巨大的宝库,指导朗读。
小结:这是课文总写的段落。课文主要从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这两方面来介绍小兴安岭的美的。
2.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师: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
么内容。
指名答。追问: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课文按写作顺序为时间顺序。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整理板书:
第一部分(1):小兴安岭的树多。
第二部分(2—5):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以及丰
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
巨大的宝库。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小兴安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走进小兴安岭的第一
印象就是树特别多。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写了它的这一特点。
(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读思考:从哪里读出来树多的?
1.数不清
2.象绿色的海洋
3.省略号。
指导学生理解、朗读。训练用“像”说话。
五、指导写字。
1集.中识字
2写.字
重点指导“欣赏、盛、酸、厚”的写法。
六、课堂作业。
摘录词语,抄写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不同的景
色特点,体会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
3.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
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深入理解课文,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架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生态文明教育下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 海外市场的电信业务市场调研方法
- 现代办公家具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与实践
- 网络带宽服务协议书(2篇)
- 煤炭租赁合同范本
- 承包鱼塘经营协议书范本
- 软件系统购销及服务合同范本
- 制造商与地区代理商合作合同书
- 社交电商在当代企业的应用与创新
-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能源方向)调研报告
- 输卵管积水疾病演示课件
- 2024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数据交换要求
- 劳动教育-专题一崇尚劳动(劳动的意义)
-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4章(2018新大纲)
- (新版)非阿片类镇痛药治疗慢性疼痛病中国指南
- 国有集团公司中层及员工履职追责问责处理办法模版
- 台球运动中的理论力学
- 春节(节后复工)安全教育培训
- “高中英语阅读课件-阅读策略与技巧”
- 透明质酸注射美容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