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史部分+学考复习要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古代中国史部分+学考复习要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古代中国史部分+学考复习要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古代中国史部分+学考复习要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古代中国史部分+学考复习要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学考复习要点第一节

先秦时期(前221年以前)1.中华文明的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兼收并蓄、辉煌灿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逐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秦汉以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区长期交流,吸收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渔猎采集,用火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磨制,大量使用陶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原始农业,墓葬等差异反映阶级分化、私有制产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水稻),良渚文化(玉器)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禹建立,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机构,王是最高统治者。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汤建立,最后一个王是纣。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内外服制度。多次迁都,后来定都于殷。代表性文明成就: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青铜器功能多,主要用作体现贵族身份的礼器,制作技术先进。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伐商,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主要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宗法制(1)井田制:商和西周实行的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2)分封制: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主要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宗法制:奴隶主贵族在血缘上的长晚辈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按父系血缘分配权力和财产的依据。夏商西周时代特征:(1)政治上: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政治(家国一体);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地方权力较大(2)经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少量青铜工具;农业为主,奴隶集体劳动。手工业和商业官营为主(工商食官)。(3)思想:有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突出(敬天保民)。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大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1)政治: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士阶层崛起;战国各诸侯纷纷改革变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以求富国强兵。(2)经济:铁犁牛耕应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发展,重视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私营工商业发展,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进步,文艺繁荣。“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反映了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10.变法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商鞅变法最为全面彻底,以废井田开阡陌、鼓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削弱贵族奖励军功为主要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11.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和发展(1)原因:①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交往和融合;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③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影响。(2)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意义: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百家争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稳定社会“;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墨: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儒:孔子,仁、礼、德,有教无类,整编“五经”;孟子,人性本善,民贵君轻,仁政;荀子,人性本恶,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兼采法家)道: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庄子,逍遥、齐物法:韩非,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秦汉魏晋时期(前221-581)1.秦朝: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版图,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发展。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官员听命于皇帝,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3.郡县制:地方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西汉初期:长期动荡之后,崇尚“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和王国问题、匈奴问题。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政治上:①设置中朝,加强皇权;②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③实行察举制;④实行剌史制,设置13个监察区。经济上:(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垄断重要手工业部门;(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边疆管理: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管理;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台、经济、文化联系。思想上: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东汉初:励精图治,出现“光武中兴”东汉末:外戚宦官专权,根源:君主专制的弊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土地兼并秦汉的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分裂,民族大交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仍在北方)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不同民族联合斗争;民族间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士族门阀:三国两晋时期垄断政治权力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实行九品中正制(对官员腐败有所限制)、均田制(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第三节

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隋朝:(1)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2)开创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3)暴政而亡,类似秦朝2.唐朝的盛世: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承上启下,唐玄宗开元盛世。3.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事堂集中议事,既强化了皇权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协调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外友好往来。5.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节度使事实上掌管了地方军政大权,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末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源。6.两税法:夏秋两次纳税,按人口和财产定税,交实物税和货币税,减少征税成本,扩大税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削弱人身依附7.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北均衡。商品经济繁荣,柜坊、飞钱、海陆丝路皆盛。8.北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③崇文抑武,加强监督。(2)措施:中央设多个相,分掌军事、财政、行政;将地方的财政权、司法权、军队管理权等收归中央;用文官担任军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响:避免地方分裂割据,导致“三冗两积”,与辽夏金元的矛盾斗争中难以取胜。9.王安石变法:针对“三冗两积”,以开源节流强军培才为思路,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触及了多个利益阶层的利益,失败。辽宋夏金元的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金灭北宋与辽;蒙灭夏金南宋。辽夏金元的治理:都有文字;辽:南北面官制;夏:仿唐宋政制;金:谋安猛克制;元:行省制宋朝的经济(1)政府“不抑兼并”,租佃制盛行。(2)商业: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坊市合一,交子瓦子;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3)手工业发达,五大名窑各具特色,景德镇成为“瓷都”;煤炭作为生活燃料。(4)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重心在南),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国家各项政策向南倾斜。“三教合归儒”和宋明理学:反映隋唐宋元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新趋势。(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2)隋唐时期,儒学家倡导儒学复兴,“三教合归儒”,儒学正统地位上升;(3)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了部分佛道教义,将儒学倡导的伦理道德上升为社会的最高准则——“天理”,形成“理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分两派: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强调“格心”“致良知”“知行合一”“人人皆可成圣”。14.宋朝科技成就与外传:活字印刷(宋词风俗画商品经济)、指南针(海丝繁盛)、突火枪(战争频繁)15.隋唐宋元的时代特征:(1)政治:国家长期统一,制度有创新;(2)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海外贸易发展;(3)儒学地位提高,通俗文化繁荣,艺术题材多样;(4)民族关系以和为主,社会等级观念淡化第四节

明清时期(1368-1644)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正式权力,是相权被废除、皇权异化的产物,导致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清朝奏折制度:康雍乾时期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其他官员的控制。边疆治理:(1)明,温和为主。北方,鞑靼,册封;西藏,设指挥使司;东北,册封(2)清,较为强硬。台湾设府,隶属福建;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蒙古,设立盟旗;平定大小和卓,新疆建省;派驻藏大臣,册封班禅达赖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明初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目的是宣扬国威,消耗大量财力,难为长期持续(2)戚继光俞大猷抗倭,防止走私和沿海侵扰(3)海禁和闭关锁国:时开时禁,时松时紧;被动防御,阻绝主动对外交流的途径。(4)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白银大量涌入(货币化,商业发展),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农业发展),殖民者侵扰(澳门、台湾)5.明清新思想的活跃(1)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陆王心学主导,学术空谈之风盛;西学东渐(2)代表:李贽,反封建礼教;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评价:是儒学的新发展,但不占主导,没有形成思想解放潮流。6.明清科技艺术成就:(1)西学东渐: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2)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3)小说戏曲发展,京剧形成7.明清时期的经济:整体有较大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农业: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2)手工业:明朝后期,南方的部分手工业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商业:商帮、中小市镇涌现,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8.明清的时代特征:有量变无质变,封建社会的辉煌与近代社会的迟滞(1)政治上: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