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作用。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

阅读《明朝疆域图》《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等,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科举考试的变化【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你猜一猜,他是谁?

多媒体显示图片《朱元璋》

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明朝是哪一年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建立者是谁?指明学生回答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给予指导并明确。

2、(出示课件)明朝的疆域图,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朱皇帝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二)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中央和地方加强皇权的措施1、自主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7、68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二部分,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关内容。)2、集体汇报(课件展示)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多媒体出示中央和地方前后行政机构图)教师引导: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学生讨论: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指名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最后教师明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导致朱元璋废除丞相,直接统帅百官,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目标导学二:锦衣卫和东厂特务机构1、情境剧表演大家一起穿越到明代,感受那段历史。有请几个同学表演明代大学士宋濂请客吃酒后上朝的故事。(课件展示故事)2、评价历史现象,感受皇权专制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朝前期还有什么特务机构?

教师引导: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讨论: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3、联系现实,加深理解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指名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最后教师明确,强调厂卫制度是明朝特有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推荐课后观电影《锦衣卫》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观课件,感受明代的考试出示课件《明代考场图》《举子看榜图》2、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结合资料和课本,完成导学案出示自主学习任务3、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结合课本和以上材料,分组讨论:(课件展示)(1)如果你是明朝的一名考生,应该复习什么书籍资料?(2)你的答卷应该以什么形式呈现?(3)你如何评价这种考试模式?学生讨论: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指名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最后教师明确,强调”八股取士”制度的内容和危害性。)目标导学四:明朝经济的发展1、猜谜语(课件展示)(1)高高个儿一身青,圆脸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教师引导:这些在现在看来司空见惯的农作物,在明朝可是天外来客哦。到底是从哪里引进的?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呢?2、自主学习,集体交流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四部分,思考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发展?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明确: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教师引导: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措施,同时指出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课件展示)

四、课堂检测1、自主完成导学案检测题2、集体汇报交流五、课外延伸

游览明十三陵你会发现: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棣的陵墓“长陵”,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写出对这段历史的评论报告。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不足,但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对皇权加强这样抽象的问题理解起来较困难,但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所学内容,以便水到渠成的达成教学目标。效果分析本课思路清晰,三维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对于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及影响,通过表演,猜谜语,看图片资料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到位,深刻。课中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及时引导总结,巧妙到位的突破了重难点,课堂效果较好。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明朝的国家体制的格局,还有通过设置锦衣卫和东厂特务机构,科举考试的变化,高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有了发展。本课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评测练习1.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 B.③④C.②③④D.①④2.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4.《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5.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6.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六、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材料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鲁迅请回答:材料一中,顾炎武把明太祖的“八股取士”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比较,那个对文化和人才的危害性更大?你从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八股取士”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的影响主要是起()的作用;那么课本是怎样评价的?请在书本中画出来。课后反思《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加强皇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1、本课紧紧围绕明代加强君权的措施这一主题,通过情境剧表演,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落实重点知识,突破难点。通过借助表演宋濂请客的故事,引领学生穿越到明代,明确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职责特点。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感受到了明代专权的残酷及恐怖。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分别用“残酷”“恐怖”“爪牙”“耳目”“保镖”等词语来表述。真正理解了当时的历史现象,并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2、充分利用了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包括图片、文字介绍、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我注重开发课外历史课程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和活化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本节课中,我选用的教学资源有人物图片、文物图片、视频资料、文史资料等。比如,给学生展示了明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举子看榜图以及考试中的一些作弊手段,调动学生去了解科举考试的兴趣。紧接着,展示了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去讨论。(1)如果你是明朝的一名考生,应该复习什么书籍资料?(2)你的答卷应该以什么形式呈现?(3)你如何评价这种考试模式?这样就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是我们的课堂不再呆板。3、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学语言上,更加注重规范性,做到精、准、趣,避免口头禅,让学生能够真正被语言所打动,寓教于乐。二、虽然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在课中仍然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情境剧表演没有及时给于学生指导,对于明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学生把握不到位时,应该及时调控课堂,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还有,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落实好三维目标,同时很好的体现历史学科素养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存在很多困惑和不足。三、基于以上思考,我也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进一步研读课标,把握好目标。加强调控课堂的能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师及时指导。加强理论学习,落实好教学目标的同时,很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课标分析一、本课的内容要点是: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认知要点是: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力有利的环境;另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