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版》预习知识点梳理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版》预习知识点梳理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版》预习知识点梳理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版》预习知识点梳理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版》预习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活版》预习知识点梳理

作者

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杭州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

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写作背景

活板是与唐代的雕版相比较而言的一种印刷技术,这可以说是印

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

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课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

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

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

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

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

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时才(用

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

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

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

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

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

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

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

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

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

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

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

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

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

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

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弹,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

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

地收藏着。

课文赏析:

1、本文抓住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

系统的印象。

2、写活字版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在说明时

又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

活板的优越性。例如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

序说明的。写印刷:常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写拆版虽是附带说明,但胶

泥制印的优越性,也在与木头刻字的比较中充分体现了活版的“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为了说明清楚,本文运用了列数字、

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主旨: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

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词语注释: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

《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o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

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ER: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b):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a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i):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仅仅。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e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e)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代他),木格贮(zh€i)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

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

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i)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旋即。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文通“纹”,花纹。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d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i):终了,完毕。

拂(fu):擦拭,弹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zong):堂兄弟及侄子辈。

通假字

1.“板”同“版"O【示例】板印书籍。

2.“已”同“以"。【示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止”同"只"。【示例】若止印三二本。

4.“文”同“纹"。【示例】文理有疏密。

古今异义词

1、【冒】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

古义:涂盖,敷上

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自】一板已自布字

古义:另外

今义:自己

3、【文理】文理有疏密

古义: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义: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药稍熔

古义: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

今义:药品

5、【布衣】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古义:平民

今义:衣服的一种

6、【范】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古义:框子

今义:规范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五代时始印五经

【印】名词作动词,印刷

3、火烧令坚

【火】名词作状语,用火

4、再火令药溶

【火】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5、木格贮之

【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一词多义

【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用)

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把)

【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

2、皆为板本(是)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

4、未为简易(算是)

5、又为活板(发明)

6、每字为一印(刻)

7、不以木为之者(刻制)

8、满铁范为一板(当作)

9、极为神速(助词,加强语气)

【其】

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毕昇的)

【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

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

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5、旋刻之(代指“奇字”)

6、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7、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已】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2、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

同此)

【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

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E|T

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

皆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

得”中“印”同此)

【火】

1、持就火炀之(用火,动词)

2、火烧令坚(用火烤,名词作状语)

【可】

1>瞬息可就(可以)

2、高可二黍许(大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