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病毒的基本特征_第1页
第二章病毒的基本特征_第2页
第二章病毒的基本特征_第3页
第二章病毒的基本特征_第4页
第二章病毒的基本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病毒的含义

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微生物。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病毒与其它生物的比较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二、病毒区别与其他微生物的特征个体极其微小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缺乏独立代谢能力繁殖方式为依靠自身核酸复制大多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某些病毒可整合到宿主DNA上,引起潜伏感染某些病毒能够形成包涵体或引起细胞病变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长老石刻象显示了小儿麻痹后遗症,这可能是病毒感染的第一个史载记录。三、病毒学的发展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Smallpox(天花)EndemicinChinaby1000BCRabies(狂犬病)

EndemicinEuropebyAD16-17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关于植物病毒病害的记载

荷兰郁金香杂色病(1576)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牛痘接种防治天花---古代接种术(1796)1.对病毒的早期认识---利用疫苗对病毒病的防治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发明了狂犬病疫苗(1885)提出了“Virus”和“Vaccination”之词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MartinusBeijerinick(1851-1931)

证明在经过可吸附细菌的琼脂扩散后,这种侵染物仍可导致烟草花叶病。他将此侵染物称为“侵染性活液”,并也采用了“Virus”一词。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JohnEnders(1897-1985)

1949年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获得脊髓灰质炎病毒,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AaronKlug(1926-)

1962年提出了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的柱状结构,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DavidBaltimore(1938-)

1970年在提纯的罗斯肉瘤病毒粒子中发现了逆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可以由RNA反向产生DNA。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2.现代病毒学的发展历程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MichaelJ.Bishop(1936-)

1976年发现正常细胞中存在罗斯肉瘤病毒致瘤基因的对应基因,1989年获诺贝尔奖。PhillipA.Sharp(1944---),1977年发现腺病毒基因组中存在基因剪切现象(genesplicing),1993年获诺贝尔奖。FredSanger(1918-)

1977年建立了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对ΦX174噬菌体的单链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Gallo&Montagnier

1983年分离到一种与爱滋病有关的逆转录病毒。R.Beachy

1986年利用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植物,获得抗TMV侵染的基因工程植株。这一研究为抗病毒动植物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StanleyBPrusiner(1942-)发现朊病毒(Prions),1997年获诺贝尔奖。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四、研究病毒的意义几乎能感染所有的细胞型生物,危害严重;了解病毒的特性,为疫苗的研制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测量病毒的单位为nm,大小在20-300nm之间。病毒形态多数呈球状或近似球状,少数为杆状、丝状或子弹状,痘病毒呈砖块状,噬菌体大多数呈蝌蚪状。第二节病毒的形态结构与性状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病毒子(Virion):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病毒颗粒。(一)病毒的结构组成核酸基因组和衣壳(capsid)。囊膜(envelope):围绕核衣壳的一层包膜。纤突(spike):包膜突起,主要由糖蛋白组成。

二、病毒的结构组成与特征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病毒体结构模式纤突包膜核心衣壳壳粒核衣壳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二、病毒的衣壳类型1、螺旋对称的病毒壳体2、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壳体3、复合对称的病毒壳体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螺旋对称型廿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三、病毒的化学组成1、核酸

1)种类:DNA、RNA存在形式:单链与双链;正链与负链,分节作用:携带全部遗传信息特点:有内含子、ORF可重叠2)表示病毒核酸大小的方法相对分子质量;碱基数3)病毒核酸的结构特征分段基因组;帽子和poly(A)尾巴结构;感染性核酸等。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

功能:

保护核酸;与易感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良好的抗原,可激发机体发生免疫应答。2、蛋白质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3.脂质病毒体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囊膜中,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系统。含脂质的病毒对乙醚或其它有机溶剂敏感,处理后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或感染性降低,而无囊膜病毒对乙醚有抵抗力。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4.糖类病毒囊膜含有糖蛋白,由病毒的基因组编码,但糖分子与宿主细胞有关。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吸附)、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一、病毒培养的宿主系统

1、动物第三节病毒的培养和增殖动物接种途径和方法1.皮内接种2.皮下接种3.肌肉接种4.静脉接种5.腹腔接种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2、鸡胚接种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不同病毒的接种途径痘病毒和疱疹病毒,10~13日龄

流感、新城疫、传支等,9~11日龄鹦鹉热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6~8日龄正黏病毒和副黏病毒,10~11日龄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病毒的收获

绒毛尿囊膜接种尿囊膜接种卵黄囊接种羊膜腔接种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收获尿囊液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3、细胞培养1)细胞培养增殖病毒的优点生理特性一致,培养条件易于控制;无个体差异,对病毒易感性相等;可观察病毒的繁殖特征;可进行病毒纯化和定量;可提高病毒的产量。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2)常用的培养细胞原代细胞:直接利用新鲜动物组织经胰酶消化、分散,获得单个细胞,如CEF。二倍体细胞:将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传代,其染色体数与原代细胞一样,保持其二倍染色体数目的单型细胞。传代细胞: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传代的细胞系,大多数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成。如HeLa细胞和BHK-21等。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

3)细胞培养方法单层细胞培养法:用胰酶将剪碎的组织或传代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接种到培养瓶或培养板上,让细胞贴壁生长,静置培养或转瓶培养。悬浮细胞培养法: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微载体培养:通过搅拌悬浮在培养液内,使微小细胞在载体表面繁殖成单层。兼有单层和悬浮细胞培养的优点。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二、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效应1.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由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常见的细胞形态学变化为细胞变圆、坏死、溶解或脱落。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CPE正常细胞病变细胞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2、包涵体:某些病毒能使感染细胞形成在光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三、病毒的定量测定—蚀斑法将适当浓度的病毒悬液加入单层细胞培养中,当病毒吸附细胞后,再覆盖一层加有中性红的融化琼脂。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后产生局限性病灶,病变区不染色而显示为蚀斑(plaque)。蚀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体复制形成的,类似于细菌的菌落,称为蚀斑形成单位(PFU)。病毒悬液中的感染性病毒量以每毫升中PFU的数量来表示。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感染复数(moi):以起始病毒感染的每个细胞所需病毒颗粒数目(PFU/cell)。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潜伏期、裂解期、衰退期。四、病毒的增殖过程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最后释放出来,称为一个复制周期。人和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主要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五个连续步骤。四、病毒的增殖过程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一、吸附吸附(adsorption)分两个阶段:⑴静电吸附:病毒体与细胞接触,进行静电结合。非特异性、可逆。⑵特异性受体吸附:病毒体表面位点与宿主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是决定病毒感染的真正开始。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病毒病毒吸附蛋白病毒的细胞受体腺病毒五邻体柯萨奇-腺病毒受体、整合素IBVS蛋白唾液酸A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唾液酸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唾液酸FMDVVP1整合素、硫酸乙酰肝素HIVgp120CD4、CCR5HBV外膜蛋白多聚人血清蛋白、IL-6RV糖蛋白G乙酰胆碱受体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二、穿入脱壳1、以膜融合方式穿入脱壳如副黏病毒、疱疹病毒等。2、在内吞小体脱壳如AIV。3、在核膜脱壳如腺病毒4、有的病毒表面位点与细胞受体结合后,由酶类协助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内,如噬菌体。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PenetrationofanEnvelopedVirusbyFusionofItsEnvelopewiththeHostCellMembrane,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Theentirevirusisplacedinanendocyticvesicle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Viralcapsidproteinsinteractwiththehostcellmembraneallowingviralnucleicacidtoenterthehostcell.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PenetrationofaNakedVirusbyEndocytosis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PenetrationofaNakedVirusbyEndocytosis,step-3.

theentirevirusisplacedinanendocyticvesicle.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三、生物合成双股DNA病毒单股DNA病毒单正股RNA病毒单负股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双股RNA病毒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吸附穿入脱壳早期蛋白晚期蛋白装配DNA复制核酸游离成熟释放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五、组装与释放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Releaseofinfluenzavirus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HIVbuddingfromhumanlymphtissue(TEMx133,335)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ATTACHMENTPENETRATIONHOSTFUNCTIONSASSEMBLY(MATURATION)TranscriptionREPLICATIONRELEASEUNCOATINGTranslationMULTIPLICATION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第四节病毒的变异一、基因突变病毒基因组中核酸碱基顺序的变化。自然突变:产生频率为10-5~10-8;诱导突变: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实际意义:形成突变株。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1、缺损干扰突变株: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发生改变,自身不能复制,只有在亲本病毒存在时才能增殖出完整的病毒子,并对亲本病毒的复制具有干扰作用。2、条件致死突变株:指病毒突变后在特定条件下能增殖,而在另一种条件下不能增殖的病毒。如TS突变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活疫苗)。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3、宿主范围突变株:病毒基因组的改变影响了其对宿主细胞的吸附或相互作用。例如狂犬病毒突变株适应在兔脑内增殖,由“街毒”变为“固定毒。4、耐药突变株:酶基因的突变降低了对药物的亲和力或作用。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二、基因重组当两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1.分子内重组:两种不同病毒核苷酸片段的交换。DNA病毒、RNA病毒、不同科病毒、病毒与宿主细胞基因组之间均可发生分子内重组。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2、基因重配(reassortment)——分节段病毒基因组之间核苷酸片段的交换。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3、复活:同一毒株的具不同程度致死性突变的若干病毒颗粒同时感染某一细胞而产生具有感染性病毒的现象。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交叉复活)A3株(流行株)新A3抗原鸡胚中增殖不良A1株(非流行株)旧A1抗原鸡胚中生长良好鸡胚中共同培养重组体(理想疫苗)有A3抗原鸡胚中生长良好UV灭活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4、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1、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2、动物病毒的整合感染实际意义:病毒基因变异、宿主细胞转化、肿瘤发生。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

1、补偿作用:一种病毒为另一种病毒提供本身不能合成,但又是必需的基因产物,使其在混合感染的细胞内得以繁殖。

主要表现为耐药性,抗原性等改变,基因并未改变,改变的生物学性状不能遗传。1)辅助病毒与缺陷病毒之间2)活病毒与死病毒之间3)两个不同的缺陷病毒之间三、病毒的非遗传性变异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2、表型混合:一种病毒的核酸被另一种病毒核酸所编码的蛋白衣壳包裹。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virusAvirusBphenotypemixingvirusAvirusB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表型混合的子代病毒,遗传性未发生改变,但具有一些依赖于蛋白的表型特征;第二代的表型由病毒的基因组来决定。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四、病毒遗传变异的意义致病机制中的应用在病毒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第五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一、物理因素1、干燥: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强。2、温度高温:高温易将病毒杀死。低温:病毒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3、射线: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均可使病毒灭活。4、PH:5-9稳定。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二、化学因素1、酸碱类消毒剂:病毒有效的杀灭剂;2、甲醛:灭活病毒;3、脂溶剂:区分病毒有无囊膜4、蛋白溶剂:提取核酸5、甘油:保护剂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

第六节病毒的感染持续性感染: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甚至持续终生者。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期间,机体可表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也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持续性感染的类型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慢性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可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巨细胞病毒(CMV)等常形成慢性感染。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慢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如:AIDS、羊瘙痒病、人克雅病、库鲁病(Kuru)等。库鲁病是朊病毒感染机体后,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潜伏期后,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小脑退行性疾病。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9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持续性感染的机制1、病毒基因组的整合;2、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或发生突变,因而逃避宿主免疫;3、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太弱,机体难以产生免疫应答将其彻底清除;

4、DI颗粒的产生;5、干扰素产生能力低下;6、机体免疫力低,无力完全清除病毒,导致病毒在体内长期存留。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9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第七节病毒的分类The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9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形态学:大小、

形状、有无囊膜等;理化性质:分子量、热稳定性、离子稳定性;基因组:RNA,DNA,分段等;大分子成分和复制类型。分类依据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9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类型分类特点病毒科名DNA病毒双链DNA、有囊膜痘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双链DNA、无囊膜腺病毒科乳多空病毒科单链DNA、无囊膜细小病毒科DNA病毒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9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47分

类型分类特点病毒科名RNA病毒双链RNA、分节、无囊膜呼肠病毒科双RNA病毒科单负链RNA、不分节、有囊膜副粘病毒科弹状病毒科单负单RNA、分节、有囊膜正粘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单正链RNA、不分节、无囊膜小RNA病毒科杯状病毒科星状病毒科单正链RNA、不分节、有囊膜冠状病毒科黄病毒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