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_第1页
第5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_第2页
第5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_第3页
第5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_第4页
第5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视觉视觉的产生过程:

外界光线进入人眼,经过折光系统的折光功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经过感光系统的感光换能作用,将光刺激转变为视神经上的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经视觉传导路传至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一.视觉1.视觉器官及视觉传导路:2.光感受器及其换能机制3.视网膜内的信息处理4.外侧膝状体的功能5.视觉皮层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眼球的结构眼球壁: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包括视网膜的盲部和视部(黄斑,中央凹,视神经盘)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三)眼的调节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这个过程即为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1.晶状体调节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皮层-中脑束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短N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折光能力↑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弹性↓→老花眼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四)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光不正(非正视眼)。常见的有远视、近视和散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视觉感受细胞视觉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适宜刺激:

波长为380~760nm

的可见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

视锥系统

视杆系统感光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分布视网膜中央、黄斑视网膜周边区域特性对光敏感性差、感受强对光敏感性高、感受弱光刺激,视物精确度高、光刺激,视物精确度差、司昼光觉司夜光觉色素三种色素、产生色觉一种色素、产生明暗觉2、眼的感光功能

1)视网膜感光系统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二)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以视杆细胞为例视紫红质在暗处合成,在光下分解;体内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减少,会造成夜盲症。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光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无光照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电紧张方式扩布终足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外段膜Na+持续内流(内段膜Na+泵泵出Na+)静息电位(-30~-40mv)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双极细胞(去或超极化型)

电-化学-电电-化学-电

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4.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和色觉

⑴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素、感蓝光色素三种。三种视锥色素的区别是视蛋白的分子结构稍有不同,这种微小差异决定了对特定波长光线的敏感程度。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目前认为与视杆细胞类似。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⑵色觉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的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⑶色觉障碍:①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

●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

●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

●色盲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的

②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色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是由于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正常人为弱;多为后天因素引起。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三、几种视觉生理现象(一)暗适应与明适应⑵机制:是视紫红质的含量在暗处恢复的过程。暗适应曲线1.暗适应:

⑴概念:指从明处→暗处,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的过程(约25~30min)。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2.明适应:

⑴概念: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约1min)。⑵机制:是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杆素在暗处大量蓄积+对光的敏感度强,

∴到明亮处被迅速大量分解,产生和传入大量视觉冲动,从而出现耀眼的光感。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二)视野

概念: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范围:∵上眼框和鼻粱遮挡的缘故,∴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颞侧>鼻侧。∵三种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匀,∴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色>绿色。绿红蓝白生理盲点投射区位于视野的颞侧15°处。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三)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1.双眼视觉:⑴概念:指双眼同视一物体时的视觉。⑵特点:①双眼视觉是由于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一个“物体”的感觉;②双眼视觉的视野大部分重叠,互相弥补,故无生理盲点投射区;③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④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断准确性,从而形成立体感。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

2.立体视觉:

⑴概念:指双眼视觉对物体的“深度”(三维特性)的视觉。⑵特点:①立体视觉只是对物体感知相对“深度”的经验②产生立体视觉的主要因素是视网膜像位差,故单眼视物时,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二.听觉(一)听觉器官及听觉传导路(二)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三)听神经纤维发放的频率和时间特性(四)各级中枢对听觉信息的处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一)听觉器官及听觉传导路

1.听觉器官外耳中耳内耳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2.声波在耳内的传导途径A.正常情况下,声波在耳内的主要传导途径:(气体传导)声波外耳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

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蜗孔前庭膜蜗管内淋巴基底膜

螺旋器毛细胞兴奋蜗窗鼓阶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声波在耳内的传导途径B.正常情况下,声波在耳内的非主要传导途径(骨传导):声波颅骨前庭阶或鼓阶外淋巴螺旋器蜗管内淋巴C.非正常情况下(鼓膜受损时),声波在耳内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门外耳道中耳鼓室螺旋器基底膜鼓阶蜗窗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3.听觉传导路声波螺旋器的毛细胞听神经蜗神经背、腹核双侧外侧丘系颞横回听辐射内侧膝状体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听觉的产生过程:声波经外耳、中耳

传至内耳,被耳蜗中的毛细胞感受,产生神经冲动,经蜗神经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二)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1.感受器对声音的感受:1)音频(音调)解释内耳对频率分析的学说--------位置共振学说

A.共振学说:解剖发现内耳基底膜上有24000条纤维,每一条纤维与特定的频率共振,进而使临近相应毛细胞兴奋,不同部位的纤维共振时,形成对不同的音频信号分析。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二)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B.行波学说:当声音振动→中耳听骨链振动→卵圆窗振动→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上下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基底膜的最大振幅区为兴奋区,该部位的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从而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蜗底的基底膜窄与高频信号共振,蜗顶的基底膜宽与低频信号共振。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1.内耳对音频(音调)的辩别: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1.内耳对音频(音调)的辩别:

主要依靠基底膜的振动位置:即蜗底感受高音调;蜗顶感受低音调。

行波学说模式图蜗底感受高低音调蜗顶感受低音调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

耳蜗对音调的初步分析是:蜗底感受高音调,蜗顶感受低音调。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对不同性质耳聋原因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理论。如蜗底部损坏时,高音调的感受发生障碍;而蜗顶部损坏则低音调的感受消失。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2.对音强(响度)的辩别:

⑴主要取决于基底膜的振幅大小(音频不变):⑵与毛细胞的敏感性和背景声音有关:①背景声音:环境中的一般噪音→基底膜处于轻微的振动→毛细胞接受新的声音刺激时敏感性↓。②毛细胞的敏感性:听神经中的传出纤维也可控制毛细胞的兴奋性,所以当人集中注意力听时,往往可以听到较微弱的声音。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螺旋器上下振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3.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

换能过程:听神经动作电位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三)听神经纤维发放的频率和时间特性

锁相排放(发放):低频时,神经纤维在每一个声波周期,同步发放一次,高频时,则每隔几个周期发放一次,相隔周期数固定发放的时间与声波周期固定相位相应,称为锁相排放。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四)各级中枢对听觉信息的处理

1.通过对输入信息的反复采样和统计处理来提高分辨率。2.通过检测和比较复杂声中多种同步的参数变化来提高分辨率。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三.味觉和嗅觉(一)味觉:1.味觉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2.味觉传导路(二)嗅觉:1.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2.嗅觉传导路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Taste味觉Tastebuds味蕾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3.味觉的感受1)酸味舌两侧味蕾中味细胞膜上的受体氢离子选择性阻断微绒毛顶端的钠离子通道钠离子/钙离子内流味觉感受细胞去极化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3.味觉的感受2)咸味舌前两侧的味蕾中味细胞膜上的受体

选择性打开微绒毛顶端的钠离子通道钠离子内流味觉感受细胞去极化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3.味觉的感受3)甜味舌尖部的味蕾中味细胞膜上的受体

G-PrcAMP关闭微绒毛顶端的钾离子通道钾离子胞内积聚味觉感受细胞去极化AP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3.味觉的感受4)苦味舌后的味蕾中味细胞膜上的受体

G-PrIP3/DG选择性打开微绒毛顶端的钠离子通道钠离子内流味觉感受细胞去极化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4.影响味觉形成的因素A.温度:20-30度范围内,味觉感受敏感性最高。B.血液中的成分: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降低肌体对咸味的敏感性。C.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通过影响受体的表达、细胞的分化、寿命影响味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二)嗅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

1.Smell嗅觉Olfactorybulb嗅球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嗅细胞的感受机制

气味分子嗅细胞纤毛表面的受体分子G-PrcAMP/IP3Na+Ca+通道开放纤毛/胞体产生去极化感受器电位电紧张扩布嗅神经AP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四.躯体感觉(一)躯体感觉1.感受器及其功能2.躯体感觉通路(二)痛觉1.痛觉感受器及传入通路2.痛觉的中枢整合和调制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四.躯体感觉

(一)躯体感觉1.浅、深感觉的感受器: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2浅感觉传导路游离神经末梢(痛觉)环层小体(粗触觉、压觉)温度觉小体(温度)

脊神经的躯体传入神经纤维脊神经节后根

后角固有核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3深感觉传导路肌梭感受器(肌肉的长度变化)、腱梭感受器(肌肉的张力变化)、关节支(关节的屈伸)

脊神经的躯体传入神经纤维脊神经节后根

薄束、楔束(后索)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五.前庭器官与位置觉1.前庭器官2.前庭系统的中枢通路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1.1前庭中的球囊及球囊斑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球囊斑的功能

囊斑的适宜刺激

球囊囊斑位于球囊的内侧壁,囊斑中的毛细胞呈斜挂位(与地面垂直),纤毛朝外侧壁水平伸出,纤毛的游离端也嵌入悬在纤毛一侧的耳石膜中。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

结论:

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垂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当垂直面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因耳石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兴奋,一部分则抑制。球囊囊斑毛细胞的动毛位置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电梯突然上升躯体上移耳石膜因惯性、重力下压囊斑有些毛细胞纤毛偏曲囊斑毛细胞抑制丘脑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前庭N内侧纵束皮层前庭投射区下肢伸肌紧张↓下肢屈曲(腿软)运动觉乘电梯时的功能反应过程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运动核植物神经性反应恶心、呕吐、眩晕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球囊的功能

1.感受垂直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3.过久、过强的刺激也可引起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4.也感受静态时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位置变化。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1.2前庭中的椭圆囊斑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

1、椭圆囊的位置

椭圆囊的囊斑位于椭圆囊的前壁下部、内壁底部,囊斑中的毛细胞呈水平位,纤毛朝上,纤毛的游离端均嵌在毛细胞上方的耳石膜中。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1.2前庭中的椭圆囊斑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耳石膜是一胶质板,内含许多细小的耳石(碳酸钙结晶)和蛋白质,其比重大于内淋巴,因此,任何原因引起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纤毛发生相对位移(直线变速运动),都是囊斑的适宜刺激。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当水平面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因耳石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兴奋,一部分则抑制。

结论:

椭圆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因惯性躯体后仰丘脑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前庭N内侧纵束皮层前庭投射区躯干前倾运动觉耳石膜因惯性、重力前移下压囊斑有些毛细胞纤毛偏曲囊斑毛细胞兴奋躯干屈肌与下肢伸肌紧张↑汽车突然启动(面朝前)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运动核植物神经性反应恶心、呕吐、眩晕等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二)椭圆囊的功能

1.感受水平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3.过久、过强的刺激也可引起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1.3半规管及壶腹嵴壶腹嵴的位置及结构:位于膜半规管的壶腹部,由壶腹帽、毛细胞、支持细胞组成,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由电生理实验可见,纤毛的倾倒方向决定于感受器的兴奋性。当向动毛侧偏曲时→兴奋,当向静毛侧偏曲时→抑制。∴导致纤毛偏曲的因素=适宜刺激。

壶腹嵴=角变速运动:→淋巴液流动→壶腹帽倾倒→壶腹帽与纤毛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纤毛偏曲。1.适宜刺激: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半规管的功能转椅(左转)实验功能反应动画

由转椅实验可见:当旋转开始时,∵水平半规管中的内淋巴流动→左侧壶腹嵴毛细胞兴奋而右侧的抑制→出现:前庭-脊髓反射(歪头踢腿)及前庭性眼球震颤等功能反应。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结论: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角加减速运动。只有在旋转开始或停止时才形成刺激,匀速旋转时不形成刺激。由转椅实验可见:向左旋转开始时∵惯性作用半规管中内淋巴的起动比身体和半规管本身移动晚两侧水平半规管中的内淋巴都向右流动冲击壶腹帽向右侧倾倒左侧:毛细胞的纤毛朝动毛侧偏曲而兴奋右侧:毛细胞的纤毛朝静毛侧偏曲而抑制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向左旋转开始内淋巴因惯性向右流动冲击壶腹帽向右侧倾倒右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的纤毛朝静毛侧偏曲

左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的纤毛朝动毛侧偏曲右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抑制左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兴奋前庭神经前庭核

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运动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外展N核动眼N核右眼外直肌收缩左眼内直肌收缩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右侧颈肌紧张↑头歪向右侧左下肢伸肌紧张↑左脚向前踢恶心、眩晕、面色苍白等植物N性反应转椅(左转)实验功能反应机制: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结论:半规管的主要功能有:

①感受角加减速运动,产生旋转感觉。②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对抗刺激动因,维持身体平衡。

旋转开始时:同侧伸肌紧张性增强,对侧颈肌紧张性增强(头歪向对侧);旋转突停时:相反。

④特殊的反应——眼球震颤:快动相方向与旋转方向一致。③过强、过久的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植物神经性反应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眼震颤:

概念:指不随意的节律性眼球往返运动的现象。

慢动相:眼球朝一方向缓慢移动的现象称慢动相。

(是刺激前庭器官引起的,与旋转方向相反)

快动相:眼球再突然移回原位的现象称快动相。

(是中枢矫正性运动,与旋转方向一致)临床上把快动相方向规定为眼震颤的方向。

生理意义:

①慢动相能使眼前连续通过的物体,在眼内聚焦成短暂不动的物像,借以看清物体,辨别身体在空间的移动方向。②眼震颤的持续时间可反映前庭功能正常与否。正常人眼震颤约持续15~40sec,过长或过短都说明前庭功能有过敏或减弱的可能。选拔飞行员、航海员及某些项目运动员时,转椅试验是一种常用方法。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刺同侧眼外肌对侧眼外肌激兴奋抑制兴奋抑制外半规管内直肌外直肌外直肌内直肌上半规管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上斜肌后半规管上斜肌下斜肌下直肌上直肌半规管与眼外肌的关系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8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六.内脏感觉1.感受器:颈动脉窦,颈动脉体,渗透压感受器,温度觉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等.2.内脏感觉的特点:弥散,缺乏感觉精确定位,对切割,灼烧不敏感,对温度变化,化学物质的浓度变化非常敏感.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痴呆(Dementia)脑功能障碍后产生的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可伴有人格、行为、情感等异常。当上述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严重损害时称之为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痴呆的病因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阿尔茨海默AloisAlzheimer德国巴伐利亚洲精神科医师和神经解剖学家1907年报道1例51岁女性患者,进行性记忆和语言能力丧失及识别能力障碍,病情逐渐恶化、4年半后死亡,病解发现脑萎缩、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改变。Alzheimer’soriginalpatient:AugusteD.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病因及发病机制遗传因素神经递质障碍细胞骨架改变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性/免疫反应雌激素其他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遗传因素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基因:21号染色体早老素1(presenilinl,PS1)基因:14号染色体早老素2(presenilin2,PS2)基因:1号染色体载脂蛋白E(ApoE)基因:19号染色体前三者与早发FAD有关,后者与晚发FAD及

SAD有关。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胆碱能系统:脑内隔区、Meynert基底核等部位的胆碱能神经元明显减少。大脑皮质及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ACh水平降低,且降低的程度与痴呆的严重性呈正相关。神经递质障碍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IntheADbrainAChEactivityfalls

whereasBuChEactivityrisesAChECortex(–30%)Hippocampus(–40%)Cortex(+40%)Hippocampus(+65%)BuChETime(progressionofdisease)Enzymeactivity Giacobini,1997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房颤、脑外伤、慢病毒感染、文化程度低、独居、吸烟、重金属(铝、铁、锌、硒、锰等)接触史等因素也可能参与AD的发病。其他因素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9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脑萎缩老年斑(Senile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胆碱能神经元丢失颗粒空泡变性

神经病理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

神经病理

脑组织萎缩,脑重量减轻,脑回变薄、脑沟变宽、变深,脑室扩大。AD正常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

神经病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胆碱能神经元不足进行性胆碱能神经元丢失Ach进行性减弱ADL受损,行为认知障碍海马皮层N.basalisMeynertBartusetal.,1982;CummingsandBack,1998,Perryetal.,1978胆碱能神经元与AD临床症状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A”―ADL(activityofdailyliving)

反映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下降程度。“B”―behavior(行为异常)

神经症状和体征

精神病性症状“C”―cognition(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临床表现

—记忆障碍(memoryimpairment)

早期以近记忆下降为主,表现为刚发生的事不能记忆,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不能回忆,熟悉的人名记不起来,时常忘记物品放置何处,忘记约会,常感

“记的不如忘的快”。疾病后期远记忆也受累及,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临床表现

—认知障碍(cognitiveimpairment)学习新知识困难,工作主动性下降,承担新任务无法胜任,并随时间推移而加重。说话词汇减少,找词困难,交谈能力减退,命名障碍,出现错语症,阅读理解受损。计算力障碍:算错账,付错钱,最后连最简单的计算也不能。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临床表现

—认知障碍(cognitiveimpairment)视空间障碍:穿外套时手伸不进袖子,铺台布不能把台布的角和桌角对齐,外出迷路,不能画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失用:原先熟悉掌握的技能丧失,甚至不会拿勺和筷子。失认:不认识镜中的自己,和镜中的自己对话,不认识亲人和熟悉的朋友。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画钟试验—2:45正常中度认知功能障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临床表现

—精神障碍异常敏感、多疑、易激惹、易伤感,焦虑、抑郁。终日忙碌,重复无意义的动作,无目的的徘徊,半夜起床活动或吵闹不休等。终日无所事事,寡言少动。有的忽略进食或贪食。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0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临床表现—轻度记忆障碍近事记忆障碍远期记忆减退人格障碍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临床表现—中度记忆障碍继续加重思维和判断力障碍工作、学习、社会接触能力减退性格改变和情感障碍行为和精神活动障碍失用、失语等局灶性脑部症状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临床表现—重度上述各项症状加重情感淡漠、哭笑无常、言语丧失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终日无语而卧床,丧失外界接触能力四肢强直或屈曲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全身并发症如肺部、尿路感染,压疮,全身衰竭,最终因并发症而死亡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辅助检查1.神经心理学:①大体评定量表,如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价量表(ADAS-cog)、长谷川痴呆量表(HDS)、Mattis痴呆量表等;②分级量表,如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和总体衰退量表(GDS);③精神行为评定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精神问卷(NPI);④用于鉴别的量表,如Hachiinski缺血量表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辅助检查2.神经影像学:CT可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头颅MRI见双侧颞叶、海马萎缩;PET检查可见双侧颞叶海马区血流和代谢降低。3.脑电图:早期波幅降低和α节律减慢,随病情进展出现广泛的θ活动,晚期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在普遍θ波背景上重叠δ波。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辅助检查4.脑脊液(CSF):常规检查多正常,ELISA检测CSF中的tau蛋白升高、Aβ42

降低。5.基因检查:有家族史的患者可进行APP、PS1、PS2基因检测。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王某,女,65岁,已婚,退休高级教师,大专文化。因记忆力减退两年余,性格改变半年于2001年4月5日入院。现病史:患者原在当地某重点中学教初中数学,5年前(60岁)退休,在家给学生进行一周二次家教辅导,偶尔担任代课老师,生活正常。一年后自觉记忆减退,所阅读书籍中的一些新题型内容不能记忆,学生反映对其讲解不能理解,有时甚至有错误。患者自觉辅导学生压力较大,逐渐出现失眠多梦,精神不振,头昏、疲倦感,曾在外院就诊,按“神经衰弱、颈椎病”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及家人均认为退休在家生活方式改变,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未予重视。之后两年间家属发现患者做菜经常放错或多放佐料,经常在家找不到自己放置的东西,忘记与同事的约会;不喜读书看报,与朋友、同事碰面有陌生感;不体贴、不关心家人,不注重仪表整洁,始被家属所重视,近半年上述症状明显加重,遂来我院就诊。病例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神经系统体检:神清,反应迟钝,语言清晰但缓慢,对医生的提问表现出可答可不答的态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计算力和理解力差,如不能说出前一餐所进食物,不知道梯形面积的求法,不能解释鸡与鸭的区别等等。神经系统体检除双侧桡骨膜反射转化(+)外,余未发现异常体征。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维生素B12、叶酸、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脑电图示额、颞区有散在θ波,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小缺血灶,老年脑改变。神经心理学检查示MMSE20分,Blessed行为量表(BBS)4分,Hachinski缺血积分2分。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大部分人都希望能过目不忘,但遗忘几乎是必然发生的生物学现象,学习记忆力好似乎是聪明的主要表现,其实遗忘也很重要,选择性遗忘是保持大脑功能的有效手段,这就像是电脑的内存和硬盘一样,要随时清理甚至删除,才能更有效继续工作。你可以记住你的生日,但你能记住数周前早餐吃过的东西吗?大多数人来说,日常小事会被逐渐遗忘。最近研究提供了一种解释遗忘这种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在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细胞可帮助删除老的记忆,并提供新的记忆载体。“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物学机制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人和许多哺乳动物如小鼠,出生后大脑大部分区域都失去再生能力,但在一些负责记忆编码的脑区,这种神经再生能力始终保持着,这些区域就包括海马齿状回。在人类大脑,每天海马齿状回都能制造700个新的神经细胞。研究发现,抑制小鼠神经再生会损害模式分离的学习能力,模式分离是能对两种很类似环境区分的能力。虽然关于神经再生和学习记忆的关系存在争议,但近10年大量研究支持,运动和药物(如抗抑郁药Prozac)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确实能提高学习地点和时间知识的能力。数年前,加拿大神经生物学家PaulFrankland注意到他,但使用促进神经再生的干预后,他的一些实验动物似乎对某些需要记忆的工作任务出现困难。尤其是需要对细节进行记忆对任务。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11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35分人类和小鼠从新生儿、青少年到成年,随着年龄增加神经再生能力逐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