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二)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二)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二)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二)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二)获奖科研报告摘

要: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的重大事件,对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均有深远影响;从民族交流视角出发,其促进了“汉”、“土”等多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现象。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交流;音乐文化

“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改土归流”后,湘西地区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至“社会上层”的管理制度、税收制度、行政制度等均有较大改变,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以“改土归流”为节点、以民族交流为视角、聚焦于“土”、“汉”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从中探索该地区的音乐文化变迁。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为了研究的清晰,在本部分将对相关概念做必要的辨析、作为研究的前提:

(1)土司制度

“土司制”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制度的出发点为“以土治土”,即:以“土司”、“首领”、“头人”为代表的当地权威对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管理,从而实施上承认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部分特权;在实施过程中,该制度很大程度保证了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稳定、也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发展至清代中叶,“土司制”弊端激化:

第一,各部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其在行政、风俗、文化中均有脱离中央的倾向。

第二,各部族内部矛盾激化。因缺乏统一的权威、各部分为水源、财物、领地常常进行械斗乃至战争,极大的威胁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第三,与汉族边民矛盾激化。

有鉴于此,历代中央王朝均在原有制度上进行调整,改良西南地区的稳定。

(2)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清代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进行的一项行政改革,其中心就是“废土改流”,即:废除从“唐宋”开始的“土司自治”制度,改为中央统一管理的“官员管理”制度;此制度历经多年,至雍正时期基本完成。

“改土归流”不仅仅是政治改革,也通过设立学校、文化交流、经济互补等方式,改变了土家族地区封建割據状态,使得该地区社会风俗、面貌全面改变,也带来了文化、艺术、音乐上的发展。

二、重点文献梳理

邓玉春(2019)的研究认为:“改土归流”影响着“土家古歌”的发展与演变。该文对“彭氏土司时间”、范围以及“土家古歌”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其内涵与外延,对“土家古歌”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其演变规律,对其土司统治前、统治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

唐婷00的研究则认为:“改土归流”,“汉学”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影响颇深,土家族音乐也吸收了“汉族传统音乐”,出现了哭嫁歌、竹枝歌等“新”的艺术形式,土家族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土家族音乐文化研究专家熊晓辉分别与2011年、2014年的一系列文章:早在2011年,熊晓辉就论证了“改土归流”对“土”、“汉”音乐文化交流的影响,并认为其打破了传统“土司贵族”对音乐文化的垄断产生了傩堂戏、土地戏、酉戏、花灯、渔鼓等新艺术形式,改变了当地的“礼乐文化”;至2014年,熊先生进一步提出,“土家土司音乐制度”包括了巫术、占卜音乐、部族战争音乐、消灾禳解音乐等,服务于“土司贵族”的特权。

综上以上文献,关于“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演变影响,在学术界已有一定的共识。

三、“改土归流”后民族音乐交流现象:

(1)土家族文人的“汉文词曲”创作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聚居地区广泛开放“汉学”教育,设立县学、府学、书院、学官、家塾等各级学校,土家族上层人士开始普遍接受儒家思想,开始参加科举考。

在此基础上,土家族地区“汉文”词曲盛行,涌现出如:田元、田甘霖、田泰斗、田舜年等一批代表性人物。

(2)“竹枝歌”艺术体裁的兴盛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民对很多艺术形式进行了吸收与改良、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竹枝歌”艺术体裁。“竹枝歌”原本为产生与我国西南地区的艺术形式,有浓厚的“巴渝风格”。“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文人、民众运用当地语音、结合本民族风俗、融合汉族文学,创生了平缓、抒情的“土家族风格竹枝歌”。

(3)“新”民歌的出现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生活区内的生活方式、风俗、观念均有很大变化,形成许多“新”民歌,其中代表性的就是“哭嫁歌”。因崇尚“自由婚姻”,土家族地区原本并无“哭嫁”一说;至汉文化广泛传播后,“包办婚姻”、“父母之命”成为土家族民众的普遍思想;因此,原本自由的婚姻风俗瓦解,导致“哭嫁”风俗的产生,最终产生“哭嫁歌”这一艺术形式。

(4)宗教音乐的传播

“佛”、“道”音乐文化在土家族地区早有传播。根据相关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在“巴郡南郡蛮”地区就有流传。至“咸康”年代,湖北地区就有“寺庙”,有释迦摩尼、弥勒、燃灯等佛像,而在重庆地区,有东晋时期的寺庙;而“道教”方面,因与土家族本身的原始宗教结合密切,其传播较佛教则更早;由此可见,“佛”、“道”音乐文化在湘西地区传播久远。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原有的傩戏、阳戏、唱高腔、土地戏等均受到“佛”、“道”音乐文化的影响。土家族民间艺人,一方面将“佛”、“道”音乐文化融入本地祭祀、宗教仪式,一方面将技艺、技巧与本土宗教相结合,相互交融、渗透,形成新的艺术形式。

(5)湖湘音乐的传播

在“改土归流”后,正遇上湖湘音乐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湖南诞生了王夫之、陈鹏年、唐仲冕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文化。在此推动下,“土家音乐文化”与“湖湘音乐文化”高度融合,受辰河高腔、湘剧、汉戏、阳戏等湖湘音乐的影响,“辰河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