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视域下的中国山水画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意境视域下的中国山水画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意境视域下的中国山水画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意境视域下的中国山水画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意境视域下的中国山水画获奖科研报告意境是结构生命力的表现,它是画家所描绘的景象和主观的思想情感的互相交融。画者一般通过一种或者多种带有启发性的、象征性的符号表达出时间和空间的延续,在有限的画面中营造一种氛围,打破了特定秩序和局限,将无限体现于有限之中。整个意境的产生于发展最终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下,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这种表现形式在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表现形式不仅是山水画中抒情和造境的审美表现,它更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而呈现于世界,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追求意境美是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特质。

之所以将山水画的意境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意境在当今创作及欣赏、品评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在山水画的研究中,无论是形与神、情与景,还是心与物,都是画家审美的体现,而意境是各种审美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换而言之,意境也最能从整体上体现画家的风格与特点。意境所表现的内容很博大,它包括着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内容,而这一切的内容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绘画中体现。

一、意境的含义

绘画中的意境是指画家通过观察、认识、体验、感受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产生了某种不一样的情感与体验,通过主观的艺术加工对形象进行再次的整合,并将这种独特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画面当中。

意境大体就是把握画的大局,注重画的势和质,感应画中情与景和物与我,错觉中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观者则可以通过这张画来解构大自然的奥秘变化,凝结出自然的魂魄,并从这些变化中领悟出画道,这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境界,即意境、画境。达到意境很难,也许是刹那间的感悟。也许是偶然间的相遇,这也是画家所追求的一种目的,一种修为,它是集传统文化之大乘者,经过千锤百炼而走向的目标。

意境的创造不单只依靠画家对于自然界中事物的观察与感悟,更多的是要依靠画家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品味体验和被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意境并非意象,而是意象的升华。而绘画创作又离不开意象,且在绘画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一幅画的基础,通过意象创造出“浑然天成”的和谐画面的艺术境界才是没一位画家所要达到的最终境界。

意境是代表山水画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代山水画的创作以及审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理论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绘画的基本审美特征。在创作上,艺术家们很早就已经了解了这个基本的审美特征,但是在理论认识上,却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意境直接来源于历代艺术理论中关于意与境、情与景、思与境、意与景关系的论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到的“情境交融”,的确暗含了“意境”的美学特征。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映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这些说明儒、道、佛等各家对他的意象是非常深刻的。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讲究“气韵生动”。黄宾虹说:“何谓气韵?气韵之生生,由于笔墨,用笔川墨未得其法,则气韵无由显露。论者往往以气韵为难言,遂谓气韵非画法,气韵生动。

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了“意境”形态,并将其划分为“物境”,“情境”,“意境”。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意境”的三种形态:

一是“景物”形态,即以“境”胜。艺术表现的对象主要是“景物”。二是“情感”形态,即以“意”胜。藝术表现的对象主要是“我”,是“情感”。三是“情景交融”形态,即以“意境”胜。

王国维说:“上焉者,意与境浑”。艺术表现的对象是“情”和“景”。在审美上“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美感特点是“意境两忘,物我一体”。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都是很好的说明。

二、意境的发展

“意境”一词本是个诗学范畴,主要是以对诗词境界的讨论为主的,但是中国艺术所共同追求的“超以象外”的审美境界,使意境走出了单纯诗学的范围,而应用到中国所有艺术。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具体表述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山水画论中,即长期以“气韵生动”来表述自己本门类艺术意境的特点。山水画是中国独有的画种。“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虽然已经涉及到画外之意的表达,但这时主要还是基于人物画的特点,意在表现出画面人物的玄学情调。而刚刚发源的山水画则由宗炳提出了“体道”和“畅神”两大功能,从而使山水画在诞生之初就体现出与人物画不尽相同的形上品格。

汉代,东汉末年,社会阶级矛后非常激化,社会危机口益尖锐。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自然经济任其充分发展,思想界出现了主张君主“无为”的门阀专政。“清静”、“无为”、“自然”、“虚淡”的老庄思想,开始适应了此时的需要。此时大批的士大夫因看透了什途的坎坷,官场的残酷酷,退隐山林,迷恋十山水。因为山水和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相通的,因山水画的形象,山水树石乃是表达玄理的理想媒介。士大夫通过山水可以领略玄趣,追求与道相契合的精神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当时的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蔚然可观,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而且,作为莫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传”、“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这样的时期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画悄然活跃在画坛之中。他们总结出了很多独到的绘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升,而初期的山水画也随之出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但是独立的山水画确是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多种文献也已经足以表明在该时期,山水画理论基本已趋于成熟。

唐代,我国山水画发展到了唐代,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了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是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人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在表形式上有了大步发展,形成了以景色为主、人物为辅的绘画表现,继承了前人色彩为主的固有表现手法,把传统的色彩表现形式发挥得更加绚丽灿烂:一是王维、吴道子为代表的墨景观,用简练的笔法,以墨色为主,表现出自然简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

山水画理论到唐末五代时发展成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阐明了山水画创作中主客观的统一,五代荆浩指出出物画中事物也是也有“气韵”的,“气韵生动”正式走入山水画论中,开始成为山水画意境的特定称谓。至今都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