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历史_第1页
食用油的历史_第2页
食用油的历史_第3页
食用油的历史_第4页
食用油的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用油的历史一、历史记载油字本为水名的专称,《说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此水大致在今湖北宜昌地区境内。由于油字又含有流动、光润的意义,在植物油出现之后,遂被作为脂油的意义使用,而逐渐失去其本义,随着植物油的广泛应用,油字才渐渐地作为动、植物油以及其他油类的通称。《黄帝内传》:“王母授帝以九华灯檠,注膏油于卮,以燃灯。”这是一种说法,油是西王母授给黄帝的。另一种说法见《渊鉴类函》:“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按这种说法,是黄帝从河图书中得到的启示,采木实为油,显然已是榨油。而黄帝时还无书也无榨油技术,故此说不可信,乃后人伪托。唯见《事物绀珠》,则为神农作油,按此说法,油则又始于炎帝。

其实,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早时称油为“膏”或“脂”。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早时的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最早的称谓,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戴角者无上齿,谓牛无上齿,触而不噬也。无角者膏而无前齿,谓豕属也。无前齿者,齿盛于后,不用前。有羽者脂而无后齿,羽当为角,谓羊属也,齿盛于前不任后。”《考工记》郑注:“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古人之称谓,分别得非常清楚。同是荤油,牛油羊油必称脂,猪油必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栅字换成月字边”。而兽脂聚,又曰“左为月字,边右为国字,框里一个禾字”。《周礼·天官·疱人》记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共祭祀之好羞,共丧纪之庶羞,宾客之禽献。凡令禽献,以法授之。其出入,亦如之。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膳禽不会。”庖人掌管供应六畜、六兽、六禽,辨别它们的名号和毛色。凡是那些死的、活的、鲜的、干的畜禽及兽肉,用以作为供奉给王的牲肉,和进献给王的美味,以及供奉王后与太子的牲肉和美味。供给祭祀所用的四时珍美之物。供给丧事所用各种美味,以及款待宾客所用的禽兽肉。凡命令[兽人]进献禽兽,把所应献禽兽的数目交给他。庖人接受兽人所献入的禽兽以及向宾客献出禽兽也按规定的数目进行。凡用禽兽肉进献[给王],春季用羊羔肉和小猪肉,用有香味的牛膏脂煎和;夏季用干野鸡肉和干鱼,用有臊味的狗膏脂煎和;秋季用牛犊肉和小兽肉,用有腥味的鸡膏脂煎和;冬季用鲜鱼和鹅肉,用有逭味的羊膏脂煎和。到[夏历]年终就做结算,只有供给王和王后的禽兽不结算。

《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陈澔注:“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猪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续晋阳秋》记:“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客至,曾出而观。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刘熙《释名》有“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种,也称“花红”和“沙果”。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古谓之“帛”,汉谓之“缯”。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其实并非真正的油。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实际为“乌桕”,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记:“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齐民要术》记有“白胡麻”、“八棱胡麻”两种品种,注明“白者油多”。陶弘景《本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但都无具体说明,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任用素油。唐孟〔言先〕sheng《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籽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子(莱菔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天工开物》记当时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灭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jie绞。”《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日‘地瓜’。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油(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一碗。不到半天时间,就有了效果,拉肚子的止泻了,肚子胀得动弹不得的,也能下床走动了。孔明心里非常高兴,立即吩咐重赏侗族老奶奶,封她为“侗乡神医”,当孔明间她用的是什么药时,她笑呵呵他说:哪是什么药哟,是油茶。此事传开后,侗乡各家各户都争相效仿烧油茶来防治疾病,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并一代代地传了下来。4、慧可二祖与五季坊茶油。公元552年,为避当时宗教派别的纷争和北周武帝朝廷的灭佛法难,中华禅宗初祖慧可带着身缠风恙的弟子僧璨从豫经皖金寨、霍山,辗转到了司空山。在司空山的山茶树丛中建立了二祖道场,既弘扬佛法,又自产茶油坚持素斋。不仅僧璨病癒康复,而且师徒的体质大大增强。二祖慧可为洛阳武陟(今荥阳是武陟县)人,那里是茶油之乡。《山海经》、《天工开物》等古籍中均有对茶油的赞誉记载。《本草纲目》、《中药大药典》、《纲目拾遗》等书中也有茶油对健身益寿的论述。而慧可自幼喜欢读书,酷爱游山玩水,尤对茶油甚感兴趣。据史料记载,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受伤行至武陟,食茶油后伤愈体健,遂封为宫廷御膳。“武陟茶油”,秦时称“甘膏汤”。汉末称“膏汤积壳茶”。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河南武陟县的“武陟茶油”是传统上贡珍品,其味香美,浓而不腻,营养丰富,养生防病,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而生于斯长于斯、青年时做道士、40岁才出家的慧可对此珍品了如指掌,对茶油的生产、制作、妙用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慧可将“武陟茶油”传承到司空山后,一时间,司空山周边地区的提取茶油的手工作坊林立,如古坊乡的地名沿用至今。因油茶树果实历经秋、冬、春、夏、秋五个季节的生长周期,故称此类手工作坊为五季坊。海内外兼通的学者慧可在司空山一住二十多年,他一而弘扬佛法,一而格物致知,从达摩传授的禅法里跳了出来,将传授禅法的方式,着重于如何显示他们的悟境,和传递自己禅的体验上。走出西土的禅,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佛相交融,水乳一体,别立了中国佛教禅宗。在他73岁高龄时,才将衣钵、楞伽经等传承于三祖僧璨。之后又去北方弘扬禅法、禅理。直到他107岁时,又遭梁武帝灭佛(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灭佛)的法难而被害。慧可虽离去了司空山,但他创立的中华佛教禅宗和制茶油的五季坊却一直被传承了下来。特别是到180年之后的大唐帝国,中华禅宗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唐德宗加赐谥慧可为“太祖禅师”,唐玄宗遗中使杨光廷采仙药,制长生不老丹,茶油自然成为贡品而珍为御膳。5、唐玄宗爱油茶。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透支了身体,卧床不起。为了治病,玄宗听信大臣建议,派遣中使杨光廷到司空山采集仙药,制作长生不老丹。杨光廷在住持长老“本净禅师”的指引下采到了长春藤,并带回司空山茶油。唐玄宗服用了司空山茶油调制的长春藤,顿觉精神倍长,与杨贵妃更加难舍难分如胶似漆。这个浪漫的皇帝遂将本净禅师召至京城,封为“国师”。并在司空山敕建无相禅寺,造僧房五千零四十八间,司空山也因之名扬海内外。自此唐明皇与杨玉环朝朝霓裳,夜夜笙歌,以致荒废了朝政,引发了“安史之乱”。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食后,曾为油茶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的诗句。6、北宋欧阳修推崇茶油。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因政治上的分歧被贬滁州(今安徽滁县)时,自号醉翁,专事农事,拓园广植桑、花、果树木,其中不乏油茶和牡丹,并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卖油翁》和《洛阳牡丹记》等著作。也是较早推崇家乡茶油的名流之一。7、元代名儒对茶油格外青睐。元朝的刘鹗在游历期间,结交甚广,皇庆元年(1312年),任扬州儒学录,后征召掌教河南、东坡、安阳三书院,四年后返乡,辟园5亩,载油茶、桑、橘等果品以千计,可见一代名儒对家乡茶油别有一番的青睐!

8、明朝朱元璋赐封茶油为“御膳奇果汁,益寿茶延年”。相传元末年间,朱元璋被陈友谅军队追杀到建昌(今江西)的一片油茶林,正在油茶林中采摘的老农见此状况急中生智把朱元璋装扮成采摘油茶果的农夫,幸免一劫。朱元璋深切的称老农为救命“老表”。老表见朱元璋遍体是伤。用茶油帮他涂上。不几天朱元璋就觉得身上的伤口愈合、红肿渐消,于是他高兴的称此油茶果,是“上天赐给大地的人间奇果”。后来他在老表家修养一段时间,便秘又有好转,得知这是每天吃茶油的缘故。从此。朱元璋与茶油结下了不解之缘。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将茶油封为“御膳用油”。因明朝皇帝对茶油的喜好和重视。各大神医对茶油进行了深究。神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又云茶籽。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病垢。“后来江西各地均把茶油当作上等贡品进献于朝廷,皇帝大悦,并赐封为“御膳奇果汁,益寿茶延年”,足可显示享用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9、清代油茶圣名远扬。清代雍正皇帝到武陟视察黄河险工,知县吴世碌以油茶进奉,雍正食之大喜,称赞“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并传旨广开油茶馆,油茶由此盛名远扬。公元1742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官山一带,见此处民生是:家家户户取子榨油,男女老少油坊劳作,并了解到自己每天吃的御供茶油就是产自此地,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