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五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五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五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五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五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意象意境品味诗歌的技巧。3.从炼字之妙,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从炼字之妙,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难点】掌握由意象意境品味诗歌的技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诗里谁的作品数量流传最多最广泛?杜甫。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宋代黄庭坚的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有一句非常好,"醉里眉攒万国愁".后人评为"状尽子美平生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诵读:通过预习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悲”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4、请学生再读。师生点评。5、全班齐读。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三)研读鉴赏1、律诗基本知识2.诗眼:悲。这首诗给我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4、鉴赏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天高,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哀猿,它的叫声非常悲凉。“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郦道元)“啸”“啼”都能表现悲情,但“啸”更为大气壮观,让人感觉到一种愤怒之情,“啸”即悲壮悲愤,这种“壮”与此诗“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地位相符,这种“愤”与作者爱国情感羁旅愁思无法派遣的心境相符。飞鸟,毛泽东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诗人王维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是悠闲自在的。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在寻找。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作者的孤单无依。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让我们联想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诵读时要突出清、白二字,......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秋”往往与“愁”关联,秋到心头便是愁观看微课《炼字之妙》,归纳炼字型题目,答题技巧:提问方式:(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答题技巧:(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诗人仰望茫无边际、纷飞飘落的木叶,虚写倾听到的萧萧之声,对句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感受到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诗人的情感已经开始由对萧瑟秋天的感慨转向对自身的伤感了。小结意象意境题型答题步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找出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诗中展示的画面。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术语:细腻类----恬静优美、清丽明净、缠绵婉转宏阔类----雄浑壮阔、苍凉高远、辽阔深远3清冷类----萧瑟凄怆、孤寂冷清、萧条寥落(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出产于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台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内心充满痛苦和遗憾,使我两鬓斑白了。。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四)拓展训练:赏析诗歌,完成鉴赏练习《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请简要分析。(2)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五)课堂小结:非,与愿相违,心,意愿:因违背意愿的意外变故而痛楚、哀伤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六)美读全诗1、听范读,感受体会。2、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再来品读:自由读。3、请学生读。5、全班再深情地朗读。(配乐)(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教师作品: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疾病缠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效果分析整堂课诗歌诵读较为突出,朗朗书声充溢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品鉴。教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生活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感悟和鉴赏,明确诗人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阅读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基于问题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诗中情与景的结合进行重点赏析,让学生能够说明诗人是如何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能够对这种创作手法的效果做出必要的点评。教材分析《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唐代诗歌的学习。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当然,它自然成为国诗苑的奇葩。引领学生去领悟诗歌,进入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人种种微妙的情感变化领略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不仅是一次自我修养的提升过程,也是对传统文明的最好诠释。杜甫诗歌自有其独特之处,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身世之谜,而且更是因为他的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登高》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感知意象,体味形象,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评测练习赏析诗歌,完成鉴赏练习《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请简要分析。(2)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画面: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营造了明净清丽的氛围。(意对即可)(2)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参考答案: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疾病缠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