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韵律专题培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诗歌韵律专题培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诗歌韵律专题培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诗歌韵律专题培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诗歌韵律专题培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韵律主讲—刘又欠古诗现代诗律诗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㈠古诗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词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现代诗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猗,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酿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死水—朗诵对韵律的初步认知

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音律,乐律。韵律何为韵律释义:平仄和押韵规范。

详细解释:①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节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zhen3)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②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王力先生对诗词韵律的认识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江南曲/[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江南曲/[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声调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律诗的平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一、菩萨蛮·闺情李白/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暝色入高楼,

⊙●⊙○△

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

⊙○○●▲

宿鸟归飞急。

⊙●⊙○▲

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这里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是基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需要分明[1]。意义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例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

对仗的讲究⑴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2)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对联中的平仄与格律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塞下曲(第一首)/李白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㈡现代诗格律诗歌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视觉的,又是听觉的;既讲究空间上的结构,又讲究时间上的结构。静态的视觉的美,在空间结构方面,集中表现于建筑美上;而动态的听觉的美,在时间结构方面,集中表现于音乐美上。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相结合,编织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时空感受体。所谓时空,即是世界,即是宇宙,每一首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宇宙,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创造的一个心灵世界和审美世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宇宙。这个就是诗歌的创造性之所在。笔者拟定的平仄口诀如下:

顿处讲平仄,它处可不论。

平仄相间谐,虚声从中调。

小顿若不谐,谐拗看大顿。

大顿基本则,顿处定谐拗。

大顿再精细,顿内分别谐。至于首尾谐,并不是主流。现代诗歌的写作思路1、“顿处讲平仄,它处可不论”在“四位一体”的审美系统中,节奏是基础,节奏对应小顿和大顿。通过在顿处的平仄安排可以暗示出诗歌的节奏和句子的情感走向。这就是音调和节奏的关联。

2“平仄相间谐,虚声从中调”

这里先看在小顿处讲平仄(每个音步都讲),达到“平仄相间谐”。“平仄相间谐”中所谓“谐”,是指平仄相间很有规律,符合人的审美预设,很舒服,古典诗歌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很舒服。所谓流利婉转,所谓中庸平和,都是一种美学追求。

诗歌格律分析①胡适《梦与诗》第一节

都是/平常/经验*仄/*平/*仄

都是/平常/影像*仄/*平/*仄

偶然/涌到/梦中来*平/*仄/**平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平/*仄/*平/*仄

②王端诚《锦江十四行》第一节

锦江|穿过|城市的|中央“的”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依然|是那样|曲折|绵长“样”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树树|垂杨|呼唤着|清风“着”虚声忽略,谐。

双双|游侣|相约着|夕阳“着”虚声起缓解作用。谐。现代诗歌写作秘诀秘诀

“四位一体”就是“格律体”,是格律体的方向化和系统化,格律体新诗的审美思路就是:

结构上着眼定节奏

节奏上着手定音调

音调上求谐看韵脚

用韵上求整看旋律

旋律就是主题

主题要讲立意

立意需求高远

高远还靠语言

语言是白话的语言

语言是创新的语言

语言是个性的语言

语言是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