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语文粤教版优秀说课稿精编汇总(下)_第1页
广东语文粤教版优秀说课稿精编汇总(下)_第2页
广东语文粤教版优秀说课稿精编汇总(下)_第3页
广东语文粤教版优秀说课稿精编汇总(下)_第4页
广东语文粤教版优秀说课稿精编汇总(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优秀说课稿精编汇总(下)第13课春之声【走进语文世界】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崎岖不平的,只要你勇敢地去面对,人生路上时时都有春天!祝愿你的“生命之树常青”!【名师细说教材】走近作者王蒙,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1954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1956年秋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并引起极大反响。1958年错划为右派,1963年赴新疆,曾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多年,并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翻译。1979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86年至198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自50年代以来发表、出版小说、评论、散文、新旧体诗歌、杂文作品共一千余万字。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匈牙利、斯洛伐克、塞尔维亚、荷兰、瑞典、挪威、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拉伯、越南、希伯来、维吾尔、哈萨克等二十余种语言文字,并在相应国家或地区出版.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王蒙在国内外文学艺术界和学界声名卓著,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曾应邀访问世界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访问学者、美国三一学院校长级学者(presidentialfellow),并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国际笔会与世界出版工作者协会代表大会.为约旦作协名誉会员.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写作背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空前的浩劫,无论在教育科技还是在经济建设中国都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希望尽早结束社会动乱,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这股猖獗十年、祸国殃民的政治势力终于被扫除掉,真是大快人心!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小说就是反映的这一时期的内容.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意识流小说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性独白。重点字词涟漪(liányī)铁砧(zhēn)高亢(kàng)针灸(jiǔ)蕨(jué)麻偌(ruò)大狰狞(zhēngníng)醪糟(láozāo)贫瘠(jí)立锥(zhuī)之地瓦瓴(líng)鹌鹑(ānchún)采撷(xié)荸荠(bíqí)揿(qìn)<文脉梳理>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细说教材>1、学习目标①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②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2、内容导读《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春之声》是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决定了作品呈放射性的结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所有的线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小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如小说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这种自由散漫、跳跃式的联想显然突破了传统小说叙述上在时空方面所受的局限,腾挪自如。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反映了很广的生活面,使生活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如中国和外国,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与崭新的火车头,等等。最主要的对比是,落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德语歌曲。很难确切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其基本的主题倾向,那就是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小说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明显带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这个主题倾向正是在一系列对比中展现出来的。在结构上,小说不会但运用了心理结构线索,还运用了时间结构线索。小说由于集中使用某些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心理描述和具有历史意蕴的象征手法,使语言呈现出结构的扩张感、表现手法的新奇美和鲜明的时代感.《春之声》的事实结构是:主人公岳之峰坐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闷罐子车返乡探亲。作者选取放射性的心理结构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在车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呈流动状态,使小说结构产生了自然流动性.这种写法开垦了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大有可为的认知领域,打破了小说靠一条主线,按时空顺序来展开情节的传统模式,促使小说叙述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推进。王蒙自己也总结到:“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关于〈春之声〉的通信》)主人公的心理结构线索即是小说的结构线索。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时隐时现,却不容忽视的时间结构线索。只不过前者为主要线索,后者为辅助线索。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把心理结构与时间结构交织为一体,把时间表现形式溶进了心理活动过程的叙述中。作者扎实的传统文学意识和清醒的语言意识使得我们不难于从形式上去把握那时间脉络.在火车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行程中,拟声词“咣”出现了五次.“咣"的复现,充当了时间线索的标志词。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咣”连接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成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光斑”是通过车厢唯一小方窗投射到壁上,随车厢门的开关而隐现,随车行速度的快慢而移动的光线投影,“光斑"也作为时间标志词,复现四次,与“咣”交替使用,辅助说明了时间序列.时间结构在呈直线流动,心理结构也在流动,不过是以跳跃的、时序错乱的、时空倒置的的方式在流动.表面看是杂乱无序、漫无边际的,构成心理结构的心理活动片段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我们发现,每一心理活动片断内部却有着联系.如: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南瓜的香味→汗味→柿子的甜味→绿豆香→绿豆苗→绿豆……上述词语间接地与心理结构主线相扣相合,使每一意念,每一闪念,不再以游离于主题之外。它们使内容丰富、结构推进,与“咣”“光斑”构成的时间结构线索相交织,通过火车在运行,时间在流逝,思绪在驰骋的外在意象,展现了小说结构的自然流动性.下面讨论几个问题:①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②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明确: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③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④文章第四段写到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和西门子公司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出了中德差别,对中国现状的不满,但又充满信心与期待。⑤小说第15段作者批评什么,赞美什么?明确:批评指手画脚总批评别人的人,赞美忍辱负重埋头苦干的人⑥作者写到闷罐子车里的三洋牌录音机有何作用?明确:它是在沉寂封闭中产生的新兴事物,说明人们生活开始改变了。⑦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本曲是约翰•斯特劳斯不朽的名作。它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3、技巧鉴赏①在艺术表现上,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春之声》并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努力开掘人物意识领域本身,人物意识在这里更像一面摄取社会生活现象的镜子;也见不到“意识流”小说中那样常见的阴暗绝望、非理性的人物意识,它的人物意识是乐观的,意识流动也明显经过了理性的梳理;再者,小说中的意识流也并不排除情节和叙述者的介入.因此,这篇小说只是借鉴了“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而非“意识流”小说。②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主人公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日月.这小与大、嘈杂拥挤与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产生比较复杂的艺术触动,因而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鸣。③姿肆铺陈的语言风格《春之声》的语言有一种姿肆铺陈的语言风格.为了描绘一种场景,刻划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感情,作者不惜笔墨,集中使用某些表现手法或大量相近、相对、相关或不相关的词语。比如作者喜欢连用问句,有时表强调,有时加强语势,有时承上启下,有时推进内容,最多处作者连用了13个问句。1)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那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她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她做到了一分钟也不耽误了吗?她有机会见到德国朋友或者到德国去或者已经到德国去过了吗?她是北京人还是本地人呢?她常常坐火车吗?有许多问题想问啊.连用的问句问而不答,是为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进一步挖掘人物所代表的典型意义。为了表达主人公复杂、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有意地把一大串概念连缀在一起。这些概念有的范围性质相同,有结构联系;有的范围性质不相同,是作者利用并列关系的强制作用把它们连缀在一个语段里。2)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三片瓦帽子。包产到组.收购大葱。中医治癌。差额选举。结婚筵席……这13个概念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只有节奏、语气的对应。作者通过来自四面八方、不同阶层的话题和切合80年代初时代背景信息的大荟萃,刻画出真实可感、嘈杂的车内环境,多视角地歌颂了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话题语义的跳跃和语势的大幅度转换,尽管有悖于传统小说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但正是这种手法,增强了叙述语言的具象性、生动性。小说语言的扩张感还突出地表现在修饰语和部分辞格的使用上。作者在修饰语位置上尽可能多、尽可能复杂地扩展,使句子的容量增大。如:3)他转过头,想再多看一眼那一节装有小鸟、五月、烟草花和约翰•斯特劳斯的神妙的春之声的临时代用的闷罐子车。4)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跑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5)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在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和春天的声音吗?3)中递加的复杂定语,4)中并列的后置定语,5)中包含七个成分的长状语,都利用句法结构的可塑性,以语义内涵的丰富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6)车开了,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人们又已经各得其所,各就各位。各人说各人的闲话,各人打各人的瞌睡,各人嗑各人的瓜子,各人抽各人的烟.7)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进行着.8)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9)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6)7)中作者不避繁复,运用排比辞格反复申说,显然作者表达出更多的信息,抒发浓烈的思想感情。8)的博喻辞格,9)中的反复辞格都是这种语言风格的典型用例.由于这些类型的修饰语和辞格的大量使用,小说语言表现得洋洋洒洒,铺排张扬,丰富美丽,形成了小说语言独特的个性。④表现手法的新奇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文学创作观念的更新,文学语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出现了与传统表现手法形成鲜明对比的变化.诗歌语言首当其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小说语言领域,具有超前意识的王蒙率先进行革新,《春之声》的语言就是他革新的成功尝试.小说语言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不再以传统的客观逼真的描摹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而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和心理描述来切合主旨、刻画人物、抒发感情.小说标题和关于春天的描写,新的内燃机车头,无不是应用象征手法来扣合“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正如作者在《关于〈春之声〉的通信》中所言,“在落后的,破旧的,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音乐歌曲,这本身就够‘典型’的。这种事大概只能发生于80年的中国,这件事本身就既有时代特点也有象征意义。”此外,心理活动轨迹成为全篇的主要结构线索,更是区别于传统的按时空顺序展开情节的结构线索。小说语言的革新还表现在选词炼句富有新意。比如平常简单的拟声词,在作者笔下也新意迭出,既摹了声,又以多样的形式表了意。1)但是她的声音也淹没在轰轰轰、嗡嗡嗡、隆隆隆,不仅是七嘴八舌,而且是七十嘴八十舌的喧嚣里了。通常拟声,一组拟声词足矣,作者连用三组拟声词,明拟了车厢里多、杂、响、重的话语声,暗摹了火车运行时轰轰隆隆的节奏声。拟声词描摹的声音经常使人联想起声音发生时的情景,利用这种联想意义,作者巧妙地连用拟声词转换了联想的心理活动场景。2)哞-—-哞——-咣气咣气……喀郎喀郎……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通过所拟火车与汽车声响的自然转换,把思绪生发的空间从中国农村转换到了法兰克福的土地.白描手法也被作者应用得精当而有创意。3)她抬起头,岳之峰好象看到一幅炭笔的素描.题目应该叫《微笑》。昏暗的光线投射到脸部,勾出模糊、粗线条的轮廓。而“她”真诚而灿然的微笑,又使轮廓柔和动人,产生入画的效果.作者用记叙的笔调,不写而写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又凸现了人物的形和神,使人物形象获得了更高的审美意义。⑤鲜明的时代感《春之声》发表于拨乱反正初见成效的三中全会后,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感受和思考,映射出在那个特定时期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人公对历史有着冷静的反思:“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而伟大的一句话,也够人们学习贯彻一百年。使他惶惑的是,难道人生一世就是为了作检讨?难道他生在中华就是为了作一辈子检讨的么?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对这种反思,作者是这样考虑的,“这种历史感慨回顾我们已经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以增加信心,也痛心地记取我们走过的弯路,表达我们再不要重蹈覆辙的愿望,更表达我们珍惜已有的拨乱反正的成果,一定要把四化搞上去的决心。”(《关于<春之声〉的通信》)对现状和未来,主人公充满欣喜和憧憬,这形成了全篇乐观向上的基调。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除了从历史角度作纵向对比,作者还作了中国与外国、城市与乡村的横向对比。写宽敞舒适的三叉戟客机与象沙丁鱼挤在盒子里,有位无座,用蜡烛照明的闷罐子车;写西门子公司规模巨大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而我们才刚刚起步;写汉堡街上简直看不到人而王府井人群熙熙攘攘。通过纵横对比,比出了落后贫穷、人口众多却也不断进步且大有希望的国情.正是这些真实描写,赋予了作品语言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此外,作者选用了大量切合80年代初历史背景的词语:电脑、录音机、自由市场、包产到组、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法兰克福、莱菌河、约翰•斯特劳斯等,也使小说透出了浓烈的时代气息。4、疑难探究短篇小说《春之声》是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代表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它以其新颖独特的创作手法带给了文坛极大的震撼。《春之声》无疑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但作为教材,笔者认为它尚有几处不和谐的噪音存在。⑴不宜再用“联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公布,2002年3月31日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语整理表》明确规定以“连结"作为推荐词形,主张废除“联结”词形,而教材上仍保留使用“联结”:①“咚咚咚,噔噔噔,嘭嘭嘭,是在过桥了吗?联结着过去和未来,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此岸和彼岸的桥啊!”②“还是冬天吗?当然还是冬天。然而是已经联结着春天的冬天,是冬与春的桥.”作为教材,笔者认为还是使用国家教委推荐的词形为好。⑵用错了“不仅……而且……"文章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但是她的声音也淹没在轰轰轰,嗡嗡嗡,隆隆隆,不仅是七嘴八舌,而且是七十嘴八十舌的喧器里了.”对这一句作语法分析,压缩句子主干,句意成了:声音淹没在喧器里。句子主干没有问题。问题是“喧器"的定语:“不仅是七嘴八舌,而且是七十嘴八十舌.”我们知道,“不仅……而且……”表达的是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七十嘴八十舌是包含前面的七嘴八舌的,原句的意思应该是:她的声音不仅淹没在七嘴八舌里,而且淹没在七十嘴八十舌里。这样,似乎还是不存在问题,但如果我们另外仿造一些句子进行比较,就会觉得问题还是存在的。如:①现在他已经陷入不仅是七个敌人,而且是七十个敌人的包围中了。②我被淹没在不仅七米深,而且七十米深的水塘里了。其实,作者在此的用意是强调“喧嚣”的杂乱和声音大,因此,应该采用表并列的关系的“不是……而是……”。⑶表意不清“‘谢谢’、‘对不起',在国外到处是这种礼貌的用语,虽然有一个装着坚硬的铁器的麻袋正在挤压他右腿的小腿肚子。而另一个席地而坐的人的脊背干脆靠到了他的酸麻难忍的左腿上。”这段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第一句,它是一个倒装的转折复句。将它复原,则是:“虽然有一个装着坚硬的铁器的麻袋正在挤压他右腿的小腿肚子,但在外国到处是‘谢谢’、‘对不起’,这种礼貌的用语。”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折呢?上下句没有什么联系啊?再看第二句,由“而另一个"三字可以看出,这一句话应该和上一句合成一句,“小腿肚子"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让原来的第二句话充当全句的一个分句.但是,改了这个标点,并没有解决第一句话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此句宜作如下改动:将“……的用语”后的逗号,改为句号,让它单独成为一句。将“小腿肚子”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原句未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在后面加上“他还是为自己的让座兴奋了好一阵”一类的语句。⑷标点错误①“它们是……《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女同志说:“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她低声自语。②车厢里充满了的照旧是“别挤!”“这个箱子不能坐!”“别踩着孩子!”“这边没有地方了!"……之类的喊叫.①中的“女同志说”后冒号用错,应改用逗号,“她低声自语”改为“她后面的声音很低”.或者将冒号改为句号,再将“她低声自语”改为“说完,她又低声自语"且移到本句的前面,后面加冒号。②中的“之类”意思和“等等”相同,与省略号重复,省略号应去掉。【课后习题对话】一、《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的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也蕴含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这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了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二、增强了小说内容的丰富性。三、1.奇特的比喻,使平常的描写生动且有回味。2.巧妙的夸张.3。联想奇特,幽默有趣4。比喻独到5。风趣独特,超越日常思维6.叠词的运用,富有音韵美;拟人运用恰当传神。【让您体验成功】一、1、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A、涟漪(liányī)铁砧(zhān)高亢(kàng)针灸(jiǔ)B、蕨(jué)麻偌(nuò)大贫瘠(jí)狰狞(zhēngníng)C、醪糟(láozāo)揿(xiān)动立锥(zhuī)之地采撷(xié)D、瓦瓴(líng)鹌鹑(ānchún)荸荠(bíqí)瞑(míng)目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出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在北京的高级宾馆里住了一阵—总结啦,汇报啦,接见啦,报告啦……等等之后,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B、到处都是团聚、相会、团圆饺子、团圆元宵,对于旧谊,对于别情,对于天伦之乐,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追寻。C、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正在梦寐以求地渴求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们,却还要坐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D、“旅客同志们,春节期间,客运拥挤,我们的票车去支持长途……提高警惕……。”她说得挺带劲,每吐出一个字就像拧紧了一个螺母。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滚铁环我家的木桶终于朽烂了,我心里暗自高兴。在水桶开始漏水时,我就盼着它烂,烂彻底.可父亲硬是给漏水的地方塞了一撮刨木末,漏就止了。再漏,再止,凑合了3年。把我从6岁凑合到9岁。这次,是几块镶木板突然断裂了。当父亲把碎木片一一捡拾回家,我一看他肩上挂着四只箍桶的铁环,心里乐开了花.但我必须把脸色调整得与父亲一样沉重。父亲怒容中掺杂着戚容。因为箍一对水桶就得耗去全家人半年的吃喝用度。这是一份很值钱的家当,父亲的恼怒和悲戚尽在情理中。我只有9岁,生活的担子压不到我肩上,玩,是我的天赋人权.伙伴们都有铁环,而我没有铁环。学校离家十里山路,凌晨到校,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去,放学再回。大家手中滚着铁环,从山坡跑上跑下,没觉得什么就到校了,就回家了,而我空手跑,眼前没有目标,总是跑得比别人慢,比别人累。几天后,父亲心情平静了,我试着把挂在墙壁上的铁环取下来,父亲没说话.我知道,他恩准了。我找来一根钢丝,弯成钩做手柄,用废羊皮来回扎住,冬天手心暖和,夏天吸汗。我又用细铁丝弯出几个小环,套在铁环上,在院子里试着滚几圈,大铁环轰轰有声,套在上面的小环,呛啷如打铃。一个铁环将我由娃娃滚成大人,从一无所有的黄土山乡滚进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站在城门口回望乡村时,我感到的是逃离和实现。简陋的玩具,竟然可以使简陋的时代变得不再简陋,而玩具不再简陋,本不简陋的时代却变得无比简陋。20年来,我整日忙得脚后跟抡到了后脑勺,孩子让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腰,忙来忙去,把所有的眼花缭乱来个去粗取精,竟只剩下一个简陋的字:钱.我似乎有些明白,人生其实不过是一只滚动着的铁环,人最后诱惑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坐拥金银,也许是满目荒原,两者都有可能成为诱惑的理由。滚,不停地滚,滚到哪儿,看见让你怦然心动的站牌,就暂停下来,举手望望天空,想想下一站该滚向何方。3.“我家的木桶终于朽烂了,我心里暗自高兴。”我“暗自高兴”的原因是什么?答:4.文中写到“父亲怒容中掺杂着戚容"而我却“心里乐开了花”,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5.“简陋的玩具,竟然可以使简陋的时代变得不再简陋;而玩具不再简陋了,本不简陋的时代却变得无比简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6.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滚铁环为引子,表现物质贫乏的少年时代,充实而又快乐的精神生活,正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引领作者不断走向成功。B.本文叙事简明,简明的叙事中融人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C作者从童年生活中的滚铁环落笔,并以实写滚铁环为主,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D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较为成功,从对比中既表现了作者家庭的生活艰辛,又表现了作者向往得到铁环的愿望,又揭示了一定的生活哲理.E.本文构思精巧,以抒情为主线,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参考答案一、1、D[A铁砧(zhēn)B偌(ruò)大C揿(qìn)]2、C(A项破折号与“等等”重复,应删掉一个。B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省略号后的句号应去掉。二、3.我得到一只铁环的心愿就要实现.4.在对比中表现了父亲感觉到的生活的重压;表现我的天真和纯洁。突出了父子两人鲜明的个性特性.5.物质贫乏并不可怕,人们只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果人们只追求金钱和物欲,即使东西再多,生活也会变得单调乏味。6.C、E(C项“以实写滚铁环为主”理解不当。E项“以抒情为主线”理解不当)【同步拓展阅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节选)王蒙三月,天空中纷洒着的似雨似雪.三轮车在区委会门口停住,一个年轻人跳下来.车夫看了看门口挂着的大牌子,客气地对乘客说:“您到这儿来,我不收钱。"传达室的工人、复员荣军老吕微跛着脚走出,问明了那年轻人的来历后,连忙帮他搬下微湿的行李,又去把组织部的秘书赵慧文叫出来。赵慧文紧握着年轻人的两只手说:“我们等你好久了。”这个叫林震的年轻人,在小学教师支部的时候就与赵慧文认识.她的苍白而美丽的脸上,两只大眼睛闪着友善亲切的光亮,只是下眼皮上有着因疲倦而现出来的青色。她带林震到男宿舍,把行李放好、解开,把湿了的毡子晾上,再铺被褥。在她料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撩一撩自己的头发,正像那些能干而漂亮的女同志们一样。她说:“我们等了你好久!半年前就要调你来,区人民委员会文教科死也不同意,后来区委书记直接找区长要人,又和教育局人事室吵了一回,这才把你调了来.”“可我前天才知道,”林震说:“听说调我到区委会,真不知怎么好。咱们区委会尽干什么呀?"“什么都干.”“组织部呢?”“组织部就作组织工作。”“工作忙不忙?"“有时候忙,有时候不忙。”赵慧文端详着林震的床铺,摇摇头,大姐姐似的不以为然地说:“小伙子,真不讲卫生;瞧那枕头布,已经由白变黑;被头呢,吸饱了你脖子上的油;还有床单,那么多折子,简直成了泡泡纱……"林震觉得,他一走进区委会的门,他的新的生活刚一开始,就碰到了一个很亲切的人.他带着一种节日的兴奋心情跑着到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去报到。副部长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刘世吾。在林震心跳着敲门的时候,他正仰着脸衔着烟考虑组织部的工作规划。他热情而得体地接待林震,让林震坐在沙发上,自己坐在办公桌边,推一推玻璃板上叠得高高的文件,从容地问:“怎么样?”他的左眼微皱,右手弹着烟灰。“支部书记通知我后天搬来,我在学校已经没事,今天就来了,叫我到组织部工作,我怕干不了,我是个新党员,过去作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工作与党的组织工作有些不同……"林震说着他早已准备好的话,说得很不自然,正像小学生第一次见老师一样。于是他感到这间屋子很热。三月中旬,冬天就要过去,屋里还生着火,玻璃上的霜花融解成一条条的污道子.他的额头沁出了汗珠,他想掏出手绢擦擦,在衣袋里摸索了半天没有找到.刘世吾机械地点着头,看也不看地从那一大叠文件中抽出一个牛皮纸袋,打开纸袋,拿出林震的党员登记表,锐利的眼光迅速掠过,宽阔的前额下出现了密密的皱纹,闭了一下眼,手扶着椅子背站起来,披着的棉袄从肩头滑落了,然后用熟练的毫不费力的声调说:“好,好,好极了,组织部正缺干部,你来得好。不,我们的工作并不难作,学习学习就会作的,就那么回事。而且你原来在下边工作的……相当不错嘛,是不是不错?”林震觉得这种称赞似乎有某种嘲笑意味,他惶恐地摇头:“我工作作得并不好……”刘世吾的不太整洁的脸上现出隐约的笑容,他的眼光聪敏地闪动着,继续说:“当然也可能有困难,可能。这是个了不起的工作.中央的一位同志说过,组织工作是给党管家的,如果家管不好,党就没有力量。"然后他不等问就加以解释:“管什么家呢?发展党和巩固党,壮大党的组织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把党的生活建立在集体领导、批评和自我批评与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这样作好了,党组织就是坚强的、活泼的、有战斗力的,就足以团结和指引群众,完成和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各项任务……”他每说一句话,都干咳一下,但说到那些惯用语的时候,快得像说一个字。譬如他说“把党的生活建立在……上,”听起来就像“把生活建在登登登上”,他纯熟地驾驭那些林震觉得是相当深奥的概念,像拨弄算盘子一样地灵活。林震集中最大的注意力,仍然不能把他讲的话全部把握住。接着,刘世吾给他分配了工作.当林震推门要走的时候。刘世吾又叫住他,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随意神情问;“怎么样,小林,有对象了没有?"“没……”林震的脸刷地红了。“大小伙子还红脸?"刘世吾大笑了,“才22岁,不忙。”他又问:“口袋里装着什么书?”林震拿出书,说出书名:“《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刘世吾拿过书去,从中间打开看了几行,问:“这是他们团中央推荐给你们青年看的吧?”林震点头。“借我看看.”“您有时间看小说吗?”林震看着副部长桌上的大叠材料,惊异了。刘世吾用手托了托书,试了试分量,微皱着左眼说:“怎么样?这么一薄本有半个夜车就开完啦.四本《静静的顿河》我只看了一个星期,就那么回事。"当林震走向组织部大办公室的时候,天已经放晴,残留的几片云现出了亮晶晶的边缘。太阳照亮了区委会的大院子。人们都在忙碌:一个穿军服的同志夹着皮包匆匆走过,传达室的老吕提着两个大铁壶给会议室送茶水,可以听见一个女同志顽强地对着电话机子说:“不行,最迟明天早上!不行……”还可以听见忽快忽慢的哐哧哐哧声—-是一只生疏的手使用着打字机,“她也和我一样,是新调来的吧?”林震不知凭什么理由,猜打字员一定是个女的。他在走廊上站了一站,望着耀眼的区委会的院子,高兴自己新生活的开始。<名师点评>小说写青年人林震调到北京市某区党委组织部工作,遇到区党委内部存在的许多问题.组织部老副部长刘世吾革命意志衰退,刚提拔的韩常新官僚作风严重,组织部一片死气沉沉。小说着重表现了林震这个满怀着理想主义踏上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现实社会中种种消极、复杂现象所产生的困惑、思考和奋斗.《山居秋暝》讲稿中文04-1班33号黄昌庆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课堂!同学,你们以前应该在初中学过唐诗了吧.现在我带大家再次光临唐诗这一艺术殿堂.那么,我们这次学习目标是什么呢?第一、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第二,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希望大家好好把握。首先我们复习诗歌的知识,第一、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第二、律诗又是什么呢?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第三、绝句是什么,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以上知识,大家把握了,不仅对本堂课有用,且对你日后的学习与阅读都取得很作用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又将我们带入什么样的艺术殿堂呢,我们羡目以待。首先我们简要了解诗人情况,这对了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的。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下面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它们带给我们是什么的画面呢,你们先想想,好,我与大家逐句了解。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大家看看诗人留给我们画面是多美呀,大家应该明白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吧。好,我们再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那么,《山居秋暝》将带给我们什么意境呢。《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王维的诗歌中还有很这样的诗句,你们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我们再对比一下别的诗人是怎样写秋的,你们看:\’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他们写秋,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来的,而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再看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好啦,时间也差不多了,听了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又有何感想呢,下课大家可以写写读书笔记。大家也好好背诵这首诗.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七、课堂小结《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答案:1、A2、B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生自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学习古代边塞诗的特点。2、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步骤:一、解题1、王昌龄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2、杜甫与《登高》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二、具体研习《登高》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2、提问: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让学生根据内容适度展开)。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3、学生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出示投影: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和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3、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登高》板书设计:写景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登高白沙飞鸟、落木江水抒情羁旅异乡、晚年多病国难家愁、护病断酒三、指导自读《从军行》1、第一、二句:描绘了当时西北边戍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蓄丰富。2、第三四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在此戍边时间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言的誓言。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朝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5、此诗的主题: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二、引导学生自读《锦瑟》1、教师范读诗歌.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3、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4、学生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在诗中的颔联和颈联用的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请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溯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5、学生思考: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本诗的内容有很多争议,取一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雨霖铃》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一)大纲的要求与高考的考点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考考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2、对文学常识、典故的辨识与理解3、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辩识与理解4、对意境、主旨、艺术形象的把握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6、两首诗的比较阅读.高考考点是对大纲要求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致的。(二)教材的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总的目标是: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意境、用典。着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具体为以下三个目标:A、领会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B、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C、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2、课文特点和在单元中的地位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笔者稍作改变,将前一课的《念奴娇•赤辟怀古》和此课《雨霖铃》作为教读课文,各用一课时,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一个课时,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能目标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综合评价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学习鉴赏名句√√√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雨霖铃》说课稿(二)二、教法与学法设计【内容设计】【理论依据】课型自读、讨论、鉴赏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1、信息加工理论2、诗歌鉴赏理论3、诗歌教学理论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2、诵读法3、想象意境法4、名句鉴赏法5、结合诗论赏析法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学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雨霖铃》说课稿(三)三、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步骤【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第一步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教师可适当提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第二步读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朗读此次不放朗读只放图片和背景音乐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步骤【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三、教学程序设计第三步初步理解1)推断词义A.“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B.“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C.“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可补充语例:A处"作“时”解,诗、词、曲中例甚多,可各举一例.杨万里《儿啼索饭》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落斜窗满寺钟。"辛弃疾《踏莎行》词:“最无聊处秋光到。”B“多年,数年,强调难期再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等多部作品持此论.“处”字教材未注,学生易解为“地方、处所”;“经年”教材注得不很恰当。2)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三学生有必要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与习惯3)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但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第四步、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借助想象,将词中的画面想象出来,并揣摩作者的思绪。如果拍成MTV的话,可分为几个场景?应有哪些景物?大家刚刚看了我做的课件,由于受条件限制,那当然是很不理想的,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画面,请你描述一下.这一步骤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步骤,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真正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第五步、赏析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教学目标1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讨论: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写景也就是写情,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点拔:[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慢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1]前面的“初步理解”和“想象画面"环节,对此学生已有零散认识,这里主要是进行综合与归纳。[2]此词的特点是写“别前景”和“别后景"在情景关系上有所不同。特别是别后之景是虚写,是对离情的一种巧妙的表达。通过此做到了“达难达之情”.[3]体会“铺叙与点染技法”。而在此词中这恰恰是与“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不可分割的。如无铺叙,则景中见情有限,如无点染,则更无法缘情设景。对于“铺叙与点染技法”技法可以点到即止,不做过多纠缠《雨霖铃》说课稿(四)【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2、赏析名句名句(一)“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教学目标2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训练:名句(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训练:名句(三)“执手相看泪眼”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总结:名句的特点易词造意品析法【步骤】【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第六步背诵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第七步课堂练习比较柳永《夜半乐》与《雨霖铃》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印发《夜半乐》及较为详细的注释.并附有练习题。练习题采用高考选错项的题型。迁移性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第八步总结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