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考点三大样本_第1页
系统工程考点三大样本_第2页
系统工程考点三大样本_第3页
系统工程考点三大样本_第4页
系统工程考点三大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一章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贝塔朗菲在20世纪60年代曾提出由系统的科学与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构成广义系统论的设想。于1937年第一次提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萨缪尔森l976年提出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综合成一门新学科的建议。钱学森1979年提出了建立系统科学学科体系的思想。她认为系统科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科学体系,因此应具有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理论和哲学四个层次。顾基发认为,系统科学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系统方法应用。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元素)所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因而也是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实际载体,系统离开了要素就不成其为系统;第二,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秩序,任一系统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要素)。这样,系统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机制;第三,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这是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功能,这种新功能是由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结构所决定的。系统与要素的相互作用是:1.系统经过整体作用支配和控制要素系统经过其整体作用来控制和决定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排列顺序、作用、作用的大小以及作用的范围,协调着各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等等。系统整体稳定,则要素也稳定;系统整体特性和功能发生变化,则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2.要素经过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特性和功能一、要素的组成成分和数量具有一种协调、适应的比例关系,使得要素能够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并使系统走向组织化、有序化;二、要素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比例关系,这就会破坏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甚至使系统衰退、崩溃。3.系统和要素的概念是相正确系统和要素的区别是相正确,由要素组成的系统,又是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由组成要素简单地拼凑,而是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2.相关性系统内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性确定系统的组成要素,相关性则说明这些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3、目的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它的目的,否则,也就失去了这个系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4.环境适应性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以外的事物(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也能够说系统的所有外部事物就是环境”黑箱理论”就是在系统外部描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考察系统的方法。根据该理论能够将系统内部状态难以认识的复杂对象看做一个黑箱,把外部对它的作用看做输入,而把它对外部的作用看做输出。外部描述:经过输入与输出来描述系统变量的方法。内部描述:经过系统的状态变量来描述输入与输出的一种考察系统的方法。系统的形态:1.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2.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3.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4.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5.对象系统和行为系统6.控制系统和因果系统耗散结构理论是十九世纪70年代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提出来的。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的。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经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将系统工程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称之为管理系统工程。即运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经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管理工作在一定期限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效果硬系统方法论:美国系统工程学者霍尔(A.D.Hall)在1969年所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一些问题只有经过对概念模型或意识模型的讨论和分析后,才使得人们对问题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不断磋商,再经过不断地反馈,逐步弄清问题,方得出满意的可行解。切克兰德根据以上思路提出她的方法论,称为”软系统方法论”。韧系统方法论——综合集成法软系统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硬系统方法则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而韧系统分析方法中,定性、定量方法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发挥各自优势,实现”1+1>2”的功效。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前馈与反馈相结合。3、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第二章管理系统分析基本工作思路主要表现为:规范化→灵活化,程序化→耦合化,模型化→集成化,最优化→满意化。最基本的三项工作是:目标分析科学化,过程分析图形化,效果分析运筹化基本工作原则:一、整体优化原则整体优化一般地是指复杂系统静态地或在特定程度上(如在最低限度上,在大多数时候、大多数场合等)满足某些整体功能要求,或其某些整体功能动态地向较优方向运动、发展,它是复杂系统控制的主要原则。其核心是从全局出发,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考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协调有序原则协调有序指的是管理系统架构的各种管理要素、对象、手段乃至管理主体之间的结合关系和方式都处于最佳状态,元素之间不但互补匹配,而且相互融合,系统有序度达到最大,基本架构的整体管理力和管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动态平衡原则系统论认为,系统结构的可变性是绝正确,但系统结构的稳定性,系统的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则是相正确。管理流程图是对各部门或专业业务的工作过程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界定,对管理过程的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表述的工具。最显著特点是系统化、规范化和条理化。两种形式,其一是描述单项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图,其二是描述工作系统情况的系统流程图。流程图的改进一般遵循ECRS四原则:•eliminate,排除,取消•combine,合并•rearrange,重排•simplify,简化目标-手段系统图第三章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基本特点:1.稳定性2.层次性3.开放性4.相对性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反映的能力称为系统的功能。基本特点1.整体性(优化)2.易变性(适应环境的变化,活跃)3.相对性(企业系统与其子系统,转化)4.控制性(子系统最优,优化使整个系统接近满意的目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要素与结构的外在表现。一定的结构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一定的结构系统产生的。因此,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2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制约着系统整体的发展变化。结构的改变必然引起功能的改变。结构对功能起决定作用。3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而功能具有相正确独立性。功能对结构不但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对结构有巨大的反作用。对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有以下四种情况:(1)同构同功:即相同的结构表现为相同的功能。(2)同构异功:即同一结构的系统能够发挥多种功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煮粥)(3)异构同功:即一种功能可由多种结构来实现。(4)异构异功:即结构不同,表现的功能也不同。结构分析方法:一、相关数分析法

相关数分析法是评价目的树中,各水平目的(目标)重要性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也是评价目的树各层次目的(目标)在整体系统中所处地位的定量分析方法。二、总体结构等级分析法总体结构等级分析法是以图论中的关联矩阵原理分析复杂系统的整体结构,明确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级递阶的等级结构。三、系统调整与发展分析方法系统调整与发展分析方法是由日本的中田信哉和森彰共同提出的,这种分析方法是对影响总体目标完成的各种因素加以整合,并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定量化,以提出优化改进现行系统的一种系统管理分析方法。企业结构进化的历程:1979年著名管理学家安索夫(H.IgorAnsoff)在《策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ESO模式企业结构进化的主线是如何处理企业内部决策组织变化与外部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四种基本组织状态之间是不断动态演变的,演变分为四种情况:演变1:健康的组织处于有利的环境下,会表现出强劲的状态。演变2:有利环境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陷入安逸状态的病态组织很难维持以前的市场优势与成功。演变3:摇摇欲坠的组织面临两个选择,不是生存就是死亡。演变4:斗志高昂的组织经过市场锤炼,总结出了最好的管理策略以及合适的组织结构。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整体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让企业实现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或者说,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使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实质是努力创造一种有效的结构,发挥人的潜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力得到提高,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出价值。知识增值结构包括两个层次:即量增值与质增值。量增值是指企业知识数量上的增加,这方面的成效将使得企业在数量上拥有更多的知识,但新增加的知识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加的效率与企业原有的知识是相当的。质增值是指企业增加的知识的质量比以前有所提高,表现为新增的知识使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比原先更高。途径:量增值主要经过知识共享管理来实现,而知识的质增值则主要经过创新管理来获得。知识创新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企业员工的智慧,经过员工对企业现有知识的共享来实现知识创新,从而使得企业的知识资产增值。”⊥”形模式组成:1、分享机制2、创新机制3、评估机制步骤:1、在企业内建立知识库,鼓励员工分享知识。2、制定知识创新制度与标准。3、实施所制定的制度与标准。4、评估新”知识”的价值。5、实施知识奖励。管理基因就是决定管理改进的最基本、最关键、最内涵的决定性因素。基本特征:原创性基础性文化性繁殖性可取性四种途径:一是与生俱来的管理基因;二是管理基因的突变;三是管理基因的转移;四是管理基因的复制。管理基因的突变的特点:1、管理基因突变在企业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2、非人为的管理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3、在没有人为因素介入的情况下,管理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大多数自发的管理基因突变对企业是不利的5、管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变异]表象一:不尊重经营区域内的社会利益:霸王条令表象二:不尊重客户利益表象三:不尊重员工利益表象四:不尊重公司利益第四章不确定性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完全不可知的情形。更确切地讲,是指没有概率分布能与所考察的事件的结果相联系的情形。四个层次:1环境前景清晰明显2环境前景有几种可能性3环境前景有一定范围4环境前景不明确基本方法:(一)点的分析方法一类是静态平衡点的选择另一类属于动态最优点的选择(二)线的分析方法决策树法(三)面的分析方法采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即SWOT分析(四)体的分析方法降维法,即经过分析,抓住关键因素,以求纲举目张。循环经济的内涵:就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rialcycle)经济的简称,即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的原则(3R原则):1.Reduce,即减量化原则,又称减少物质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2.Reuse,即再利用原则,要求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以及服务的时间强度,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重复使用。经过再次利用,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3.Recycle,即资源化原则,目的是尽可能多地重复利用资源。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原级资源化尽可能多地重复利用资源。第二,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循环经济的三维结构:(一)循环经济的环境维度——从开环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二)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型的服务增长(三)循环经济的人本维度——从就业减少型的社会到就业增加型的社会机遇:指为实现某种目的提供的可能形势中,适于或有利于从事某一特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的结合。特征:1.普遍性2.偶然性3.开发性4.时效性步骤:1.寻机——捕捉机遇2.乘机——利用机遇3.创机——创造机遇创机是机遇价值链管理中最高级的形式。风险:在某项事件的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其中某些结果将使事件主体产生损失。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就称为风险。特征:1.突发性2.客观性3.无形性4.多变性5.损失与收益的对称性步骤:1.风险的识别2.风险的评估3.风险的防范风险价值链:就是在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将风险影响注入其中,从风险角度考虑各项活动的价值创造和转移,探索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的整个过程。风险防范的五个”过滤区”:第一个是法律政策过滤区,考察企业经营是否在法律政策上存在风险;第二个是技术考核过滤区,不是最好的产品才畅销,而是市场最需要的产品才能畅销;第三个是成本考核过滤区,主要考核企业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第四个是规模生产过滤区,主要考核企业产品量本利的分析;第五个是销售策略过滤区,主要考虑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网络和促销手段等方面的风险。双链互动”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寻机的过程中识别风险的因素,对比评价机遇和风险的价值,而且在乘机的过程中防范风险。第五章控制:为了改进某个或某些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优化控制:就是在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的要求。反馈,就是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去。(1920年由贝尔实验室的哈罗德·布朗克首先在文献中提出)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偏差愈来愈大,离目标愈来愈远,这就是正反馈。——这时的u值从总的趋势说是单调上升的,或是发散的。反之,如果u值从总的趋势说,是收敛的,是单调下降而趋近于零的,则是负反馈。反馈控制的局限性:正反馈效应。一般来说,利用反馈控制的目的要获得负反馈效应,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而负反馈效应的获得取决于施控主体对偏差性质及方向的判断的准确程度和调节措施是否得当2.反馈失时与反馈失度反馈失时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对问题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检测出偏差;二是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能及时加以处理和调控,结果是控制系统沿着偏差方向偏离了目标,从而扩大了偏差,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3.控制的滞后性控制系统的反馈控制是要发现偏差和纠正偏差,可是偏差的发现和纠正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任何动态系统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惯性,这种运动惯性的存在延长了被控制系统在偏差状态上的运行过程和时间。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往往存在一种现象掩盖着另一种现象的复杂性,涉及人们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也存在一个实践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了控制的滞后性。反馈控制遵循原则:(1)准确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为了防止正反馈效应的发生,必须准确判断偏差的性质和方向。(2)及时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为了防止反馈失时,必须及时检测出偏差,及时反馈回输,及时根据反馈信息作出相应的调节。(3)适度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为了防止反馈失度,必须在准确判断偏差性质、方向和程度的基础上,作出适度调节。(4)随机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应变能力前馈控制就是尽可能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这就是前馈前馈回路与反馈回路耦合起来,构成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流程控制的基本类型:连续型又称为流水型非连续型旋进法专家法混合型又称嵌入阶段法第六章系统评价: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对各种可选方案进行评审和选择,找出可行或最优方案。评价:根据预定的目标,对评价系统的价值属性进行测定和度量系统评价的复杂性的原因:1.评价目标的多样性。一般不能基于一种指标的优劣做出决定。2.定性指标的主观性影响。对于定量指标,经过指标的实际取值和评价标准的比较,容易客观地得出评价方案优劣的顺序。3.评价方案各有优势与不足。系统评价一般是多指标多方案评价4.人的价值观起主导作用。评价是由人来进行的,评价方案以及指标的选择都是由人确定的,因此人的价值观在评价中起很大作用。系统评价的原则:1.评价的客观性原则。2.方案的可比性原则。3.指标的系统性原则。4.方法的综合性原则。系统评价的步骤:1.整理说明评价方案。2.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3.确定评价指标体系。4.确定评价指标权重。5.进行单项指标评价。6.进行系统综合评价。系统评价的度量特性:1全面性:反映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2简洁性:便于使用;3经济性:以适当的成本易于获得;4无二义性:描述准确、便于评分操作;5客观性:体现公平、公正;6有效性:正确度量其目标属性;7稳健性:对应用领域的变化不敏感;8适应性:便于模型扩展。评价指标体系考虑的方面: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定性评价方法也就是专家咨询法:专家根据其经验和知识判断出结果,或者专家群体应用一些群体决策技术得出结论的方法。缺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