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研读,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这是谁?是的,对于他大家并不陌生,相信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对他的印象一定更深刻了。二、预习交流(一)鲁迅·印象拿出学教导引单,我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通过搜集资料和所学,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上学期我读过他的《五猖会》知道了,他小时候父亲对他要求特别严厉,他不喜欢那种封建式的教育方式。我读过他的《藤野先生》知道他曾经去东京学习的是医学。后来我又查资料知道了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他拿笔当枪使,对当时旧中国的黑暗进行了尖锐、辛辣的抨击。我通过查资料知道,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我知道他写的《自嘲》里的一句诗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师总结:是的,“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是鲁迅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作为一个伟人,他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板书:伟大)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原意亲近他,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二)文本·印象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对女作家萧红写的这篇课文有了什么样的了解?预设:这篇文章特别长。(是的,如你所见。)这个文章的语言读起来很率性,让我想起了我小学时候学过的萧红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真棒,你能把同一作者写的文章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里面介绍到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被认为是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这篇文章写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师总结:同学们真会读书,能结合自己的所学和手边的材料去读书,同学们的发现真是太棒了。是的,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是片段式的,作者以空格分段,一共是14个部分。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概括的段意。1笑声爽朗8许先生家常2走路轻捷9观影让车3留客吃饭10翻书休息4调侃玩笑11先生陪客5感染快乐12为子尝丸6阅读来信13亲自包书7校样擦手14带病校译2、通过这些生活场景,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笑声很有感染力。我读到鲁迅特别爱开玩笑,很幽默。给我的印象是他特别好客,对待客人很热情、很周到,很有耐心。我读到了他工作很认真我读到他的家庭很和谐读完了我觉得他特别可亲可敬……总结:是的。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三、品读细节,读出语言中的鲜活形象大家通过初读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可亲可敬的,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作为普通人可亲的一面,还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先生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下面请各个小组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部分进行深入阅读,读出文字中的深情,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形象,将收获记录在学教导引单上。呆会请各小组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约5分钟的小组合作时间。师深入到各小组巡视指导。预设:小组选择的内容可能有:(一)鲁迅先生的笑1、从第一段我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具有穿透力的笑声,看到他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的样子,他甚至笑得咳嗽起来,萧红写得真形象。还有11段也写到了鲁迅的笑我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冲”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笑声很有力度,他是一个特别爽朗的人,不像之前我印象中那么严肃。我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笑的描写中读出了他真是一个乐观爽朗、率真自由的人。真好,写下来你们的收获。2、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3、师补充:一张出示鲁迅大笑的照片,同学们请看:这是鲁迅照片中唯一一张大笑的镜头,摄于1936年10月10日,十一天后鲁迅逝世。鲁迅悲愤时怒骂“横眉冷对千夫指”,快慰时大笑,喜怒皆形于色,他真是一个性情中人。学得精彩的标志是读得精彩,大家一起来读读试试好吗?齐读这两段。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好!给这个小组送去掌声,谢谢你们精彩的分享。(二)鲁迅的“幽默”下一个小组?我们小组感兴趣的部分是第四部分,请大家翻到15页:我觉得他的语言很有趣,“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弄得作者好一会没明白过来,鲁迅先生真是幽默风趣。另外作者对他的动作描写也很细腻,开玩笑时一边说一边向我点头,开完玩笑自己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像个小孩子一样调皮。下面我们组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师:真是有趣:同学们不妨一起来模仿模仿。说话时表情应是如何?点头是快还是慢?再来一次,真是有趣。谢谢这个小组的分享,鼓掌。(三)鲁迅与家人下一个小组:我们小组研究的是鲁迅和他的家人们12段: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盒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鲁迅对许先生很依赖,很尊重许先生。十二部分:为子尝丸鲁迅先生很爱自己的儿子,对待孩子很民主。这让我想起《五猖会》中鲁迅的父亲对待鲁迅的教育方式,他的父亲对待他是很封建的,而他对自己的孩子是很民主的,很慈爱的。很好,写下你们的发现。谢谢你们的分享,让我们了解了鲁迅的家庭是很温馨很和谐的。(四)对待青年的鲁迅我们小组探究的是第六部分:阅读青年人来信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同学们先看引号里的那段话,那是谁说的?是的,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对青年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关注到了动作描写:展读和戴起眼镜来看,虽然有的青年人写得很潦草,但是鲁迅先生还是读他们的信,写出他对青年人的关爱和仁慈宽厚。写下你们的发现。师补充:据夫人许广平先生说“他每星期的光阴,用在写回信大约有两天。”总结: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仁慈宽厚、亲切、热情,平等待人,他尽心尽力培植晚辈作家。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作者萧红就是受益的一位。萧红与鲁迅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为了培育萧红这朵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五)其他小组还有要分享的吗?热情好客、工作勤奋,珍惜时间,…四、领悟写法作者琐琐碎碎写了这么多,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翻到后面的阅读提示:“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你喜欢这种写法吗?预设:喜欢,因为正是这样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是的,出示《回忆鲁迅先生》最早版本的封面,这大概就是鲁迅留在萧红心中的样子。他的爽朗笑声,他的幽默风趣,他关爱青年、热情好客、忘我工作等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所谓“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五:总结拓展1、下面静下心用一两句话写下你这节课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2、课后继续阅读其他纪念鲁迅的文章,增进对鲁迅的了解。推荐阅读唐弢《琐忆》林语堂《悼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周作人《关于鲁迅》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所以在课前预习环节,我采用学教导引单的方式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及其本人形象进行充分预习。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预习环节我也让学生就文章的特点进行了思考。在上课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突破本课的重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解决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效果分析本节课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在预习环节达成度较好,首先,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去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其次,可以看出同学们认真读了《朝花夕拾》,这一点难能可贵;再次,在概括段意上,大多数同学概括得简洁恰当,在上课环节,主要放手让学生以三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究文本,学生对于文本的挖掘还是特别到位的,但是在展示交流上方法单一,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不断提升。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杰出人物”。这是一篇优秀的怀人散文,在形式上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作者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到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读完令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形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语文学教导引单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设计人:颜美峰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丰富而细腻的心灵世界。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一、预习环节预习一:鲁迅印象通过搜集资料和学习鲁迅给你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二:文本印象初读这篇课文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段意,理清思路(提示:作者以空格分段,请概括每个部分的段意)1829310411512613714二、上课环节深入探究——文本中鲁迅的印象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描写鲁迅先生的一个点或一个部分进行深入品读,读出语言中的鲜活形象,请将你们组的收获记录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本节课收获课后反思这节课的课堂为什么这么设计:先来说一说课文的特点,首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其次,文章特别长,再次,文章比较好理解。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觉得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设计上,从学生角度去考虑:第一个方面,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提前完成对于文本的感知,完成了课文内容的梳理,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第二个方面,在课堂探究上,文本内容较为好把握,放手给学生,让学生以三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去选择一个小专题深入研究,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还是特别到位的,只是在展示环节,展示方式还欠缺,如果作为教师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展示交流,相信学生的收获会更大。这节课还可以怎么设计?本节课老师讲的内容还是有点多,没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对于自读课的设计是不是可以更大胆一点,从导课环节一直到总结环节都由学生来设计,由学生们自己去完成,那样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