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56张)_第1页
《屈原列传》教学(56张)_第2页
《屈原列传》教学(56张)_第3页
《屈原列传》教学(56张)_第4页
《屈原列传》教学(5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欧阳修司马迁杜甫猜一猜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报任安书>>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研讨课文自学质疑,疏通课文1-3段要求:小组合作翻译,划出难点,并抄写到黑板上。1段:为楚王左徒担任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国内(对内),国外(对外)2段: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见而欲夺之更改,改变。

屈原不与允许,同意。

因谗之曰于是,连词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3段: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处境艰难信而见疑被

盖自怨生也从明道德之广崇阐明,动词推此志也推想,探究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蜕壳那样

浮游尘埃之外漫游,尘世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

翻译句子:(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奸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很大;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容纳。小结:由“王甚任之”而“见疏”的过程,评论《离骚》的内容以及屈原的品格。概括说明1-3节大意

第一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说明“王甚任之”。从哪里看出“王甚任之”?“王甚任之”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如此,为什么“王怒而疏屈原”?明确:“王甚任之”表现在“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原因:既因为屈原为楚之同姓,更因为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王怒而疏屈原”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其“争宠而心害其能”。但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楚王偏听偏信,昏聩不明.(争宠而谗、王之不聪)从成因、解题、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成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内容: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司马迁着重介绍《离骚》,可见其对屈原才华和人品的高度肯定与赞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的追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独特的操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时不我待的迫切感)亦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真理)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自学质疑,疏通课文4-10段要求:小组合作翻译,划出难点,并抄写到黑板上。第4段:屈平既绌已经

齐与楚从亲合纵亲善惠王患之担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厚币委质事楚呈献

楚诚能绝齐确实张仪诈之曰

欺骗使使如秦受地派遣到

而齐竟怒不救赵最终5-7段:明年秦割汉中地第二年又因厚币用事者凭借复释去张仪使……离开

使于齐出使奈何绝秦欢友好关系怀王卒行最终因留怀王,以求割地趁机来赵不内通“纳”,接纳,收留复之秦到竟死于秦而归葬最终8——10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希望侥幸完全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思念翻转过来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多次表达人君无愚贤智不肖无论莫不求忠以自为来辅佐自己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在内在外(名词作状语)“于”表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为天下笑被挫败,被削割“为”,被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终于诋毁(说坏话)小结: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概括说明4-10节大意思考1:第4—7自然段围绕楚国记叙了哪些历史事实?明确:4段: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

5段:复释张仪

6段:诸侯击楚

7段:赴秦身死

思考2:明明是为屈原列传,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记叙楚国的命运?明确: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端方正直的屈原所处的坏境)思考3、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悟俗改。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思考4、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课时研讨课文自学质疑,疏通课文11-12段要求:小组合作翻译,划出难点,并抄写到黑板上。自己处理11节颜色:古义,面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名词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描述,动词举世:全是以见放:因此不凝滞于物:被而能与世推移:和,介词而令见放为:句末反问语气词吾闻之:代下文新沐者:刚刚,副词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标志复合语气助词

12节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并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对,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概括说明11-12节大意小结: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节主要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12节作者写屈原死后的影响,意在何处?

明确:本段写到两个影响:1、楚辞一体,后继有人,但忠诚直谏,后继乏人;2、屈原既死,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意在突出屈原:1、文学才华;2、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行;3、对楚国兴衰存亡的重大作用。研讨课文自学质疑,疏通课文13段要求:小组合作翻译,划出难点,并抄写到黑板上。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总是痛心他的志向没有实现。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没有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悼念他的文章,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走诸侯国,哪个国家不容纳他,但他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作者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然失落了。概括说明13节大意小结: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课文主旨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文章写作特色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文言字词句式积累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亡走赵,赵不内7、齐与楚从亲。8、厚币委质事楚。(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旨趣。)(绌,通“黜”,罢免。)(内,通“纳”,使…进。)(从,同“纵”,合纵)(质,通“贽”,信物)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脸色。颜,颜面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1.厚币委质事楚2.其后楚日以削3.内惑于郑袖4.短屈原于顷襄王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6.明道德之广崇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名作动,事奉名作状,一天天名作状,在朝内形作动,诋毁名作动,效法,模仿

听,动作名,听觉,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邪恶不正之徒。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形作动,阐明词类活用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0.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11.蝉蜕于浊秽12.时秦昭王与楚婚

13.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名作动,怀抱名作状,像蝉那样……形作名,污浊环境。名作动,结为婚姻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士使动,使国兴使动,使国亡,使家破1、博闻强志2、聊斋志异3、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寻向所志5、其志洁,其行廉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项脊轩志

记记志气标记志趣理想意愿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一词多义1、博闻强志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8、以勇气闻于诸侯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听到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动词,闻名,出名1、争宠而心害其能2、邪曲之害公也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1、王怒而疏屈平2、以疏为美,密则无态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4、谏太宗十思疏5、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写嫉妒使动用法,使…损害名词,祸害动词,疏远形容词,稀疏动词,陈述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

3、此五霸之伐也

4、坎坎伐檀兮

1、父母者,人之本也2、今背本而趋末3、此之谓失其本心4、本在冀州之南夸耀进攻,征伐功绩,战功砍,砍伐来源根本原来的,固有的本来,原来1、屈平属草稿未定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有情人终成眷属4、属予作文以记之5、举酒属客写作,撰著连接亲属通“嘱”,嘱咐劝请,邀请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竟为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