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市赛获奖_第1页
最后一课 市赛获奖_第2页
最后一课 市赛获奖_第3页
最后一课 市赛获奖_第4页
最后一课 市赛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都德1.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2.学习本文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品味小说语言,着重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生于普罗旺斯。因为母亲酷爱读书,受到熏陶,所以自幼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1870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联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即告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并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写的。背景资料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知识链接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1.订正字音婉转(wǎn)喧闹(xuān)捂着(wǔ)踱来踱去(duó)督学(dū)气氛(fēn)郝叟(hǎosǒu)膝头(xī)诧异(chà)懊悔(ào)检查预习惩罚(chénɡ)赚(zhuàn)钥匙(yàoshi)字帖(tiè)磨损(sǔn)哽住(ɡěnɡ)2.词语释义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喧闹:喧哗热闹。踱来踱去:走来走去。踱,慢步行走。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督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诧异:觉得奇怪。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惩罚:处罚。责备:批评指摘。惨白:文中指面容苍白。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整体感知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自读课文,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个短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事情,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①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②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③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④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⑤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4.

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5.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个阶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课上)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内容探究

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②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韩麦尔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③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含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他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从对课本、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弗郎士的变化:①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②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③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接着他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然后,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由此看来,韩麦尔先生的感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从中可看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5.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四十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四十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他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

6.文中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该如何理解?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岂止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7.文章第22自然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这有何作用?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让他热爱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这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8.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第⑰、⑱段是韩麦尔先生说的话,表现了他的自责、悲愤与对祖国深沉的爱。

9.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1.品味“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品味赏析

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引起了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和反响。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中的“监狱大门”指什么?“钥匙”指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掌握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理解句子“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又想笑,又难过”符合孩子的心理。“想笑”是因为郝叟老头儿的声音“发抖”,有些“古怪”。“难过”是因为郝叟老头儿的表现激起了他们的亡国之痛。“永远”突出了“最后一课”在人们心中激起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有怎样的作用?

不同。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他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小弗郎士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成熟懂事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巧妙的叙述角度。

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作者要表现的是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并没有从严肃的民族感情写起,而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他完全从一个儿童的精神世界出发,写出小主人公如何怕背书、如何想逃学的懵懂无知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最后一课给予了他精神上极大的震动,并由此而开始觉醒,对祖国的语言依依不舍,对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深为悔恨,对沦为奴隶的民族保住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写法探究

小主人公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的悲痛,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样,作者在作品里也并没有对外国占领者进行直接的谴责,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写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以后不许再学法文的命令,他让自己的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镇上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使作品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为深刻有力。

小弗郎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鉴赏评价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贯串故事情节。作者通过对小弗郎士逃学、上学经过的记叙与描写,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连贯起来,用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构架全篇,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

二是表现和深化小说主题。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的心理感受与变化来反映整个民族沉痛的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小说的主题,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出来。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揭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暗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③“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进一步加深悬念。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描写了教室内的环境,将字帖比喻作小国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最后一课时被激发的爱国热情。⑤“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突出孩子们习字的专心,表现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⑥“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⑦“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钟声与号声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渲染了一种凝重、沉痛的气氛。

3.本文的描写手法很传神,试举例分析。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方法多样,但描写手法最值得称道。一是心理描写细腻。有直抒胸臆,如“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有以动作表现心理的,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写出韩麦尔先生对以后再也不能上法语课的悲愤心理。

二是细节描写生动。所谓细节就是极细微的动作、表情及衣饰等。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细节是小弗郎士由鸽子引起的联想,想到眼前现实,有力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三是场景描写深刻。如小说在开端部分写的场景:“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得轻松明快,这是由小弗郎士纯真、幼稚心理状态所致;后文得知真相后,却骂普鲁士兵是“坏家伙”。可以看出这一场景描写既交代社会环境,又刻画人物,还照应后文。拓展延伸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什么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很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1)与《最后一课》比较,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