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中语文 必修四 1.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 必修四 1.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 必修四 1.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 必修四 1.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 必修四 1.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涵泳词句,体会诗歌意境美。2、诵读诗词,体味词人的情怀。教学重、难点:挖掘字词深义,体味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明月再次朗照这片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时,一位词人披着满身的月光,泛舟于赤壁之下。他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华文章喷薄而出,醉书一曲千古绝唱。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伴你学第二页)三、初读诗词,解决字音,读出韵味,试读情感。要求读准字音,积累字词。纶巾樯橹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要求找准基调,读出理解。你认为这首词应该怎么读?四、品读诗歌上片,读出意境美齐读、找出精彩语句、试读并分析大江东去图勾画点评:最心动的是“去”字,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意境雄浑壮阔,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之感慨。建模:字义+画面(含联想)+意境和情感赤壁奇景图勾画点评:“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拍”写出海与岸搏击的力度,将无灵魂的波浪写成有感情的生灵,仿佛能听到震惊天地的涛声;“卷”状波涛翻滚,“雪”绘波浪色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美景。词人不去揣摩长江的恬静婉约之美,而是用尽笔墨描写长江的壮美,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五、诵读文本下片,读出情感:读下片,对比人物他们各有何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展开想象,体会情愫:对“故国神游”句一直有两种理解,争论不休:A.故国(周瑜)神游,(周瑜)多情应笑我如果是周瑜,他“笑”什么?他与苏子怎样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分别说了些什么?试写出两人对话。B.(我)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假设是词人,词人“笑”什么?面对江月想什么?试写出他的内心独白。对话:苏子:公瑾年轻有为,谈笑建功,我华发早生,命途多舛,穷通谁来定,祸福岂无凭?周郎:公瑾之时,群雄逐鹿,天助其成;苏子之时,朋党争锋,小人逞奸。人生各有所遇,时空不可置换。先生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见风使舵,不会韬光养晦,不会曲线救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何必偏执一情,以致华发早生?苏子:身行万里半天下,此心安处是吾乡。独白:周郎三十四岁建功立业,而我四十七岁还被贬他乡,一个文人却被安排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大江啊,你那一声声拍岸都是我的感慨,一朵朵浪花都是我的苍凉,还妄谈什么理想,只能让人家周郎笑话呀!多情只有江月,生生不息,不如酾酒临江,欣赏江水明月之美,让心灵在山水间徜徉。只有勘破一切荣辱得失,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七、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设想你就是苏轼,遭到了贬谪,试背一下这首词。八、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一起分析意境美,也领会了苏轼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也读到了他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九、作业:下课后,继续背诵这首词,并默写在作业本上,自我检查,并改错后叫课代表检查。下课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比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有一定了解,对于豪放词也能说出基本特点。他们比较富有朝气,大部分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能够做到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作为区属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入口成绩普遍偏低,虽然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也有一定量的积累,但是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是有距离的,甚至部分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那点知识,没有课外的积累,而这与语文学习的宗旨是相背离的。比如很多学生知道苏轼被贬一事,但是却不了解被贬原因及被贬后的生活,还有学生简单地认为被贬所以所抒发的情感一定是悲伤的,而没有看出词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其人只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在学习习惯方面,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读书时不勾不画,遇到生难字时,不查字典;一旦被提问,要么躬腰垂眼,抓耳搔腮,要么支支吾吾,口齿不清。大多数学生不注重诗词的诵读,更何况有感情的读。所以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读得多么糟糕,还是要给他读的机会,创设美读的情境,要培养学生鉴赏诗句的眼光,鼓励他们拥有鉴赏的信心。效果分析4月5日的录像课又看了几遍,觉得教态上比较亲切和蔼,教学设计能够由易到难,课件也能考虑到诗歌的特点,下面具体谈一下上课得失:能够重视学生的朗读过程和朗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韵味。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的主要手段,从个别读到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诗词,“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缺点是对诵读的指导还不够,应该再细化。能够抓住诗词的重点进行教学。这节课目标明确,就是挖掘字词深义,进而体味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整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这两点进行,“读出美感”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勾画点评本词中的一字之美、一词之美或一句之美。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进行比较,比如“去”与“流”的比较,李白称呼周瑜之名与苏轼称呼“周郎”“公瑾”的比较,“谈笑间”与史书所写“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的比较,通过多层次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入体味古典诗歌语言之美。“读出情愫”与“读出沉思”环节则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子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及超凡的人格魅力。缺点是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最后两个环节进行得不够充分。授课时,教师的主体性过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成分有待加强。3、能够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还课堂一种“语文味”。在问题设计上非常用心思,能够做到植根文本,深挖开去,迁移拓展,有一定深度。比如对“故国神游”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试写出两人对话或独白,不是冷冰冰地问学生作者当时是积极还消极。“读出沉思”环节,联系单元命题,回顾初中所学《记承天寺夜游》内容,让学生讨论苏轼是否个“闲人”。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我非常认同程少堂先生“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观点,希望自己的课堂也能充满语文的诗意。缺点是没有提前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苏轼的作品,以至于学生的理解比较浅显,还要继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还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我的一点思索: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如何使有效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2017年4月5日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教版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本单元主题为“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主要为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苏洵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旨在训练学生把握作品思想、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的能力,意在让学生领略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体味情感、掌握写法、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据古至今的能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高,首先从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中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将直接出题,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法,遭劾入狱,获释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念奴娇》一词,正是他在黄州任上游黄州赤壁所写的。面对滚滚江水,孔老夫子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苏轼则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的滚滚东流,汹涌澎湃,有着不可阻挡之气势。苏轼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的雄伟气魄。紧接着,以“浪”字领起一句,直扣“怀古”主题,以浪涛的奔流来比喻“千古风流人物”的消逝,有悲叹之意,哀生之言,然而,更多的应为言豪迈之壮语。苏轼这一比喻,把“千古风流人物”的消逝给写活了,既使人若见他们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失,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因是古战场陈迹,故称“故垒”;由东而望,固谓“西边”;因为传闻,故以“人道是”言之,说出此非三国当年大战的赤壁,仅借此地藉以怀古。接下去,应叙述周郎赤壁的故事,而苏轼却写下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千堆雪”皆展现了赤壁之战的惊险雄奇,绘画出一幅壮美的江山画卷。“江山如画”情由景出,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赫赫千古的赤壁大战,曾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笔锋一转,“遥想”二字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的周瑜。司马迁写项羽时,写了垓下被围虞姬慷慨悲歌的情节,以美人衬托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凉,而苏轼则以美人衬托周郎的风姿潇洒,大有可为的美好年华,初”字进一步展现周瑜的英气勃勃。“羽扇纶巾,谈笑间”周瑜才华横溢的英雄形象树立在我们眼前。当年,曹操以八十万军下江南,“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声势极其显赫。少年英俊的周瑜在谈笑风生中,火烧赤壁,使曹操人马“灰飞烟灭”。在苏轼眼里,周瑜是如此的潇洒,如此的风度翩翩。苏轼写这一段文字,在咏史的同时,笔端倾注无限仰慕之情,其实也是想借周郎的千秋功名来抒发自己的怀抱,反映出苏轼思想中积极向上的一面。人生如梦,严酷的现实又使他感到这不过是虚幻的梦想,到了黄州以后,他虽然仍不肯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渴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不幸。在苏轼看来,人生不过像梦那样短促,为了排解心中的忧伤,他要端起一杯酒去祭奠那江中的明月,让愁苦短暂的人生融入那永恒无忧的江月之中。其实,苏轼并没有因政途的不平而有所退缩,依然不乏追求功业的豪迈之心。他不再因现实的坎坷而陷入低迷,反而更超然,更自在地享受人生,这就是苏轼的魅力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测评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谥号(shì)齑粉(jī)戕害(qiāng)户牖(yǒu)B.脖颈(gěng)攻讦(jié)数落(shǔ)湮没(yān)C.悖逆(bài)蹙缩(cù)纶巾(lún)阴翳(yì)D.罡风(gāng)愧怍(zuò)瞋目(chēn)鬈发(q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苍桑棘手痛心疾首仗义直言B.伶仃休憩出其不意休戚与共C.湮没草垛义气相投富丽堂皇D.隐敝瘸腿悬梁刺股谈笑风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B.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C.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D.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廉颇老矣,尚能饭否?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山川相繆,郁乎苍苍(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日与其徒上高山自远而至B.强虏灰飞烟灭C.故为之文以志D.泣孤舟之嫠妇(6)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C.“卷起千堆雪”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二、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1)苏轼,字,号,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弟弟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课内鉴赏:(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2)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四、课外鉴赏: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元丰五年春天,苏轼出行归途中遇雨,因无雨具,同行人都狼狈不堪,唯苏轼一人从容不迫。该词写于此次出行之后。(1)作者在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的心情,其中有哪些词语能充分体现词人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答:(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片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情,下片主要是通过叙事来抒情。与此相比,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的人生况味与这首词所表达的人生况味有什么不同?答:我的美文:请阅读下列段落,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能用上补充的诗词,语言流畅,力求优美,不少于200字)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苏东坡传》)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拓展】《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定风波》: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悖逆bèi;纶巾guān)(2)B(A.沧桑,仗义执言;C.意气相投;D.隐蔽)(3)D(A.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漂亮或装饰美好漂亮;B.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C.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D.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4)B(5)B(6)C(不是拟人,而是比喻)二、填空题:(1)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豪放(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课内鉴赏:(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3)结尾情感比较复杂,诗人不只是想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精神。能自圆其说即可。课外鉴赏参考答案:(1)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2)①这首词的上下片都是通过叙事来抒发感情。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岁月流逝,自己功业、抱负无成的感慨;《定风波》表达的则是人生路途中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心态,是自己面对一切人生坎坷际遇所持的豁达和淡然的态度。课后反思4月5号,我跟学生合作,录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授课完毕,在心中萦绕不去的既有愉快的师生交流,更有对自己授课方式的反思。下面具体谈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1、教师要营造“趣”味。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课堂教学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这节课的内容是一首词,诗词往往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高不可攀,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设计这节课的首要任务,我是这样导入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明月再次朗照这片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时,一位词人披着满身的月光,泛舟于赤壁之下。他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华文章喷薄而出,醉书一曲千古绝唱。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听了这段话,有很多学生都乐了,苏轼的这篇作品究竟讲了什么内容,赤壁下的景色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诗词的畏惧心理,让他们产生一种探究的兴趣,下面的鉴赏就水到渠成了。2、教师要培养“活”性。

“活”表面上是指教学方法的灵活,实质上意味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与精神的感召。这节课我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寻找词作中的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通过写对话和独白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和构造苏轼的内心世界,力求让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我也能够听从学生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学生说周瑜对苏子的笑应该是一种嘲笑,我并没有简单的予以否定,而是从《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这个角度加以引导,给他们鼓励。那是因为我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在前一段时间的统考中成绩并不理想,希望我这样一个外来教师的肯定,能够让孩子们在下周二的考试中能够充满信心。平心而论,我觉得自己这节课还是讲得太多,关键时刻还是沉不住气,自己跳出来,我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力求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3、教师要追求“真实”。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一堂好课首先应该做到真,教师要用真的情感,真的行为构造真的课堂。高一的学生几天之后就要进行第三册的考试,我要讲的内容是第四册,没法提前要求他们做相关的预习,既然如此,那我就像熊芳芳老师所言“去捍卫课堂的真实”,课堂生成都是真实的,自然的。上课期间自然也产生了很多我没有预料到的状况,比如苏轼是否是个“闲人”这个问题,孩子们的讨论虽然有时热闹,但焦点太集中,思维比较浅,没有达到期望值,然后就忍不住把事先准备的东西调出来。尚在成长中的孩子们还不太有能力把自己的灵魂地位合理科学地呈现出来。用传统标准来衡量,这样的课堂就不够扎实了。向学生传授真知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一种表现,同时只有“真”,才能追求课堂的“实”。实实在在的去展示,哪怕是缺点错误,实实在在的去收获,哪怕只有一星一点,不玩花架子。只有真实的课堂,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才能锻炼老师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