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门有“三曹”曹操:建安文学开创者曹丕:擅长诗文和辞赋,以七言为主曹植: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一门有“三班”班固:创作《汉书》班昭: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才女之一班超:投笔从戎,东汉外交家,出使西域一门有“三苏”石钟山记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作者介绍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历史上的全才——苏东坡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乌台诗案(以诗文诽谤朝廷),被贬黄州。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苏轼又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苏轼在这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第三次被贬: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被一贬再贬,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一贬再贬的人生——苏东坡
苏轼曾自己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彭蠡()郦()桴()止响腾铿()莫()栖鹘()磔磔()噌吰()
罅()窾坎()识()无射()镗鞳()
疏通生字词:lǐlìfúkēnɡm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zhìwúyì整体把握文本1.疏通每段大意。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第一段译文:《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焉:兼词,于此临:靠近。鼓:振动洪:大搏:撞击,拍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是:这以:介词,把置:放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虽:即使钟磬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然后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始:才访:寻访得:找到扣:敲打而:连词,表承接聆:仔细听函胡:通“含糊”徐:慢得…潭上:状语后置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对)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敲打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之: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然:但是是:这独:惟独以:用名:名作动,命名石…有声者:定语后置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落的内容。文本探究(第一段)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2.作者对每个说法表示怀疑的依据是什么?研习、思考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作者写郦元对石钟山的看法是“人常疑之”,而对李渤的看法是“余尤疑之”,“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可不可以互换?
“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不可以互换。“人常疑之”,我不一定怀疑,或者是疑信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说明自己怀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实质性证据——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第二段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石钟山。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自:从舟:乘船。名作动适:到……去因:因而,于是。得:能够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派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使:派其:其中的焉:形容词词尾,同“然”固:仍旧,还是莫:通“暮”,晚上独:单独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声响;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且:并且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又有若…中者: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声音洪亮像敲钟击鼓一样连续不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方:正要心动:心惊绝:停止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钟,鼓:名作动。
译文: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穴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那里,波浪激荡就形成这种声音。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人:船夫大恐:十分惊恐徐:慢察:细看之:代发声之处则:原来是罅:裂缝焉:兼词”于此”,在那里为:形成
译文:小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正对着水中央,(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将:副词,将要当:正对着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作:起,翻译为演奏
译文: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因:于是识:知道,记住之:代下文典故者:表语气停顿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落的内容。文本探究(第二段)作者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什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苏轼认为石下有石缝,水在石缝中激荡,发出钟一样的声音。文中“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也说明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认为空中而多窍的石头当中流,风浪出入石头的窟窿,发出噌吰与窾坎鏜鞳之声,如钟鸣一样,因而命名为石钟山。从这两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石钟山以声命名,只是作者的描述更加详细。郦道元认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苏轼明确指出是怎样的水和怎样的石相击,发出怎样的钟声。思考:作者在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时,对石钟山月夜绝壁之景有精彩的描写。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月夜绝壁之景有何特点?你最欣赏哪个词(句)?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月夜绝壁特点: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3.“磔磔”这一象声词,这一词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鹳鹤的声音,渲染了绝壁下的阴森恐怖。2.“森然欲搏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周围景物拟人化。月黑风高,两岸景物如猛兽奇鬼本就那么恐怖了,加上又要出来攻击人,把景物渲染得更加阴森诡异。4.“老人咳且笑”一句,多么的形象生动啊!老人的笑声——苍老、低沉、沙哑,在寂静的湖面上飘荡,有一种诡异的感觉,听后让人毛骨悚然。1.“如猛兽奇鬼”一句。这句话采用比喻手法,把山石比喻成猛兽奇鬼。十分形象生动,把石钟山夜景的阴森恐怖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妙的是,这句话与后文相呼应,解释了下文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原因。
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从读者感受上看,一段阴森森,让人毛骨棘然的描写则能使行文不显乏味,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读者紧跟作者思路,引起好奇,也很想知道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2.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听到石钟山的声音作了铺垫,正因为这样寂静的环境,静到连写的惊动都能听到,作者才能很好地听清楚石钟山的“钟声”,才能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1.从手法上看,运用比喻、拟人和视听结合的手法,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暗含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第三段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郦道元看到的、所听见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殆:大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士大夫:有官职的人终:终究泊:停船莫:没有谁
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
译文: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自以为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真相。我因此记下探求这件事的经过,慨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落的内容。
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也是苏轼与儿子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床上用品环保认证与绿色产品推广合同3篇
- 2025年度电子屏广告位租赁及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彩钢棚钢结构材料质量检测合同3篇
- 2025年度年度财务报表编制保密合作协议3篇
- 年度非开挖导向钻机铺管机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年恒大地产商业地产租赁及产权变更代理合同样本3篇
- 2025厂长任期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创业园区租赁合同参考模板(含孵化服务)3篇
- 2025年度瓷砖批发市场入驻经营合同4篇
- 2025年蔬菜运输合同含蔬菜品牌推广效果评估条款2篇
- GB/T 37238-2018篡改(污损)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湘教版)
- 河道治理工程监理通知单、回复单范本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高二下学期英语阅读提升练习(一)
- 易制爆化学品合法用途说明
- 【PPT】压力性损伤预防敷料选择和剪裁技巧
- 大气喜庆迎新元旦晚会PPT背景
- DB13(J)∕T 242-2019 钢丝网架复合保温板应用技术规程
- 心电图中的pan-tompkins算法介绍
- 羊绒性能对织物起球的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