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6章行为主义_第1页
心理学史6章行为主义_第2页
心理学史6章行为主义_第3页
心理学史6章行为主义_第4页
心理学史6章行为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背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创造利润,最稳定地维持社会秩序。生产效率通过身体动作效率而体现,维持秩序靠人们的行动遵守社会秩序,故探索和掌握行为规律,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便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生产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华生行为主义的社会主旨。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第一节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三、心理学背景机能主义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第二节华生的行为主义一、华生传略华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又译华森或沃森),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华生的主要著作:①《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4②《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1919③《行为主义》1925④《婴幼儿的心理教养》1928⑤《行为主义的方法》1928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二、华生心理学理论体系

华生于1913年宣布了三个革命性的原则:第一,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行为,而不是意识;第二,它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内省式的;第三,它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础理解。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二、华生心理学理论体系

1、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生理学的自然科学。要想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放弃研究主观的心理或意识,把观察到的客观行为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关于行为的类型:①外显的习得行为(如,说话、写字)②内隐的习得行为(看到牙医的外套,导致心跳加速、身体定向)③外显得非习得行为(眨眼)④内隐的非习得行为(内分泌、血液循环)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二、华生心理学理论体系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法。华生认为,心理学的客观方法主要有:客观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研究行为的四种方法:①客观法,即观察,或自然观察,或实验控制的观察。②条件反射法,巴甫洛夫、别赫切列夫提出的条件——反射法。③口头报告法,华生将言语报告作为外显行为的其他类型。④测验法,获得行为样本,而不是能力或人格的测量。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二、华生心理学理论体系3、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①对感觉的看法②本能论

早期承认本能的作用,1919年时认为本能只存在于婴儿那里,1925年后,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着本能的简单反射,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一切都是训练的结果。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③情绪理论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变化。人有恐惧、愤怒和爱三种原始或基本的情绪。

华生根据阿尔伯特实验的事实,提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复杂情绪是在三种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实验还表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④思维理论华生认为思维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并认为外显的语言习惯即言语(大声思维),内隐的语言习惯即思维(零无声谈话)。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上是等质的。

华生认为,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并认为构成内隐的言语的肌肉运动的组成是很复杂的。(除喉头运动、还包括面部、舌部和胸部的肌肉运动)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⑤人格理论华生认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他认为研究人格的方法是设法将动作流切断使之成为横切面。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四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华生创立行为主义以后,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风行起来。许多心理学家的观点与华生的主张大体相同,但又不完全一样,不过他们也不被认为是华生的追随者,而是通常也将他们称为早期行为主义者。早期行为主义者主要有:梅耶、魏斯、霍尔特、亨特、拉什利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1、梅耶的生理行为主义

梅耶(1873--1967),出生德国。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执教30年,其思想接近行为主义,因而被划归行为主义者。梅耶认为心理学应该成为理解人的行为科学,重视对人行为的研究,主张心理学应该探询人类实际上在做什么。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魏斯的社会生物行为主义

魏斯(AlbertPaulWeiss,1879--1931),原籍德国,童年移居美国。一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职,从事儿童发展研究。魏斯主张心理学必须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科学。他坚决排斥意识和内省法,力图把意识、人格都分解为物理、化学等要素,还原为电子和质子的运动,并认为人的行为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和发展,且在社会影响和人们互动作用下形成和改变着的。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三、霍尔特的非正统的行为主义

霍尔特(EdwinBissellHolt,1873--1946),新实在论哲学家,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意识的概念》1914、《弗洛伊德的愿望及其在伦理学中的地位》1915、《动物驱力与学习历程》1931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三、霍尔特的非正统的行为主义霍尔特坚持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并主张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传递功能而没有任何加工作用的外周论(或周围论)。霍尔特不同于华生之处①承认意识,并把意识包括在行为之中,认为行为就是认识,通过研究行为,才能理解意识。②反对把行为划归“刺激—反应”。③主张行为是有目的的。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4、亨特的人类行为学

亨特(WalterSamuelHunter,1889--1953),和华生一样,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在安吉尔、卡尔二人指导下,191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亨特坚信新实在论有观点,极力否认心物之间的根本差异。排斥意识和内省,力求避免应用带有心灵色彩的术语,主张“心理学”应改称“人类行为学”,“意识”应改为“刺激与反应”。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5、拉什利的大脑机制论

拉什利(KarlLashley,1890—1958又译拉施里),美国杰出的生理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意识的行为解释》1923、《脑机制与智能》1929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5、拉什利的大脑机制论拉什利提出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两条原则:一是整体活动原则,即切除大脑皮层对学习效率影响的大小以切除分量的多少为转移,但与切除的部位无关。一是均势原则(或等功原则),即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从其对任务的功效来说,本质上是与另一部位相等的。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第三节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一些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只要用科学的操作来规定心理学上一些术语的意义,使心理学体系建立在客观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就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争论。代表人主要有: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几个需要了解的概念:实证主义:认为科学都应该只研究那些可以直接经历的物体或事件的信念,即避免所有关于抽象实体的思辨。逻辑实证主义:一种科学哲学。认为理论概念只有通过操作定义并与可观察的世界相联系,才是可接受的。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操作性定义:指把抽象概念与用来测量它的方法相联系的定义。操作主义:指所有的科学概念都应该进行操作性定义的信念。物理主义:产生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种信念,认为所有的科学都应该持有共同的假设、原则和方法,以及都应该仿效物理学。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新行为主义主要的特征(1)不排除意识经验,承认有机体内部活动的作用,重视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2)主张整体行为观,更多地使用块状概念分析多种动作的构成,以改变华生局部性的分子行为观、把行为归结为肌肉运动的简单组合。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新行为主义主要的特征(续)(3)重视操作分析的客观方法,力图用科学操作使心理学术语客观化,摆脱那些不能进行客观观察或科学论证的问题。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一、赫尔的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1、赫尔的生平

赫尔(ClarkLeonardHull,1884-1952),美国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人物。193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赫尔的主要著作:

《行为原理》1943《行为要义》1951《行为体系》1952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赫尔的主要心理学观点(1)在研究对象上,赫尔强调心理学应以行为本身为研究对象。(2)在研究方法上,赫尔依据数学模式(几何学)来建立行为体系,形成一种逻辑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赫尔的主要心理学观点

(3)赫尔的学习理论是他根据假设—演绎模型构成的行为原理之一。(4)关于内驱力。赫尔认为,个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可能产生某种反应倾向的能量,其作用在于驱动个体在一定方向上的行动。 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二、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1、托尔曼生平简介托尔曼(EdwardChaseTolman,1886--1959),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美心理学会45届主席,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托尔曼主要著作:《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1932《战争的内驱力》1942《托尔曼自传》1952《托尔曼论文集》1951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托尔曼的主要的心理学思想

(1)心理学研究对象托尔曼认为心理学是关于整体行为的学说。托尔曼反对对行为作分子性的定义,坚持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整体行为:即目的性行为,相对于分子行为(局部行为或动作)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所表现的大单元或整体性的行为,这种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目标达到就终止的行为。因而把托尔曼所研究的行为主义类型称为目的行为主义,他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而不是分子行为。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整体行为的特征:①目的性。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某个目标。②认知性。行为总是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途径和工具来排除障碍,实现目的,这是以对障碍、途径、工具的认识为条件的。③最小努力原则。行为必然优先选择能比较容易达到目的的活动。④可教育性。行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

托尔曼认为决定行为的是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他已经认识到中介变量的存在,并将其作为描述、预测和解释行为的理论结构。自变量(环境事件)中介变量(理论概念)因变量(行为)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中介变量:

指环境事件与行为事件之间发生的事件。托尔曼认为环境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S—R这么简单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的中介因素,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赫尔的习惯强度与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就是中介变量的例子。)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托尔曼用公式表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二者间的函数关系:

B=fx(S·P·H·T·A)

B:因变量(行为)

S:环境刺激或情境

P:生理内驱力自变量H:代表遗传

T:过去经验或训练

A:年龄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学习理论:符号—格式塔模式“符号”这一术语代表着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而关于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知识则是对符号意义的认知。

学习就是习得符号及其意义。因此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格式塔模式。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在托尔曼看来,学习不是习得某种动作反应,而是获得关于刺激物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即形成所谓的“认知地图”的过程。

认知地图: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对环境的心理表征。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为了证明有机体习得的是符号及其意义而非动作反应模式,托尔曼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潜伏学习等概念,并设计和引用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来证明它。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期待:是指有机体关于客观事件意义,通常是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可以被实验证实的假设。)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位置学习:托尔曼认为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知识(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达到目的物的周围环境、刺激情境的知识(刺激情境的意义),即他所说的位置学习。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潜伏学习:根据托尔曼的观点,是指已经发生但还没有转化为行为的学习。即动物在没有明显的强化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强化出现,有机体即具备了操作动机,这种潜伏着的结果将借操作而明显表现出来。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潜伏学习实验:托尔曼用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学习与操作之间的区别。实验支持他的观点,即学习似乎保持着潜伏状态,直到有机体具有一个理由去运用它。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托尔曼认为有机体会随着对环境的观察不断学习,但是否会用其所学及如何运用则由动机状态所决定。托尔曼认为动机影响操作但不影响学习。操作:从学习到行为的转化。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潜伏消退:托尔曼发现,曾经经历过不再含有强化的目标箱的动物,比那些没有这种经历的动物,会明显更快地消退其以前习得的对那个目标箱的反应。(托尔曼认为这是动物“发现”强化的缺失,从而影响了它们的预期和行为。)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对托尔曼目的行为主义的评价(1)深刻影响了行为主义的发展。(2)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3)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没有坚持理论的系统、严密和完整性。同时具有主观主义和心灵主义的。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1、斯金纳生平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199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心理学终生贡献奖。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7*《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等。此外,还有小说《沃登第二》1948、《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等,曾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斯金纳主要心理学观点(1)心理学:描述行为的科学认为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否定存在一个意识事件的独特领域,认为“感知或内省观察到的不是某一意识、心理或精神生活的非物质世界,而是我们观察者自己的身体。”一个非物质实体的意识是不存在的。他又说:即使心理事件存在,研究它们也将一无所获。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描述行为主义:~主张描述环境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不要试图去解释这些关系。如,斯金纳的研究,他只是满足于操纵环境事件(如强化依随),并注意这些操纵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这种机能性分析就是所需的一切,反对寻求行为的生理解释。因此,斯金纳的观点有时会被称为描述行为主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把反射和行为加以区别,他认为行为有三个特征:①由一定的情境引起,不必有机体作用于外部世界。②别人可以观察得到的,至于观察不到的意识则不在研究范围之内。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中介变量。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斯金纳的行为类型: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发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指有机体发出的行为不是由已知的刺激引发的。这是一种受结果控制的行为,其反应是产生某些结果的工具。但并非说是无原因的行为,而是不知道它的原因—知道也不重要。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强化:对斯金纳来说,强化即提高反应率或反应可能性的任何事物。(赫尔:驱力降低;托尔曼:对假设、预期或信念的验证。)一个操作性反应受到强化,它的反应率就会增加,即操作性行为受结果控制。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行为控制:强化与惩罚斯金纳认为强化加强行为,但惩罚却没有削弱行为。惩罚对于行为矫正是无效的,且还会带来消极的副产品,其中包括减少恐惧、经常引起攻击、证明使他人遭受痛苦是正当的、经常使一种不良反应取代另一种不良反应,如一个孩子因做错事被打而哭叫等。因此,斯金纳极力鼓励积极地通过强化而不是消极地通过惩罚来矫正行为。尽量使不良行为不被强化。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行为原理的推广与应用

*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行为矫正术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斯金纳心理学思想简评

斯金纳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发明了著名的教学机器,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创立了行为矫正术等。受批评之处:不要理论、拒绝主观事件、有限的动物行为研究、忽视其他影响行为因素。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第四节新的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助手和学生进一步促进了新行为主义的发展,他们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不愿意重蹈传统行为主义的覆辙;既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不愿举起认知心理学的旗帜,而是趋向认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会内涵为主要特征。通常称他们为新的新行为主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一、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特征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一、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特征(续)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新的新行为主义者仍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理论:班图拉的社会观察理论罗特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新赫尔学派和新托尔曼学派也算为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二、班图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1、班图拉的生平班图拉(AlbertBandura,1925—又译班杜拉),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创立了现代社会观察学习理论。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主要著作有:《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1963,与人合著;《行为矫正原理》1969;《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7中译本陈欣银与李伯黍1989年译;《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的观点》1986;《变化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7等。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用班图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后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观察学习的特点:①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②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③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④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①直接的观察学习②抽象性观察学习③创造性观察学习。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及动机过程等四个相关连的子过程组成。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交互决定论班图拉认为个人和环境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且人也不能视为独立于行为之外的原因。他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

个人

行为环境

个人、行为、环境三者的交互决定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3)自我调节论班图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4)自我效能原理班图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自己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并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①行为成败经验:即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

②替代性经验: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③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续)

④情绪的唤起:班图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给人提供不同的信息。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途径①适当地外部强化②及时自强化③加强归因训练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三、罗特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

1、罗特简介朱利安·罗特(又译罗推尔1916--)美国心理学家。他将学习的研究从动物转移到人身上,并把研究的重点,由实验室转到了临床应用上。主要著作:《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1972,合著)。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2、罗特的主要心理学观点①人格的基本结构罗特采用心理情境、行为潜能、期待和强化值四个基本概念或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来预测个体行为。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心理情境:即反应着的个体所体验到的环境。行为潜能:指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潜能。期待:指个体由于在某一具体的环境中做出了某一种具体行为,从而希望得到某种特殊强化的心理状态。强化值:指在每一种强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条件下,个体对任一强化发生的偏爱程度。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②关于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罗特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作归因分析,这种取舍机制即为控制点,它反应了一个人对行为结果领悟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抑或消极被动的。本文档共86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日\14点4分罗特将控制点分为内在控制点和外在控制点两类。内在控制点:指一个人所得到的强化或惩罚是其自身所用的手段、智谋或努力的结果。外在控制点:指一个人所受的强化或惩罚与自身无关,非自己所能左右和控制。本文档共86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