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心即善心,行不忍之政,就是实行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人民是诸侯国的三宝之一,如果不加重视,祸必殃身。在治国方面,孟子主张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一统社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为此他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即实行井田制,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同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商人的关税,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孟子还特别强调要“谨库序之教”,普及学校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终因过于理想化,不免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不为统治者所用。(摘编自《<孟子>鉴赏辞典》“《孟子》概说”)材料二: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道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以暴力为手段的叫暴政,以道德为手段的叫王道。推行法制叫法治,推行道德叫仁政。由于仁与德、善在儒家及孟子这里是一致的,因此孟子所讲的王道是崇尚道德而非暴力手段,以追求道德之善而非物质之利的政治理想和行政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仁政与王道异名而同实。一方面,王道就是仁政。王道以仁政为实际内容和行政原则——是否推行仁政是判断霸道与王道的标准之一。当然,王道与仁政也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如果说与霸道相对应的王道侧重于平天下的过程的话,那么,与力政相对应的仁政则侧重治天下的统治之方;在平天下之后,如果说仁政侧重于治国之方的话,那么,王道则侧重于仁政实施的效果。总之,王道离不开仁政,王道就是用仁政而非力政、暴政来治国平天下。在这个意义上,王道与仁政是统一的。在孟子看来,对于为政者而言,最要紧的是人品即道德素质——好善。孟子对从政之德的重视在与孔子的对比中看得更加清楚。《论语》记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孔子把做事果敢、明白事理和多才多艺等都视为从政的条件,只居其一就具备了从政的资格。孟子则对好善之德倍加关注。其实,好善之所以被孟子为评价或考察从政人员的最高乃至惟一标准,与仁政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孟子坚信“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能实行仁义,其平治天下则易如反掌。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早期儒家有重义轻利的倾向,孟子则把这一倾向推向更高境界。他指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又说:“鸡鸣而起,孽孽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梁惠王上》)按照孟子的逻辑,人们的行为或为善,或为利,其间势不两立、不可调和。孜孜求善的仁政、王道与利不共戴天,正是在排斥对利的追逐中完成仁义的。这是孟子关于利与善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摘编自魏义霞《王道与仁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时代变幻中,孟子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因此他在继承孔子仁学观念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B.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孟子认为既要扶持农业,以“井田制”解决温饱问题,也要关注商业。C.王道与仁政都包括手段和目的层面,仁政侧重治国术,王道侧重平天下过程和仁政实施效果。D.孟子认为作为国君,其为政路线是为仁义,要以仁义来处理血缘和君臣上下在内的人际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有对比论证,如材料二论证了孟子与孔子对从政之德重视的不同。B.材料一指出孟子仁政思想有人性化色彩,并分析了其不为统治者所用的原因。C.材料二从狭义与广义角度阐释了孟子仁政的内涵,并以此与孔子德治相区分。D.两则材料均认为孟子要主张效法古代圣王,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达到王道。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B.“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C.“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4.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我们选拔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为政者“以德为先”意义的理解。【答案】1.A2.C3.D4.①材料一是在对比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中提出。②材料二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5.①“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应有人性化色彩。②“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自身道德的垂范作用。③“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德行对带动民众对善的趋从的作用。④“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在时代变幻中,孟子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因此他在继承孔子仁学观念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二段“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和材料一第二段“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二者是因果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并以此与孔子德治相区分”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二段“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道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可知,材料二从狭义与广义角度阐释了孟子仁政的内涵,并没有将孟子仁政的内涵与孔子德治相区分。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A.指出影响战争胜负的三个原因。B.展示的是孟子的自信。C.谈论的是修养身心的问题。D.可作“制民之产”的论据,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烈的人性化色彩。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由材料一原文第一段“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可知,文章在对比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即“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由材料二原文第一段“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可知,文章开门见山,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即“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观点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原文“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应有人性化色彩。②由材料二原文第一段“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自身道德的垂范作用。③由材料二原文第四段“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德行对带动民众对善的趋从的作用。④由材料二原文第五段“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衣风波(节选)①曹雪芹这日宝钗因来瞧黛玉,恰值岫烟②也来瞧黛玉,二人在半路相遇。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了?”岫烟见问,低头不答。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岫烟道:“他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因姑妈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的东西,能着些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他那些丫头妈妈,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唤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的把棉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宝钗听了,愁眉叹道:“偏梅家③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我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再商议,有人欺负你,你只管耐些烦儿,千万别自己熬煎出病来。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尖刺让他们去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作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便怕人闲话,你打发小丫头悄悄的和我说去就是了。”宝钗又指他裙上一个碧玉佩问道:“这是谁给你的?”岫烟道:“这是三姐姐给的。”宝钗点头道:“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一个,这是他聪明细致之处。”岫烟又问:“姐姐此时那里去?”宝钗道:“我到潇湘馆去。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子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再悄悄的送给你去,早晚好穿。不然风扇了事大。但不知当在那里了?”岫烟道:“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宝钗笑道:“这闹在一家去了。伙计们倘或知道了,好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岫烟听说,便知是他家的本钱,也不觉红了脸一笑,二人走开。宝钗也就往潇湘馆来。恰正值他母亲也来瞧黛玉,正说闲话呢。一语未了,忽见湘云走来,手里拿着一张当票,口内笑道:“这是什么账篇子?”黛玉瞧了,也不认得。地下婆子都笑道:“这可是一件奇货!这个乖可不是白教人的。”宝钗忙一把接了,看时,就是岫烟才说的当票,忙折了起来。薛姨妈忙说:“那必是那个妈妈的当票子失落了,回来急的他们找。那里得的?”湘云道:“什么是当票子?”众婆子笑道:“真真是个呆子,连个当票子也不知道。”薛姨妈叹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那里去看这个?便是家下人有这个,他如何得见?别笑他是呆子,若给你们家的小姐们看了,也都成了呆子呢。”众婆子笑道:“林姑娘方才也不认得。别说姑娘们,此刻宝玉他倒是外头常走出去的,只怕也还没见过呢。”薛姨妈忙将原故讲明,湘云黛玉二人听了方笑道:“原来为此。人也太会想钱了,姨妈家的当铺也有这个不成?”众人笑道:“这又呆了。‘天下老鹬一般黑',岂有两样的?”薛姨妈因又问是那里拾的?湘云方欲说时,宝钗忙说:“是一张死了没用的、不知那年勾了帐的,香菱拿着唤他们玩的。”猝我妈听了此话是真,也就不问了。一时人来回:“那府里大奶奶过来请姨太太说话呢。”薛姨妈起身去了。这里屋内无人时,宝钗方问湘云何处拾的。湘云笑道:“我见你令弟媳的丫头篆儿悄悄的递给莺儿。莺儿便随手夹在书里,只当我没看见。我等他们出去了,我偷着看,竟不认得。知道你们都在这里所以拿来大家认认。”黛玉忙问:“怎么,他也当衣裳不成?既当了,怎么又给你去?”宝钗见问,不好隐瞒他两个,遂将方才之事都告诉了他二人。黛玉便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史湘云便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着呢。”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湘云道:“既不叫我问他去,明儿也把他接到咱们里一处住去,岂不好?”宝钗笑道:“明日再商量。”说着,人报:“三姑娘、四姑娘来了。”三人听说,忙掩了口不提此事(有删改)(注①节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鹏情辞试养玉慈姨妈爱语愁痴颦”,题目为编者所加。②岫烟,即邢岫烟,邢夫人内侄女,因家道贫寒,投奔邢夫人,被王熙凤安排在贾迎春(即下文二姐姐)处居住,此时已和薛宝钗堂弟薛蝌订立婚约。③梅家,薛蝌之妹薛宝琴夫家。薛蝌送妹进京嫁人,可夫家要两年后才能回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宝钗与邢岫烟在瞧林黛玉的半路上相遇,岫烟只穿着夹衣,宝钗心生疑窦,便笑着唤她来到一块石壁后询问。B.宝钗得知岫烟当衣原因有三:熙凤拖延发放月银;邢夫人克扣一两给岫烟爹妈;岫烟给迎春丫头妈妈打酒买点心。C.当票先由篆儿递给莺儿,莺儿对当票并不在意,将它夹在书里,湘云看见后因不认得便将当票拿来给大家认认。D.宝钗说“明日再商量”是因为都是客居之人,没有商量的必要;再者如去接岫烟、会使迎春难堪、会得罪邢夫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探春赠送岫烟碧玉佩来反衬宝钗性格中小气的一面,因后者只送回了冬衣而没有给岫烟置送新衣。B.小说善用巧合法,岫烟当冬衣的当铺恰巧是薛家开的恒舒典,而岫烟又与薛蝌订有婚约,故宝钗打趣她。C.小说用词不忌重复,“呆子”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强化了公侯阶层对于商业的陌生及生活的衣食无忧。D.得知事情原委后,湘云言行体现她直率正义、乐于助人品性;黛玉言行体现她多愁善感、做事谨慎特点。8.薛宝钗“愁眉叹道”的话替邢岫烟解决了当前的困境,请简要分析这段话塑造了醉宝钗怎样的人物形象。9.当衣风波中,薛宝钗撒谎说是一张没有价值的当票。有人说:“醉宝钗这是‘救’人”,请指出其所“救”之人并简要分析“救”之因。【答案】6.B7.A8.①急人之困,有扶助之心“只管找我去”,可见主动承揽。②善于解决矛盾。要邢岫烟将剩下的一两银子全部给丫头妈妈,让她们再无念可动;她自己也省心。找到矛盾双方都受益的解决办法。③能考虑对方感受。怕邢岫烟难堪,为打消邢岫烟心里顾虑,指出她们早就是好友。④思维缜密。从分析原因到提出解决方法到打消当事人可能的顾虑。思维清晰,环环相扣。9.①“救”的是邢岫烟。一个贵族家女孩子为打点身边的奴才而换钱,这种事情一旦传出去会让她声名扫地。②“救”的是贾迎春。邢岫烟同贾迎春住在一起。她当棉衣的目的是为了打点迎春房里丫头妈妈。如果事情闹大,迎春的颜面尽无。③“救”的是薛姨妈。此时那岫烟已经是薛家的媳妇了,薛家财大气粗,竟然连家里的“准媳妇”都照顾不周。如果泄露,薛家名声扫地,薛姨妈名声尽失。④“救”的是邢夫人。邢夫人吝啬贪婪,不计亲戚情分。她让那岫烟拿出一两银子给父母,这直接导致邢岫烟当棉衣。此事泄露。会让邢夫人颜而扫地。⑤“救”的是她自己。薛宝钗撒谎,“救”别人都不是终极目的。这几个人都是她在贾府与自己有利害美系的人,维护了她们,也就维护了她自己。⑥“救”的是丫头。丫头没有意识到当票的私密性而使史湘云误将当票拿出要大家辨认,薛宝钗撒谎说当票无用,可使丫头免于被主人责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熙凤拖延发放月银”错误。由原文“他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可知,王熙凤是按时发放月钱给邢岫烟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小气”错误。体现的是“处事周密、得体”。她和邢岫烟都是客居在贾府,而且邢岫烟一直是和二姑娘迎春住在一起。所以,即便邢岫烟的生活存在什么问题,也应该是贾家人来照顾。若是薛宝钗主动出手来帮助邢岫烟,这当中便存在很大问题,因为这无疑是在告诉贾府中人,邢岫烟住在你们贾府,却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你们连亲戚都照顾不好。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可知,薛宝钗让邢岫烟缺少什么东西只管找他去,可见薛宝钗能急人之困,有扶助之心。由原文“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可知,邢岫烟的二两银子的月钱,一两让邢夫人克扣去给邢岫烟的爹妈,一两还要打发丫头妈妈们,所以薛宝钗要邢岫烟将剩下的一两银子全部给丫头妈妈们,让她们再无念可动;她自己也省心。所以薛宝钗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找到矛盾双方都受益的解决办法,善于解决矛盾。由原文“并不是作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可知,因为邢岫烟此时已和薛宝钗的堂弟薛蝌订立婚约,所以薛宝钗让邢岫烟缺了什么东西去找他,怕邢岫烟难堪,为打消邢岫烟心里顾虑,指出她们早就是好友。从而可见薛宝钗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宝钗的这段话,首先说到薛蝌不能马上去邢岫烟的原因,然后再对邢岫烟进行安慰,接着说到将剩下的一两银子全部给丫头妈妈的方法,最后说到让邢岫烟缺什么短什么去找他,因为他们以前就要好,打消邢岫烟的顾虑,所以薛宝钗的这段话思维清晰,环环相扣,可见薛宝钗思维缜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注释②可知,邢岫烟是邢夫人的内侄女,因家道中落来投奔邢夫人,但是从身份上来说,邢岫烟仍然是一个贵族小姐,所以邢岫烟因为打点身边的奴才不得已将棉衣当掉,这种事情一旦传出去会让她声名扫地,所以薛宝钗的做法“救”的是邢岫烟。当时邢岫烟被王熙凤安排在贾迎春(即下文二姐姐)处居住,迎春是个老实人,但是她身边的丫头妈妈们都不是省事的,都是牙尖嘴利的,邢岫烟过三天五天,就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所以事情闹大,迎春的颜面尽失,“救”的是贾迎春。当时邢岫烟已经和薛宝钗的堂弟薛蝌订立婚约,已经是薛家的媳妇了,并且薛家财大气粗,如果事情泄露,薛家会名声扫地,连自己家的“准媳妇”都照顾不周,薛姨妈的名声尽失,所以“救”的是薛姨妈。邢岫烟是邢夫人的内侄女,邢夫人打发人和邢岫烟说邢岫烟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就用迎春的,直接导致邢岫烟当棉衣。从而可见邢夫人的吝啬贪婪,不计亲情,如果此事泄露,会让邢夫人颜而扫地。所以“救”的是邢夫人。贾府中的邢夫人、贾迎春、那些丫头妈妈们都和薛宝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薛宝钗越想要在贾府中立足,就必须维护这些人,所以维护了她们,也就维护了她自己。所以“救”别人的终极目的是“救”她自己。这张当票之所以到了史湘云手中,是因为邢岫烟的丫头将当票递给莺儿之后,莺儿就随手夹在了书里,并从屋子里走了出去,所以丫头没有意识到当票的私密性而使史湘云误将当票拿出要大家辨认,薛宝钗撒谎说当票无用,可使丫头免于被主人贵骂。所以“救”的是丫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月①,王莽乃遣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邑至洛阳,州郡各选精兵,号百万;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等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寻、邑纵兵围昆阳,严尤说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遂围之数十重。岑彭等守宛城,汉兵攻之数月,乃举城降。更始入都之。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莽兵大溃。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縯舅樊宏谓縯曰:“建得无有范增之意乎?”不应。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①,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注】①三月,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三月。更始帝刘玄,汉光武帝刘秀族兄。而刘縯(字伯升)则是刘秀同母兄,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②假号者,指刘玄。③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领导者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B.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C.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D.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秦汉通指崤山或华山以东,有时泛指战国时秦以外六国领土B.妻孥:妻子儿女的统称。“孥”的基本含义为子女,亦指妻子和儿女。C.“因劝更始并执縯”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因”字含义不同。D.“自父城驰诣宛谢”与“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鸿门宴》)中“谢”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莽军势力庞大,汉将都往回跑到昆阳,想从这分散到其他城邑去,刘秀以团结则可胜为主要理由来劝阻。B.面对严尤先破宛城汉军而昆阳自会投降的计策,王邑以先前围攻翟义因没有凭批准他而受责备等理由拒绝。C.在被汉军围攻几个月之后,宛城投降,更始帝在此建都;刘秀则到了鄙、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D.昆阳之战后,刘縯兄弟威名日盛,众将领暗中建议更始帝除掉后患,面对这种危局,两兄弟均无防范之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2)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14.文末讲述的是东汉刘縯经历的“鸿门宴”。樊宏认为申徒建的意图和范增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二人意图的相似之处并指出更始与项羽对此不同的反应。【答案】10.B11.C12.D13.(1)如今带领百万之众,遇到城邑却不能攻占,这不是用来显示军威的方法。(2)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深自责罢了,从不夸耀自己保卫昆阳的战功。14.①二人意图相似之处:都是举玉玦示意,要主公下令,杀掉对方。②更始与项羽的不同反应:更始不敢下令,项羽默不作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刘秀笑而起身。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说:“敌人大军即将来到城的北面,军阵达几百里,看不到它的尾巴。”将领们一向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才互相议论道:“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会候骑还言”,“还”和“言”是两个先后发生的动作,意为“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说”,应断开,排除AD;“大兵且至城北”,“城北”是“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错误。两个“因”都是“趁机”的意思。句意: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縯/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两个“谢”都是“道歉”的意思。句意:从父城奔回宛城,向刘玄道歉/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两兄弟均无防范之心”错误。从原文“秀谓縯曰:‘事欲不善。’”可见刘秀已有防范之心。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将”,带领;“所以”,用……的;“非……也”,判断句。(2)“秀不与交私语”,省略句,“与”后省略“之”;“伐”,夸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中“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二人都是举玉块示意,要主公下令,杀掉对方。原文中“更始不敢发”,《鸿门宴》中“项王默然不应”,可见,二人反应不同:更始不敢下令,项羽默不作声。参考译文:三月,王莽派遣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一起发兵去平定崤山以东地区。王邑到了洛阳,各州郡选派精锐的士兵,号称百万;其余的正在路上走,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汉军的将领们看到王寻、王邑兵多势众,都往回跑,进入昆阳城,惊慌不安,担忧妻子孩子,想从这里分散到其他城邑去。刘秀对他们说:“现在城内兵、粮既少,而城外敌军又强大,合力抵抗敌军,也许可以立功;如果分散,势必不能一一保全。况且还没有攻下宛城,其他部队不能前来救援;假如昆阳被敌军占领,只要一天的功夫,我军各部也就都完了。现在怎么能不同心胆,共举大业,反而想要守着妻子财物呢?”将领们发怒说:“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刘秀笑而起身。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说:“敌人大军即将来到城的北面,军阵达几百里,看不到它的尾巴。”将领们一向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才互相议论道:“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刘秀又给将领们描述成败因素。这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王凤等守卫昆阳,自己夜里同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驰出昆阳城的南门,在外面收集士兵。王寻、王邑纵兵包围昆阳,严尤向王邑献策说:“昆阳城小而坚固,现在假冒皇帝名号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大军迅速向那里进兵,他必定奔逃;宛城方面的汉军一旦失败,昆阳城里的汉军自然向我军降服。”王邑说:“我以前围攻翟义,因没有活捉住他而受到责备,如今带领百万之众,遇到城邑却不能攻占,这不是用来显示军威的方法。”于是把昆阳包围了几十重。岑彭等守宛城,汉军围攻了几个月,于是全城报降。更始皇帝进城,并在宛城建都。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王莽军大溃。将领们因为刘縯兄弟威名日盛,暗中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刘秀对刘演说:“看情况,更始帝打算跟我们过不去。”刘縯笑着说:“一向就是如此。”不久,刘玄集合全体将领,教刘縯拿出他的宝剑,接过来仔细观察。这时,绣衣御史申徒建跟着呈上玉玦,暗示更始帝早下决断,但更始不敢发动。刘縯的舅舅樊宏对刘縯说:“申徒建莫非有范增的意图?”刘縯不作回答。刘縯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听说刘玄即位的消息,大怒说:“当初起兵图谋大事的,是刘縯兄弟。而今更始是干什么的呢!”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縯坚持反对。李轶、朱鲔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縯,并于当天跟刘稷一齐斩首。刘秀听到这个消息,从父城奔回宛城,向刘玄道歉。刘縯的部属都来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深自责备罢了,从不夸耀自己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谈欢笑跟平常一样。刘玄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王威古崔颢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醉,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注】①解:结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至六句以清新俊逸的笔调写主人公及其战友走在去游猎的路上,充满着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B.七至十句以深谷射麋、溪涧饮马、马上对饮、割肉下酒四种举动概括了游猎的经过、豪气纵横。C.“烽火”两句以借代、夸张手法写敌人气焰之盛,从反面衬托出主人公及其战友们的勇敢善战。D.从开头对主人公身份介绍到游猎醉中紧急出征,诗歌赞颂了为保家卫国而勇敢战斗的崇高品质。16.“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是全诗警策之句,请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内容:两句大意,作为边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解救是其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②主题:将这种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追溯到远古,指出其在我们民族中的悠久性与继承性,深化主题。③结构:卒章显志,其中“古来皆共然”与第二句“常”相照应,点明戍边将士不以戍边为苦,时刻准备为国捐躯思想基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D.“游猎醉中”错误,原文是“相看未及醉”,还没来得及喝醉。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句意:当国家有危难时,人们为报效国家而慷慨奔赴杀敌前线,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这两句借主人公之口倾诉了其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以保卫国家安宁为己任。以身报国,甘死无怨。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都是这样做的,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衍衍不息,绵绵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种崇高的品德。诗句将这种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追溯到远古,指出其在我们民族中的悠久性与继承性,深化主题。结构上,卒章显志,“古来皆共然”与“出身常事边”相照应,点明戍边将士不以戍边为苦,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思想基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篇中,子路认为对于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中等诸侯国,如果出现“___,__”的情况,他只需三年便能成功治理。(2)元代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有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3)“轩”是古诗文常见意象,或为一种前顶较高,供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帷幕的车子;或为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等。如“_,___”。【答案】①.加之以师旅②.因之以饥馑③.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⑤.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饥馑、澄、练、簇、戎、涕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2015年12月,屠呦呦在瑞典诺贝尔大厅说出的这句话,如高亢的歌声,至今仍___①____,在国人耳旁三日不绝。20世纪60年代,在人类饱受疟疾之苦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②。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抄录。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可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资料,即使再辛苦,她都觉得___③___。终于,课题组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得到了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尽服之。”青蒿素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抗疟的一线药物使用以来,儿童死亡率降低了至少30%以上,全球最贫困地区的人口负增长得到遏止。2016年,“感动中国”节目给予了屠呦呦高度的评价:“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余音绕梁②不解之缘③甘之如饴19.[示例]自上世纪90年代末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抗疟的一线药物使用以来,儿童死亡率降低了至少30%,全球最贫困地区的人口负增长得到遏制。[示例二]青蒿素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抗疟的一线药物使用以来,降低了至少30%的儿童死亡率,遏制了全球最贫困地区的人口负增长。20.①引用的句子出自《诗经》,增添了全文的文化底蕴。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巧妙地点明了屠呦呦名字的出处,并将她与青蒿素的关系联系了起来。③“我有嘉宾,德音孔昭”,高度赞扬了屠呦呦对中医药学的贡献及高尚的品德。【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与后句“三日不绝”组成固定搭配,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填“余音绕梁”。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第二处,前文提到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她与该项事业产生了联系,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填“不解之缘”,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第三处,语境的意思是说即使再辛苦,只要能找到更多的资料,屠呦呦都乐意承受,填“甘之如怡”。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中途易辙。前半句主语为“青蒿素”,“自……以来”句子意思还未完成,后半句变主语为“儿童死亡率”和“全球最贫困地区的人口负增长”。可以将“自上世纪90年代末”提到“青蒿素”前面,或者保持“青蒿素”作主语,后两句改变为“儿童死亡率降低了至少30%”“全球最贫困地区的人口负增长得到遏制”。②词语赘余,”至少”“以上”任去一个。③不合逻辑。“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应改为“遏制”。“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出自《诗经》,引用古诗词可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其中“呦呦鹿鸣”点名屠呦呦名字的由来,“食野之蒿”点明与青蒿素的关系。注意“德音孔昭”,品德高尚又显耀,这句就蕴含了对屠呦呦贡献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简单点说,免疫力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是识别和清除“异己”的生理反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关注如何提高免疫力。那么,①?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95%的受访者认同免疫力对健康的重要性;67%的受访者认为“免疫力越高越好”。这和某些药品、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不无关系,也说明大部分人对免疫力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专家表示,人体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只要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就好。如果免疫力过低,就不能及时清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容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反之,②,会导致机体内在环境的稳固失调,引发疾病。运动健身之前,应该对自身状况做全面评估,③。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自身运动能力较弱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强度不是很大、但适宜自己的运动,如游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