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PAGE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设计者:工作单位:必修3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2.课程标准解读第一分句行为动词为“列举”,是指一个一个地罗列出相关事例,是对知识的应用型认识。要求能够明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第一分句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能够罗列出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传播的方式。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为“评估”,是指评价和估量相关知识的价值,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因此,第二分句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评价文化传播的方式的特点”,并能选择运用文化传播的方式加强文化的交流。第三分句的行为动词是“理解”,是指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对要“理解”的知识,要求能明了知识的确切含义,并能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目标动词应为“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因此,第一分句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能够解释传媒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并能依此进一步分析文化是如何在交流中进行传播,引导学生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播者。第四分句行为动词仍为为“理解”。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能够阐述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如何推动文化的传播的”,能力要求属于学会运用,并通过体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中。二、教材分析本框题所在的第二单元“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主要介绍文化交流传播的一般过程。其中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承接了上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内容,具体阐释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理性认识文化传播,在发现、感悟、提炼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从而培养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理解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化发展的现象,理解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坚定学生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播者的信念,还为学习第五课《文化创新》奠定基础。本框内容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是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讲的是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第二目讲的是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目讲的是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一目:“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教材以丝绸之路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商业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历史上出现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第二目:“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讲述了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材以“相关链接”、图文问题探究等材料介绍了传媒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传播中的强大功能。第三目:“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在第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感受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而自觉树立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的信念。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对问题的理解习惯于直观、具体、形象、片面,思辩能力不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前一框题的学习,同学们对文化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的经验;另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身边的文化传播,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把握也就更深透,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理解。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分析《中国诗词大会》举办成功的原因,学生归纳总结并准确说出文化传播的含义。2.通过观看2017年两会,初步了解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3.结合“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实例分析商业贸易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通过了解当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历史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的作用归纳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通过“故宫讲坛”、孔子学院等具体情境,分析教育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4.结合《中国诗词大会》、南庚戌在非洲讲中国故事等具体材料分析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媒介,从而进一步归纳大众传媒的功能。5.通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能够形成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问题的体系化、网络化认知。6.观看《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感受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命。学生能够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分析问题,同时树立起“争当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感。五、评价设计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90%的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并准确说出文化传播的含义。根据学生的自查,自主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2.通过观看2017年两会,90%的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师评,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3.通过对“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实例分析,通过了解当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历史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的作用以及通过“故宫讲坛”、孔子学院等具体情境,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95%的学生能够总结归纳出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通过自查及学生小组内部互评,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3的达成情况。4.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南庚戌在非洲讲中国故事等具体材料的分析,85%的学生能够解释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传播中的强大功能。通过小组代表发言,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4的达成情况。5.通过巡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况,充分掌握学情;进行面对面的评价及沟通,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5的达成情况。6.通过观看《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学生能够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分析问题,同时树立起“争当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感。进行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情况。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直观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共鸣。2.分析探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设计的层进行、经验性、创造性及可探究性,明确学生的探究方向及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3.独立思考,合作共赢: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4.知识凝炼,情感升华:通过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的思考分析,感悟道理,升华爱国热情。七、教学过程教学情境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课堂导入:(多媒体视频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片头、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外国选手以及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知乎上对中国诗词的讨论)活动二新授课堂:情境设计一走进2017两会材料一:为了推动中国川剧走出国门,沈铁梅几乎每年都在人代会上建议拓展传统艺术国际视野。她提出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一带一路”促进文化交流。材料二: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提出,要积极在其他国家办好中国文化节、艺术节。我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海外。海外华人是联系中国和世界的最好的纽带,他们能用双方都能听得懂的话语体系,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材料三:“故宫是世界上游客来访数量最多的博物馆。2016年观众超过16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0余万人,”单霁翔说“可以继续在故宫博物院面向公众开展教育活动。已举办101期“故宫讲坛”,内容涉及古代建筑、文物研究与鉴赏、明清历史、文物科技保护等诸多领域。情境设计二:1.展示2017年“一带一路”版图规划以及古“丝绸之路”的版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业贸易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2.展示三位海外华侨传播中华文化的事迹以及中国历史上三次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作用。3.展示“故宫讲坛”、孔子学院、2017年中国公派留学生等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互派留学生对文化传播的作用。4.《争当文化传播者》,根据学生总结的文化传播的途径,学生为传播诗词文化提出具体方案。情境设计三:(PPT展示《文化交流传播》问卷调查学生提出的传播文化的具体途径)1.分析文化传播的具体途径,将具体途径进行归类;同时分析该途径借助的媒介,从而总结出传媒的发展历程。2.通过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广泛共鸣以及《非洲华侨周报》吸引眼球的原因,总结出大众传媒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活动四构建知识网络活动五情感升华(多媒体展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优秀使者”的相关资料)1.展示优秀的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得出要加强文化交流传播、做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的结论。2.通过观看《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获奖者余俊武的感言激发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担当起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使命。播放视频图片资料,展示中国诗词文化之美以及中国诗词对外国朋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说明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之处。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举办如此成功?展示学习目标一问题设计一:(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017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中哪些途径是有利于加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的?展示学习目标二、三问题设置二:(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结合“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版图,从内容和规模上分析它们是如何实现中外文化交流的。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活动是哪三次?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变迁产生了哪些影响?3.教育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4.根据我们掌握的文化传播的途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为我们的诗词选手出谋划策,如何将我们的诗词文化推向世界?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展示学习目标四问题设置三:(教师出示问题,将不同问题交给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1.根据同学们提供的具体方案,进行文化交流传播途径的归类。2.上述文化交流传播的具体方案中,分别借助了哪些媒介?3.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广泛共鸣以及《非洲华侨周报》吸引眼球的原因,总结大众传媒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教师设置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传媒的发展历程以及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展示学习目标五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或点评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六问题设置五:请结合余俊武的获奖感言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担当起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同桌简单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相应的理由作为观点支撑。1.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材料。2.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知乎上对中国诗词的讨论,分析文化交流传播的内容,总结出文化传播的含义。评价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析文化交流传播的内容,总结出文化传播的含义。评价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分析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准确归纳出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2.通过学生举例分析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总结归纳出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3.通过分析“故宫讲坛”以及中国公派留学生的作用,归纳总结出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评价教学目标3的达成情况。1.学生通过出谋划策环节,加深对文化交流传播途径的理解。2.学生通过对文化交流传播的具体途径借助的媒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传媒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一种传媒的特点。3.学生通过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广泛共鸣以及《非洲华侨周报》吸引眼球的原因,归纳总结出大众传媒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评价教学目标4的达成情况。学生在导学案上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并展示成果。小组代表发言,评价教学目标5的达成情况。学生发言,通过学生之间互评评价教学目标6的达成情况。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能够分析出文化交流传播对中华文化以及世界文化发展的意义,同时能够根据本节课以及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出做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观看获奖者的获奖感言,能够得出争当文化交流和传播使者的结论。通过学生观看过的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的思考。通过展示外国网友对中国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师评,能够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精神,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情。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互评,提高学生自我检测和检测他人的能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检测,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学习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交流传播具体途径中借用的媒介,理解传媒的特点以及其发展历程;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广泛共鸣以及《非洲华侨周报》吸引眼球的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一核心考点的系统化、网络化认知。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进行前后知识的整合和交叉使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分析,激发学生为我国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和信心,提高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八、板书设计: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2.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1)商贸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4)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传媒的含义2.传媒的发展阶段3.大众传媒(1)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2)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3)优点:(4)地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1.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九、巩固练习1.(检测教学目标1、3)客家先民在历次的大迁徙中,将中原文化融入岭南土著民族之中,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这说明①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发展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中原先进文化改造了岭南的落后文化④客家文化的独特性表明它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之处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2.(检测教学目标2、3)“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话语。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这表明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中华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检测教学目标4)手机、平板电脑与互联网联手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具有更高效率的媒介形式。以QQ、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特征,逐步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新媒体将逐步取代传统媒体②QQ、微博、微信等已不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③新媒体进一步丰富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④传统媒体必须主动创新,吸纳新媒体的优点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检测教学目标4、5)“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1\*GB3①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②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③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检测教学目标6)在日益发展的文化交流中,我们要=1\*GB3①将国外的一切文化传统都吸收过来②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③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努力做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检测教学目标4、6)由报刊到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到手机上读新闻,看电视、电影,大众传媒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方便、快捷。(1)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哪些变化?(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怎么做?达标检测参考答案:1.A2.C3.D4.A5.B6.答案:(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学情分析设计者:工作单位: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对问题的理解习惯于直观、具体、形象、片面,思辩能力不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前一框题的学习,同学们对文化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的经验;另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身边的文化传播,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把握也就更深透,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理解。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效果分析设计者:工作单位: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效果分析一、学习效果评价量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项目评价等级ABCD自评对本节知识的兴趣浓厚较浓厚一般弱本节课独立思考的习惯强较强中弱自信心体验到学习信息的乐趣多较多一般少理解别人的思路,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好较好一般弱在知识、方法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高较高一般低同伴互评本节课发言的次数多较多一般少质量好较好一般差课堂练习的效果高较高一般低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90%的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并准确说出文化传播的含义。根据学生的自查,自主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2.通过观看2017年两会,90%的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师评,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3.通过对“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实例分析,通过了解当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历史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的作用以及通过“故宫讲坛”、孔子学院等具体情境,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95%的学生能够总结归纳出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通过自查及学生小组内部互评,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3的达成情况。4.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南庚戌在非洲讲中国故事等具体材料的分析,85%的学生能够解释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传播中的强大功能。通过小组代表发言,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4的达成情况。5.通过巡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况,充分掌握学情;进行面对面的评价及沟通,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5的达成情况。6.通过观看《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学生能够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分析问题,同时树立起“争当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感。进行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情况。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材分析设计者:工作单位: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材分析本框题所在的第二单元“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主要介绍文化交流传播的一般过程。其中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承接了上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内容,具体阐释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理性认识文化传播,在发现、感悟、提炼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从而培养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理解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化发展的现象,理解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坚定学生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播者的信念,还为学习第五课《文化创新》奠定基础。本框内容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是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讲的是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第二目讲的是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目讲的是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一目:“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教材以丝绸之路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商业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历史上出现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第二目:“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讲述了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材以“相关链接”、图文问题探究等材料介绍了传媒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传播中的强大功能。第三目:“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在第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感受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而自觉树立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的信念。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评测练习设计者:工作单位:

必修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评测练习设计人:单位:【测试目标】:1.准确说出文化传播的途径,并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文化传播途径的作用。2.准确说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特点,并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学以致用。3.能够结合具体情景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并能阐释如何促进文化交流。试题内容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对应目标一、单项选择题(A级每题3分,B级每题4分)A级1.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移民人口的大量流入更是给东北带来了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安徽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材料中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A.商贸活动B.人口迁徙C.旅游活动D.口语传播2.无论是公元2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还是起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无不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质文化,从而造就了几千年的多样文化共生并存、相辅相成的融合态势。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文化交流导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A.①② 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比尔•盖茨说过,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能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段话说明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无所不能②互联网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③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4.“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专家学者常常带着七分自豪、三分遗憾地感叹。但如果古典诗歌不创新形式走出去,就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改变文化传播的途径B.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C.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D.要推动古典诗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5.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2015年,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出访了英、美、法等国。这类国家间的政治交往活动可以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借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①坚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征②秉承海外元素,体现创新精神③继承优良传统,融入世界民族④凸显中国特色,增添文化自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8.2015年8月22日,“东盟最佳表演艺术——中国主宾国”系列展演活动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落下帷幕。来自中国中华绝技艺术团的武术表演者带来的《太极图》大型舞台秀,通过太极拳、柔术、磨秋等花样翻新的表演形式,令东盟观众大饱眼福,流连忘返。上述活动①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③增强了东盟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B级9.有人响应中央号召,在微博上发起“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该行动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这说明A.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B.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C.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光盘行动”体现了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10.“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改变了文化的原有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13.如今,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①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限制,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②确保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强大功能④消除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别与冲突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14.2015年,中英文化年拉开序幕,3月至6月由英国在中国举办主题为“新世代”的英国文化季活动;7月至10月由中国在英国举办主题为“创意中国”的中国文化季活动。两国互办文化年有利于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15.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脸书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撰写《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论文,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A.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B.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C.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D.2014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17.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文化因其特质似水、柔而有力,能沁透人心、潜移默化。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交流是双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向国内介绍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作品,如意大利歌剧、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俄罗斯芭蕾舞和大马戏、德国交响乐、法国画展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我国人民不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外国从古至今的文化艺术珍品,老百姓的欣赏趣味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眼界得到开阔,同世界各国文艺界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得到加强。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责任,也是使命。你认为怎样才能不辱这一使命?(15分)

20.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处理于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结合材料,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谈谈应如何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1分)【答案解析】1.B【解析】闯关东体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B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D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途径,与题意不符。2.D【解析】“‘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现了①;“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质文化”体现了③④;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②说法错误。故选D。3.C【解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它与旧的传媒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故①舍去。故选C。4.C【解析】“七分自豪、三分遗憾”告诉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播途径的问题,排除A。B、D不符合题意。5.A【解析】材料主旨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方言风行全国,且发展出新的含义。这说明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播具有积极作用以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得到发展,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6.B【解析】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要不断注入时代内容。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征,凸显中国特色,增添文化自信,①④正确;②错误,我们要辩证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秉承海外元素”;③不选,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不是“融入世界民族”。故选B。7.D【解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材料中通过互联网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思想等传播给自己的粉丝,这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选D。材料没有强调信息技术的革新,A不选;B错误,新的传播手段的引用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C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思想解放。8.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极图》大型舞台秀令东盟观众大饱眼福,流连忘返,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故选A。9.C【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材料中发起“光盘行动”所使用的手段是微博,然后该行动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说明了大众传媒的作用,故C当选;A、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10.D【解析】“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④正确,①③与题意无关。故选D。11.C【解析】“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即能够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②④正确,①③与题意无关;故选C。12.C【解析】②说法错误,口语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④说法错误,现代传媒并不能取代传统传媒,新旧传媒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发挥作用;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13.C【解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③正确;②错误,大众传媒不能确保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别不会被消除;选C。14.D【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中英举办文化年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④正确;②表述不当;③不选,文化交流年不是增加文化多样性,而是体现了文化多样性。15.B【解析】“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说明该网站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①正确;“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说明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③正确;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不能趋于同一,④错误;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16.C【解析】解答时要把握关键词“大众传媒”对“现代公民素养”,A、B、D只谈到了大众传媒,没有涉及对现代公民素养的作用,不符合题意;C既谈到了大众传媒,高中生形象的塑造又指向公民素养,符合题意;故选C。17.C【解析】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所采用,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内容,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网络语言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是并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表述错误;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说明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故选C。18.B【解析】《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有饮食的魅力,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体现了其人文情怀,①正确;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学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提升其竞争力,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②;大众传媒并没有扩展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④错误;故选B。19.【答案】:①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始终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5分)②积极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在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同时,继续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5分)③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有分析、有鉴别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成果,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坚决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坚决抵制西方大国利用文化手段对我国进行侵蚀和渗透,从而保证我国文化健康发展。(5分)20.【答案】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从而增强自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5分)②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这样才能做到“文化自觉”(5分)③利用多种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发展经济和科技,通过商业贸易和不断丰富的科技手段,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5分)④做文化交流友好使者,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6分)见明细表下页:双向明细表

双向细目表题号覆盖知识(测验内容)题型测验目标试题难度分值情况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运用易中难1文化传播的途径——人口迁徙选择题√√3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选择题√√33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34文化交流的意义选择题√√35文化交流的意义选择题√√36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播选择题√√37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38文化交流的意义选择题√√39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410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选择题√√411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选择题√√412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413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414文化交流的意义选择题√√415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416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417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418大众传媒的作用选择题√√419承担文化传播的使命主观题√√1520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做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主观题√√16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设计者:工作单位:

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记》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实用性。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以生活化、开放化的视角阐释理论知识。而《文化生活》更是能够贴近学生,从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入手,使文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执教《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课题,我主要从教学思路、教学资源选取等角度作为切入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力图既贴近学生实际,又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回想这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对备课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凸显学科理念,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引领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节课我以“激发思维,引入课题——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学以致用,走出误区——拓展延伸,提升自我”为教学流程,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引起国外网友的广泛关注引入新课,以2017年两会谈文化交流引出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以诗词大会的成功和华人在南非的传媒发展为背景材料层层设疑,使学生的在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得出学习结论。在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处理上实现了理论知识教育的真正落实;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实现了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多种方法的巧妙运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作为保证。文化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我采用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各种情境中去挖掘、去感悟文化生活生活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例论证法,通过搜集各种文化资料,进行论证;运用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的合作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分析,除此之外,还运用了研究型学习方法在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对学生学习基础、状态和效果的反思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传统文化的生活素材来启发学生。所以,在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的探究上,我设置了2017年两会代表委员提建议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在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的探究上,我设置学生出谋划策这一环节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得出传媒的特点以及大众传媒的功能的知识点,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做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的探究上,利用文化类节目引领学生自主思考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依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我们观测的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既掌握了文化生活的道理,又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在进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之前,我又一次认真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我设置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展开了本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主要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1.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分析《中国诗词大会》举办成功的原因,学生归纳总结并准确说出文化传播的含义。2.通过观看2017年两会,分析代表委员的建议,感受到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实例分析商业贸易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通过了解当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历史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的作用归纳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通过“故宫讲坛”、孔子学院等具体情境,分析教育对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最终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3.设置“出谋划策”环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为诗词交流提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分析具体措施借用的媒介,从而归纳总结出传媒的发展阶段、各种传媒的特点;通过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南庚戌在非洲讲中国故事等具体材料分析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媒介,从而进一步归纳大众传媒的功能。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