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红烛》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红烛》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红烛》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红烛》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红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掌握这些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3.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方法。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言志?《尚书·虞书·舜典》《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手写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造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1922年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学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25年回国,写下《七子之歌》,1926年,发表《诗的格律》。1928年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南开)任教八年。40年代起,积极投身爱国主义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上”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闻一多一生有“三变”,早年信仰国家主义,后来转向书斋,成为一个宁静的学者,最后走出书斋,积极投身民主运动。但始终围绕着爱国主义的核心。他的一生走的是诗人,学者,斗士的道路。他的诗作学识人格,永远熠熠生辉。文学成就: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绘画美(画面感)、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他(闻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考查探究)的赅博(渊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郭沫若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1923年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动荡冲突和分裂,也到处燃烧着绝望怒火的1923年。然而绝望的怒火中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五四的时代,虽然风云动荡,充满变革,但是却有着少年的锐气,青春的华彩,其中的人们虽然迷惘、困惑,但是它却能让闻一多冲破了小我,走向了大我的格局,甚至达到无我之境,这个时代赋予了他勇于献身拯救世人的梦想和力量。意象何谓“意象”?象,物象;意,情感或哲理“意象”特点?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会变成不同的意象。上述特点举例“花”与“鸟”任务一:自读《红烛》要求:沉浸其中,含英咀华。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请大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任务二:问题:“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分别象征了什么?红烛的色灰泪光作者为什么要把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统领全篇,不仅引出了诗歌的言说对象,也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的“色”1.红烛的“红”象征什么?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段解: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红烛的“光”1.红烛的“光”象征什么?“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2.“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业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段解: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1、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烧罢!烧罢!……监狱!”当时的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段解:第4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的“泪”1.红烛的“泪”象征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5、6段解: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的“灰”1.红烛的“灰”象征什么?“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段解:第7节,诗人劝勉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1.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2.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与李商隐诗首尾呼应,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段解:卒章显志,揭示红烛不屈的奉献精神,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思考1: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思考2: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歌的引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1.不仅引出了诗歌言说的对象,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更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缓冲,不至于出现平地起波澜的陡峭之感。2.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再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思考3:《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领起,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请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1.整首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第一节中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这是扬;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第七节诗人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这是扬;第八节诗人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这是抑;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柬全诗,表达出诗人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这是扬。呼告的修辞手法2.使诗歌充满了节奏感,抒情线索清晰。诗歌以“红烛啊”开头,增强了形式上的节奏感,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以与红烛对话的形式抒发诗情,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成为全诗的抒情线索,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了诗人求索人生真谛的过程和结果。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蝶恋花》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自遣》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个集子又是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课外拓展阅读1课外拓展阅读2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节选)闻一多(此诗是诗人1922年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归来罢,流落的孤禽!与其尽在这水国的绝塞,拼着寸磔的愁肠,泣诉那无边的酸梦,不如擢翅回身归去罢!啊!但是这不由分说的狂飙挟着我不息地前进;我脚上又带着了一封书信,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由着我的心性回身擢翅归去来呢?(2)两首诗歌中塑造的“雁”的形象有何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不同?(1)下列选项对杜甫的《孤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B.颔联“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