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至8课+选择性必修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良渚遗址包括宫城、内城、外城,以及数十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玉器、漆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2.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魏国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主张“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秦国商鞅主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等等。据此可知,这些变法运动()A.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助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C.巩固了宗法与分封制 D.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4.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5.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抑制商业发展的强制性措施使很多经营借贷资本的商人开始将钱投向土地,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封建地主庄园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庄园主又将经营高利贷作为其庄园经营的重要方式。这一状况()A.一定程度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导致了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C.协调了工农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D.促进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6.下面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出现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 B.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诸子思想 D.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7.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8.《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自荒乱以来……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这反映了南朝末期()A.阶层固化局面得到改变 B.科举制度影响扩大C.家族门第观念潜滋暗长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9.唐朝允许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并专门设置了宾贡科,即让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正常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在录取名额分配上,会对他们有所倾斜。所以应该说,外国人或者少数民族在唐朝的内地生活是比较惬意的,没有什么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反映了唐朝()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的发展变化C.开放包容的政策 D.与各民族交流融合10.下表为唐太宗时御史大夫任职变化情况。据此推知,这一现象有利于()姓名任御史大夫时间任御史大夫后所任最高官职及时间是否任相杜淹贞观二年贞观元年九月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有温彦博武德九年贞观年二月为中书令,贞观十六年六月为尚书右仆射有萧瑀贞观四年贞观四年二月为御史大夫,参议朝政有张亮贞观五年贞观十七年八月为刑部尚书,参议朝政有韦挺贞观六年后因贻误军机,除名无马周贞观十七年贞观十八年八月升任中书令有A.提高监察效能 B.削弱士族特权C.确立众相体制 D.强化中央集权11.唐玄宗时,因对外战争频繁和军事行动需要,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三十五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这一系列的举措()A.反映出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集权B.说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C.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办事效率D.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12.在南北朝时期,时人对三教关系多有论述,如梁人王规在《诫子书》中说,自己“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北周道安也在《二教论》中指出:“三教虽殊,劝善义一,涂迹诚异,理会则同”。这种现象()A.打破了传统伦理的束缚 B.说明儒学发展而临困境C.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D.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13.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C.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 D.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14.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曾言:“战场之硝烟一散,此昙花幻现之军事内阁,即将告终,而一复其平民政治之精神,此又战后复活之世界潮流也。”他又在《庶民的胜利》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看成是相对于“大……主义(专制的隐语)”和“资本主义”而言的“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李大钊的这些认识()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B.影响了五四以后其思想发展的方向C.旨在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 D.表明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15.伏尔泰认为,中国官吏均经严格的考试而被委任,他们可以对皇帝进行评议和进谏,要对上下两面负责,使得全国形成一种行政网络,就像家庭一样,上对下“仁爱”,下对上尊敬和顺从,正是这些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延续四千年而不衰。伏尔泰的这一思想()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认为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意在借助中国文化推动社会启蒙16.《吉尔伽美什》的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吉尔伽美什经历了从“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这反映了()A.汉谟拉比时代社会的生产情况 B.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C.西亚文明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D.自然环境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17.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如下图),代表城市富商的主人公列那狐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蓝狼和象征僧侣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A.表明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体现出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C.说明基督教神学被彻底颠覆 D.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18.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C.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19.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国家(地区)数量(万人)占国际难民比例(%)国家(地区)数量(万人)占国际难民比例(%)苏联72013.8叙利亚6709.4法国4208.1阿富汗2703.8波兰2705.2南苏丹2303.2A.联合国的难民政策成效显著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C.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威胁增大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20.1950~1975年美国建立了1.3万家海外子公司,其中新建的占56.6%,而进入90年代,缩小至32.5%;与此同时,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包括政权投资进行的兼并与收购)增加了一倍。1995年日本的跨国并购比1994年增长了3倍,改变了以传统的破土新建为主的状况。这种转变()A.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印证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C.遏制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 D.折射出贸易霸权主义的演进21.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 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22.《资治通鉴》记载,公元829年,南诏攻破成都外城:“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乃大掠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元史》记载蒙古西征蒙古军中“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可用来说明()A.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B.战争的残酷性与进步性并存C.地区战争以掠夺人才为目的 D.技术是社会发展唯一推动力23.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会出现“发展性危机”,西方“文化话语”蜂拥而入,因此他强调为使“我们不受沾染”,必须恢复亚洲人的传统优良美德,并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亚洲文明更有利于应对世界性危机B.儒家文化利于推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C.社会发展源于对文化的本土化改造D.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24.16世纪,欧洲大学不再是宗教神学的传播场所,逐步处于国家的控制与干预之下,其“国际性”的特点开始消失,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民族语言的课程以及公职预备人员培养课程比例大量增加。这说明当时()A.宗教改革促使神学丧失对教育的影响力B.民族国家兴起利于推动教育世俗化C.大学教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D.王权的扩张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5.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的非遗工作应实行“活化”保护。在政策指引下,敦煌研究院主持了敦煌数字博物馆的创建、西悬洞窟的人行栈道及保护性展示设施建设工程。这可以用来说明()A.科技的运用丰富了文化遗产内涵 B.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C.合理利用是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 D.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0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美之间开辟了新航线。当时欧亚两洲的商贸发达,但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开始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利润的驱使下,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商贸的扩大,欧洲国家资本积累的需要,全球国际性的人口迁移进入高潮期。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遣返人口回国。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减轻了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迁入地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摘编自王蓉蓉《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材料二在当今世界,国际移民在国家、地区以及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之由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移民寄回家的资金成为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他们重返故土时还带回了新的技术、经验和人脉。在某些国家,很多经济领域以及公共服务行业对移民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的汇款从1995年的102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约2.320亿美元,增加了一倍以上。往发展中国家的数额在全球汇款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57%(58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2%(1670亿美元)。根据教育部《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8.91万人。据国际移民组织2001年的保守估计,全世界1.5亿国际移民中,大约有4000万属于非法移民。——摘编自杨恕《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说明相比于前者,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变化。(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10分)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修筑规模宏大的宫城、水坝等和制作大量玉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故C项正确。A项中“完善”的表述不恰当,故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手工业技术先进、生产力发达,排除B、D两项。2.D根据题干材料的意思,春秋时期,周桓王拒绝了楚国国君熊通提升爵位等级的要求,熊通不听周桓王的命令而自立为王,可知当时出现了地方诸侯不听命于周王室的现象,反映出传统的分封制度遭遇挑战,故选D项。当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不复存在”表述绝对,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在此后仍然得到了延续,不是“消亡”,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排除C项。3.B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运动使贵族特权受到了限制,而士人则以其才学智能进入到政治领域,成为官僚。可见这些改革为官僚政治形成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故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体制已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王室衰微逐渐解体,故排除C项;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且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D项。4.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和秦始皇未能了解文化统合的作用,他们试图通过否定旧有文化来达成最大的政治效能,这种做法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融合也不可能实现,从文化角度而言,秦朝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故选B项。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失之片面,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秦完成了政治统一而未能实现文化上的融合,没有反映郡县制的推行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C、D两项。5.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算缗告缗、均输平准、征收赊贷税等一系列抑制商业发展的措施,这些强制性措施让很多经营借贷资本的人认识到,经营工商末业虽然一本万利,但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很大。而且在汉武帝将盐铁等暴利行业设为官方垄断之后,可供投资的选择比之前也少了很多,于是,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开始将钱投向土地,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封建地主庄园逐渐发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基础,故选A项。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模式一直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中原地区经济重心在西汉以前就已形成,故排除D项。6.B据图示,汉武帝至汉元帝时期,太学博士子弟的人数稳步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太学是汉统治者培养人才的学校,武帝之后,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说明儒学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早在战国时期儒学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排除A项;董仲舒吸收的只是道、法、阴阳家的部分思想,而非所有诸子思想,排除C项;D项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7.D图示内容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主要是多个政权分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民族融合,故选D项。A项是中国早期人类产生时期,故排除;B项是夏商周时期,故排除;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建立较长时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8.A据材料“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可知,南朝时期养尊处优的士族阶层逐渐衰落,也开始从事底层的社会生活,说明南朝末期固化的士族门阀政治出现了松动,故选A项。科举制度出现于隋朝时期,排除B项;“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说明门阀士族阶层的衰落,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9.C材料指出,“唐朝允许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并专门设置了宾贡科”,这反映了唐朝对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包容,他们“在唐朝的内地生活是比较惬意的”,主要是由于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唐朝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仅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发展变化,新设宾贡科,还反映了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在唐朝内地生活的感觉,排除B项;材料不仅反映了唐朝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还反映了唐朝与外国人的交流,排除D项。10.A从材料中看,唐太宗时期的御史大夫能参与朝政,还可以担任三省官员,这有利于御史大夫更好监督政府行政,提高监察效能,故选A项。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削弱士族特权,排除B项;唐代通过三省六部制确立众相体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御史大夫职位的变化,排除C项;御史大夫是中央政府的监察官员,不能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11.A根据材料“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三十五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可知,唐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是否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唐朝时期官员的选任制度依然以科举制为主,故排除D项。12.C材料反映出在历经近三百年的交锋、争论后,三教文化之间呈现出融合与互补的态势,佛学界对儒道文化的吸收尤为突出。在胡汉文化争论与交融、冲突与整合的关系中,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差异减小,思想上逐步趋同,这为隋唐的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故选C项,并排除D项。南北朝时期,儒学仍占主导,传统伦理的束缚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释道三教融通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三教的对立、冲突,排除B项。13.C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边塞诗的风格不同,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透露出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的氛围,体现了晚唐时期逐渐衰落的社会环境,说明文学风格折射出社会环境变迁,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说明了边塞诗的风格转变,故全景再现社会真实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边塞诗风格的变化与思想演进无关,排除B项;宋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作品逐渐世俗化,排除D项。14.B根据材料“而一复其平民政治之精神,此又战后复活之世界潮流也”“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者看成是相对于大…主义(专制的隐语),和"资本主义,而言的"民族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认识到平民和劳工的重要作用,这影响了他之后思想发展的方向,利于促进五四以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故选B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只是有利于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故排除A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潮,故排除D项。15.D根据材料“经严格的考试而委任”“可以对皇帝进行评议和进谏”“上对下‘仁爱’,下对上尊敬和顺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意在借助中国文化来推动社会启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16.B根据材料“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故选B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17.D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市民文学中,代表城市商人群体形象的文学任务具有较为正面的形象,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这种变化影响着当时社会崇尚商业、发展商业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彻底衰落”“被彻底颠覆”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两项;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18.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奴役土著居民,当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时,他们又通过贩卖大量黑奴充当劳动力,这一状况在客观上促使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19.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是苏联、法国和波兰,这主要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美苏冷战结束后,难民主要来源国是叙利亚、阿富汗和南苏丹等中东地区的国家,这主要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故选B项。A、C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始终”说法有误,故排除。20.A跨国公司由原先以新建为主发展为并购模式,这种并购更能够提升经济竞争力,避开贸易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跨国贸易的范围和公司规模,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完善”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这种转变并非意在实行霸权主义和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故排除C、D两项。21.C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至英国后,与英国文化向融合进而发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传回中国,为人们所接受,并影响中国的社会活动,这体现出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主因”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茶文化对中英的影响,故排除D项。22.A材料反映出古代战争中对技术人才的掠夺,这种掠夺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战争双方的科技文化的交融,是战争起到的客观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战争具有残酷性,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战争的目的,故排除C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23.B李光耀认为在新加坡工业化发展中,为了摆脱西方的文化入侵,防止民族特性的丧失,应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以应对西方文明的文化侵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故B项正确。利用儒家文化的目的是迎合新加坡发展需要,而非应对世界性危机,故排除A项;社会发展源于生产力的进步,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故排除D项。24.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洲大学从中世纪时期未教廷把控转为由国家政府干预,更加强调课程服务于民俗国家的需要,这一现象源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丧失”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A项;16世纪时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发生,故排除C项;“根本原因”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D项。25.D敦煌数字博物馆的筹建使得敦煌文化在保护中得到“活化”,使得敦煌文化得到开发,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科技的营运对文化遗产内涵的影响,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故排除C项。26.(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4分)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任答两点即可)27.示例一:论题: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