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职业经理人菏泽信息工程报考中心-官方授权报名考试机构_第1页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职业经理人菏泽信息工程报考中心-官方授权报名考试机构_第2页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职业经理人菏泽信息工程报考中心-官方授权报名考试机构_第3页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职业经理人菏泽信息工程报考中心-官方授权报名考试机构_第4页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职业经理人菏泽信息工程报考中心-官方授权报名考试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职业经理人菏泽信息工程报考中心官方授权报名考试机构前言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广泛采用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人类社会由人治向法制转变这一历史进程则是它最好的体现。并且,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从古至今,治理国家最好的模式当属法治。在人治的前提下,权力的行使不仅由个人意志决定,并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统治者特权所服务;而现代法治国家奉行的是法治原则,法治与依法行政相结合,权力的行使必须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根据和评判准则。现在,我国社会正处由人治向法治社会逐步过渡的转型时期,而这种过渡能否成功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各级领导及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增强和提高,随之依法行政的实践成果极其显著。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突变、转型时期的社会特殊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政策,都对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提高了新的要求。所以,若想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及矛盾的突发等问题,就需要改善和增强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并且要全面地、及时有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这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时期条件和政策下依法行政可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对保障社会和国家的持久稳定发展也有积极地影响。一、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必要性(一)适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所谓依法行政,就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并且在法律授权的前提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1]它要求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在不越权、不失职的前提下,做到用权受监督、有权必要责、侵权需赔偿。2004年3月由国务院颁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文件中,将依法行政系统的归纳了六个方面,包括程序正当、合理行政、高效便民、权责统一、合法行政、诚实守信。这就要求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把维护公民的权力和利益作为首要原则;要按照行政程序执行;要控制职责权限和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要确保行政权的合法、合理运用。这些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具备极强的依法行政能力,可以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另外,此《纲要》觉得目前我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体现着极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公民个人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社会的长时间内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若要消除这些矛盾,打造中国特色小康社会,要求全面促进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的建造,更为重要的是依法行政执政、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对领导干部提出的高要求的前提下,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矛盾和弊端,差距较大,依法行政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对依法行政的内涵及其意义认知力不足1、对权责统一认识不到位所谓权责统一,就是指各级领导干部的职权受到法规、法律授予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其责任和义务。[3]为保证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须采取有效而积极的措施和行为,来实现各自的职责,最终实现有权必有责、违法受追究、用权受监督、执法有保障、侵权须赔偿。但是,在这一问题上,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在两方面仍需提高: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担当的责任远远超过其享有的权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各级领导干部没有能力去行政却还要承担责任,削减了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时的积极性,导致行政低效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相对小于享有的权力。其现象主要体现为大权小责、有权无责、强权弱责等。2、对职权法定的认识不到位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权力只能由法律明确授权,而不允许自行规定职权法定,这就是所谓的职权法定。要达到依法行政,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有法规和法律明确授予的行政权力且在其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合法行使,各级领导干部非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随意行政则视为违法行为,因此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是,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素质较低、监督体制仍有弊端、存在严重的传统官本位意识,由法规、法律的授予及公民的让渡所给予的职权,却被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是来源于上级的赐予。导致“权大于法”、“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及“人情大于法”[4]的现象频繁发生,极不利于我国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3、对依照程序行政的认识不到位行政的过程必须要严格按照法规法律的规定进行,因为该过程会直接涉及到多个利益团体或公民个人的利益。但是,在行政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认为依法行政就是简单的按照上级领导的有关的文件或指示办事,而不考虑所遵循的“章”的内容和效力,是否损害到公民的合法利益;觉得但凡涉及到违法乱纪行为,都有权力对其进行处理,而不考虑自己职责的履行是否合法等等。(二)依法行政的协调能力欠缺如今,改革开放已开展了35年,我国在纵深方面的发展无法抵挡,但是深层次的问题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来临而逐渐突出,改革不能幸免的步入了攻坚时期。当今社会矛盾频频发生,它不仅迫使各级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和社会矛盾处理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他们彼此互相配合、分工协作以求共同完成目标的协调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在执法协调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第一,因为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的利益冲突,这就要求许多职能部门展开联合执法、多方协调,但由于领导和各部门之间因协调不利而导致内耗,致使了“各自为阵”、“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现象频繁发生;第二,部分领导干部在实现部门内部协调、处理上下同级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同一职能部门内部仍旧存在着问题,并且对领导干部指标体系明确和权责规定清晰的职位说明书也极其匮乏,致使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降低。(三)依法行政的决策能力不足在当今中国,主要有两点反映了这种决策能力的不足:第一,无法达到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目标;第二,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当今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权威性伴随着我国政府的产生而出现,凭借行政权力的权威性更使政府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对经济有绝对的干预权和调控权。在此体制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就是制定和实施计划,而行政活动的惟一途径是行政命令。政府职能的确定也随着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而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政府由市场的决定者和领导者这一角色,逐渐转变为市场活动的协调者、参与者及市场制度的制定者。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具有资源配置等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责的主要内容是是制定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凭借行政管理来确保法律、法规具体实施,减少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范围,而并非是为了用政府替换市场。这就迫使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工作时,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行事的前提下,其作用由策划、组织和决策市场秩序这一职能转变为了市场规则的执行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四)制度约束不足,社会关系处理力欠缺作为一种公权力,维护公民利益是公共权力的目的所在,公共权力意识包含三层意义:一是使用公共权力源于自身但希望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范围内避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以实现帕累托改进;二是公共责任,对于公共事务,任何公民在享受公共权力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是不可分割的;三是公共权力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应有的充分且正面的认识,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软资源,应当肯定公共权力对于现实生活有重要影响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促进甚至是支配了经济以及其他的社会资源。[5]各级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其价值取向,要求在行使的过程中权力和责任相统一。这就使得公务员可以合理、正确的处理公私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处理社会关系能力。但是,如今的现实状况却令人担忧,在我国,无论是在相关的制度约束力度方面,还是领导干部的自律程度上,我们都有待提高。三、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部门利益化导致依法行政协调力不足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均存在“公共职业活动和私人生活两重属性”[6],各级领导干部的根本属性——“公共性”,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作为“公共人”,要求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公民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作为目标。政府的职能部门是由各级领导干部组成的,也必须将这种“公共性”的职责期待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完成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和目标,在执行公务时,一些机构和部门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确保合法、合理的同时,完成政府执法活动的协调与一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整个执法部门因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法趋利性而产生部门利益化的后果。(二)利益驱动下的公权私用影响社会关系处理力相对于当今的任何一个社会,公共权力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它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支配其他所有社会资源价值的分配。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更是有了居于垄断性合法地位的优势,“政府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7]。所以,从自然的角度上看,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其超脱性,即超脱于各个利益冲突阶层、阶级的范围,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公正、公平地维护和协调人民和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必须把公共利益当作公共行政的最主要原则。但是,现实的政府与理想的政府的公共性之间有着巨大不同。目前,我国的行政官员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在转型期间,针对自由裁量权,现行的制度和法律也仅仅可以给出宽泛的指令性建议和意见,在利益的驱使下,致使一些公务员部门利益化凭借行政执法来进行,行政执法主体首先考虑“权力利益化、利益部门化、执法趋利化”[8]倾向这一问题,这也变成衡量办理行政事务先后以及优劣的标准。趋利式执法这一制度是导致行政执法机关腐败的根本原因,最终对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自党成立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性”是党的原则,这都使得中国共产党必须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利益,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自身的“公共性”,并将此要求与日常政策决策和工作密切结合,在执行政策和处理公务时,依照公正、公平、公开的依法执政和决策的原则,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尽量考虑在内,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正义,最终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目的。“公共性”是政府公务员的根本属性,没有公共性,各级领导干部的存在就没有了合法性基础和前提。但是在如今的政治生活中,人类经常受到各级领导干部自利性膨胀与公共性缺失的烦扰,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对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我国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有着“理性的无知”的心理,其原因在于自由裁量权缺乏合理限定,以及公众受到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的严重制约。人们争着“追捧”公共权力的垄断地位以及稀缺性。从主观角度上讲,理性经济人受到利益的驱动,凭借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来达到自身的最高利益;从客观角度上讲,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大众权力的代理人,委托人(人民)的盲目无知、他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符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侵犯并损害权利所有者的利益、凭借自身的独特地位为自己谋取利益,各级领导干部的自利性极度膨胀致使权力行使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三)规范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供给不足导致决策随意性目前,在我国关于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当缺乏。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通过政绩考核的改革措施使过去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考核方式得到了改变,越来越强调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其成员的实际成效。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的方式也逐渐转变为民意调查。可是,当前的公务员绩效和政绩考核过程中,还残留着一些问题,比如:具有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异体化评估”机制和模式非常匮乏;由于考核主体过多而导致权威性减弱;经常由于工作需要“被动式”评估而导致绩效考核评估缺少主动性;考核指标过于混乱,制度上规定完善的分类考核制度比较缺乏。面对这些问题,唯有通过完善制度才能解决。无论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评估还是政绩考核,进入法制轨道,实现依法考核,是当前的一个难题也体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的规定仍旧体现出了规范性文件的特质,通过完善法制可以解决关于考核机制、考核机构等问题。法律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而残留一定的局限性,行政机关随之需要有适当的自由裁量权。为了确保权力行使的公共性,达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问责必不可少。在政治生活中,行政问责必须借助一定的制度来完成,它不仅仅是一种执政理念或政治逻辑,还是推进我国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目前,各种目标比如形成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互相链接,真正将行政问责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以及用行政问责来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都无法实现,其原因源于缺少完善健全的问责体系。(四)思想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导致依法行政认知力较弱一个制度再合理完善,但却没有相应的观念与之相匹配,此制度就无法完美的执行甚至有可能丧失其存在的意义,由此看来,观念是一个制度的核心和灵魂。而作为能够体现一个民族全部文化积淀程度的社会观念,具有稳定性、传统性、保守性和民族性等特点。由此看出,观念的变革极其艰难。而我国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历史,严重的影响了现代社会的依法行政,从观念性的障碍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重特权轻平等的观念特权又可以称作自由权,是指对于某一客体,主体可以根据意愿来展开行动。在政治领域中这一概念则又代表了特殊意义,一般来讲,是指通过法律和法规的明确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一部分团体或者个人享有可以凌驾和超越于法律和法规之上的特殊权利,甚至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仍然享有某些权利。在我国的过去几千年前就有“尊卑有序”、“臣民心理”和“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一方面,这些观念如“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等等严重地压抑了人的平等思想和观念,并且随着历史的沉淀,这种特权等级观念影响愈加深远;另一方面,“臣民心理”导致了清官意识的出现。公民对清官的这种依赖削弱了公民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类似强权政治网络下的“明君”、“清官”、“狭隘顺从心理”、“权力崇拜与权力惧怕心态”等都迫使“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等以义务本位和等级观念为主要思想的政治心理的加深。这种传统的思想导致了多种不良后果,它一方面导致了依法行政的原则无法实施,各级领导干部不但无视法律及法规,而且对公民利益及平等原则也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导致了在法律和权力面前,公民受到内心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对权力充满信心的同时却漠视法律,意识不到应当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2、重人治轻法治在西方社会,法治作为政治价值体系的核心,一直倡导政府官员权力受限及法律至上等观念。但是从古至今,我国一直缺乏法治,而人治却一直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根本精神,其色彩非常浓厚。自此期间,无论是“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还是“为政在人,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儒家思想,他们的本质都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在人治的前提下,在统治方法上意见不同罢了。譬如,礼治是儒家政治文化的重点,认为人们的行为应受礼数来规范,通过重礼治、轻法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我国的法制建设受到这种法制理念淡薄的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由于缺乏法治,最终又会使制度沦为人治的武器。另外,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经济并没用发展成为独立的体系,政治系统成为了至高的地位。所以,政治对文化、经济及其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控制,致使经济、文化等完全地从属于政治权威,因此也就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特征。在这种现实的面前,官本位的思想理所当然的占据主导地位。当今中国社会公民的文化心理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不仅致使公民在主观上排斥对政治认知的有意识提高,使公民的政治素质无法得到提高,而且还导致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严重欠缺。所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法治观念在我国的传播极其有限,当侵犯到公民的合法权益时,常常希望有秉公执法的“包公”出现,此外则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权力的认识不够深刻,自以为是的以“家长”甚至“皇帝”自居,许多人潜意识中残留的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观念,致使了“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人治大于法治”现象的发生,不能使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有效提高。3、重伦理轻法理的观念我国几千年来倡导的文化传统是和睦为贵,相应地反对争执和诉讼。“家国一体化”和“家国同构”的思想十分深刻,而此种理念致使了无法分清家与国的范畴,认为家规是由国法的扩充得来。由此得出,国家和家庭相同,以调解为主要方法,追求安定和睦,辅助以刑,最终达到和谐的目的。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这种正统法律思想是中国的传统理念,也是社会追求无诉讼的最基本方式。而也正是基于此种理念,导致了公民厌讼和惧法等恶性心理定势的产生,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抑制了权利与法的观念,其结果是面对争执,公民宁愿吃亏也放弃提起诉讼的权利,特别是当和政府等单位发生冲突时,更多的是忍气吞声,却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惧法的心理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使公民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充分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公民的弱势又致使公务员及政府处于“微压力”、“弱监督”的状态,无法更好的依法行政,维护公民的利益时也毫无压力。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对策思考(一)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决策力现代决策体系随着决策事物量的增大而日渐完善,具体表现为在行政决策体制的决策过程中,各组织系统的分工越来越明确。[9]为了完成现代巨大的决策任务,行政决策就必须实现权责划分合理、机构设置精简、职能配置科学、运转灵活高效的目标,要不断发挥信息咨询系统的权威性作用、提高行政决策系统的决策能力、提高行政信息系统的灵敏度、增强行政决策监督系统的独立性、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回应机制。要实现这些目标,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力得到提高,就必须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1、决策的民主化首先,决策的制度化。决策制定的法制化和决策体制的合理化都是其主要内容。在我国的决策体制上,党政不分是最严重的障碍,而它也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策民主化的发展。为此,唯有从决策体制入手,方能从根本上完成决策的民主化,我们应当正确的处理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1)各民主党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建设力度的加强而有更广泛的独立性和自主权;(2)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决策权应交由政府机构负责决定,大方向以及思想理论的引导可交由党负责,面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时,政府、党和人大合作来完成,人大可拥有其最终的决定权;(3)人大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权威提升的同时,权力亦需加强;(4)要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扶持和鼓励各社会团体的建设,鼓励各社会团体通过开展社会活动等方式使公民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公民就可以通过社会团体来表达心声从而真正的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其次,决策讨论公开化。我国的政策制定过程从来都是极其保密的,对于决策程序公民知之甚少。所以,若想完成决策的民主化,对于政府的决策,就需要同意展开广泛的民主研究与讨论,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另外,我们也应该打破“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的障碍,在政治决策问题上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可以让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方案,更大决策的深度和范围,最终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再次,决策观念的民主化。决策的民主化是观念民主化的基础,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旧有的封建思想非常顽固,“拍脑袋”决策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力若想得到提高,就必须扭转决策不民主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决策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体现民主作风,例如领导者在决策前要尽量听取公民的建议和意见,要依据公民的意愿来合理决策,把公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决策时,领导者要尽量发挥决策团体及成员的才智,在体现民主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同时,力争做到完善的策略。在已经决策后的实施过程中,领导者必须不断地关注公民的反应以及决策的效果,按照公民的需求不同而不断修改、调整或是终结政策;另一方面,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决策过程中,应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让他们把制定决策当作自己的事情从而真正的参与其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凭借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公民加强教育,加强和提高其技能、文化等素质和观念,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真正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另外通过教育宣传,使公民“搭便车”的惰性思想日渐消除、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不仅使政府部门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还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民主决策制度。2、决策的科学化一个民主化决策,如果缺少科学化的辅助,那么决策的正确性不但无法得到保证,而且还使科学性有更大的损害,因此,决策的民主化需要和决策科学化互相结合,要想达到决策科学化的目标,需要注重以下两点:第一,决策方法和程序的科学化。目前我国对于决策的研究并不深刻,对现代决策的方法及程序知之甚少。为改变这一现象,一方面,在条件和基础良好的党校、学院内,要积极增开决策科学这门课程,使决策的基础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对研究所和高校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使社会上从事专业决策研究方面的人才队伍扩大,从而使政府决策研究方法和程序的科学化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化政府部门中关于决策理论的研究,要对各级领导干部要进行一系列有计划的培训,倡导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领导者学习并掌握现代决策理论,运用于政府的行政工作中。决策方法和程序的优化依靠我国各级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第二,决策研究的科学化。针对政府决策,当前大多数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软科学的研究,为各类各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则是这种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通过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结合,在制定有科学依据政策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这一目标。但是,在软科学研究方面,目前我国很多方面仍存在弊端,例如官方机构是主要的研究机构,因独立性匮乏而必须接受上级的领导和指挥,诸如此类的弊端使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为此,要想使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力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一方面,针对软科学的支持方面的问题,要确保其资料和科研资金充足、到位,在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范围内,通过强化对软科学的认识,重视软科学的研究,来确保决策研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保证改革决策研究机构方面的独立性,必须大力变革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二)培养法律意识,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认知力所有法律制度不管如何完善都需要人们去贯彻、执行和发展,领导干部队伍如果没有真正尊重法律、懂得法律以及自觉受法律约束,就谈不上法制。而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科学、先进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懂法律、尊重法律和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思想观念能够相应的体现出行为。同样,必须在思想观念的合理配合下,法规、法律以及制度的实施和建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行政活动贯穿于社会的所有领域,对于先进思想和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形成,优化行政机关的形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但可以加强人们对于法规、法律及政府的信任,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遵纪守法的形象,但也有可能毁坏法规法律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所以,培养并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改变与依法行政相违背的陈旧观念迫在眉睫。1、树立法理意识行政机关产自法律。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行为存在的基础,法律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创设,法律授予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一方面,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都是禁止行为,与“法无明文规定即为公民自由”相违背。因此,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应该明确确定这一原则的核心作用,要严格处罚超出职权规定范围的领导干部,确保各级领导干部在法律所设定的要求和权力范围内,按要求去行使行政行为的权利。另一方面,为提高公民的自我维权意识和个人素质,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法治、法律的意识,让公民在意识到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用法律手段去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使公民的惧法心理随之消失,学会知法并且用法律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2、转变特权观念,树立平等意识人类生来平等。随着近代民主以及法制社会的确立,产生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观念也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第一,确定法律管制对象的范围。公民和各级领导干部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力。第二,确定各级领导干部特权的范围。虽然在法律上,各级领导干部与公民的地位平等,但两者要承担的和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管理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广泛的特权,它是以维护公民的利益为前提的,而不是在普通法律上规定且享有的毫无必要的豁免权和特权。第三,确定公民维权的机制。打破特权观念,树立平等意识。面对行政机关,还要让公民有权利和途径之与相抗衡,例如,公民要有对行政机关提起公诉的权利;针对行政行为违法而能够获取国家的赔偿。3、转变“人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我国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领导干部在行政过程中,要推崇法律,把法放在首位,凡事都要遵循法规法律的规定。在行政管理时,要避免过去领导者“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人治大于法治”以及“个人专断”的现象发生,由“一言堂”发展成为“多言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人人守法、人人懂法,才能确立严明、公正的社会秩序从而真正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观念的转变,这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前提。[10](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1、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机构的效益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中,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仍频繁,部分领导干部知法犯法、贪赃枉法、滥用权利,使人民的利益以及党和国家的形象遭到严重的损害,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可以用法律来进行约束和制约,这就是依法行政的意义,由此看来,治权是它的重点,而实现人民利益、维护尊严又是依法行政的目的所在。为此,作为行政权的行使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受其监督。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部过程加强监督,尽力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和事后的评价,以保证在执法过程中依法行政能够得到切实实行,严厉杜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坚决避免以权压法、以情枉法、以言代法问题的出现;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内容和范围要变得更加宽泛。不但对廉政监督的力度要加强,还必须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使职责能力的监督更加严格,使其可以在法律范围内依法办事;对政府权利的制约机制应该逐步健全,其监督形式应涵盖舆论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内部监督等全方位监督体系;使各级领导干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思想意识得到确立;注重《行政复议法》这一法律的实施,使行政复议的监督潜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倡导并推行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对监督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廉政勤政、联系群众、现场执法、文明服务等多方面的监督。2、建立监督机构各级领导干部在行政过程中,需要外部与内部监督的互相协作,在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的前提下,创设专门的、独立的监督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为了消除被监督者专业的障碍,就应当针对被监督者所在行业、领域的不同而创设专们的监督机构,以求高效率、高质量的达到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标准;另一方面,在体制上,监督机构的独立范围,应当不包括在政府行政机构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范畴内,实现监控者物、财、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保障监督权的独立行使,使监督效率得到有效提高。3、大力发展社会监督一方面,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通过对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监督来使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舆论监督,就是针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可通过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报刊杂志在内的多种方式进行曝光监督,可使其按照社会生活公共准则和法制方向良好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可以使人民大众对社会事务、政府事务等所有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更好的了解。这种监督方式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信息获得迅速、范围较广,并且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及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在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应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国家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让渡,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公民同样也有责任和权力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这对构建法治社会以及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有积极地意义。责任意识的提高和社会成员的整体法制意识是社会公众监督的基础,它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公众对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监督,也是我国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压力。为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奖励措施等方法,鼓励公民积极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政府的行政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加大社会宣传,使公民的认识水准和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监督政府最终达到可以自觉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被监督者与监督者之间信息不平衡的情形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因此它起着将整个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相联系的作用。在很多方面,如扩大社会影响力、传播信息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它的监督作用也不容小视。对此,加强舆论监督可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方面,既要确保广播、新闻和互联网等传媒的自由,也要合法、合理的监督和控制它的工作,为保证我国社会良好有序的发展,应杜绝广播、新闻和互联网等传媒监管权利的随意使用,也要防止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另一方面,应尽早对新闻进行立法,确立完善、合理的新闻政策,为新闻工作的法制性和独立性提供了坚固的保障。不然,新闻一旦为政府所控制,其独立性必将丧失,则会阻碍监督的作用的发挥。(四)明确职责,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协调力首先,完善行政协调的方法。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使沟通加强来提高效率,保证信息的正常、顺利交流;当面对部门间的冲突和矛盾时,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