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 2_第1页
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 2_第2页
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 2_第3页
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 2_第4页
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2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为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由国务院颁布了《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等3项行政法规。国家环境保护局还批准发布了《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分别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经过15年的法规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联合执法制度1985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沿海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分别建立了自然保护司,海洋环境保护办公室,海洋环境管理处或管理科,充实管理人员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目前,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员有2500多名。沿海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定期对本地海洋环境的重点污染源及热点问题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进行解决。1986年,环渤海地区建立了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及其17个省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成的环渤海环境保护协作组,编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协作组织。3.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从1985年开始,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沿海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编制了地方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项工作为定量化目标管理提供了依据。自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和减轻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组织近岸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1994年,国家环保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辖市、县的64个环境监测站成立了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在沿海城市近岸、入海河口以及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邻近海域,设主海水及底质监测点近300个,监测项目近30项,并对主要入海污染源(包括工厂企业直排口。入海河流、市政污水排放口)布设站位,进行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1997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开展了渤海、黄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设置了271个监测站位,其中海域站位89个,陆域站位182个,共获得水质数据6000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331个企业直排口、61个混合排污口、93个市政下水口、116个人海河口、5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0万余艘船舶以及127万亩养殖塘等污染源进行了调查、监测。从总体上模清了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水质状况。1998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此次调查范围东海、南海沿海省和海南岛3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海域,共布设296个海上监测站位,其中东海151个,南海145个,共采集各类样品2440个,获得各类数据4.3万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880个企业直排口,99个混排口,数百个市政下水口,94条入海河流,13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6.4万艘船舶及90.3万亩对虾养殖塘等污染源排海进行了调查、监测。通过此次调查行动,获得了较为全面、综合的资料,为准确评价、分析这一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海域及沿岸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5.对重点污染源强化管理,逐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10多年来,为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快治理老的污染源,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国家和地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据统计,大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中、小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70%到80%。在“六五”期间安排渤、黄海沿岸195项重点治理工程,“七五”和“八五”下达了280个重点水污染源的限期治理项目。至1997年底,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85.3%和64.3%。1994年,11个沿海省(区、市)完成了44546个企业的污水排放申报登记,发放了9574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沿海城市在治理重点污染源的同时,加强了环境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了较大发展。通过对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减缓了近岸海域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河流携带污染物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重要途径。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制定了上述区域的污染防治规划,并实施依法管理,限期实现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大幅度削减了陆源性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6.渤海碧海行动国家环保总局于1998年12月8-9日在北京召开了渤海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讨论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和对策。《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为宗旨,以增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为目的,以整治陆源污染为重点,加强法制,强化监督,分层推进,重点抓好污染严重城市的毗邻海区、河口附近海区及海湾,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渤海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要分阶段推进,力争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的目标;近期目标:到2021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21年,深入开展沿海及入海河流沿岸地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建设、改造完成一批市政污水处理工程和设施,有效削减入海河流、直排口、城市混合排放口污染物入海总量,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渤海近岸海域环境严重污染的趋势减缓,岸边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面建成。中期目标:到2021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得到改善;cod实施总量控制;并控制住氮、磷和石油的污染增长趋势,近岸海域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建成一批生态环境示范区。远期目标。到2021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明显好转;cod、氮、磷、石油类等项控制指标要全面达到总量控制要求;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生态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完成一批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第一步是摸清近岸海域海洋污染现状,计划在1999年6月底前完成调研和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力争在1999年年底之前,组织完成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为全面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奠定基础。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重点是大力推进陆源污染的治理。首先确保完成到2021年所有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和重点城市地面水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双达标"任务。同时要逐步解决混合排污口的污染问题。环渤海13个重点沿海城市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加大城市污水综合整治的投入,加速重点海域功能区的达标。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以切实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要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共同组建《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会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起草了拟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将渤海纳入全国环保工作重点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与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作,即已在"3321"工程中增加了渤海,成为"33211"工程。7.开展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沿海污染源调查”,相继开展了“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研究”,“公元2021年中国近海环境污染预测和对策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综合研究”、“北方沿海中小城市污水综合整治规划实用技术研究”、“全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原则与技术方法研究”、“黄、渤海污染发展及生态影响研究”、“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监测方法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渤海典型海域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研究”、“杭州湾环境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为海洋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保护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和有价值的自然遗迹,国家共建立海洋及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约36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约90万公顷。8.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