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1页
2022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2页
2022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3页
2022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4页
2022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2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历史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上层贵族专门的墓地里,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品;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遗址有良渚王城,外围有庞大的水利系统(见图)。据此可推断当时()①已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②处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③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被推广④在长江流域出现了邦国文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战国策》《史记》均是纪传体通史 B.禹传位于启的继位方式符合禅让制C.《战国策》编纂相对早,记载更真实 D.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转变的过程曲折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组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 B.完全按照《考工记》记载而建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4.《诚伯禽书》(周公教导儿子的家训):“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钱氏家训》(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对钱氏后人提出的要求):“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对两则材料解释合理的是()①都重视加强个人道德方面的修养②前者是对统治者治国理政的要求③后者是对普通人为人处世要求④不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超“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A勤劳勇敢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6.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7.分析《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导致唐朝到两宋节妇变化的原因是()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唐朝2893229611两宋3191521222744.49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理学观念影响 C.各民族政权战争 D.统治者支持节妇8.下表相关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情况,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汉武帝元时二年(公元前109年),“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云南地区接受中央政府管辖B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撰文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对匈奴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C西晋政府颁发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晋归义羌侯”印文促进了东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D萨班灵骨塔遗址(公元1251年,萨班在凉州去世,蒙古统治者为其建塔)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A.A B.B C.C D.D9.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当时各民族政权()A.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认同 B.思想观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采取措施开始走向联合之路 D.为实现统一变革原有的制度10.下图为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所刊印《金刚经注》的扉画,画中央的三人及相关物品均为红色,图上方的松树为黑色;正文经注也采用朱墨两色套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印本,兼具审美和史学价值。该套印本可以用于佐证我国()A.汉代造纸技术改进 B.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C.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 D.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11.下列是不同时期某地区地方行政管理的示意图(局部),按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12.下列一组图片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四部著作的书影,对其论述正确的是()①《九章算术》②《伤寒杂病论》③《唐律疏议》④《梦溪笔谈》A.①②呈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历程B.②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C.③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D.③④对宋元时期科技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13.“元代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下列选项与材料信息对应正确的是()A.“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换。”B.“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C.“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14.对下列《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 B.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C.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D.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15.从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到冬奥会开幕式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再到中国结式的雪花设计、奥运场馆“冰丝带”、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路火出圈。这一现象说明中华传统文化()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②必须全部予以继承③有助增强文化自信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16.古代学校教育材料一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汉朝设立大学,西晋开始设立国子监、中央官学之外,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到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材料二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地区统计简表(部分)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北京13江苏296河北312上海44山西1410浙江515649山东123福建618511河南221112四川6315陕西717江西7822494安徽2015湖北1710广东21399湖南87021港澳1广西101贵州113海南2云南1——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分析书院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7.大一统材料著作内容摘要《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孟子》“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四海之内若一家。”《史记·秦始皇本记》“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王吉传》“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概括材料“大一统”的内涵,依据材料,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8.选官制度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时期名称选官方式选官标准特点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宗法世袭①贵族政治战国、秦朝军功授爵制、荐举制②才能、军功官僚政治两汉③官员举荐德、才官僚政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品评品第士族政治隋唐以后科举制分科考试成绩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中①②③④的相应内容,并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业谓之“白衣公卿”,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具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抵言》卷1《散序进士》(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19.民族交融材料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多民族融合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它民族的成分,扩大成为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逆称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唐代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会盟等各种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北方和西北的东、西突厥、东北的契丹、西南的藏族、彝族和白族都与汉族有进一步的融合。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一步开发了北部的广大地区。——摘编自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汉至宋辽金时期推动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攻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经济上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设劝农官,后又设立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元朝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十八讲》(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元朝的统治措施。20.城市商业材料一(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指出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在布局和功能上的异同。材料二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马,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向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向亚的商船。……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持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材料三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滑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脱脱等《宋史·河渠志》(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上层贵族专门的墓地里,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品;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遗址有良渚王城,外围有庞大的水利系统(见图)。据此可推断当时()①已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②处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③精耕细作生产模式被推广④在长江流域出现了邦国文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上层贵族专门的墓地里,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品;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①正确;良渚古城遗址处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良渚古城遗址有良渚王城,外围有庞大的水利系统,说明当时出现了邦国文明,②④正确;B项正确;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后,出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2.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战国策》《史记》均是纪传体通史 B.禹传位于启的继位方式符合禅让制C.《战国策》编纂相对早,记载更真实 D.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转变的过程曲折【答案】D【解析】【详解】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启夺取天下和益让位于启的两种不同记载,说明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转变的过程曲折,D项正确;《战国策》是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不是通史,排除A项;禹传位于益的继位方式符合禅让制,排除B项;编纂的早晚不是判断史书记载真实性的主要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组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 B.完全按照《考工记》的记载而建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说明郑州商城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A项正确;《周礼·考工记》郑州商城的情况,并非郑州商城按照《考工记》的记载而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排除C项;宋朝以前城市主要的政治功能为主,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排除D项。故选A项。4.《诚伯禽书》(周公教导儿子的家训):“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钱氏家训》(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对钱氏后人提出的要求):“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对两则材料解释合理的是()①都重视加强个人道德方面的修养②前者是对统治者治国理政的要求③后者是对普通人为人处世的要求④不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周公教导儿子的家训和《钱氏家训》都重视加强个人道德方面的修养,周公教导儿子的家训是对统治者治国理政的要求,《钱氏家训》是对普通人为人处世的要求,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周公教导儿子的家训和《钱氏家训》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5.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超“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A.勤劳勇敢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张骞、霍去病、苏武、马超、班超的事迹都反映了为国家尽忠尽责的爱国精神,都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材料中杰出人物的事迹无法体现勤劳、耕读、艰苦奋斗,排除ABC项。故选D项。6.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力行教化”、“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可知,汉朝社会治理渗透了德治教化思想,A项正确;材料反映汉朝时已有德治礼教的治理方式,但不能证明是汉代确立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颍川出现这一现象,无法证明是地方形成统一标准,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汉朝社会治理渗透了德治教化思想,不能看出伦理水平普遍提高,局部不能代表整体,排除D项。故选A项。7.分析《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导致唐朝到两宋节妇变化的原因是()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唐朝2893229611两宋3191521222744.49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理学观念影响 C.各民族政权战争 D.统治者支持节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与唐朝相比,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强调伦理纲常,倡导忠孝节义,因此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多,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妇女守节无关,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8.下表相关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情况,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汉武帝元时二年(公元前109年),“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云南地区接受中央政府管辖B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撰文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对匈奴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C西晋政府颁发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晋归义羌侯”印文促进了东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D萨班灵骨塔遗址(公元1251年,萨班在凉州去世,蒙古统治者为其建塔)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A.A B.B C.C D.D【答案】A【解析】【详解】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汉朝中央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云南地区接受中央政府管辖,A项正确;班固撰文在燕然山刻石纪功,不能说明对匈奴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排除B项;西晋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内迁,西晋政府颁发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晋归义羌侯”,促进了西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仅从蒙古统治者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宗教领袖萨班修建骨塔,不能说明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排除D项。故选A项。9.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当时各民族政权()A.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认同 B.思想观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采取措施开始走向联合之路 D.为实现统一变革原有的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辽人、宋人、金人都自称“中国”,说明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辽人、宋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不能说明各民族政权走向联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制度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图为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所刊印的《金刚经注》的扉画,画中央的三人及相关物品均为红色,图上方的松树为黑色;正文经注也采用朱墨两色套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印本,兼具审美和史学价值。该套印本可以用于佐证我国()A.汉代造纸技术的改进 B.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C.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 D.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金刚经注》采用朱墨两色套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印本,反映了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改进,排除A项正确;《金刚经注》是元朝刊印的书籍,与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1.下列是不同时期某地区地方行政管理的示意图(局部),按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由①中幽州,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汉置幽州;由②中“路”,宋朝在州县以上设置路;由③中大都,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都城是大都;由④中代郡,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赵国设置代郡,按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②③,D项正确;ABC项时间先后排序错误,排除。故选D项。12.下列一组图片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四部著作的书影,对其论述正确的是()①《九章算术》②《伤寒杂病论》③《唐律疏议》④《梦溪笔谈》A.①②呈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历程B.②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C.③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D.③④对宋元时期科技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中提出辩证施治等,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说法属实,B项正确;《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未呈现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排除A项;《唐律疏议》是我国而非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排除C项;《唐律疏议》成书于唐朝,《梦溪笔谈》中不包括元朝科技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3.“元代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下列选项与材料信息对应正确的是()A.“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换。”B.“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C.“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B项正确;A项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排除;C项是明朝内阁,排除;D项是清朝军机处,排除。故选B项。14.对下列《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 B.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C.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D.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详解】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丁税为主逐渐演变为地税为主,说明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D项正确;A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材料表明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丁税为主逐渐演变为地税为主,说明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松弛,排除C项。故选D项。15.从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到冬奥会开幕式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再到中国结式的雪花设计、奥运场馆“冰丝带”、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路火出圈。这一现象说明中华传统文化()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②必须全部予以继承③有助增强文化自信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结式的雪花设计、奥运场馆“冰丝带”、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等,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魔力,有助增强文化自信,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排除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16.古代学校教育材料一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汉朝设立大学,西晋开始设立国子监、中央官学之外,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到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材料二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地区统计简表(部分)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北京13江苏296河北312上海44山西1410浙江515649山东123福建618511河南221112四川6315陕西717江西7822494安徽2015湖北1710广东21399湖南87021港澳1广西101贵州113海南2云南1——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分析书院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私学发展迅速;官学和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2)趋势:北宋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北宋书院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元代南方书院减少,北方书院增多,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影响: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教育发展;适应了科举制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化素质高的官员。【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汉朝设立大学,西晋开始设立国子监、中央官学之外,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根据“到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得出私学发展迅速;根据“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得出官学和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根据“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得出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小问2详解】趋势:由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地区数据看出北宋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书院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元代南方书院减少,北方书院增多,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教育发展;适应了科举制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化素质高的官员等角度总结回答。17.大一统材料著作内容摘要《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孟子》“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四海之内若一家。”《史记·秦始皇本记》“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王吉传》“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概括材料“大一统”的内涵,依据材料,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内涵:政治一统,中央集权;政令统一;天下一统,即国家统一;民族统一;思想统一;文化认同。阐释: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全国的文字、度量衡,修长城,伐南越,建立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汉朝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实现了全国大一统。

【解析】【详解】内涵:根据“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得出政治一统,中央集权;根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得出政令统一;根据“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得出天下一统,即国家统一;根据“四海之内若一家”得出民族统一;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得出思想统一;根据“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得出文化认同。阐释:根据所学,可从秦朝统一全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全国的文字、度量衡,修长城,伐南越,建立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汉朝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实现了全国大一统等分析阐述。18.选官制度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时期名称选官方式选官标准特点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宗法世袭①贵族政治战国、秦朝军功授爵制、荐举制②才能、军功官僚政治两汉③官员举荐德、才官僚政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品评品第士族政治隋唐以后科举制分科考试成绩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中①②③④的相应内容,并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业谓之“白衣公卿”,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具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抵言》卷1《散序进士》(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答案】(1)①血缘;②荐举;③察举制;④官僚政治。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2)积极影响: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卿世禄制以①血缘为选官标准;军功授爵制、荐举制选官方式是②荐举;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③察举制;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属于④官僚政治。趋势: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权力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小问2详解】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从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总结。消极影响:可从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分析回答。19.民族交融材料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多民族融合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它民族的成分,扩大成为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逆称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唐代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会盟等各种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北方和西北的东、西突厥、东北的契丹、西南的藏族、彝族和白族都与汉族有进一步的融合。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一步开发了北部的广大地区。——摘编自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汉至宋辽金时期推动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攻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经济上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设劝农官,后又设立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元朝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十八讲》(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元朝的统治措施。【答案】(1)国家统一;和亲、册封、会盟等政策;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口迁移;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