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1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2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3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4页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一现代化理论是否是一个筐“现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严既澄在1922年3月发表于《民铎》杂志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出现了“近代化的孔家思想”的提法,1927年柳克述在其《新土耳其》一书中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在1935年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现代化”一词逐渐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取代了“西化”、“中国化”等概念而广为沿用。但中国并未因此而产生出一套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形成规模始于二战以后的西方,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它的兴起引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但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理解。虞和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在经济学家看来,现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化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在历史学家看来,现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罗荣渠先生认为现代化涵义大致有四类:(一)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的历史过程。(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三)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的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方面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另外,人们对现代化的历程和模式也认识不一,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有的认为始于洋务运动,还有人认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二中国的现代化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吗罗荣渠先生多次分析马克思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现代”的科学概念,并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虽未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事实上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即以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当然远远早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怎么能将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当做研究现代化的理论工具的同时,又认为中国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现代化理论呢?我们知道,一种社会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实践的变化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才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起始于欧洲,事实上,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也发端于欧洲。从18世纪开始,就有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平、先进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现代化这一概念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现现代化成为一股公认的不可抗拒的世界性潮流。虽说至今在全世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在学术上也没有形成权威的定义,各国都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国情制定现代化的理想标准,但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高度发展是主要标准是没有争论的。中国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1975年所作的第四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规划。自此,四化成为实现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的确切含义。我认为,现代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和认识。单纯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认识都是片面的。其物质文明的属性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人均收入为标志)。这个标志属于各国的共性;作为精神文明的属性。则指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人的科学、技术、文化、道德水平及社会治安状况等。二、现代化概念内涵剖析。现代化概念自产生以来,不论从科学技术进步还是从民主政治建设上都曾经历了若干重大变化。今天的现代化概念与五十五年以前(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现代化概念就有若干差别;再过五十年,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现代化时)。那时的现代化概念与今天的现代化概念也会有若干区别。所以,今天的现代化概念指的是当今社会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而论的。(二)现代化概念的全面性作为一个严格的社会科学概念,现代化既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也不能理解为一个纯政治学概念。它是一个包容经济(包括经济管理)、社会(包括伦理)、政治(包括法律)、文化(包括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等多重内容的综合性概念,而且它又与国际化相关联。(四)现代化概念的渐进性和质的规定性现代化体现为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国家大约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通过因科技发展导致的工业革命的几次大的飞跃。如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现、原子能的发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当有其客观的主观上不能否认的质的规定性。正如中国在五十年代曾把“大锅饭”宣布为“实现了共产主义”一样。用一种低标准说成现代化是极为有害的。当代的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将上列的现代化概念的全面性再具体化为若干指标,使其数字化,逐一实现。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解放初期,有人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叫社会主义,叫现代化;五十年代有人把“一大二公,吃饭不要钱”叫社会主义,叫现代化;近年有人把实现小康叫现代化,这些提法都把现代化降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中国这个具体国情条件下提出的。它除了具有质的规定性外,还应当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不同的。忽视这些特征也不利于实践工作。(一)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方面,农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攻坚硬指标。。即使在重要工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农业未实现现代化,也不是现代化国家。(二)全民素质之提高重在普及,人的自然素质和人文素质都急待提高。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类科教育和技术人才。(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政府推进实现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道路是靠自发的、无序的、自由竞争实现的,政府基本上不实行调控。只是到了近代,才在实现法制政治的同步,经济运行上实现了法治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首先是由党作为纲领提出而后写入宪法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给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和保障。(四)中国实现现代化呈现阶梯性阶梯性也叫层级性。即实现现代化可分为若干相对独立并具有一定区别的阶段。阶梯性特征是由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基础差、起点低决定的。不论从物质文明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来看,我国现阶段处于不发达国家或称作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及全民文化素质偏低;邓小平同志精心设计的分三步走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就是指的阶梯性进步的具体指标,富强、民主、文明就是当代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五)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地域时间差异性中国版图辽阔,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差异极大。现代化的经济、民主、文化发展指标不可能同时以同一标准实现现代化。综上所述,概言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条件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依法治国,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制化,逐步达到发达社会(即逐步实现在主要生产领域内的技术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和目标关于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若干认识1.关于“现代化”的概念什么是现代化,国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曾流行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四个现代化”的说法。罗荣渠先生著《现代化新论》对以往人们关于现代化的种种认识归纳为四类,其中之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我国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说法即属此类。这种认识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在经济和技术层面内容,但仅将现代化视为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涉及经济和技术问题,而是整个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问题,是一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社会的这一转变最初出现在西欧,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包括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全球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或被带入这一社会转型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15年赶上英国”这样的口号,而这种“赶上”,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当时其中可能蕴涵着这样的认识: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已经是先进国家,或者说已经“现代化”了,现在需要的仅仅是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实现现代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正是这样认识的。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在列宁看来,苏维埃俄国在社会制度上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现代化,如果再实现了“电气化”,就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电气化”——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问题,仅仅是现代化的—个方面。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在逐渐深化。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虞和平先生在《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从现代化理论的原本含义而言,它是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以下简称‘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理论”;许纪霖、陈达凯在《中国现代化史总论》中指出:“我们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大转变(“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理解为现代化”,“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可以说,现代化是一种以物质生产活动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从经济到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全方位的转变。这里也有“关键词”,那就是“工业化”,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是整个转变的前提、基础及核心,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一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引起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因为“物质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许,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虞和平在《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阶段的划分,反映出人们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具体认识。学界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各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特别是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如何划分,各有所见。1.关于“1840年至1911年”的划分《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提出:“如果从现代化的世界性和主体目标—一工业化和民主化来讲,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从世界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标准来讲,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1911年之前的准备阶段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启动阶段。从中国特有的现代化道路来讲,可分为1949年10月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1949年lo月至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1979年至2000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里提出了划分中国现代化历程阶段的两种不同的标准,但这两种标准在逻辑上并不存在对应性,其各自的含义也不很明确。《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分为“第一卷前提与准备”(自鸦片战争前至1911年);“第二卷启动与抉择”(1912-1949年);“第三卷改道与腾飞”(1949-2000年)。将中国现代化历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将上述划分阶段的不同标准综合运用的结果。关于第一个阶段,《中国现代化历程》认为,在清末70年中,中国进行了一些“现代化的尝试”,也“产生了一些现代性的社会因素”,但从总体上来说,只是为现代化的启动“准备了一些前提条件”。所谓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据此,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机器工业的出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从其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引进西方工业设备和技术,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即应视为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进程的开启。而且,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在引进西方的机器工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创办培养现代工业和科技人才的各种学校,传播现代科学知识,西方国家的某些社会政治状况乃至思想观念亦渐为国人所知。甲午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刺激了国人,国人警醒、反思,遂有改制变法的维新运动兴起。这表明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道路上要继续向前走。维新运动虽遭镇压而告失败,而数年之后的清末新政表明,制度的变革已不是仅凭统治者的意愿就可以阻止的;而辛亥革命正是对清王朝贵族统治集团拖延政治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