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9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算的结果与计算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何三个数相加,无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算的顺序不一样,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放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出提示性介绍。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得出了不同计算方法的两个相等的算式,又通过举例发现了两个数相加所蕴含的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例2教学加法结合律,仍是前面情景的延续,从解决“三天共行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加法结合律,编排与例1大致相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发现过程,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意义。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判断出在一组加法算式中是否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或加法结合律,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渗透加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意义。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数学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谈话引入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看来我们班爱运动的同学可真不少!骑车是一项有益于健康的活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3.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多媒体展示线段图)【设计意图:从解决熟悉的生活问题着手,让学生观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运算定律的现实意义。】(二)尝试探究,发现规律1.解决问题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并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0+56=56+402.探索规律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举出哪些?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几组等式。质疑:虽然咱们写的这些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他们蕴含着怎样的共同规律,你发现了吗?试着用简洁的话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汇报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问:我们这是在什么运算中交换谁的位置?什么不变?(在“加数”“和”的下面加上着重号)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谈话:刚刚我们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加法交换律,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试一试把它们写成一个这样的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好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同桌可以轻声交流)展示交流:学生上台写一写,其余学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对各种表示方法均给予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a+b=b+a这种展示方法)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这里的a和b都表示什么数呢?用字母表达和刚才的文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个更简单?4.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能根据新学的知识填一填吗?(指名并口答)600+300=()+()78+64=()+()()+35=65+()【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这道题有不同的解法。通过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的特征,再通过模仿写等式,明晰特征,丰富感知材料,从而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利于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二、教学加法结合律1.获取信息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问: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2.解决问题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帮他列式并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时要发现典型做法,指明板演,尽可能呈现教材上的两种做法。)88+104+9688+(104+96)=192+96=88+200=288(千米)=288(千米)谈话:老师发现做第2种的同学算得最快,我们来听一下他的秘诀。师:第2种方法也就是凑整,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结果都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我们从图上也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所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啊?板书:(88+104)+96=88+(104+96)【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用教材”,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得到需要的算式,锻炼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探索规律再观察下面的两组算式,○里用什么符号连接?155+(145+207)○(155+145)+207(69+172)+28○69+(172+28)师:观察上面的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变了”“相加的三个数没变”“和没变”)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小结剖析: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师:这样的描述太长太难记,相信你从刚刚学习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你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你的发现吗?学生上台展示:(a+b)+c=a+(b+c)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语言表达与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b、c表示哪些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定律的本质特征,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利于深化理解加法结合律。】三、典题精讲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300+600=600+()()+65=65+3578+()=43+()a+12=12+()四、学以致用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56+89118+274307+34838+456425+480123+2847五、总结收获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六、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a+b)+c=a+(b+c)学情分析加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之一。在前三年中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对加法的意义也有了感性的认识,本小节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仅理解加法的意义,而且还能用它解决问题,不仅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而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小节知识都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突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以保证加深学生对扩展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效果分析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突破口的新课标精神日益成为教师备课、上课时的着眼点。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结构化的问题情境中发现不同算法间的联系,让学生举出类似的等式,并对这些等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学会数学表达、发现数学模型,从而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有效把握认知起点,在探索中构建模型加法运算定律,它源于实践,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由于一部分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和思维能力较低,对"加法运算定律"掌握不够牢固,所以在做题过程中很容易犯下一些错误.因此,老师要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错误,演绎课堂大精彩。教材内容的分析(1)例1教学加法交换律。教材提供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化情境,并呈现了上、下午分别骑行40km和56km的信息,为后面学习过程中解释算式意义提供实依据。(2)基于情境图提出的加法运算问题。通过两个同学不同的列式,得到40+56和56+40两个加法算式,并从计算结果相等得到一个等式:40+56=56+40。(3)提出“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更多的“交换两个加数,和不变”的算式中发现规律,从而为归纳加法交换律作准备。(4)呈现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并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体现符号化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字母表示定律。(5)例2数字加法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一样,教材同样提供了一个生活化情境,并呈现一组李叔叔三天分别骑行了88km、104km和96km的信息,为后面解决三天共骑了多远这一问题提供现实背景。(6)通过对同一算式按不同运算顺序计算,但结果相等的现象的观察,得到等式(88+104)+96=88+(104+96)。并参照这一个等式中数据的特点,呈现另外一些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7)通过归纳,呈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并与加法交换律一样,提出“用符号表示”的要求,体现符号化思想,形成定律模型。(8)“做一做”的第1题是针对加法交换律的练习,第2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练习。评测练习一、典题精讲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300+600=600+()()+65=65+3578+()=43+()a+12=12+()2.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6+18=18+7656+72+28=56+(72+28)31+67+19=31+19+6724+42+76+58=(24+76)+(42+58)二、学以致用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56+89118+274307+34838+456425+480123+2847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竞赛。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因此在口算题目的处理中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李叔叔参加山地自行车比赛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3、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题目,在本节课中,我另外编排了一些调动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