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_第1页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_第2页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_第3页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_第4页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看、分析、概括、发觉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生疏,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看、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根据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推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终,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学问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分不同的概念,稳固了学问。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缘由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预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方练习题支配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稳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学问结构冲跨。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设计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以学生的进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来表达教学的严谨性。

整节课中我都没有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严密、枯燥、抽象的话语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玩学具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教学中的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为学生提供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讨论,感受什么是分数,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培育学生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应当“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本课设计做到均衡学生差异,组建合做学习小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思索和表现的机会,多些胜利的体验,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让学生在主动参加合作中完成任务,没有把学生当作所谓新教学方式的道具,实现学问在沟通中增殖,思维在沟通中碰撞,情感在沟通中融通。学生在合作沟通的过程当中较好的理解了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缺乏的是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忽视了时间的调控,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另外课堂生成了多个问题,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时间的拖延,应当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时间支配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调整。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3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的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洁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还会简洁的分数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理解上有肯定的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创新了教学方式,从而胜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学问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独特的过程。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学习新学问的步骤:①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②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从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入手,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为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就要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已有学问状况呈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学问时,自己主动去会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学生纷纷举手汇报了自己已知的关于分数的学问后,再让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动手操作,去体验、沟通与思索,“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从体验中建立“平均分〞,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

2、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富有独特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肯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受教学过程中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提供学生学习材料,设计开放的、有思索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索、合作沟通,敬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舞学生发表别出心裁的见解,强化富有独特的学习行为。例如,在课堂中我把预备的`材料: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绳子、六块小立方体和四根绘画笔交给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去体验,进行沟通与思索,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我从生活中细心选择了一些实物,作为查找分数的材料。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这些材料并猜测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数,然后动手操作查找分数。展示时重点展示平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很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还利用分绘画笔,在整体的具体数量不同的状况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会不一样。在归纳分数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在感知多个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不管把什么东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东西看做一个整体,那就是单位“1〞。表示分的份数不确定,从而创造了用“若干份〞这个词来表示不确定的份数,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数不确定,于是又创造出用“一份或几份〞来表示取的份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学生便能完好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水到渠成地创造出了概念,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时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4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学问,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学问支撑,因此这节课我重视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这节课是在学生熟识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肯定的难度。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当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数字游戏导入,激趣揭题

课开始前,先来做一个抽扑克牌猜数字的游戏,老师通过了解学生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终减去25〞得出的结果是50,很快猜出学生抽到的扑克牌是6。此时学生表现的很诧异,此时,老师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这么快吗?是数学王国的“方程〞帮了老师的忙。你想知道什么是方程吗?咱们就先从它〔出示天平〕学起。〞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方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课最终一环节的“游戏揭密〞不仅沟通了数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更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方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合作沟通,总结概括

通过天平的演示: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低视的动手能力,留意了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给学困生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平,至少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天平的观看得出很多式子。让学生合作沟通观看式子进行分类,得出等式的概念,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表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实际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让学生用数学的符号把要说的话〔两件事情等价〕表达出来,使学生经受用数学的简洁方式表达生活现象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更渗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觉学问,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肯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纳合作沟通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和解决向纵深进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来生活,体会方程

让抽象的方程定义融入一种生动的.思辨情境中,使学生在对“被墨迹掩盖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释中,形成对方程外部特征的深刻印象。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索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推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依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终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查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在“看〞“说〞和“写〞中体会方程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看一组式子推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推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设计了闯关竞赛摘智慧星的练习形式,展开练习。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进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殊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学问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转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表达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索,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问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学问的同时,情感看法,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进展。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常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展示了一架天平,从学生认识天平平衡的特性导入新课,在新事物面前,学生学习主动性特别高,课堂上同学们主动参加,仔细思索,提出疑问,顺利把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假如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推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亮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通过不断比较,总结特点,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和操作得到了许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终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知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3、数学要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相互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学问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辩中逐步明白了相关学问,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商量中深化了认识。

4、数学应联系生活,强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依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终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表达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加的很主动,也觉得很好玩。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查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常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6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洁的分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进而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很自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出一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让学生经受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加建构。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育良好的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看、操作、猜想、沟通、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学问的产生、形成与进展的过程,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上课开始我由《西游记》中大家感兴趣的人物孙悟空和八戒引出简洁的分数,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更高了。后面练习部分我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自己喜爱的分数,学生参加的热情更高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也是很欢乐的。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许多缺乏: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所以整节课我的节奏可能稍快一些、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不够充分总结的部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学上实现创新。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7

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是实行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把握的还可以。课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忆并沟通有关比的学问。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接下来,自学并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提示;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这些国旗的样子大小都一样?2、自学32页的主题图写出4面国旗长与宽的比。3、选取其中两个比看一看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4、将比值相等的比写成一个等式。在这个环节中,我随时巡察并听小组的意见,同学们时商量并沟通各自的认识。最终,学生汇报沟通,教师准时引导并引出比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一步商量你是怎样找的。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找来的方法:1、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2、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最简整数比相同的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正堂课效果不错。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各个环节注重了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留意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的分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举例中,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识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2、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一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得到分数后,创设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手中的事物进行平均分,从中得到分数。通过学生独立思索,动手实践,合作沟通,经受了猜想、试验、推理、证明等环节,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和富有独特的学习。对于数学学问的最终结论,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具体的试验中,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阅历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学问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学问,直接阅历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学问,并鼓舞学生独立思索,从已有的学问阅历入手,努力探究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的直接体验中。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些缺乏值得改良,自己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显得前松后紧。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替为代之。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讲究教学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9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学问是小数后续学问的基础,因此学好小数的意义,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才学习的,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注重抓住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亲密联系,如:通过学生对十进分数的认识来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小数的意义。以此作为学生认知的桥梁,我认为更易于学生对新学问的理解和把握。

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定位在四点上:

1、在生活情景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亲密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和他人合作,能较清晰地表达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小数的运用,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学习兴趣。

4、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是我在课前料想到达的教学效果。

在讲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胜利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测量橡皮的实际长度,然后去发觉误差。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进展了学生发觉问题、获取数学学问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节课上,91%的学生都在课上主动发言了,只有3人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过。

〔2〕教学中,我能抓住分数和小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比较,发觉了小数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但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擅长抓住新旧学问的连接点,能启发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去学习。能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索和适当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同时,还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测试后的结果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如:在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读以下小数吗?0.2、0.78、0.514〞。前测中,有14人会读,有14人会读1、2个,还有8人根本不会读。而讲课之后,在后测中37人都已会读。“你知道小数的组成吗?〞这个问题在前测中只有2人知道,17人不全知道,还有17人不知道。而学习完本课之后,全班有33人都知道了,只剩4人不全知道。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第三节“比和比的应用〞里的内容。《比的意义》属于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比〞的学问,将为学生学习百分比、比例等后续学问奠定基础,因此十分重要。现将我执教这节课的状况反思如下: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本节课教材中的情境图是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图片。因为考虑到“神五〞飞天距离如今时间较长,而“天宫一号〞发射胜利刚刚发生,孩子们都知道。于是我在课始播放了“天宫一号〞发射的视频,视屏播放后学生的心情高涨,自豪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这时候我趁机提出了一个问题“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都争着、抢着说,“自豪〞、“傲慢〞、“兴奋〞……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然后再导到“神五〞和杨利伟就十分自然,学生也乐于接受了。

2、在生活情境中辨析、理解学问。为了让学生明白“比〞与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我用课件展示了两足球队竞赛中,比分为2:0的情境,提问“这个比和我们今日学的比一样吗?〞学生通过思索和沟通发觉二者的区分,一个是比倍关系,一个是比差关系。随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2:0本身就告知了我们它和我们今日学习的比不一样,你们发觉了吗?〞。学生经过引导说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所以2:0和今日学的比不一样。〞这个环节通过辨析,更加深了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目的还不仅于此,接下来我又问道:“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那后项呢,比号呢?〞自然过渡到比较除法、比、分数三者间的关系上。由于是学生自己生发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学的主动,议的强烈,效果极好。

3、层层递进式练习,节节高升的稳固。新知学完后,我设计了三道课堂练习,第一道是最基本的比、除法、分数三者形式互换题目,全部的学生都能回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继续练习的欲望。第二道是一道辨析题,小明身高1米,爸爸173厘米,二人的身高比是1:173对吗?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简单发觉不对,并且通过思索说出二人正确的身高比。这道题主要目的是在辨析、商量的过程中认识到同类量的比单位要一致。第三题是一道实践题,三杯糖水,第一杯糖和水的比是1:20,第二杯糖和水的比是1:25,第三杯糖20克,水100克,哪一杯糖水最甜?我先让学生比较第一杯和第二杯,学生通过思索沟通理解了两个比的意义后很快得出第一杯甜的结论。第三杯糖水出示后,让学生分析第三杯糖水的比应当是多少,引导发觉第三杯糖水的配置比与第二杯相同,最终得出第一杯糖水最甜。三道题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三道题目形式多样,有填空,有商量,有实践,而且切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的所学学问的现实价值,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加热情。

4、立足生活实际,拓展提升认识。做完课后小结,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比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依旧立足生活,用蜂蜜奶茶的配置连比,让学生感受到比能同时表示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独特功能,让学生感受的数学学问的魅力,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学问的欲望。

这节课教学还有许多缺乏之处,例如时间把握不好,课始在创设情境这个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环节显得急促,尤其是在课堂练习环节,给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时间太少,影响了学生对学问的深入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整体把握课堂,研读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本节课正是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认识分数的意义,重点在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探究意义,把握规律,完善分数学问体系。这节课重点把握好以下两点:

1、在活动中探究,这是个开放的过程,表达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他们经受学习的过程,在操作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2、在参加中构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与核心之所在。分数的意义应当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学生有了操作活动,有了对具体分数的认识,更有了单位“1〞的概念,那么对于分数的意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只要说得有理,说得恰当,不必纠缠于标准的定义。

缺乏之处:

1、关于单位“1〞的'建立过于生硬,没能照看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引得过多,问得太碎,学生毕竟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肯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学问基础,应当发挥他们独立思索的能力和主动参加的意识,对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以及“一个整体〞这些概念学生都已知道,教师只要点到即可,不必过多解释,而且要始终结合操作活动顺其自然地引出来,这也是教学艺术的表达。

2、对于分数意义的揭示也比较牵强附会,我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操作手中学具,表示出一些分数,然后展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在此基础上揭示单位“1〞的概念。之后,却抛开这些具体事物表示的分数,另外写几个分数,让学生在没有具体形象依托的状况说个别分数的意义,这样就直接拔高到了一个抽象的层次,紧接着分别抽象分子、分母的意义,最终完成整个分数意义的构建,这样做看似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条理清楚,规律严密,但是却违反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建构主义〞理念,概念的建立应当是在学生已有学问阅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因此,我的这套做法还是停留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步步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学生的回答即是教师想要的结果,机械而死板,毫无生气,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创新空间。

3、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特殊是教师不能重复学生的发言,这是数学课堂之大忌,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要求明确严谨,假如语言太繁琐,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

今日听了xx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学问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索。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从听这课我发觉闫老师重视从学生已有学问阅历出发,抓住新学问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堂中闫老师的“活动系统〞,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

〔1〕组织学生4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构筑互学的关系而不是互教的关系

〔3〕组织挑战性的学习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识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索、观看、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预备。

课堂教学基于教师应答学生学习的'关系闫老师特殊留意:贯穿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活动,放低声音的调门,精选课堂话语,基于即兴式应对来追求创造性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稳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看比较、分析商量、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留意让学生经受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看、思索、商量、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把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把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育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把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把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预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出示: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

师:依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方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师选择: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师:请同学口头列式。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板书:2321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123

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讨论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的意义

⑴指⑶师:2321,是谁和谁比?

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

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

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

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洁说明]

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问:

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

1002=50〔千米〕〔板书〕

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

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

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

①思索、商量:什么状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②指导学生看书

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

指23比21;21比23;100比2,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

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

师:如何求比值?

[反馈练习]

①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8︰11=811=8/111/4︰1/3=1/41/3=3/41.2︰0.3=1.20.3=4

②抢答。教师出条件,学生抢答比值。

比的前项是100,后项是2,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1,后项是23,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4,后项是3,比值是〔〕

③做一做

a、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

b、某种型号的文具盒,每1箱装12只,共计人民币72元,写出这箱文具盒的元数与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①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②足球竞赛中的0︰0,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比?

3、继续自学两个做一做中间的内容

⑴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又明白了什么?

⑵想一想,辨一辨:

既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又可以看作一个比,还可以看作比值。

⑶继续汇报,完成表格

⑷反馈练习

变一变,填一填

319=〔〕︰〔)21︰100=〔〕/〔〕4/23=〔〕︰(〕

1/8=1︰〔〕=〔〕8A︰B=〔〕〔〕=〔)/(〕

〔〕︰〔)=〔〕7=5/(〕

⑸找一找,比、除法、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区分,完成表格〕

一种数一种相除的关系一种运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学问?

四、综合练习

1、商量: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什么?

2、看谁会动脑筋?

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再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他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看谁会动脑筋,能依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查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学问,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学问支撑,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