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指导学生阅读简洁的谈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谈论文清楚、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争论。
2.课文学问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详细的现象分析中体会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根底学问的同时,重视动手力量的培育,以适应当前社会进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谈论文的根本特点,能精确理解观点。
2.对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精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索在生活中如何培育“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纳小组探究、争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争论的热忱,在剧烈的争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争论理解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熟悉。
2.在争论过程中教师帮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乐观思索。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许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经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根底训练的优点是注意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教学,缺点是无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经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避开“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详细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争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试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讨论中特别重视试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试验与理论严密相互作用的根底上进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根底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试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试验证明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试验的结果,反之,假如一个理论与试验观看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争论:
(1)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其次,探究应当有想象力、有规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当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精确地把握文章根本观点的力量。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争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依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假如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展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索写作的挨次安排。
学生分组争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挨次进展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谈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当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比,会发觉,在文章中也恰恰是答复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学问。但传统的中国训练不重视真正的“格”,是由于传统训练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学问,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训练“偏向于理论而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2)为什么应当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缘由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训练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打算的;其次,这是科学进展的历史和试验过程证明白的;第三,这是应付今日的世界环境必不行少的。
(3)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规划、乐观的、主动的探究,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究”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拟,使学生理解谈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规律关系。
4.说一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楚。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缘由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熟悉,接着从试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阅历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终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楚。
5.学生争论,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毕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究、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看和思索,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试验的方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终,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学问与力量]: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学问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意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乐观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预备]: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办法的讨论工作时,就经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进展,关怀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讨论的青年
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殊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受,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
光在讨论学术而且在应付今日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缘由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熟悉。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终真诚地提出盼望,发出号召。
2.PPT出示以下思索题,争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究物体而得致学问。
(2)传统的中国训练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由于传统训练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学问,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当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由于科学进展的历史告知我们,新的学问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讨论学术中不行缺少,而且在应付今日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行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受。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为了说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白,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试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定结果。“我”的亲身经受,雄辩地证明白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试验,在面临着需要办法的讨论工作时,就经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知人们“格物”即试验精神在科学讨论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供应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楚,例证确凿,极雄辩地说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学问,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乐观培育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绽开争论,重点争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开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层次清楚
二、详细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叙议结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
教学重点:
(l)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理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讨论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试验精神的缘由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预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教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拟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超群的计算力量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交口赞扬。可是,她做试验的力量特别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试验,这又使她的教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缘由是什么呢?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
3.了解
4.检查预习:
(1)注音:丁肇()中不知所措()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学问。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恳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详细阅历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方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方特别顺当,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答复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刚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缘由了吗?
(明确)例:刚刚那个女大学生由于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力量,所以她的动手力量比拟差.。
我觉得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训练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学问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情愿动手,才造成了刚刚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
(1)师:这两个同学答复得特别好,实际上,造成了刚刚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缘由就是由于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毕竟是上面意思?
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学问”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学问的一种精神。
(2)师:传统的中国训练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训练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训练不重视真正的“格”,是由于传统训练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学问,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训练偏向于理论而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3)师:说我们每个人应当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当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扫瞄课文,筛选信息,合作争论,形成全都观点)
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当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道理(1)这是由传统中国训练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打算了的。
道理(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试验的过程证明白的。
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日的世界环境所不行少的。
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育学生的试验精神,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觉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日素养训练中要求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和实践力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推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明确:推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规划的,乐观主动的探究,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究”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缘由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熟悉,接着从试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阅历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终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非常清楚。
(6)归纳本文构造
争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局部来列提纲。
第一局部(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其次局部(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训练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其次层(6~10段):分析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局部: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育试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盼望。
(三).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1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争论、明确)A.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根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缘由。
B.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试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试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试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看,而是乐观的,有规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讨论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的亲身经受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忙。
C.比照论证。
中国传统训练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学问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学问只能通过实地试验得到形成鲜亮的比照;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试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展比照,突出学问的获得只能通过试验。
(四)小结:
本文思路清楚,说理充分,极雄辩地说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学问,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育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究、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终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完毕我们今日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奇怪心,并且永久对自己布满信念,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五)作业:
你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受写出一个例子。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详细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详细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盼望,发出号召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谈论文。
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训练的深刻熟悉,从传统训练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受,分析试验精神对科学讨论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疑心求真、靠实践发觉事实的真相。
本文思路敏捷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敏捷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许多的启发。
教学目标:
1、积存“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积存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谈论文严密的内在规律;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试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布置预习:
(1)给以下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没彷徨
(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以下词语的意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日,“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沟通预习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学问。
诚意:使自己的心愿、思想恳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转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谐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详细阅历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方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试验精神全都。
(3)(但是由于由于)传统中国训练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大事),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由于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由于儒家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我重视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知我们只能不能)重申学问只能通过实地试验得到。
(8)(不是而是比方)试验的过程是乐观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试验需要有细致详细的规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由于)用“根本学问的突破不常有,历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觉”的现象印证观点。
(11)(由于)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这方面有……的阅历为证)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觉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忙(大事)。
(13)(不但……而且就是说无论……还是……都这意义盼望应当)强调我们需要培育试验的精神,提醒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盼望。
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明确: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学问,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试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究;其次,探究应有想象力,有规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的熟悉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试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围着“试验”绽开,论述了“试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绽开试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当有试验精神”。
还记得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晰了,中国学生应当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当有试验的精神。
中国学生究竟有没有这种精神?
没有!由于,这种精神被埋没了。
首先是由于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学问,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训练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1)自然段提出论题,(13)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盼望。
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楚可见:
第一局部(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其次局部(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训练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局部(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试验精神。
第四局部(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育试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4、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参考例如:
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试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连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个人的经受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传统训练的弊端,论证明验精神的重要性。最终,得出结论“盼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熟悉和思索,使得试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局部”。而后,提醒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根底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盼望。
五、板书设计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5)(13)
(1)(6)-(12)
思路明晰敏捷有序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2、你在探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好玩的经受?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明晰论证方法,探究客观事物的好玩经受的共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严密的规律令人叹服。为了论证他的观点,在文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共享你的思索。
二、作业1的沟通(可实行抽查的方式)
讲评一列,大约6-7位同学,尽可能涵盖全面,指导大家倾听的同时,参照教师的讲评,批改、订正、补充自己的答案。
例如一:
第2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例如二:
第3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训练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缘由,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学问,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例如三:
第4段.举例论证。
时间:有一天;
人物:王阳明;
地点:在院子里;
起因:《大学》上的启发;
经过:格竹;
结果:失败。
引用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依据《大学》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头痛以致失败的例子,证明白中国传统训练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例如四:
第8段。举例论证。
举讨论竹子,论证明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看,而是乐观地动手栽种,讨论生长过程,进展科学的观看。
例如五:
第12段。举例论证。
时间: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点:美国大学;
大事:发觉埋头读书对讨论没有任何的帮忙,对实际的需要也无任何的帮忙。
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下,中国的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例如六:
正反比照论证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比照(但是)
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亮而更利于人们承受。
其实,讲道理可以正反比照,举事例固然也可以正反比照。
三、沟通作业(2)
你在探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好玩的经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例如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顺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溶化后是水。
例如二:我怀着奇怪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根据图纸提示当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评分标准:
1、知道了什么学问?2分
2、我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经过、结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楚?2分
给出标准,请同学评价。
四、拓展延长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比方,我们常说“经受才能懂得,经受本身就是财宝”的话,说起来简洁,做起来却很难。然而,只有做了,我们才能收获更多,更丰富。
五、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楚,说理充分,极雄辩地说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经懂得,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导,勇于实践、大胆探究,做一个知行合一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谈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受的20世纪的试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依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进展了哈佛一康奈尔试验,其试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试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试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的确小到不行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其次个故事是发觉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根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疑心态度,但他想进展试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全部国家大型试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试验室开展了试验,发觉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久对自己布满信念,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觉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子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觉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预备。
第四个故事是查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行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讨论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觉号将试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奇怪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22年11月4日)
七、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摆事实(举例论证)讲道理(引用论证)
比照
事实论据(正面反面)道理论据(正面反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
教学目标:了解和把握相关论文学问,把握论点、论据、论证及脉络。(重点)
体会阅读谈论文的要点和技巧。(难点)
领悟动手操作的试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难点)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备课: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可略)
2、根底学问: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学问。
诚意:使自己的心愿思想恳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转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谐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详细阅历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方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3、课文内容:
第一局部(1):交代话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其次局部(2--12):分析论题。以中国学生生存的问题和经受为例,
进一步揭露传统训练弊端,再次点明重视试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局部(13):得出结论。总结全文,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盼望。
板书: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5)(13)
(6)-(12)
引论--------------本论--------------结论
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重视试验)(不是儒家侧重的像自己的内心去探究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学试验来提醒事物的本质。)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试验精神全都。
(3)(但是由于由于)传统中国训练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大事),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由于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由于儒家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我重视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知我们只能不能)重申学问只能通过实地试验得到。
(8)(不是而是比方)试验的过程是乐观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试验需要有细致详细的规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三人合租租房合同范本模板2篇
- 房屋代管合同(2024版)5篇
- 二零二四年度机器设备购买全款合同协议2篇
- 2024卫生间防水劳务分包合同
- 2024年信息安全防护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旅游景点开发与经营合作合同2篇
- 基于机器学习的金融风险控制软件开发合同(2024版)3篇
- 自我反思与职业目标调整计划
- 2024年人工智能研发与推广合同
- 消防演习的评估与反馈培训
- 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内容三篇
- 体育用品店行业市场分析研究报告-第3篇
- 中国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概况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解读
- 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2份
- 银行后备人才竞聘演讲稿
- 左宗棠课件完整版
- 被拒绝的勇气
- 铺排、软体排铺设专项施工方案(新)
- 西亚航运地理
- 建设有限公司双优化管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