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_第1页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_第2页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_第3页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_第4页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一个人内在的空虚与茫然,主要原因是忘记与自己的灵魂互动,使生命碎裂而无法整合。——傅佩荣学哲学、读经典、悟人生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哲学与人生配合起来,用很扼要地方式把人生做一个总结式的说明,然后对于自己未来才会有一些的参考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经济学,你学会了哲学人生就会变得很有效率,不会花时间在那些细微末节的烦恼上,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样的人生比较清爽,也是比较让人家羡慕的。入门须正,境界须高。开卷有益,做一个专通雅的人。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因为30岁以前你要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从40岁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已经对人间冷暖、人性善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应该用道家的智慧将人生看成一个整体,要逍遥一些。50岁左右则要读《易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

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主题二、“道”的深刻含义

第四讲:“道”是什么?

第五讲:“道”与“德”的配合

第六讲:从“道”来看万物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第七讲:圣人的定位

第八讲:圣人的表现

第九讲:圣人的榜样

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

第十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第十一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第十二讲: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之道1、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那种无法描述,却可推动世界万物运转的混沌力量。2、道是“常”,是万物变化多端背后的“不变”。是规律,是所有的存在都必须依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道是“无”,人的肉眼虽无法企及,但却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灵魂。4、道是“一”,世间的一切存在的本质,始终如一,区别只在现象。万变幻象之本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为无不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顺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无不为”。虽然无为,可万物皆依赖她,故而万物之为皆为道之为。一切道的表象,皆因道之力量而存在!道之处下守拙,不彰显。但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婵然而善谋。无为的三个要义

1、无为而不敢为老子的无为并未不作为之意,更非一种无政府主义,而是要去掉人为的自作聪明,去掉各种不良欲望,是无“自己的为”,是依据规律去作为。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2、无为而无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大仁”、“大爱”,而非“私仁与偏仁”、“私爱与偏爱”。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真诚关爱,透过一种符合自然之道的无为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领导者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管向”与“管事”的关系,“管总”与“管分”的关系、“管帅”以及“管兵”的关系。3、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是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服从于客观大道,因此又是功夫、境界。“是以为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无为”更是老子的一种谋略,其目的则在达成最低代价的有为。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无为”更是老子的一种谋略,其目的则在达成最低代价的有为。负阴抱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方面。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不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而这种动荡调节的过程,也即是“反者道之动”。

第一讲:面对天下大乱?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

古代的“道”就是路,代表途径,任何东西的存在跟发展都有它的途径,如花道、茶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混代表还没有区分),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说它是道。(万物来源于道,也回归于到,所有一切是平衡和谐的)?

黑格尔:肯定就是否定。——当肯定了某一个东西的特性,就否定了是其它情况的可能。?

现代心理学家描述现代人的困难:来自于离开母体子宫之后,他一生就在寻找重新回到母体合二为一,后面寻找的母体不是最初的母亲,而是找到一个归宿让他安定下来,感觉到在这里一切都很好,不再有任何需要、不再有任何欲望、不再有任何欠缺。?

西方哲学“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自因的东西是永恒的。?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自己如此)。——人的生存要取法于地理上的条件,地面上生长什么植物,有什么生态都要靠四时在决定,还有更高于天的一个层次在安排天的各种运行,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现象。?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展现)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受动力)阳(主动力)二气交流形成阴阳和(阴和阳结合的和谐状态)三气,阴阳和三种气就可以直接展示万物,万物它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

道:1.整体:跟空间有关;2.永恒:跟时间有关。人的生命就是在时空里面架构开来。?

如果用整体的眼光看个别事物,个别事物都变成不可或缺的,它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它也值得珍惜。?

永恒:打破时间的限制,不要只看昨天、今天、明天,因为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在时间里面变化是非常危险(变化代表危险,因为不可预测),如果学会从永恒看的,变化就不是问题珍惜每一个刹那每一个片刻。

第五讲:道与德的配合?

万物得之于道者称之为“德”,万物的本性或秉性称之为“德”.?

道具有两种性格:超越性和内存性(内在性)。?

人需要面临三个危机和挑战:1.痛苦;2.罪恶;3.死亡。?

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

一个人在一生的生命过程中难免都会有一次或至少一次绝对依赖的感受(感觉到生命完全没有基础,生命是一个落空)。?

绝对依赖的感受:我的生命是相对的,我需要一个绝对着作为我的依赖,使我这个相对的生命,不至于迷失。?

内在性强调道无所不在,老子用德来作为道的化身,来加持每一样东西。?

儒家强调的是德行的修养。?

如果你想表达某种意念的话就会带来压力。?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傅佩荣每天看书12小时。?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因为理解而自由。?

《道德经》中的自然:自然如此的状态。?

任何事情都有正确的方法。?

不说话有时是最高的沟通艺术。?

道家讲究真和美,儒家讲究善。

第六讲:从”道”

来看万物?

从整体、永恒的角度看每一样东西在整体里面都有它特定的价值。?

西方:自然界不跳跃。——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一个环节都会构成某种效果。?

从永恒来看变化就是一个过程。?

从整体的角度说一往平等,所有的事情都是平等的,进而欣赏每个事物的价值。?

佛教强调不再轮回:进入一种清凉(冷静)的圆满的境界。?

叔本华:1.信仰宗教;2.产生一种审美的直观(就是你不再有任何意志,不带有任何目的的欣赏万物的美)。?

我看神的眼光就是我看神的眼光,神是我生命的基础。?

只要存在都值得欣赏。?

培养智慧,看透这一切变化的规则,就可以顺它而行,达到顺其自然。?

人到中年需要了解老庄的思想。?

接纳自己的现状,并进行调整而让自己的生活。?

学会自我调侃,让自己的生活有些趣味。?

回到生命本来的状态、最原始的状态,它是一个圆满的状态。?

人间的困扰常常是得失的问题。?

印度教:你每一次为自己的考虑所做的事就好像多了一层外衣,使你跟梵(真正的自我)隔阂得更远。?

道家的关键是在于你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

布雷克:一朵花里面看到一个天堂,一粒沙里面看到一个世界。?

苏东坡:凡物皆有可观,荀有可观,必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任何东西都值得欣赏,只要值得欣赏的都会给你带来快乐,不必一定要找那些怪奇瑰丽。?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窗户),见天道(天体运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走出去越远,你所了解的越少)。——可以不外出,在家里透过一片木头(小宇宙)的研究来了解整个宇宙。?

英国:如果你不曾离开英国,你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国。?

你自己怎么看待别人,你到任何地方去,你都不会改变这种心态,你的遭遇就会一样的。

第七讲:圣人的定位?

圣(聖)人:古人说聖是聪明到极点,聖人是悟道的统治者。?

柏拉图的原则:1.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处境里面;2.要抽象;称身体为灵魂的监狱。?

柏拉图人类真正的幸福:摆脱身体欲望的各种限制,让你得到真正的快乐。从身到心到灵。?

道家是一个自己反思的心得。?

老子的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的难以理解。?

老子形容古代有道者如何修炼:小心谨慎啊,有如冬天涉水过河、提高警觉啊,有如害怕邻国攻击(这两点说明在世间不要沉迷);拘谨严肃啊,有如在外面做客;自在随意啊,有如冰雪消融;淳厚实在啊,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混同一切啊,有如混浊的河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有能够一直去旧存新。?

一旦界定就失去了可能性.?

(老子的第二十章)老子形容古代有道者如何修炼:(绝学无忧)去除知识就没有了烦恼,奉承与斥责相差有多少,美丽与丑陋差别又有多少,众人所惧怕的,我也不能不害怕,遥远啊,差距好像是没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有如参加丰盛宴席,有如春天登高远眺,唯独我淡薄啊,好像无动于衷,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孤孤单单,好像无处可去,众人都绰绰有余,唯独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混混沌沌啊,世人都炫耀光彩,唯独我暗暗昧昧,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昏昏沉沉,辽阔啊,好像无边大海;飘荡啊,好像无所栖息,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顽固有闭塞,我所要的就是我别人都不同,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体,根本就在这里。?

老子的第三章: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消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主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并且使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圣人——统治者)?

老子的第五章:天地不仁(没有偏爱),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统治者)?

刍狗:代表任何东西都有它发达和衰老的时候

第八讲:圣人的表现?

老子的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治天下——用正规方法治国,用出奇谋略作战,用无所事事才可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是根据以下的事实:天下的禁忌(与迷信有关)多了,人民就愈贫穷;民间的利器(刀枪)多了,国家就愈混乱;人们的技巧多了,怪事就会增加;法令定得愈细,盗贼反而变多;?

(圣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行发展;我爱好清净,而人民自己端正;我无所事事而人民自然富足;我没有欲望,而人民自己变得真朴;?

亚里斯多德:生气谁都会,但是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生气到什么时候,这是很难的事情——情绪智商?

老子的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神奇的德)。——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做成一件事不要仗恃己力,能够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

孩子越小,我们希望越大,孩子越大,我们希望越小,孩子独立了,我们毫无希望了。?

以服务代替领导。?

期许也有压力。?

无为:无心(刻意的目的性)而为?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老子的第三十章:用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打仗这种事总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成目的,而不靠兵力而逞强,达成目的而不自负;达成目的而不自夸;达成目的而不骄傲;达成目的而不得已,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失。?

老子的第三十一章: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所以人民厌恶它,所以悟道的人不接纳它,君子平时重视左方,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武力不是君子的工具,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的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吉庆的事是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副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作战要以丧礼来处置,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看待,战胜要以丧礼来处置。?

老子的第八十一章: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了解的人不卖弄广博,卖弄广博的人不了解

第九讲:圣人的榜样?

圣人的榜样的三点来看:1.为道日损(损:把你一生所得到的观念要设法减省去掉);?

老子:去甚(极端)、去奢(奢侈)、去泰(过度)?

老子的第二十二章(谈不争):弯曲才可保全,委屈才可伸展,低洼将可充满,敝旧将可更新,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圣人持守的道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未对,所以真相彰显,你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领导,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没有人能与他争。?

成功:1、目标明确;2、全力以赴;3、自得其乐;4、提升心灵。?

老子的第七十一章: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

了解自己的缺点,就不会被自己的缺点所限制。?

老子的第七十九章:重大的仇和经过调节,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么能算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一样计较。第十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老子的第四十五章:最大的圆满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大的作用好像很空虚,但它的作用好像不会穷尽,最大的正直好像是枉曲(受委屈),最大的灵巧好像是笨拙,最大的辩才好像是木讷,疾走可以克制寒冷,安静可以化解炎热,平淡无为(清净)是天下正道。?

老子的第六十七章:天下人都认为我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都不像,正因为它太大,所以什么都不像,如果它像什么东西,早就变得很渺小了,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及保存着:第一,慈爱;第二,俭约;第三,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

西方:陆地很大,海洋比陆地大,天空比海洋大,人的心比天空大。?

慈爱:古代慈形容母亲的恩爱,代表完全的包容。?

老子的第二十七章: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不必使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栓锁别人也开不了,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别人也不能解,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这叫做保持启明状态,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镜,不尊敬老师,不珍惜借镜,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

生命是不能替代的。?

老子的第四十九章:圣人总是没有意念,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作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立身于天下,谨慎收敛,使天下人的意念归于浑然一体,百姓都努力在听在看,圣人把他们都当作纯真的孩童。?

老子的第六十七章:因为慈爱所以需要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因为不敢居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现在如果舍弃慈爱而求其勇敢舍弃俭约而力求推扩,舍弃退让而争取领先,结果只有死亡了。

第十一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人对自然界可以采取的四种态度:1.竞争;2.利用;3.保护;4.欣赏。?

众生皆有佛性。?

人的快乐有两种:1.得到你所要的,2.享受你所有的。?

老子的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民侍奉上天,没有比省约更好的办法了。正因为省约可说是早有准备,早有准备也就是不断累积禀赋,你不断累积禀赋就没有不能克服的事,没有不能克服的事就无法知道他的极限,他才可以统治国家,掌握了统治国家的根本,才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深植于稳固根底长生久存的原则。?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的十九章:去除聪明与巧智,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去除仁德与义行,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去除机巧与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所以让人民有所归依,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孔子谈俭:第一,就是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2.东西用到坏而止。第十二讲: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对战争的看法:三十、三十一、四十六、五十七、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章。?

老子的第六十八章:善于担任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克敌制胜的人不直接交战,善于用人的人对人的态度谦下。?

老子的第六十九章:指挥军队的人说过,我不敢采取攻势而要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陈列而没有阵势,奋举而没有臂膀,对抗而没有敌人,持握而没有兵器,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轻敌将会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对抗而兵力相当时,慈悲的一方可以先获胜。?

老子的第八十章(对理想国的规划):国土要少,领土要小,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饮食香甜,服饰美好,居处安适,习俗欢乐,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互相往来。?

生命的修行:1.静(安静);2.庆(欢庆);3.全(生命的完整)。?

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以服务代替领导)?

学习老子的目的: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究竟真实的智慧_傅佩荣

老子的学说似乎深不可测,他的境界也高不可攀,那么他到底有什么样的思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须暂时抛开老子身分的争议,专就《老子》一书来研究了。以下皆以老子为《老子》一书的作者,藉此说明他的思想。

老子年龄大约早孔子三十岁,时当春秋时代末期,那是个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的年代。如果担心这样的时代有何危机,则答案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有两种:一是价值上的,一是存在上的。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是说:人们无法分辨善恶是非,也因为善恶并无适当报应而不知为何应该行善避恶。孔子所担心的是这种危机,所以想全力倡导「仁」的观念,希望人们由真诚而引发自我要求的力量,主动去行善避恶并且因而感受快乐以及人生的意义所在。

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是说:人们发现人生注定要死,死后万事皆空,那么与其活着受苦,不如早些死去。这显然是个根本的危机。老子所担心的是这种虚无主义,所以他要描述:万物由道而来,最后也回归于道,所以只要觉悟「道」是什么,人生可以立即得到安顿,解脱一切痛苦与烦恼。简单说来,「道」是究竟真实。老子所开展的学派也就称为「道家」。

我们与万物一样,常在变化之中,所以都是相对而有限的真实。即使有人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他最后依然必须放下一切,两手空空地离开。因此,人生首务在于觉悟「道」为究竟真实。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老子的策略是:先找出天下混乱的原因,再设法对症下药。天下为何混乱?因为人有理智,既可以认知也可以选择,如果认知局限于「区分」,就难免由「物以稀为贵」的观点,选择巧取豪夺,与别人从事各种竞争、斗争,以致于战争。

如果发现「区分」有所不当,并且从个人经验与历史故事得到教训之后,就可以设法把认知能力提升到「避难」的层次,选择避开灾难。老子说:「轻诺必寡信。」他又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的目标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长生久视」,可以安其天年。

这种收敛隐忍的态度是出于勉强修练的吗?当然不是,所以老子还要进一步,把人的认知能力提升到「启明」的阶段。「启明」即是觉悟,觉悟只有一种,就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一切。用后来的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皆来自于道,没有贵贱之分;人的生命也来自于道,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

孔子推崇老子「乘风云而上天」,因为老子超越了人间的相对价值观,达到究竟真实的领域,把一切问题从根本上化解了。庄子推崇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博大,是因为他展现了无所不容的心胸,有如道之于万物;真人,是因为他与道结合为一,成为道的化身,从此没有陷于幻灭的可能性。

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Heidegger,1889-1976)在晚年时酷爱老子思想,认为老子的「道」有如西洋哲学家所向往的「存在本身」,但偏偏西方人忘记了它而只知追逐现象界的一切。海德格曾与中国学者萧师毅教授合作,计划再将《老子》译为德文,但只译了八章而合作破裂,殊为可惜。我们不妨省思:当许多中国学者推崇西洋哲学家(海德格本人也在其中)时,为何西方一直有些高明之士在欣羡道家的思想?理由很简单,因为老子所针对要化解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是人类心灵所面对的共同危机。

道家要我们从减法开始,从「损之又损」世间一切相对的东西,让自己的心思回到原始的单纯,有如婴儿与朴木,不争亦无所争,结果在与道结合时,反而得到了保全并且未曾失去任何东西。看似平静的人生,其实充满了动力,可以随着「道」去历经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没有老子的启发,庄子又何从展现逍遥无待之乐?笔记:

第二主题:道的深刻含义

视频:傅佩荣向老子问道04【道是什么】

道:路方法途径存在规律发展(时间里面有路可走)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翻译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黑格尔:肯定就是否定说它是什么就不可能事其他没有肯定之前就是混沌无限的可能性

混:混沌原始的尚未分开

现代心理学:回到母体合二为一【灵修】

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永恒的道绝对究竟真实

他因

独立而不改:永远长存

周行而不殆:普遍性

天下:天地万物≠天地:自然界

西方哲学科学(宇宙大爆炸)追问---回到道只有人才能离开道原因因为人的认知

我们所讨论的道并不是道本身道可道非常道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存在与时间》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与时间时间:只有人类才有时间意识

存在:原因导致结果相对的

万物都在改变万物(万物都在改变)≠道(独立而不改,)

万物≠存在

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我的生命有什么特色选择自己的独一无二要做你自己你了解你自己想要什么吗人的生命特质个别的存在具有启发性

静动结合老子是两面的-哲学孔子也是两面的

【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尼采将基督教称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使水滴不干的方法是放回大海让生命回到道里面

万物复原论:印度教佛教回到本体

基督教上帝天堂地狱

尼采:万物循环出现世间一切都是循环的轨道封闭的宇宙重复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地理条件周边环境天:生态道:自因永远存在(他因永远变化)

自然:不是指自然界道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自己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展现,一:整体,二:阴和阳(受动力和主动力),三:结合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比例

万物都是阴和阳的结合体每种东西都有阴和阳的部分

老子接着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万物德:媒介中介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超越界不能直接接触此处说:中间物word,jusus中世纪哲学基督教

整体眼光看得失空间上时间上-庄子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从道上来看一切从永恒上来看打破相对性没有开始和结束

每一刻都是和永恒联系起来的珍惜每一个片刻每一个刹那

——————————————————————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07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第七讲:圣人的定位】

圣人,我,吾,有道者(为道者)聖人:耳朵从耳生成听见耳聪聪明到极点

柏拉图哲学家--当领导者训练:数学音乐。。。

道:君王悟道政治领袖学哲学

天子(天),道-万物(圣人)

禅宗曾经一个修行很深的和尚,请教一位大师:“我虽致力求道,但心总有不安,请大师为我安心。”大师答:“你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和尚说:“我找不到我那颗不安的心。”大师答:“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于是和尚大悟。这是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传法二祖慧可的故事。

玄而又玄(道)不可知之(道)不可测量(宗教)不可思议(佛)遮蔽的神(基督教)

道家动态发展不断进步积极意义

庄子:真人神人至人天人

物极必反(易经)易经--影响道家儒家

绝学无忧了解越多欲望就越大

TheblueMonday休闲-工作道家不提倡的休闲安排满档

修炼过程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天地:圣人

德国::没有陆军-法,没有海军-英,就靠思考了严谨

法国:浪漫诗文学比喻象征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重视经验零碎的非抽象的休谟

美国:新黑格尔-心理学家兼哲学家-正义论(伦理学政治哲学)

【尼采说过,上帝独独只把天使的语言留给了法国人。法语柔情似水,爱语呢哝;恋它的浪漫情愫,朦胧慵懒。永远都是悠悠慢慢,缠缠绵绵,扯着时光的衣裙,点上丝丝意蕴。听着,唱着,在似梦似幻中舞乱了脚步身影~~~】

【因为具有日耳曼血统的人非常善于思考,他们是思想者的民族。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都有谁?

1康德ImmanuelKant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马克思

3尼采FriedrichW.Nietzsche

4黑格尔LvilhelmFriedrichHegel

5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6莱布尼茨

7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存在主义哲学技术哲学的创始人

8雅斯培尔斯=卡尔-雅斯贝斯=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KarlJaspers!!!!!!教育问题存在主义哲学

9维特根施坦!!!分析哲学

10哈贝马斯=哈贝玛斯Habermas!!!!!法兰克福学派

11阿多尔诺=阿多诺TheodorW.Adorno!!!!!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音乐理论家、社会学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

12谢林!!!!!精神哲学

13胡塞尔!!!!!!创立现象学

14狄尔泰WilhelmDilthey!!!诠释学

15费希特JohannG.Fichte!!!!!行动

16卡西尔=恩斯特·卡西尔=卡西勤符号形式哲学名著《人论》!!!!

17伽达默尔!!!!节日

18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

19华特.班雅明=本杰明=本雅明=沃尔特·本杰明WalterBenjamin!!!文化/艺术作品

20费尔巴哈!!!

21鲍姆嘉=亚历山大·鲍姆嘉滕=鲍姆加登=鲍姆伽通!!哲学家、教育家美学之父

22斯宾格勒=斯本格勒=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哲学家、史学家

23莱辛=勒辛!!提出教育上亦有和谐原则

24约瑟夫.狄兹根=约瑟·狄慈根!!《论逻辑书简》

25威尔什=沃夫冈·韦尔施!"审美人"

26霍克海默尔=霍克海默M.MaxHorkheimer!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之一

27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Sloterdijk在德国公众的眼中,是目前仅次于哈贝马斯的德国哲学家

28西美尔=息默尔=齐美尔Simmel!!

29施普兰格=斯普兰格=!!!将社会的价值总结为六大类

30马克斯-舍勒!!!

31文德尔班!!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