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它是作为路_第1页
丝绸之路它是作为路_第2页
丝绸之路它是作为路_第3页
丝绸之路它是作为路_第4页
丝绸之路它是作为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宗教需要传播,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成为它的信徒,宗教在传播过程中,本土的宗教在本民族、本地区传播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来到一个异域的文明、异域的文化中传播时,就会遭遇文化的相遇、遭遇到冲突,当然也有交融,比如说在公元初期,基督教在希腊和罗马地区的传播,又比如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第三次在中国的传播等等,都同样遭遇到了一些冲突、交融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在现在的世界上如果要大致概括有四大文化圈,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欧美文化,以西欧和北美为主,第二是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这个地方常年战火不断,第三是远东儒家文化圈,这主要是受华夏文明影响,以中国为主,还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另外在东欧有一个东正教的文化圈,主要是在斯拉夫民族里,像是前南斯拉夫、前苏联地区等等。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全球宗教文化热的大背景下,我们来探讨宗教问题,显得非常有意义,也显得非常紧迫。在我们原来的表述里,认为宗教是鸦片、是麻醉片、是唯心主义的。我今年也已经四十多岁了,小时候我们读书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我们对宗教有了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认识,现在在青年人中也有一股宗教热,宗教也在校园和社区里渗透,我说的这个'渗透”是中性的,既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就像雨水要渗透到什么地方一样。另外现在宗教也是与人权紧密相关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国际社会讲到宗教和人权,比如说达赖喇嘛,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问题,还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世界上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世界上那么多宗教里基督宗教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它的信教人数最多,传播地区最广,社会影响也是最大的,所以有学者认为欧美文化的基石就是基督教文明。在中外文化交往史上有两次大的宗教入华过程,第一次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入华,第二次是在十六世纪末的天主教入华,当然这也是基督教第三次在中国的传播。从文化的相遇和对话,东西文化交流的视角来探讨,我们就会看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实际上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史。在下面我会分析文化交流的四种主要形式,也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布道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说适应化的策略、遭遇的中国礼仪之争和文化侵略的争论宗教景教,袄教,摩尼教,天主教从具体的传播者入手写吧:比如利玛窦,罗雅谷,汤若望,邓玉涵,龙华民,熊三拔~~秦汉: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隋唐与中亚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史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明清时期: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佛教在中缅两国传播和发展的2000多年历史中,经过试探、依附、冲突、改变、适应和融合等历程,已深深地渗透到两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且对两国人民的信仰观念、社会意识、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和心理习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时至今日佛教在中缅两国仍长盛不衰。,缅甸人从中国和中国的梵文译著中借用了与佛教紧密相关的术语,而不是从锡兰和锡兰的巴利文学作品中借用。根据他的考证,缅文中的佛或佛陀、法、僧侣、帝释天、圆寂或灭度、浮屠或佛塔、寺庙、担任圣职的僧侣、初学者、典籍或经典、棕榈叶、念珠或菩提子、回谢、提供帮助、施舍、叩头或敬仰等16个词语来自于汉语[29]。只是杜生诰未对这16个词做深入的分析,未免给人以牵强的感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缅甸语教授计莲芳近年从缅语的演变角度对菩萨、浮屠和地狱等几个词进行了语音学的分析,明白无误地确认缅语中的菩萨、浮屠和地狱这三个词来源于汉语[30]。此外,缅文中的“喇嘛”这个词语,是在元代从中国传入的[31]。从汉语中引进的这些词汇有力地促进了缅甸佛教用语和缅语的发展。不同背景的文化接触,不外乎3种结局:1.先进的本土文化消融落后的外来文化,如古希腊罗马文化消融入古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文化;2.落后的本土文化被先进的外来文化消融,汝口印第安文化被美洲殖民者的拉丁文化所同化;3.双方文化旗鼓相当,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彼此渗透、相互吸收。中国的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的交往属第三种情况。东汉以后,印度佛教文化在华传播,逐渐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特别是建立在“缘起”哲学基础上的宗教学说,与中国的主流文化产生了共鸣。中国主流文化亦因之丰富、发展了自己,禅宗和宋明理学的出现就是显例。到了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言_向中国传布天主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近代科学文化(如天文历算、数学、物理学、兵器制造及某些科学实验方法等)狱威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保护了传教特权,基督教在中国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但中国亦没有因此而基督教化。基督教的入华代表着先进的西方工业社会向落后的东方农业社会的挑战。中国信奉儒家文化,有些人称之为儒教,它有很多宗教的因素,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准宗教,中国的儒家文明更多是强调伦理性,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就和中国文化相遇了。基督宗教第一次来华传播为唐朝时'景教”的传入,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由叙利亚人阿罗本传入中国,大概过了210年左右,在公元845年时唐武宗下令禁止佛教流行,殃及到了基督教。这是“大秦景教碑”(见图),在西安发现的,是一个重要的文物,研究景教的学者有很多,比如说学者朱谦之。这是基督教第一次在中国的传播,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有一些影响,包括一些学者在考古资料发现时会发现景教的一些遗迹,以及片断的资料。有一次我到新疆时,我看到景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时留下的一些遗迹。这是在唐朝时期的第一次传入。基督宗教第二次来华传播为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的发展。也里可温是蒙古语“有福缘之人”的音译,是在元世祖的至元31年,也就是公元1294年由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意大利的孟高维诺来到汗八里,就是现在的北京。广东新会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也是教育家,曾经担任过著名的教会大学辅仁大学校长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几十年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他就是研究宗教问题的,他也研究也里可温教,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陈垣的专著,在他的专著里就对也里可温教有很深入的研究。应该说研究最深,或者有开创性的,就是陈先生。基督教教第三次来华传播指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前两次基督教传入过程中,在中国留下了遗迹和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深,后来都基本断裂了,或者说影响是非常微弱的,但是明清时期的这两次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第三次基督教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为什么基督教会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呢?如果懂得世界历史的话我们就会有一个大的背景,这是与大航海时代,十六世纪初期时,欧洲开始地理大发现,派了很多探险者去东方、去美洲进行所谓的探险。在大航海时代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由于技术的先进,人们的交往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另外这些海上强国,比如说当时的葡萄牙也好,西班牙也好,他们都是海上强国,他们要做生意,占领了一些地方就成为贸易的据点,这是为了做生意的需要。因为这些便利,传教士也跟着这些商人,或者是一些军事人员来到了世界各地,包括远东,来到了中国。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是1542年天主教耶稣会士沙勿略来到中国广东的上川岛,后来在上川岛贫病交加去世了,我记得前几年还在澳门举行过一个学术研讨会,专门纪念沙勿略来到中国。第三次基督教入华传播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利玛窦,关于利玛窦我在后面也会做介绍。基督教第四次来华传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应该说是嘉庆、道光年间,1807年9月7日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马礼逊来到广州,这是基督教新教最早来到中国内陆传播,但是中国还是一个禁教的形势,所以说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清政府是要取缔的,抓住之后是要判刑的。当时马礼逊来到中国的路程也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马礼逊是英国人,当时有东印度公司,但这些商人唯利是图,担心我搭你去了中国触犯了中国清朝政府,我的生意可能就做不成了,所以我就不搭你了。马礼逊来到中国是绕了一大圈,先到美国然后从美国坐船到澳门,然后再到广州,所以说他的宗主国英国人不愿意他来,或者说不太喜欢他来这边。葡萄牙人当时租借澳门,也不喜欢你来,因为葡萄牙是信奉天主教的,如果新教来了以后不是要分我一杯羹吗,于是不欢迎你。中国政府也不欢迎他,中国政府当时是处于禁教的形势下,你来我要抓你。马礼逊当时偷偷的学习汉语,用很高的薪水请了中国的汉语老师,这个老师手里就拿着毒药,如果被清政府发现就马上准备吃药自杀了,可见当时的环境是非常艰难的,这还不包括他在东方一个人的孤寂,在海上的颠簸,这些在心灵和肉体上的折磨。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1842年8月29日中英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以及后面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改变了对基督教的禁教政策,这时的禁教进入了驰禁阶段,基督教慢慢在中国内地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既有基督教新教,也有天主教。到目前据官方的统计,中国的天主教教徒约有380万,神职人员有2700人,天主教堂一千多座,神职学院11所。基督教新教教徒有一千万人,教牧人员是五千多人,教堂有800余座,基督教神学院也有13所。应该说基督教在中国的四次传播充满了坎坷,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命题,“化中国”与“中国化”,它来到中国传播,中国作为他们看来是一个异教徒的国家,他们是希望中国基督教化,所以说他们抱着这样的理想,要使中国基督教化,这与远东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儒家文明肯定是会发生冲突,无论是相遇也好、对话也好,更多是冲突。如果要化中国,肯定是会遭遇到坎坷、波折,只有你中国化之后才会比较顺畅发展。一些学者也提出了新的命题,我最近也在探讨如果基督教要在中国传播比较顺利的话,肯定要从化中国的理念到中国化,中国化也就是本土化,你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可见我们的基督教'三自”运动,也是有历史的渊源和合理性的。我要讲的第四大方面的内容就是相遇、对话与冲突,给大家介绍三种理念。首先就是适应化的策略,第二种是中国礼仪之争,第三是文化侵略论。适应性也就是说对中国文化比较尊重,于是采取适应化的策略,后面要讲“之争”、“侵略”,这肯定涉及到冲突、矛盾了。适应化策略实际上是本土化的策略,我们的文化非常强调华夏中心主义,其他的都是夷狄,那些文明我们是看不上的。我记得《尚书禹贡》里有一句话,因为我也研究暨南校史,暨南的校名就是来自于《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就是要以华夏为中心、以中原为中心,中华文化东边传到大海,西边传到沙漠,朔是北方的意思,南是南方的意思。实际上中华文化非常强调华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基督教来到中国之后采取了合儒补儒的策略,在传教的过程中它也是采取了协调、合作的路线,以利玛窦为代表。对于利玛窦有很多专著和学术研究,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他进入中国之后穿袈裟,开始是扮作和尚,后来觉得和尚不受尊敬,后来又改穿儒士的服装。这个人自认为是西来的儒,在传教的过程中因为他是耶稣会的,所以他是走宫廷路线、走知识分子的路线,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走主流社会的路线,先跟朝廷、跟知识分子,跟主流社会的人群搞好关系,他最早是1583年来到澳门,后面又到了肇庆,经过广州、韶关(当时叫韶州),经过梅岭古道,经过赣江到了南昌,再到了南京,1601年到达北京。当时是明朝的万历年间,1610年在北京去世,当时的皇帝还专门给他赐了一块地,安葬在那里,他的墓现在是在北京行政学院。2001年我很荣幸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研究所合办的“相遇与对话一利玛窦进京4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还很荣幸去了意大利大使馆,那天晚上意大利大使还招待我们,给我们发了很多资料,因为他觉得在中意文化交往史上有利玛窦这位名人,作为意大利政府来说他们是感到非常荣光的。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是走上层路线,来到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非常尊重,另外他也学中国的语言,跟中国的官员打交道,我们将他的这种传教路线叫做利玛窦规矩或者是利玛窦策略,这是对中国文化比较尊重的一条路线,在这个时期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但是后来遇到了问题,下面我要介绍到中国的礼仪之争。关于中国礼仪之争有好几部专著,一个是李天纲的《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李天纲是复旦大学的历史系博士生,大概五十出头,他专门研究文化史、基督教史,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中国文化史非常有名的学者朱维铮的学生,《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就是李天纲的博士论文。另外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卫明也是历史系的教授,1962年生的,他也写了好几本书,如《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还有《礼仪之争西文三百篇》,都对礼仪之争有解读,当然对礼仪之争还有很多专题论文。应该说中国文化的礼仪之争是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对中国和欧洲都影响深远。这种礼仪之争主要是围绕着两个问题,一个是祭祖祭孔的礼仪,在基督教看来祭祖祭孔的话跟基督教的教义是不相容的,在这个方面发生了冲突。另外围绕着对天、上帝怎么翻译,也在天主教、新教内部发生了冲突。这个时期的中国皇权和罗马教廷发生冲突,当时主要是在康熙年间,我们知道康熙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康熙的早年他对天主教的传教士,当时主要是耶稣会士,耶稣会士是在1542年由西班牙的罗耀拉所创办,是为了反对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而成立的。在十六世纪时德国的马丁路德金进行了宗教改革,基督教内部发生了一次大的分裂,分出了新教。现在基督教三大派如果要大致分的话,基本上是基督教新教在英国、美国、北欧这一块比较多,天主教主要是在南欧,法国南部,像是西班牙、葡萄牙等等这一块,东正教主要是在斯拉夫民族这一块,东欧包括俄罗斯,基本上是,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是这样。当时在祭祖祭孔礼仪方面发生了冲突,罗马教廷还专门派了特使来到中国,康熙在他的早年和天主教士关系是非常好的,给他们很高的待遇,在康熙的早年对天主教是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政策,给他们题匾额,给他们很多钱。天主教的耶稣会士也经常跟康熙皇帝在一块聊天,也送康熙皇帝很多礼物,包括将欧洲的葡萄酒送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觉得很好喝,有时候我也会开玩笑说现在国内的葡萄酒商不会做广告,会做广告的话可以从康熙皇帝喝葡萄酒得到一些灵感,这个广告影响会比较大,因为康熙皇帝谁都知道。当时治拉肚子西方有一种西药,他们将这种药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吃了之后马上不拉肚子了,他觉得这些东西很好。耶稣会士很有文化,他们都在欧洲念过大学,他们将当时西方的一些科技知识,以及西洋镜带到了中国的朝廷里,让中国人觉得很新鲜。当时康熙皇帝是容教的,但是跟罗马教廷围绕着祭祖祭孔等问题发生了争论,康熙皇帝大怒,触犯中国皇帝的皇威我想当时这是不能被容忍的,在康熙的晚年,大概是1725年吧,康熙颁行了严厉的禁教政策。从1725年一直到1842年,中国实行了严厉的禁教政策,康熙的子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都实行了严厉的禁教政策,当时在中国内地传教是非法的,发现之后轻则驱逐到澳门,重则要抓起来判刑的。明清时期澳门问题历史档案资料里有很多都是地方的总督、巡抚给皇帝上的奏折,比如说在什么地方发现传教士在偷偷传教等,被抓住之后就递解到澳门。中国文化的礼仪之争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影响是中国对基督教乃至西方文化的冷漠,禁教政策有一百多年,本来明朝的后期、清朝的前期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都是合法的,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礼仪之争造成了这样的一个不好的后果,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顿挫,或者说是灾难。第二个影响是比较正面的,十八世纪欧洲有了汉学的兴起,因为这帮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除了传教,还要将对中国的认识写成书信或者是文章寄回欧洲,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利玛窦中国札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看完之后你会有很多感想,利玛窦明朝后期来到中国,对中国有很多的观感,我曾经写过一篇读书感,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编写的《宗教比较与对话》中,我看到利玛窦对中国当时的认识,我就觉得中国在清朝中间之后的衰落,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征兆。利玛窦看到了什么问题呢?中国只重视文人,不重视国防,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不重视国防,对科举考试'文”这一块非常重视,但是对“武”非常不重视。另外中国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不重视科技。中国人口也很多,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当时看了那本书之后,再看到中国近代的落后,我觉得在这本书中实际上已经有一些预兆了,或许域外人看中国,他们可能看的更加清楚一些。文化侵略论。它有什么样的背景呢?我觉得文化侵略论既有它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这个观点很多人都认可,当然也有一些人不认可。认可的人里既有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党,当时的青年党人,也有一些教内的人士也是这么说的,还有国外的学者,比如说一本书《牛津基督教简史》,英国出版的,它也认为当时是文化侵略论。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里,还有其他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基督教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又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密切相关的,所以有一些人认为基督教教堂与学校是文化租界。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也是有理由的。我记得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蒋梦麟先生,他曾经有一句比较形象的话:“佛教是骑着白马来到中国”,也就是说玄奘西天取经,走的是和平的路线。而十九世纪中叶之后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当然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是落后地区的传播,它都是与西方的殖民扩张挂钩的。蒋梦麟接着说,佛教是骑着白马来到中国,“基督教是骑着炮弹飞到中国的”。十九世纪中叶之后中国不愿打开的国门再也无法关闭,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金锁铜关,西方的殖民者来到了中国。本来基督教应该说与殖民扩张,特别是在明朝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关联,但是在这个时候它与殖民扩张有这样或者那样直接间接的联系,基督教因此被冠以了“洋教”的称呼,当被冠上这个头衔之后很长时间就洗不掉了。当然还有一种白种人的文化优越感,他觉得你是落后的地方,我要把你基督教化,你都要听我的这一套。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当时随着民主意识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内忧外患,一大批有良知、热血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都提出了文化侵略论的概念,的确,当时的基督教脱不了文化侵略的干系,当然也不是全部,至少它有很多这方面的因素,但是仅仅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办学办医院办文化事业慈善事业都是文化侵略,应该又不是,所以说文化侵略论的研究范式我曾经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有专门综述研究基督教的几种范式,这是其中之一,我在后面也会说到。当时传教士是扮演了三种社会角色,哪三种呢?第一种是传播和中国传统信仰不同的宗教布道者,第二种是西方文化的输入者,这两点都是理所当然的,你要在中国传教只要不做不允许的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第三点,与西方列强相关联的既得利益者。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学术界对教案和非基督教运动也有很多研究。我们知道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主打的一些理念,比如说基督教讲究平等、博爱,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博爱的思想,他也是基督教徒,佛教信奉的是慈悲,儒家或者是儒教是准宗教,强调的是忠恕,道教信奉自然,伊斯兰教比较推崇清真等等。教案是有很多因素引起的,教案发生最多的时期是在晚清,在明朝时期像是1616年、1621年在南京就发生了两次南京教案,这也是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为什么发生教案呢?我想是有一些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社会习俗不同而引起,比如说中国是祭祀祖先的,我们还有阴阳风水、男女之别等等,西方男女可以在一起,这是无所谓的。我原来硕士论文是研究晚清的外交史,中国最早的驻外公使郭嵩焘去英国时,他参加英国的舞会,和英国的女人跳舞,哇,大逆不道,他的事传到国内之后被骂的不行,这在西方社会很正常的,但在东方社会就不行了,这也是一个习俗的问题。基督教有强烈的扩张性和排他性。另外平等观念和等级观念的冲突,中国是等级社会,士农工商等等,有三教九流,而西方的基督教是平等思想,又如追求来世与关怀现实的冲突,宗教仪式与伦理风俗的冲突,宗教慈善与传统秩序的冲突,特别是宗教慈善,一些弃婴尤其是女孩子被收到教堂之后,有些人就马上造谣说把这些小孩子收回去之后把他们的心肝挖掉等等,引发很多教案。外来宗教与土族宗教的冲突,真正的土族宗教是道教,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宗教,特别是佛教来到中国之后已经本土化了,它和基督教也有冲突。另外就是民教矛盾与传教活动的侵略性,就是老百姓与教民之间有矛盾,教民里应该说相当一部分都是遵纪守法的,都是很好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教民挟洋自重,比如说你看我是教徒,我就欺负其他一些不是教徒的人,或者是向官府要挟,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从很多资料里也有发现。另外,因为它在十九世纪是洋教,也有一定的侵略性,在经济利益方面对中国有一些侵占。在教徒里也有一个现象,不仅仅是晚清,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就是加入这个宗教组织,不仅仅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谋生(“食教”),也有学者对食教问题进行了研究。(见图)曾国藩有很多好的思想,但是在1870年天津发生教案时,曾国藩当时要平衡很多的关系,要比较稳妥的解决问题,遇到了很多问题,后来在全国上下一片骂声中郁郁而终。大家如果对基督教文化感兴趣,或者是对教案感兴趣的话,可以看苏萍的《谣言与近代教案》,这本书是她在我的母校南京大学历史系念博士时写的博士论文,他的导师是蔡少卿教授,《谣言与近代教案》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教案,因为教案里相当大程度都是因为谣言而引起,比如说这些弃婴被挖了心肺或者眼睛,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没有这样的事。当然教案的引发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详细说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非基督教运动。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主主义激荡时发生的很重要的运动,我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有两次大的断裂,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初期,我们的新文化运动有积极作用,但是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对中国文化没有自信,好像要把它丢的越多越好,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次断裂了。第二次是在灾难的文革时期,我们要破四旧,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断裂了。因为我们没有一种文化的自信了,我们觉得西方什么东西都好,中国传统东西丢的越多越好、越干净越好,我们要全盘西化或者是充分西化。非基督教运动是在二十世纪初叶民族意识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民族意识崛起大浪潮中兴起的,因为当时看到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机,尽管中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这个民国也是多灾多难战争频繁,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只要有一腔热血的人他们都有很多的想法,要救国。怎么救国呢?科学救国、文化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有很多的模式,他们看到了当时的几座大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