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四章战国秦汉的货币与度量衡-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1.gif)
![17第四章战国秦汉的货币与度量衡-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2.gif)
![17第四章战国秦汉的货币与度量衡-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3.gif)
![17第四章战国秦汉的货币与度量衡-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4.gif)
![17第四章战国秦汉的货币与度量衡-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977cae1f5fcdb53f634a81a39b9f0bf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和度量衡
第一节列国的金属铸币
《国语·晋语下》:“(周)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BC524年)考古发现年代可靠的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在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城南的春秋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十二枚尖肩尖足空首布。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铸造空首布用的芯。一三晋两周地区的金属铸币以布币为主。尽管从各国使用的货币的形状和面值看,还都有些不同,但从其形状看,都是取象于农业生产工具中的鎛。布币从首的形制区分,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空首的,即在布币的上端相当于銎的位置,是空的,还保留着銎的形制。一种是平首的,即在布币的上端相当于銎的位置已是平的了。1、空首布空首布共有三种形制,尖肩尖足、平肩尖足和斜肩尖足。这三种形制的空首布流通的地域有些不同。(1)三晋地区流行尖肩尖足空首布。侯马牛村古城春秋晚期地层中出土的尖肩尖足空首布,通长在13厘米左右,其中一枚上面还有文字。一共是五个字,只有最后二个字能看清楚,一般都释做“×××黄釿”。这枚“黄釿”布实测重量是30·7克(带内范,残一足)。釿是货币的一种面值单位的名称,黄则通衡,即“相当”之意。
河南汲县山彪镇M1中出土了600多枚尖肩尖足空首布,铸造极为粗糙,实测带范14·5克左右。与侯马出的空首布重量相差一倍以上,当为同一种铸币的两种面值。
因此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三晋地区使用尖肩尖足空首布,至少有二种不同的面值,即一釿布和半釿布。(2)两周地区两周地区使用的空首布是平肩尖足和斜肩尖足空首布。平肩尖足布有大小两种。大的长10公分左右,重30克,小的长8.5-8.6左右,重15.3克左右。面文多为地名,炉号。很可能是二种不同面值的布币。比较侯马出土的“黄釿”布的重量也在30克左右,因此这两种布应该分别是一釿布和半釿布。安周斜肩尖足布主要有三种铭文,“武”、“卢氏”、“三川釿”。三种铭文的布大小差不多,8.5公分左右,但重量不同。三川釿较重,27.6克,其余两种为19克左右。有二个地点都是三种布共出,表明这三种面文的布币应该是同时流通的。使用的年代可以到战国中期。卢氏三川釿这种布币的面值因出有三川釿,所以应该是一釿布,但其重量不一,很可能是减重过程。但其余两种的平均重量在20克左右,是介于一釿布和半釿布间的一种面值,还是一釿布减重的结果,还是这种斜肩布的一种独有的面值,尚不清楚。
在传世品中,有面文为“东周”的平肩尖足空首布。东周这里的东周,不是时代的概念,而是当时二个地区或者说是二个小国的名称。先有西周,是周考王(440B·C--426B·C)在位时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西周桓公,建都在河南,256B·C被秦所灭。东周是由西周分裂出来的,367B·C,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韩用武力加以支持,这样就分裂出东周和西周二个小国。东周建都在巩,249B·C被秦所灭。
小结:空首布的形制有三种,在三家分晋前,在三晋地区流行使用的是尖肩尖足的空首布,到战国中期以后这一地区则开始使用平首布了。在两周地区,流行使用平肩尖足和斜肩尖足空首布,而且这一地区空首布使用的年代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2、平首布战国中期以后在三晋地区流行,从发现的平首布的数量看,要比空首布数量多得多。(1)圆肩方足这种平首布主要是在魏国地区。有三种面值。目前发现的有: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晋(言)阳二釿、晋(言)阳一釿、晋(言)阳半釿等。梁二釿晋阳二釿安邑二釿还有一种圆肩方足平首布。一共只有四种面文。“梁正尚全当锊”、“梁半尚二百当锊”、“梁充(夸)釿全当锊”、“梁充(夸)釿五十当锊”。“梁正币百当锊”、“梁半币二百当锊”、“梁充釿百当锊”、“梁充釿五十当锊”。(2)平肩方足这种平肩方足布发现的数量很多,是三晋地区普遍流通使用的货币。有大小二种。在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出土过,所以可知这种平首布一直流行使用到战国晚期。(3)尖肩方足
这种尖肩方足布继承了尖肩尖足空首布的形态,多数为赵币,魏和韩国也有。也有大小二种,大者一般没有表示面值的铭文,小的有的在背面上有“一半”的字样。如晋阳和晋阳半等,说明还是有二种面值,大者为一釿布,小者为半釿布。4)圆肩圆足发现的数量极少,有的上面还带有三个孔。这种平首布正面都是地名,背面有的铸有“一两”、“十二朱”之类的铭文。秦是使用铢两制的,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这种货币也是有二种面值。
铢两制并不是秦国独有的重量单位。别的国家也曾使用过。在易县燕下都曾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许多金器,其背面的刻文全部都是以铢两记重。另外“两”字的写法,也不同于秦的写法。经考证这种货币上的地名大多为赵地,并集中在赵国的东部地区,推测这种布可能是赵国的太原地区被秦占领后才铸行的。3、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三晋两周地区又铸造发行了一种圜钱。圜钱的面文主要有垣、长垣一釿、共、共半釿,共屯赤金等,应该也有两种面值。出现后与平首布一起流通,但其数量远不如平首布多。三晋地区的圜钱大部分是圆孔无廓。两周地区的圜钱有二种,一种是圆孔有廓,一种是方孔无廓。
4、刀币战国晚期,赵国受齐国、燕国的影响,有些城邑曾经铸造发行过一种刀币,俗称“小直刀”,面文有甘丹、晋刀、晋阳新刀等,有大小二种,所以面值可能有二种,分别相当于一釿布和半釿布。甘丹晋半、晋刀减重过程:黄釿布 30克安邑一釿 15克左右平肩方足一釿布 12克左右圜钱一釿 10克左右二齐、燕及中山国这一地区流行的货币是以刀币为主。取象于手工业工具中的削。1、燕国的金属铸币最早的刀币是尖首刀。战国中期以后大量流通使用的刀币只有一种面文,一般都把它叫做“明刀”。这种刀币只有一种面值。从形制、字体等方面看,早晚有些区别。●早弧背晚磬折
战国晚期,燕国也出现了圜钱,与刀币并行流通,方孔无廓,主要有大小二种。应该是二种面值。燕国在战国晚期也铸有布币,有的与明刀共出,特点是平肩方足,但两肩上耸。已知的有阳安、益昌,平阴,襄平,右郾新冶等五种。2、齐国的金属铸币齐国流通使用的刀币一般都称为“齐刀”。齐刀中有二种面文的刀最重。(1)节墨之大刀(2)安阳之大刀这两种刀币实测重量都在50克以上,铸造得也很精细。
齐刀中重量次于上述二种面文的是“齐之大刀”。重量在47·6-50克左右,年代应晚于节墨、安阳之大刀。
年代上再晚一点的是“齐大刀”,这种面文格式已经把地名后面的“之”去掉了,重量在41、42克左右。
在“齐大刀”之后,齐国受燕国影响,铸行一种类似明刀的货币,但与燕的明刀还是有些差别。战国末年齐发行一种圜钱,方孔正面有郭,有贝益刀、贝益四刀、贝益六刀三种面文。一般认为“贝益”字表示的是齐刀初铸时的重量单位。3中山国的刀币有一种面文为“成白”的刀币,形制很像赵国在战国晚期发行的小直刀,过去一直认为是赵币,对中山国的灵寿古城发掘时,在一个铸铜遗址中出土一件残的“成白”刀币的石范。另外在这个城址中铸铜遗址西南部的一个窑穴里,发现了几批窑藏的“成白”刀币。现可以确认应该是中山国的货币。三、楚国地区的货币(1)铜贝宋代以来称这种铜贝为“蚁鼻钱”,又叫“鬼脸钱”。这种钱的大小和轻重不太统一,一般重在3.5克左右,可能只有一种面值。一般说来早期的偏重,晚期的偏轻。2)布币楚国的布币出土的数量极少,形状与三晋地区的平肩方足布相似,只不过其形体较长,首有一穿。面文为“殊比当忻”和“四比当忻”,背文有“十货”。一个“殊比当忻”(重31-37克)=4个四比当忻(重7·5克)=10个铜贝(重3·5克)。(3)黄金称量货币-金版楚国货币中还有一种黄金货币,呈金版状,上面钤有印文,大多数为“郢×”,还有一部分是“陈×”。过去多释为“郢爰”和“陈爰”。
郑玄注《考工记》说一爰重六两大半两,《说文》说一爰重“十一铢二十五分之十三”,相差很远。另外每块金版大小都不等,一块金版上钤的印也大小不等,又每每出有残有半个或大半、小半个印文的金版。可见印文与金版本身的重量并无关系。这个字应该释为“爯”,读作称。表明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四、秦的金属铸币《史记·六国年表》记,秦惠文王二年(336B·C)初行钱。从这个记载看,秦是七个国家中使用金属铸币最晚的国家。目前发现的秦的金属铸币均为圜钱,方孔无廓,个别的为圆孔无廓。面文有的为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三、十四,或读作重一两十二珠。还有面文为半两、两甾。两甾也是半两钱。因为秦的一两=四甾=二十四铢。据文献记载,秦统一六国后,铸行半两钱,重如其文。
第二节两汉的货币一、武帝以前西汉政府铸造的货币西汉初年,继承了秦代的货币制度,发行使用半两钱。吕后二年时(186B·C),发行八铢半两,即名为半两,实重八铢。
吕后六年(182B·C),又发行五分钱,也叫“榆荚钱”,直径是五分,重三铢。文帝五年(175B·C),改铸四铢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140B·C),曾经改铸过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但只发行了四年。
●西汉前期,还有一些形制较特殊的地方性货币。如“郢称”、“刀币”等。二、五铢钱的使用及变化汉武帝元狩五年(118B·C),西汉政府开始发行五铢钱,直径为2·3厘米左右,重约3·6克,大小、重量均比较稳定,并且是重如其文。汉武帝元鼎五年(113B·C)禁止郡国、民间私自铸钱,国家统一管理铸币。设立上林三官(锺官、辨铜、技巧)负责铸钱。1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五铢钱从面文、形制看,大体上有三种。(1)五字交叉的二笔斜直或略有弧曲。铢字的金字头作带翼的箭镞形,或作三角形。朱字头方折,下笔微圆折。个别亦作方形折。钱的正面往往铸出记号,如穿上横廓。穿下横廓,穿上半星、穿下半星、四角决文等。(2)五字交叉二笔缓曲,上下两横往往较长,铢字的写法基本同于第一种,部分刻工潦草,其中个别铢字的朱字头有圆折意,仍有记号钱。(3)五字交叉二笔弯曲比第二种历害,有的几乎成为左右平行状,铢字仍同前。过去一直认为这种五铢钱是昭帝以后才有的。2、宣帝到平帝时期的五铢钱宣帝到平帝的五铢钱,五字交互的二笔平行,中间的二笔和上下两划相接的地方略向内靠拢,铢字的金字头比较小。宣帝以后五铢铸造比较讲究,笔划清楚。还有一种小五铢,字体与宣、平五铢一样,主要发现在关东地区的汉墓中。还有一种被磨掉周廓的五铢,也叫剪轮五铢。3、东汉时期的五铢钱东汉五铢五字交叉二笔不平行,二笔稍向外撇,上下二横往往头粗尾细成楔状,铢字的金字头为三角形而且比较大。朱字头一部分是方折,大部分是圆折。东汉早期的五铢有时往往与武帝时的五铢分不出来。东汉早期东汉中期从重量看西汉时的五铢一般重在3·5克左右,而东汉早期五铢重3克左右,到了东汉晚期,则减重为2·4-2克。东汉桓帝以后,剪轮钱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剪掉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出现剪轮钱的同时,又出现了延环钱。●灵帝中平三年(186A·D),东汉政府又一次重新发行五铢钱,为中平五铢,在背后穿的四角有四条小道,俗称“四出五铢”。三、王莽时期的货币居摄二年(7A·D),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与五铢钱一起使用。均为高额货币。大泉五十与五铢钱的比例是1:50。契刀五百与五铢钱的比例是1:500,一刀平五千与五铢钱的比例是1:5000。第二次改革币制是在始建国元年(9A·D),废除了一刀、契刀和五铢钱,另外发行小泉直一,与以前的大泉五十并行使用。这一年年底,又派人到各郡国去铸钱,从而又破坏了武帝以来专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钱的制度。
第三次是在始建国二年(10A·D),这次改革的内容是实行所谓“宝货制”。除使用铸币之外,又以金银、龟贝为货币。铸币中又发行了四泉十布,和以前的大、小泉一起合称“六泉十布”。●
第四次是在天凤元年(14A·D)至地皇元年(20A·D),王莽政权又下令废大、小泉,另作货布和货泉。规定货泉重五铢,枚值一,货布重二十五铢,值货泉二十五枚。在这之后不久,又恢复了大泉五十。所以在地皇元年以后,主要流通使用的是货泉、货布和大泉五十。
还有一种“布泉”不见于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是王莽时代钱币。有一种传世品“国宝金匮直万”,一般认为是王莽时期的巨额货币,但也有人认为不是流通货币。●考古发现的通常以货布、泉货、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为多,余皆稀少。●思考题:1名词解释:空首布、平首布、刀币、郢爰、半两钱、四出五铢2简述平首布的种类、流通时代和主要流通区域。3写出战国时期使用刀币的国家和地区及其种类。4能够识别出特征比较明显的武帝时期五铢钱。5能够识别出考古发掘常见的五种王莽时期货币。
参考文献:李如森:《中国古代铸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2.3.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第三节战国秦汉时期的
度量衡制度《大戴礼记·主言篇》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这是度的概念。《说文》记:“两手之盛谓之掬。”这是量的概念。这二种都是以人体的某一部分与外界比较而言的。衡制则是拿粮食与其他事物作比较。《说文》中的“絫”字下有:“十黍之重也。”《考工记》记载:“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一、秦的度量衡制度
根据商鞅量,可以搞清楚秦的度制和量制;根据秦权可以搞清楚秦的衡制。1、秦的量制和度制商鞅量,战国时代秦国的标准量器,三周壁和底部都刻有刻铭。左壁刻有造器时间和容量等。“(秦孝公)十八年(BC344年),齐率卿大夫(合文)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壹为升”。右壁的铭文不清。底部刻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临。”
经过测量,实测长12·5厘米、宽7厘米,深2·27-2·3厘米。用汉代的刘歆铜尺去进行换算,也就是一尺等于23厘米,那么所得到的数字是长5·4寸、宽3寸。深1寸。相乘所得容积16.2立方寸。所得容积正好与器铭相合。通过商鞅量,可知当时的度制和量制。度制一尺为23.2厘米左右,实测的量制,也就是一升的容积为202.15立方厘米(毫升)。2、秦的衡制陕西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面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的诏书和秦二世元年的诏书,并自铭重量值为“石”,说明此权自身重量为一石。并从始铸时期一直到秦代末年一直是标准的衡器。实测重量为30750克,折合每斤重256·3克。这样对秦代度量衡制度中的三个最基本的量值单位,也就是尺、升、斤,都有了一个了解。一尺=23·1厘米一升=200毫升一斤=250克《汉书·律历志》记载:度的单位有分、寸、尺、丈、引。一分是以一种谷子的中等粒的大小为准,其余的都为十进制。量的单位有龠、合、升、斗、斛。1200粒中等大小的谷子为一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衡制的单位有铢、两、斤、钧、石。一龠者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二列国度量衡制度1、各国的尺度传世品中有一件尺传出自长沙,可看做是楚尺,长度经测量为23厘米左右。洛阳金村出土了一把尺,长23.1厘米。2、各国的量制(1)齐国的量制有新量和旧量之分。《左传·昭公三年》中记,齐旧量的单位是升、豆、区、釜、锺。从升到釜是四进制。从釜到锺是十进制。田氏代齐后,使用了新量,文献中记载:“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锺乃大矣。”一种说法是四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一锺。其中一釜为一百升,一锺为一千升。
齐的新量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单位“和”。据考证“和”为半区之量。一区为二十升,半区为十升。出现了和这个单位后,在齐的新量中,升、和、釜、锺这四个单位之间就都是十进制。(2)楚国的量器,重点实测了四件实物。1)郢大府铜量,铭文有“郢大府之筲(shao)”,实测1110毫升。2)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墓出土的铜量,实测重量为1140毫升。3)王铜量,实测1125毫升。4)朱家集楚墓中出土的小铜量,实测200毫升。筲字,《说文》中有:“五升也。”因此,可把(1)-(3)都看成是五升量。(4)的容量是它们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能是一升量。也就是说,楚的1升=200毫升(3)两周的量制
可据洛阳金村东周墓中出土的铜钫测得,所出土的铜钫均有记重、记容刻铭。经实测容量的有二件,这二件刻铭均为四斗,实测容量为7935毫升和7700亳升。若按一斗为十升算,则每升容量为198·4毫升和192·5毫升。(4)三晋的量制
可据安邑大官锺测得,铜锺的铭文记其容量为“斛一斗一鎰少半鎰”。少半为三分之一的意思。根据文献的记载,一鎰与一升接近,一鎰等于1又24分之1升。铭文所说可看成是十一斗一鎰三分之一鎰。实测容量为25090毫升,经过推算,平均每鎰为225毫升。再换算成升,则一升的量值为216毫升左右。3、各国的衡制(1)楚的衡制
楚墓中常出一种称金版的“称钱衡”,一般也叫铜环权。实际是今天的天平和法码。一般都成组的出土。多到十枚、也有六、七枚的。其各枚的重量大体上是以倍数递增的。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出土。重量1铢、2铢、3铢、6铢、12铢、1两、2两、4两、半斤重量:克0.60、1.2、2.1、4.6、8.0、15.6、31.3、61.82、1251斤=250克。
长沙近郊出土的“钧益铜环权”一共有十枚,重量大体是以倍数递增的,最重的一枚重259克左右,与秦的一斤相近,最轻的一枚重0·69克左右,与秦的一铢相近。若按秦的衡制推定,这十个环权分别可看作是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的法码。实测一铢重约0·69克。一两重15·5克、一斤为251·3克。十枚相加为500克,正好是二斤。(2)三晋的衡制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司马禾石”铜权,从字体和铭文分析,是三晋器,自铭重量为“石”,实测重量为30500克,以一石为一百二十斤计算,则一斤大约为252·9克。
三晋还使用铢两制。内蒙古准格尔旗出土了七件银节约,是马具,据考证是赵地所造。每一件器物都有记重刻铭,有“二两十四朱”、“二两十二朱”、“二两二朱”等。实测后推算一两重13·59克。一朱为0·566克。若按十六两为一斤算,则一斤约220克左右。三晋地区除了上述的铢两制外,还有一种“镒、釿”制。上海博物馆藏一件平安君鼎,其铭文记重为“五镒六釿半釿四分釿”。实测重量为1970克。但不知道镒与釿的进位制度。两周地区还有一种“锊□”制。洛阳金村墓葬出土的铜钫上就有“四锊廿三□”之类的记重铭文,锊下一字不识。有的学者释为“冢”。由于不知道其进位关系,因此无法推算出一锊的单位量值。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了刻有记重铭文的铜器共十件,其记重刻铭的格式为“(冢)×石××刀(之冢)”。石与刀的进位关系不清楚,因此也就很难推算出石与刀的单位量值。(3)燕的衡制河北易县战国燕墓出土一批金饰件,正面浮雕人头及走兽纹饰,背面都有记重的刻铭。如“一两十五朱”、“四两十六朱四分一”等,经过实测,算其平均值,一两约为15·5克。一朱为0·65克左右。若接十六两为一斤算,则一斤重248·4克左右。三汉代的度量衡制度1、新莽嘉量根据新莽嘉量可知王莽时期、实际也是汉代的度制和量制。形状象一个带双耳的圆筒,当中为一大圆柱体,近下端处有底,底上为斛量,底下为斗量,左耳为升,右耳上部为合,下部为为龠。也就是共有五种标准容量。
这件量器在正面有81个字的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帝之后,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每一种量器又有分铭,记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等。所以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东间股权转让协议
- 月嫂家政服务合同
- 广告位租赁的合同
- 设备维护服务合同
- 停车车位租赁合同
- 模具钢材采购合同
- 一儿一女夫妻离婚协议书
- 2025年日照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驾考
- 2025年德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安装
- 电梯管理方维修方及业主方三方合同(2篇)
-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义务教育质量检测综合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梅大高速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及安全警示学习教育
- 2025年供应链管理培训课件
- 2025中智集团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幼儿园2025年春季学期保教工作计划
- 2025云南中烟再造烟叶限责任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DB13-T 6033-2024 半导体器件低浓度氢效应试验方法
- 《保利公司简介》课件
- 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
- 医保药店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