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嵩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全册重点知
例梳理汇编(精品)
中国朝代表
朝代起止年代(公元)重要君主都城
前2070年-前1600
夏禹启桀阳城
年
前1600年-前1046
商汤纣亳一•殷
年
前1046年-前771武王厉王
西周镐京
年幽王
前770年-前476
春秋春秋五霸洛邑
年
前476年-前221
战国战国七雄洛邑
年
前221年-前207
秦始皇二世咸阳
年
高祖文帝
西汉前202年-9年长安
景帝武帝
新9年-23年王莽长安
光武帝桓
东汉25年-220年洛阳
帝灵帝
献帝
三国(魏)220年-265年曹丕洛阳
三国(蜀)221年-263年刘备成都
三国(吴)229年-280年孙权建业
西晋266年-316年武帝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元帝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洛邑
南朝宋:420年-479年刘裕建康
齐479年-502年萧道成建康
梁502年-557年萧衍建康
陈557年-589年陈霸先建康
北朝北平城一洛
439年-534年拓跋圭
魏阳
东魏534年-550年元善见邺
西魏535年-557年元宝炬长安
北齐550年-577年高洋邺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长安
隋581年-618年文帝长安
唐618年-907年高祖长安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李煜/
北宋960年-1127年太祖开封
辽916年-1125年耶律阿宝上京
机
西夏1038年-1227年李元昊兴庆
完颜阿骨
金1115年-1234年中都
打
元1271年-1368年世祖大都
南京一北
明1368年-1644年太祖
京
清1644年-1912年康雍乾北京
第一单无先春(蘸冬豹万耳端〜公元嘴227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
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
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
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
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一、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
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
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方式: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
终弟及。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土等,地方设
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室政权,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
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一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一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一职位世袭、对卿大
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①加强
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
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
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父系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在
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
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宓
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5.影响:宗法制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和团结,使我国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四)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①农业生产
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②手工业技术的进步;③商业日渐活跃.2)
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①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
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②上层建筑的变化:封建专制统治一奴隶主贵
族制度;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一世卿世禄;俸禄制一封邑制;中央集
权制一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4)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
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2)主要的改革运
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
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
秦国的变法。(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
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
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
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
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战国初期
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秦国的历史机遇(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前提基础:①秦穆公
称霸西戎;②秦献公改革。2)主观因素: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旧
势力相对薄弱;秦国比较认同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秦国
充斥尚武精神;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受到商鞅的辅佐。3)客观因素:
前4c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土人追求建
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提供可能性。
4.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措施:①废井田、开阡陌;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斐政治措施:①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
制;②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③改革户籍制度,实
行连坐法;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5.商鞅变法的评价1)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
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
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商鞅变
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
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历史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
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
底划清界限。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
历史趋势;(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
提出一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3)秦孝当信任、重用商鞅;4)
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二、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一一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先是简单模仿后是“刀耕火种”方式2.在距今七
八千年前,耒耙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耙耕”
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
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泅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
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
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一一
盛行(西周)一一瓦解(春秋)一一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
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
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
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
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
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
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脆落分散3.小
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
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
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
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
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
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5.小
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
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
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
营形态
1、高超的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五)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
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三、思想文化方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③
阶级关系:土的活跃,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
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
局面。
2、主要代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见后)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
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一一孔子
(1)主张: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
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
化教育的局面)
(2)贡献: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
《春秋》、《乐》
2、战国一一孟荀(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
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
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
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
人。
第二单元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
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
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
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一、经济方面: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屯田制(东汉末)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
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楼至、犁壁、耦犁、
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三)冶铁技术
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四)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
出白瓷
(五)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
(六)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1、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
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2、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
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
住宅区严格分开。
二、政治方面: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一一秦朝。
2、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
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
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
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
分全国为13州(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
汉时刺史全力日增,至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2、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形成“中朝”
——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一一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权力,使尚书台成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为空枢机
构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察举制,举孝廉
三、文化方面: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
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二)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土都学儒家经典;
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
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
《礼》《易》《春秋》为“五经”。立教官为“博士”。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
即可以做官。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提高儒
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
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
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
北方的历史时期。
【基本线索】
一、经济方面:
(一)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
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
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③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
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
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
的发展。
④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齐民要术》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
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二、政治方面:
(一)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先后经历了三国
(魏、蜀、吴)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宋、
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最
终由北周统一北方,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政治制度:
1.中央政治制度:掌握实权的显示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门下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九品中正制
(三)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①北魏的崛起
A兴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一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东
晋建立代国
B发展: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399年拓跋
珪称道武帝,巩固新生政权:对外武力征服;对内参照汉族政权统治
方式,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
②北魏的统一
A标志:439年拓跋煮统一黄河流域
B影响: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
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①阶级矛盾激化: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役制度纵富督
贫,避强侵弱。
②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③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
3)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①冯太后:
A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
一思想动员
B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一人才培养
C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一一奠基作用
②孝文帝:
A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一一权力保证
B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C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D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即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
的统治方式。一一主观条件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卓有成效的新制
①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②措施:A俸禄制
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
目的: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
自筹。
影响: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
展。
B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
不得买卖。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和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
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
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三长制
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
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
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
推行均田制。
D租调制
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粮食,如粟二石)
和调(绢帛或布一匹)。
作用: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
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意义: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
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意义: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奠定
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2)巧设计迁都洛阳
①原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②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③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④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3)移风易俗
①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汉
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②内容: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③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
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改革的影响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①农业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使得大量荒地得意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经济作
物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
②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③商业: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贸易恢复;对外贸
易长足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和融合①表现:鲜卑族学习汉族;汉族学习鲜卑族:
②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
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三、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
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
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
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
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
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
外(佛)兼修”…奥叫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二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
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
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
一、经济方面:
(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
犁已相当完善。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大运河开通,柜坊和飞钱出现
2.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二、政治方面: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隋初,隋文帝废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
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
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
割据局面。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2.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
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
兵、开IJ、工六部。
3.意义: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
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隋朝: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土科,科举制形成。科
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
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文化方面: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
概况:(1)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发展。(2)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
并行政策,推动儒学的发展。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基本线索】
一、经济方面:
(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楼锄;水旱轮作的
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
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
地区得到发展。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定窑、
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2.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三)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
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
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二、政治方面: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北宋:
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②措施:在军事上杯酒释兵权,同时抽掉各地精兵充实禁军;行
政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宋朝地方政权
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财政上,地
方税收大部由中央掌控。
2.元朝:
①内容: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
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意义: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
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
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元: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
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
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三)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
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
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建国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
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
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其次,由于
机构重叠,官职冗滥、军队数量急增,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
冗”问题,从而导致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
面。
2)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
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新政的措施触犯了大官僚
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⑴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
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
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⑶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
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
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⑷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
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
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
家的田赋收入。
⑹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
物资。
2.强兵之法
⑴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
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
坐法,同保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⑵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
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⑶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将一人。“将”成为
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⑷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武器质量。
3.取土之法
⑴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土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
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⑵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
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宫。
⑶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
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3、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
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
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
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
新法。
4、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
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可是,有些变法的措施也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
面有所改观。
5、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败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
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
法。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
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用人。
6、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评价)
(1)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
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
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革,负担依然沉
重。
(2)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加强了
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
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能够针
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
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三、文化方面(理学):
(一)程朱理学
1、理学特点: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
的过程,成为新兴儒学。
2、代表:北宋二程(程颖、程颐)和南宋朱熹
3、二程思想:①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主
张外在的探求。
4、朱熹
(1)思想主张: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三纲五常
(2)朱熹的影响:①他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最重要的儒学
思想家,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
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他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
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九渊的心学
南宋的陆九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强调反省内心。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基本线索】
一、经济方面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
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
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
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
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法琅瓷。
青瓷一一白瓷一一青花瓷一一五彩瓷一一法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鼎盛时期)
1.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
2.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
3.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
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五)明清商业缓慢发展,出现商帮
1.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
空前繁荣,
2.表现: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
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
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乾隆年
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
(六)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资金充足的作坊主和商人以及自由劳动力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
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
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重农抑商”政策
1)商鞅变法首倡,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
了历史潮流。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
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
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
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
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6)“闭关锁国”的影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
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政治方面(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衰落
2.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3.措施: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2)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二)内阁的创立
1.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土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春招考试资料的有效管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大庆师范学院招聘教师考试真题2024
- 2024年沣东新城第九小学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 保函业务综合服务平台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艺术品数字藏品拍摄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区块链在供应链追溯中的应用研究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记忆力提升游戏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河南鹤壁市浚县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笔试真题2024
- 运动鞋帽AI应用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艺术教育师资派遣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小学综合实践三年级下册巧手工艺坊教学课件
- 2025年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DB61T 5113-2024 建筑施工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 2025年供水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腹外疝围手术期护理
- 2025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接触网工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技师)题库
- 2025年二级建造师建筑实务真题及答案
- 人教版选修三单词表
- 2025年山西地质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电力班组安全文化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