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6篇)_第1页
《论语》读书笔记(16篇)_第2页
《论语》读书笔记(16篇)_第3页
《论语》读书笔记(16篇)_第4页
《论语》读书笔记(1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6篇〕《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6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远流长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这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更是中华传世名著。它章节简短,以雍容典雅的语调简洁凝炼的格言警句来表达深化的思想,让人们受益匪浅,也让我感触颇深。《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化的就是这句话:“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亲爱兄长,言行慎重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做到这些以后,假如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作为老师,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单单只教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论语》读书笔记篇2在这个盛夏中,我仔细地阅读了一本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一本中华经典读物《论语》。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它传递的是一种朴素而又》温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论语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读《论语》之后的人知识有多么渊博啊!在《论语》这本书中,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相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这句名言,而且也经常挂在嘴边。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学习了知识又按时理论,不也是很愉快吗?读了这句话,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们学习了一样本领后就要经常去练习,这样才不会忘记。读完《论语》就会觉得它主要引导我们怎样学习、复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去合作??而且都围绕一个字“德”。希望同学们也去阅读一下《论语》这本书,也去领略其中的道理。《论语》读书笔记篇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而时常复习,不也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那么等。学习的重要原那么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理论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敏运用。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到达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欣慰的事情。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让别人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论语》读书笔记篇4《论语》十那么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几那么中,教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学习永不感到满足??学习方法中教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考虑;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假如自己也有的话就要加强改正??而最使我欣赏的一那么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它讲了要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同学们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会“哼”一声,不懂装懂。这样使有的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开展。在课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孔圉。他就是爱好学习,不以向别人请教为耻,因此得到了人们的称赞。我们就要向孔圉一样,经常向同学和老师期间,才会获得更好的成绩。《论语》十那么虽是十条语言简洁的语录,但它给了后人很多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以后会以这十那么《论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搭一座巩固的桥。《论语》读书笔记篇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政事,又严守信誉;节约财政开支,又保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誉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可以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节省,这是一种美德,保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消费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如今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论语》读书笔记篇6《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盗窃〕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说老实话,假如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假如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可孔子就可以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创始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论语》读书笔记篇7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异。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群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渐渐寻觅。《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读书笔记篇8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化感想吧!我也不例外。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它意思是:学习却不考虑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写玩就玩去,从来不去检查、考虑自以为写对,可是老师给我打一个大大叉。虽然作业错,但我只是改一下,从来不考虑为什么会错。如今我学论语这课懂得:学习之后要去考虑、去稳固、去复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成绩。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也对我有所启发,它意思是:学并时常复习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我懂得这句话意思后,我天天复习所学知识,别人错怪我我都不怪他,赢得同学喜欢。论语可以教导我怎没做人、怎没学习,论语给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论语这本书真好!《论语》读书笔记篇9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一下。说它是薄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如此一本小书。假设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巧似绣花枕头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何以想象,就是如此一个薄薄小书,却统治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立世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好书。其中灵我印象最深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复习,不也是快乐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快乐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快乐,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对别人讲明你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目光看来,《论语》一书文学价值很高。《论语》读书笔记篇10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也同样如此,比方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很好的书!《论语》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如今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局部内容为孔子答复弟子们的提问;一局部不属于问答,只是孔子的言论。《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论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论语》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答复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过去臣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如今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论语》里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了世界的财富。《论语》读书笔记篇11《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化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假如别人不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理论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理论,“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夫子是得意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可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妙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化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已打下《论语》等儒学经典深深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多出于此,如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克己复礼、见义勇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祸起萧墙、当仁不让……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辉,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夫子就是这样一位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深邃而又质朴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国学经典,重树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实现自己的百年复兴梦!再读《论语》,木铎铿铿,声犹在耳——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谆谆教导,页页叮咛。这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叹……《论语》读书笔记篇12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假如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读书笔记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亲密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络。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间隔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获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妙。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假如我们能欣赏别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承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到达“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根底。《论语》读书笔记篇13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大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忆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说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化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那么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论语》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群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化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场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承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回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决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___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土,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创始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假设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论语》读书笔记篇14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就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即被她那粗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好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就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透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粗浅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那么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就是为人处世的原那么。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剧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符合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就应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可以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就是大就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根底,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就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翻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无论就是孔子的《论语》还就是于丹的,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就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假如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可以不懊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就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就是窝囊,而就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就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就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论语就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就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就是古贤圣人还就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理论,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那么下交融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就是《于丹论语》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论语》读书笔记篇15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答复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夸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究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详细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详细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详细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阐述,也自然而然表达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的,不断的学习,从而进步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假如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如今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适宜。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作为老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老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老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典范。老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老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老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老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