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综述_第1页
我国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综述_第2页
我国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综述_第3页
我国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综述_第4页
我国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比较金融系统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金融理论的前沿,而金融机构在资产定价和公司财务领域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考虑到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本文首先从金融抑制的重新解释出发,就金融抑制表现在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微观基础进行讨论,并从多维角度分析银行信贷资本配置的现存问题及融资缺陷,在比较金融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公司财务和金融机构领域较为成熟的模型思想,将政府、银行以及不同所有权结构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同时纳入到分析框架中,深入地剖析了银行贷款融资过程的微观结构。本文作为关于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一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综述,不仅可以促进理解和评价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以及效率,而且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体系;银行贷款融资;银行监控;融资效率

金融体系的效率对于整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着关键作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股权结构改制,企业层面在生产、技术、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已经有显着的改善,但鉴于复杂和困难程度,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关于资本配置的效率问题成为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仍表现为银行贷款融资体系所主导,不成熟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也正在经历一定程度的变革。作为占据银行业半壁江山的国有商业银行,20多年来其改革大致经历了1984-1994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1994-2003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以及2003年底开始的股份制改革阶段,改革取得显着成就的同时,银行内部系统、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相对落后。

而本文所讨论的银行贷款融资体系,在比较金融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公司财务和金融机构领域较为成熟的模型思想,将政府、银行以及不同所有权结构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同时纳入到分析框架中,深入地剖析了银行贷款融资过程的微观结构。

一、中国金融抑制的重新解释和微观基础

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然而,其内涵却不同于McKinnon(1973)、Shaw(1973)所提出的金融压抑和Hellman、Murdock与Stiglitz(1996,1997)定义的金融约束。金融压抑就是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的管制,抑制了金融发展,进而阻碍了经济增长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高通胀率、负的实际利率、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分割和数量歧视等;而金融约束则被认为解释了东亚经济发展奇迹——金融压抑和经济增长并存,其本质在于政府通过一系列由存款利率控制、市场准入限制等组成的金融约束政策给私人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这两组概念偏重于从金融深度和政府直接干预的角度来解释,但中国的金融抑制实际上更体现为金融广度的限制和政府决策的间接性影响。

中国的M2占GDP的比例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59%、164%和166%,而如果对M2增长结构贡献分析,我们会发现企业存款增速最快,企业存款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贷款造成的,可见从金融深度的角度而言,我国的金融抑制并不明显。

另外,政府也已经逐渐退出对经济的严重干预,例如初期的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实施贷款规模管理以及严格控制利率浮动等,目前政府更为注重市场化的调控方式,并着力从宏观引导管理上推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但如果从政府本身的目标优化角度出发,如部分市场主体具有实际控制力的国有产权性质,其商业运行模式与决策还是会间接影响到资本配置的过程。

因此,对于中国现阶段的金融抑制,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可以重新解释为非完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金融发展的广度限制,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投融资渠道制约、市场个体预算约束程度以及政府过度承担金融风险偿付责任。

而作为目前资本配置的主要途径银行贷款融资体系,正是当前中国金融抑制传导作用的重要微观基础。从规模上比较,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的银行体系控制了金融产业中九成以上的资产,银行信贷占GDP的比例甚至高出德国式银行体系主导型国家水平;从相对重要性比较,中国的结构性活跃度指标和结构性规模指标都相对较低,表明银行体系目前仍占主导。如果从企业融资渠道分析,贷款融资占据绝对优势。

另据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项大样本统计调查,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一直较为单一,银行贷款是最常用的融资手段,有%的企业经常使用银行贷款,在各种企业负债方式中,短期银行贷款也占据了绝对重要地位。另据德国IFO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2002年进行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调查,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都是银行贷款,其中国有企业在初创时期和现在依赖银行贷款比例分别为%和%,而私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和现在依赖银行贷款程度比例分别为%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末贷款融资比重仍高达82%,2000年至2006年的平均水平超过80%。可见,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效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本配置的效率和金融发展程度。

那么,金融抑制表现在银行融资体系的微观基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可以概括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商业化运作模式,服务缺位和效率较低;企业银行贷款融资功能弱化,私营企业较难获得银行贷款,特别是银行贷款的事前和事后监控存在一定的真空区域;银行和企业在贷款融资过程中逐步形成软预算约束陷阱;而政府仍旧承担过多的本应由市场主体担负的金融风险偿付责任,表现为政府对国有企业贷款违约的变相救助与对银行贷款显形和隐形的担保。而这种表现在银行贷款融资体系中的抑制成分,正是造成中国的金融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二、银行信贷资本配置的现存问题及融资缺陷

第一,从信贷资本的价格分析入手,分析1995年-2005年十年期间我国存贷利率政策调整的走势。1996年到2002年经历了八次降息以后,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

随着我国的金融改革特别是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机制的推进,2006年4月28日,又继续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现行的%提高到%,但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同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现行的%提高到%,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现行的%提高至%;进入2007年后,由于信贷投资过热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性凸显,3月18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提高到%,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提高到%。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深入,但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还是普遍缺乏商业化模式,大多数新增贷款仍然徘徊于基准利率边界,甚至更低。图1所示,国有银行贷款利率曾以2004年前3个季度平均高出基准利率倍提高到2004年第4个季度高出基准利率倍,但马上在2005年第1季度下降到倍,且一直维持到当年最后一个季度,上升至倍。注:1.将1994年到2001年每年的账面不良贷款率均加5%,得到按照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

贷款利率浮动较小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对于业务规模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利率执行空间有限,特别是贷款市场争夺优质客户日益激烈的竞争;二是政府决策的间接性影响,如政府担负国有市场主体一定的金融风险偿付责任使得贷款本身的风险溢价降低;三是一部分贷款申请者由于效率低下、滚动债务较多或者过分依赖关系型贷款而无力承担过高的利率水平。然而,商业银行面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客户的信贷需求时必须决定有限的信贷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价格一定时供给量变化的背后,就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机制在发生作用,信贷资本的价格市场化就涉及对风险收益及风险损失的最终权衡效果。

第二,银行贷款结构方面存在三个不平衡:即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获得贷款难易程度相差较大;贷款逐渐向大企业、大行业和大城市集中,中小企业、其他较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以及欠发达地市,则面临日益严峻的外部资金融通困难;短期贷款份额逐渐下降而基本建设贷款、其他中长期贷款份额上升,短期贷款是大多数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其份额下降也说明银行为了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双降”而放弃发放一部分具有一定风险的商业贷款,但过于谨慎也不利于银行风险监控体系的完善。信贷逐步集中、信贷结构中长期化、和潜在信贷风险累积之间的矛盾可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从而导致银行的资产情况恶化,并最终引起金融系统性危机的爆发。

2.在五级分类得到的不良贷款率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加上14000亿元,2003年开始每年不良贷款余额再加1969亿元,2004年开始每年不良贷款余额再加2787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余额加7050亿元,从而得到剔除剥离影响后的不良贷款余额。另外,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将在2007年启动,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额度将会占较大的比例。

数据来源:施华强,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和CEIC数据库

第三,银行事前和事后的监督控制缺乏商业模式引导。作者曾对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市分行信贷管理部进行过实地调研,贷款前的审查方面,银行并非特别强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持续盈利表现,而是通过设置较为繁杂的手续、严格苛刻的贷款抵押和担保条件等筛选贷款申请人,其结果可能使得差的项目成为漏网之鱼,而真正具有盈利性和技术含量的新型项目却被“挡在了门外”,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小企业而言。贷款后的监督则更为松懈,由于银行发放的大部分贷款都具有一定抵押或担保,因此没有动机在事后跟踪企业贷款使用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也较难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意见和合理的重组债务方案,不能充分发挥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职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滋生不良贷款并引发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

第四,遗留和潜在的不良贷款。尽管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从2002年起在表面上都有所下降,但如果考虑剔除政策性剥离和贷款分类方法改变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如表3所示。

那么在国有银行陆续实现股份制改革以后,如何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累积,如何进一步增强其自身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如何有效缓解政府对不良贷款救助所产生的银行道德风险的负面作用,如何防范银行上市后由于贷款集中趋势和行业性波动风险而导致的不良贷款滋生效应等,这些方面作为保证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稳健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都有待进行充分研究与探讨。

第五,从企业本身来看,国有企业在贷款融资上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贷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例如将所获短期贷款投入市场前景黯淡的长期项目,或由于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而缺乏内在激励运营和管理项目,更有甚者将银行划拨给指定项目的贷款投资到私人企业,造成资金漏损,这部分资金转移由于管理控制缺位而更容易产生贷款违约。

另外,私营企业在贷款融资上的主要缺陷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程度较为有限,而且私营企业履行合同的标准性和有效性还不够高。

三、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分析框架

对于中国特殊金融体系的问题,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且特别是针对主导型的银行贷款融资体系。Chang指出对金融体系的分析关键就在于通过外部融资渠道,而中国企业绝大部分外部融资还是来源于效率相对低下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贷款融资途径。

最近Allen等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一篇研究论文提供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较为翔实的描述,然而,其仅限于表面性说明和比较,由于缺乏具有完整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不能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国外对银行贷款的微观机制以及银行对贷款监控激励的系统研究,可以参见Gorton和Winton的综述文章。最近,Marianneetal.(2007),Cem和Christopher则分别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银行监控和贷款合同设置对于公司未来业绩表现的重要性。但是,国外文献均没有将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的一些重要特性考虑进去,例如较大比重的国有经济实体和贷款企业被清算破产后的社会负担或社会成本,并从政府决策和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银行贷款融资的相关问题。

事实上,我国银行贷款融资体系具有突出的特点。首先,所有权异质的贷款申请者,特别是政府具有控制权并作为决策者和间接担保者的国有企业,导致企业社会性成本的重要影响;银行作为金融抑制的重要影响载体,其商业化行为受到干扰,债务治理功能缺失,而且承担了一定的抑制负担;政府对银行系统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担保,如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募集资金或直接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向国有银行注入资本金、承担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与处置等,使得因银行道德风险行为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变相转移给了政府,从而扭曲了银行的激励结构;还有就是逐渐形成的银行和国有企业双重监控弱化,其恶性循环加剧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局面。

那么,在政府具有控制权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同时存在的经济体中,银行贷款策略的决定过程;银行对同种技术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贷款利率、事前监控程度和贷款潜在违约概率的不同之处;政府金融政策的调整如贷款利率,从微观上影响银行借贷行为的模拟,并权衡对于社会剩余价值的影响;还有就是政府对于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监管,如设置存款保险保费额度、存款准备金率等,导致银行贷款策略一定程度的转变;综合理解和评价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以及政府金融政策干预的效率等等,共同构成了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研究分析框架。

而在该体系框架下将微观和宏观角度有效结合的途径就是通过设置以政府、银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动态债务合同,关于金融合同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可参见Hart的综述文章。事实上,衡量金融体系效率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哪类企业最终能够融通到资本并且有效地使用资本促进企业成长。因此,银行贷款融资效率的提高,涉及政府、银行和企业多方利益的权衡,包括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相当于综合的治理推进。最后,值得强调的是目前中国处于金融渐进式改革阶段,除了以汇率改革和利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宏观面金融开放外,更应强调微观面金融体制改革,即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包括建立更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培育更具商业模式的市场主体以及提供更多可交易的金融创新工具,并逐渐弱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这也正是银行贷款融资体系更为深入的主旨。

参考文献

[1]Allen,F.,Qian,J.,andQian,M.(2005),Law,fi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7,57-116.

Allen,F.,Qian,J.,andQian,M.(2006),China’sFinancialSystem:Past,Present,andFuture,WhartonWorkingPaper.

CemDemirogluandChristopherJames(2006),TheInformationContentofBankLoanCovenants,WorkingPaper.

Diamond,D.(1984),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