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日我们为大家展示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本学期新增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终,教材支配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分。
2、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获得新知,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能力。
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是:学生通过观看、验证,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商量沟通,自主探究新知,同时培育学生的初步观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依据图形新授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课。
一、预习:完成前置作业
教师依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完成前置性作业,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预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齐读
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目标的理解。
三、商量: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商量变得更加高效、具体〕
2.学生互相商量、动手操作,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沟通,沟通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同时可以纠错,优生帮差生释疑解惑,继而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
四、沟通
1.指名小组台前汇报、沟通学习状况。〔这一环节主要是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学问〕
2.其他小组适时补充不同的方法。〔这一部分设计主要是解决在汇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不断的展示、质疑、补充,教师择机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播、提炼等。最终形成学问,主要通过这一环节,表达学问的形成过程。〕
五.检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稳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把握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六、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是一个学问的反馈过程,通过总结对本节课的学问进行了再一次回固,帮助学生梳理学问,实现学问系统化。
总之,本节课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看、探究沟通,从而发觉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获得数学学问,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三年组教师对这课的浅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专家、领导批判指正,下面请张凤玉老师为我们做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仿照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胜利的欢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肯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洁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依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简单发觉,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试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试验——猜测——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学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沟通法自主探究法观看发觉法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稳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学问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沟通。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方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沟通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测?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我会确定这一猜测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依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1:3行2列,图2:2行5列,图3: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通过刚刚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测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终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协作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学问
首先引导学生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测、发觉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接着让学生沟通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最终让小组沟通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学问,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日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
1、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把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经受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育观看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把握观看、比较、发觉、沟通、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想:
课本中以订牛奶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学生春游活动及游览公园为主线,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究,讨论算法;稳固强化,敏捷运用;归纳总结,拓展延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今正逢春季,因此,以学生去春游为背景素材,配予《找春天》的音乐,让美术、音乐与数学学问融为一体,表达学科的综合性。在情境图中标示出一个班共有48人去春游,每位同学的车费是12元,让学生精确的搜集提取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主探究,讨论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
1、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当学生在情境中搜集、提取出“48人〞“每人12元〞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接着问“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育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估算之后,暂且不做评价,采纳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吗?〞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再进行同伴间的沟通与商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不同层次的进展。
3、商量沟通,优化算法:
在教学中应当鼓舞学生畅所欲言:“你能把自己的算法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的算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①48×10=480,48×12就是500多;②48×6=288,288×2=576;③48×10=480,48×2=96,480+96=576;④竖式计算;⑤我想口算娴熟的学生或许会想到,48看成50,50×12=600,2×12=24,600-24=576。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接着再问:“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爱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在算法的比较中优化,因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对竖式计算的好处应当有所了解,所以学生会选择竖式计算。
4、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当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已经把握了从个位乘起。这时,先让学生观看12个位上的“2〞,用个位上的“2〞去乘“48〞,表示2个48,这是学生已经把握的旧知。接着,看12十位上的“1〞,让学生说说这个“1〞表示什么?(1个十)这个“1〞和“48〞相乘表示什么?(10个48)10个48就是480。这里依据口算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先用十位上的“1〞先乘48个位上的“8〞,再乘十位上的“4〞。第二部分的积480和第一部分的积56数位对齐了写,最终两部分积相加。第三,指出第二部分的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最终得到内化。因为学生亲自动手写,动口说的实践活动比一味由教师说或个别学生说要更为深刻。
5、验证结果,提高效率: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48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观看:你发觉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三)稳固强化,敏捷运用:
这个环节共设计六个层次的练习,将多样性、趣味性、综合性、循序渐进性为一体,把练习题呈如今不同的公园背景中,以闯关游览公园激励学生稳固强化。
(1)列好的竖式继续算
(2)依据横式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补充竖式中第二部分的积(补充设计的)
以上三题是基础练习,为了强化第二步积的过程以及加强验算养成良好的习惯。指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相互说一说,沟通阅历。
(4)改错:它是一个逆向思索过程,考察学生敏捷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强。因此,指导学生先观看,再找错,然后分析错误缘由,最终订正,强化难点。
(5)游戏大转盘: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轮番旋转,旋转到哪两个两位数,就开始笔算。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缓解学生疲惫紧急的学习心情。
(6)应用题:
①春游途中助养小动物,为它们订牛奶。全月28元,定一份一年要多少钱?不仅培育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进行爱惜动物的品德教育。
②公园买门票:这是一道开放题,先分组沟通商量,再全班汇报。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长: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课后的拓展,与课前情境呼应,假如全年级都去春游,要付多少车费?(192×12)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尝试思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这样支配不仅能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规律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经受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究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把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纳如下教学方法:一是自主探究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需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讨论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展。数学教学必需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问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究、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好地体验学问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看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觉学生熟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深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究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测—验证—概括—类推。
1、猜测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测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把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究
让学生带着猜测,利用教师提供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它的长、宽、面积记录于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并思索: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联系?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设计意图: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育了学生独立思索、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更符合了人人参加数学活动的数学理念。
b、结论
引导学生观看表格数据并提问:你们发觉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了吗?学生发觉: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乘宽就可以求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
设计意图:此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提出此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探究后的成果,但是同时又为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验证此结论的正误。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c、验证并概括
师提问:是不是全部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的方法来计算呢?我们再来讨论几个例子。随后再让学生同坐之间相互再用小正方形摆摆看并自己做记录。发觉: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刚刚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再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与同桌相互合作验证出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了胜利的喜悦,也感觉到探究道路的艰辛,数学学问的珍贵。
3、类推
师提问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发觉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是长与宽相等的特别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很简单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仅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同时培育了学生的推理与规律思维能力。
〔三〕稳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P78两题做一做;
2、进展练习:课本P80第8题。
课本P80第10题。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把稳固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表达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练习的挑战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谈体会随后教室作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教数学学问的理解,同时更简单获得胜利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日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冗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状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当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教育教学目标:
依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结合现实情景,把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育学生运用学问的能力,培育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受探究学问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进展。进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育学生公平、公正的看法,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细致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留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艳丽的刺激简单引起他们的无意留意,成为他们的留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给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采纳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主动参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育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独特进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学问阅历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
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进展规律,采纳学生参加程度高的学导式商量教学法。在学生看书,商量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商量法。在采纳问答法时,特殊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育其自信念,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学问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四周世界亲密相关的数学学问,学习基础性的学问和技能,在教学中主动培育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我期望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和沟通互补法进行学习。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亲身经受学问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组织学生人人参加,结合教材,紧密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入生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为终身学习发下基础。
(2)沟通互补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开动脑筋,相互商量,培育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终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做了采访,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果冻和梨糕的制作过程,好吗?请你认真观看,他们都带来了那些信息呢?
让学生观看进入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合理性的数学问题都给出鼓舞性评价,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意图: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剧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测〞继而紧急的深思,期盼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表达数学从生活中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沟通:
〔2〕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沟通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引导学生重点说算式每步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使他们亲身体验学问的产生过程,满足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过程中体会与他人沟通的欢乐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质疑、解疑,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沟通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分组商量,全班汇报。老师实时总结。连初的混合算式从左向右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经受了探究学问的过程,初步把握了用混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学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顺序,在不断运用中发觉规律,使运算规则的产生满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对学问的理解,使数学学问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三)、稳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培育学生的良好做题习惯
3、自主练习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订正
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学问的把握,升华学问,使学问得到延长,并且运用与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
谈话:今日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日所学学问?
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把握本节课的学问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达课内向课外的延长,让数学回到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是生活中去的奥妙。
最终,请允许我以几句在实际教学中感悟颇深的话语来作为我今日说课的结束语:教育是探究和启蒙,不是宣扬和灌输
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沟通,不是指示和指令
教育是丰富学问,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1、笔算热身赛,在这一环节,侯老师让做起的学生站起来,然后通过答案又让做对的学生坐下,最终让站着的.学生讲解。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教师可以全面掌控学生联系的完成状况和正确率。
2、侯老师在引出题目的情境创设自然,感情真挚,让我们觉得数学也可以有感情,并从中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珍惜野生动植物。
3、在课堂上,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准时,而且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评价。“假如你是老师,怎么评价?〞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4、侯老师在要求估算“445+298〞时,有位同学说450+300-7,老师处理的很好,他告知学生这是另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后面还提到按这位同学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尝试笔算后,请一位学生上黑板讲解过程,侯老师还让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提问,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其中道理,到处表达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然后教师质疑,“1从哪来〞“从哪一位算起〞进一步强调一些关键问题,从而突破难点。
6、从学生的错题中找素材,准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整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教师只是问题引领,而学生在真正体验做数学。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洁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阅历,在活动沟通中培育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沟通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依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摸球试验-------机灵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从摸球试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纳动手操作,试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受了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主动参加游戏,学会简洁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游戏中学习,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看法。
机灵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学问从纸上延长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敏捷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洁的推理,将所学学问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想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想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受学问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始,又摸球游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树立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从而会进行简洁的推理。在练习时又创设了小明这个小朋友的一些活动,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如天气,上街等情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特别深厚。最终,你能用今日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吗?因为学生学习了学问就可以用,所以学生参加的特殊主动,也就到达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一开始的个别人摸球,得出肯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从学生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的不同,来猜想盒中的.黄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验证猜想是否精确,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个结论。学生全员参加,让学生亲历学问探究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后,结合自己的活动阅历和生活阅历,有特定的词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组织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沟通。
在重视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对事件的推想结果先进行独立思索,并用特别的语言来描述,再引导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想结果先与同伴沟通,促进互相学习,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沟通,一次是将摸球结果,猜想的结果与同学进行沟通;第二次是用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与同伴沟通。在沟通中,共同发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将所学学问与生活机密联系起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表达了“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个教育教学新理念。四、重视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本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摸球游戏是以6---8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次是最终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4人小组为单位。我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小组活动已经可以很有序地进行了,明确了问题后,孩子们自行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一支配下进行活动或是商量、沟通,或是游戏。虽说不是特别有效,但是一般的活动都可以进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还是无所适从,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如何使小组活动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组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支配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始终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别教育与素养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根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分辨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育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育学生的自信念和顽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预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养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状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分辨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欢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学问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学问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阅历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洁、抽象概括能力差,留意力不集中,学问迁移困难,空间观念特别薄弱,对学问把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剧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到达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依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觉问题,培育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学问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到达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觉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看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进展生活〞的理念,必需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表达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识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学问铺垫。
设计根据:教育心理学说明:当学习与已有阅历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方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看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稳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念。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阅历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识到生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学问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果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依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预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商量沟通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到达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学问,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稳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推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
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稳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欢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纳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表达智障学生欢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美丽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欢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到达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鸡兔同笼》是师大版的教材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郭**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教学时直接引课,在列表解决问题前先鼓舞学生猜测、尝试、猜想,通过学生的阅历猜测可能的状况,并培育学生有序思索的习惯,借势再设计表头进行列表。让学生经受猜测、列表、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育学生的策略意识。表达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的优点有:
1、数学思维缜密。
在教学过程中环环想扣,引导学生思维有序,在列举完猜测状况后,让学生自主发觉应当有序排放,列举后让学生观看发觉排列的规律,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娴熟地应用规律。
2、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到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准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再在小组内沟通,最终全班共同讨论商量。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的思维活跃,老师课言和谐幽默,印象最深的一句“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充分利用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准时应战,到达了运用多种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将多种列举方法进行观看比较,让学生获得亲自参加探究学习的主动体验,参加学习学问的过程。
教学建议及改良措施:
1、课堂评价学生的方式再多一些形式,多一些学生的互评和自评,树立学生的信念。
2、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让学生自已列举出一些现象,全班推断,学生可能会更好地把握“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对培育学生的应用学问的能力可能会好一些。
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支配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把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经受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
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育观看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
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把握观看、比较、发觉、沟通、合作等学
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
1、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
2、放大棋盘学生观看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3、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19。
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各组商量: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全班组织沟通。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爱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确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问解决今日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实践应用
1、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沟通。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依据班上出现错题的状况,和学生一起商量错误的缘由,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留意:计算时要仔细认真。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商量笔算乘法时要留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留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分五个阶段来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学情,三是说教学方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肯定的比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鲜活个体的学生,时时刻刻要与它打交道。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时间单位之后,并有肯定生活阅历的基础进行的,由于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时间有多长也许借助肯定的想象力,因此,需借助和学生生活亲密联系的素材引入,完成以下三维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调查,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推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看、比较使学生会快速推断平、闰年,二月的天数及各个月的天数。
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看、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胜利体验,培育学生愿学、乐学的兴趣。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大月、小月的记忆,
教学难点:平年、闰年推断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把握了时、分、秒等时间学问,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阅历,有关年月日的学问,也越来越多的出如今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肯定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也由仿照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自觉性、主动性、长久性都有所加强,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本节课让学生经受一个观看比较、试验论证、合作沟通、总结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实行“观看—探究—发觉〞的教学模式,在教法上力求表达:在生活情境中“发觉〞数学,在动手操作中“实践〞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表达以学生的进展为本。
四、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标》中的“变注重学问获得的结果为学问获得的过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联系生活,设疑导入
过生日是每个孩子都经受过的,而且基本都是一年一次,我以奶奶明年过第18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要过第20个生日,奶奶和孙子各是多少岁?这个问题情境引入,听到问题后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奶奶18岁,孙子20岁。但说完之后会马上意识到不对。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时进行商量:
〔1〕一般状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一年〕
〔2〕如今奶奶的反而少,说明什么?〔说明奶奶有些年没过生日〕
〔3〕生日跟什么有关?
〔4〕奶奶有些年没过生日,又说明什么呢?
再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年月日〕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出隐藏在学生内心的怀疑,以探究怀疑为主线,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观看比较,探究新知
第一层:观看年历,认识大小月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预习的前提下,结合学习提纲,认真观看,看你能从年历中发觉些什么?通过观看探究对比比较,发觉各月的天数,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处于主动主动的学习状态,培育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然后我向学生诠释大月、小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含义。其次,让学生
结合板书说出一年中大月、小月的具体所指。在学习全年天数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所以我就没有过多的让学生说计算方法。以上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要把握学问,还引导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发觉学问,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学问、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表达。
第二层: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在学生认识大月、小月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识记大小月有没有什么妙方。学生会依据自己已有学问阅历进行汇报,我再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强化左拳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并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记忆。为了让学生所学学问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份,你听好;大月拍手,小月跺脚;二月来了,不出声〞的游戏。在这一活动中我让静的学问接受转变为动的学问,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欢乐中理解数学学问。
第三层:学习平年、闰年
为了有效地突破推断平、闰年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1993—20xx年各年份中二月份天数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观看,并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去发觉: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时候,这一年就是闰年。这一环节的教学,留给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观看、自己计算、合作沟通、共同概括,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切实培育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练习时,里面出现了1900年,学生毫不迟疑的推断是闰年,我坚决的否认了他们的答案,学生茫然,我让学生自己去课本第49页查找答案,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需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利用多媒体揭示了其中的缘由,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加强了学习过程当中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观看和理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情境练习,稳固新知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紧扣重点,力求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学生的基础学问,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智力进展和能力提高。
〔四〕、首尾呼应,解疑答惑
在“拓展练习〞中,主要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做到前后呼应,紧扣主题。
〔五〕、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实行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当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六〕、拓展延长,培育能力
收集年月日方面的学问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办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精致的手抄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眼睛〞,是教学的“灵魂〞,为课堂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从板书中,可以清楚看到本节课的学问点,重点及难点学问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好的学问体系。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闰年〔366天〕2月29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日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讨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学问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学问的改变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学问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肯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学问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预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问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育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规律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育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究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娴熟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学问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敏捷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依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把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留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加到学问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准备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看、发觉,在合作沟通中把握学问。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参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把握学问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和小组沟通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把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习中也把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的用已学学问来思索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到达很好的连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方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参加到学问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为了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独立尝试、小组沟通、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已有认知,思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依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商量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商量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需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刚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育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改变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加到学问的形成过程,并且到达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习,稳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习支配中,我既注重基础学问的准时稳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准时发觉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支配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培育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稳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究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需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需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把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到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各位评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看所熟识的物体外表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削减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根据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表达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二〕探究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外表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终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和已有的学问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索等多种感观参加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准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需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看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依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舞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到达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缘由,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需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奇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知学生今日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始终处在主动探究之中,培育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稳固了面积单位,进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外表的面积.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稳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推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表达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支配了这样一个思索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纳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加学问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进展。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任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学问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懂得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基础进步行教学的。
《提纲》明白指出:"要器重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觉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要害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添学生对千米的理性认识。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纪特点,我制订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卫生防范条例
- 临时网络管理员合同
- 2025版跨境电商物流平台入驻协议合同范本3篇
- 野生动物园保安员招聘合同
- 物业管理招投标交易费政策
- 商标一次性补偿协议
- 公共广场照明施工合作协议
- 船舶制造供货施工合同范本
- 医疗器械维修联盟协议
- 医疗设备召回政策与程序
- 公司软件销售管理制度
-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第23课 活动课:时事溯源第23课时事溯源历史视角下的一带一路部优课件
- micro810可编程控制器用户手册
- 轨道板预制施工作业指导书
- CVC导管维护技术评分标准
- 幼儿玩教具的基础知识(课堂PPT)课件(PPT 18页)
- (精心整理)林海雪原阅读题及答案
- 史上最全wow335单机代码命令.
- 2019版外研社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四单词总表
- 郴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质量分析报告(总)
- [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题题目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