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调水工程设计导则与规划水资源论证导则_第1页
2023调水工程设计导则与规划水资源论证导则_第2页
2023调水工程设计导则与规划水资源论证导则_第3页
2023调水工程设计导则与规划水资源论证导则_第4页
2023调水工程设计导则与规划水资源论证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水工程设计导则

规划水资源论证导则

目次

1总则..............................................................1

2术语..............................................................3

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5

3.1一般规定....................................................5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3.3工程任务...................................................5

3.4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5

4水文.............................................................7

4.1一般规定...................................................7

4.2径流和水资源量分析计算.....................................7

4.3设计洪水(位).............................................7

4.4泥沙、冰情、水文测报系统...................................8

5工程地质.........................................................9

6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12

6.1一般规定...................................................12

6.2规划范围与分区.............................................12

6.3设计水平年和供水保证率....................................12

6.4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分析......................................13

6.5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可调水量............................13

6.6水资源配置.................................................13

7工程总体布局及工程规模...........................................15

7.1一般规定..................................................15

7.2取水口及取水方式选择......................................15

7.3输水工程布局..............................................16

7.4调蓄工程布局...............................................16

7.5控制工程布局...............................................16

7.6工程实施影响分析及处理.....................................17

7.7工程规模...................................................17

7.8调度运行方式...............................................20

8节水评价........................................................22

8.1一般规定...................................................22

8.2现状节水水平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22

8.3节水目标与节水指标评价.....................................22

8.4规划水平年节水符合性评价...................................23

8.5节水措施方案与节水效果评价................................23

9工程布置及建筑物................................................24

9.1一般规定..................................................24

9.2工程等级和标准.............................................24

9.3工程选线及选址.............................................25

9.4输水方式和型式选择.........................................27

9.5工程总布置.................................................28

9.6取水建筑物.................................................31

9.7泵站.......................................................32

9.8渠道.......................................................32

9.9隧洞.......................................................34

9.10管道......................................................37

9.11渡槽......................................................39

9.12倒虹吸....................................................40

9.13水闸......................................................41

9.14调蓄建筑物................................................42

9.15穿越建筑物...............................................43

9.16工程监测.................................................44

10机电金属结构及信息化...........................................45

10.1一般规定.................................................45

10.2水力机械.................................................45

10.3电气一次.................................................47

10.4电气二次.................................................50

10.5金属结构.................................................51

10.6工程信息化...............................................52

11施工组织设计...................................................56

11.1一般规定.................................................56

11.2施工导流.................................................56

11.3料场的选择与开采.........................................57

11.4施工总布置................................................58

11.5主体工程施工.............................................59

11.6施工总进度................................................60

12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62

12.1一般规定..................................................62

12.2建设征地范围..............................................62

12.3实物调查..................................................62

12.4移民安置规划..............................................62

12.5土地复垦..................................................63

13环境保护.......................................................64

13.1一般规定.................................................64

13.2调水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评价................................64

13.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4

13.4环境影响预测评价..........................................65

13.5环境保护措施.............................................66

13.6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67

14水土保持........................................................69

14.1一般规定................................................69

14.2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69

14.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69

14.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70

14.5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与预测...................................70

14.6弃渣场设计..............................................70

14.7表土保护与利用设计......................................71

14.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71

14.9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72

15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73

15.1一般规定.................................................73

15.2劳动安全.................................................73

15.3工业卫生.................................................73

16节能设计........................................................75

16.1一般规定.................................................75

16.2总体布置节能..............................................75

16.3建筑物节能...............................................75

16.4机电及金属结构节能........................................76

16.5施工方案节能.............................................77

16.6工程管理节能.............................................77

16.7节能效果综合评价..........................................77

17工程管理........................................................78

17.1一般规定................................................78

17.2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78

17.3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78

17.4工程管理设施.............................................79

17.5运行管理.................................................79

18工程投资........................................................81

18.1一般规定.................................................81

18.2编制方法..................................................81

19经济评价........................................................83

19.1国民经济评价.............................................83

19.2财务评价与资金筹措方案....................................83

19.3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84

19.4综合评价..................................................84

1总则

1.0.1为指导调水工程设计,规范调水工程设计内容,保证调水工程设计质量,

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应于新建、改扩建大中型调水工程的设计。各设计阶段的设计内

容和深度可根据有关编制规程的要求增加和取舍。

1.0.3调水工程的设计,应遵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已批复的流域综合规划

和水资源规划。

1.0.4调水工程设计,应正确处理调入区与调出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0.5调入区需水预测应充分考虑节水因素及用户对水质的要求,可调水量分析

应充分考虑调出区生态环境保护,调出区经济和生态受到影响的,应提出合理的

补偿措施。

1.0.6调水工程设计,应对拟定的工程任务、总体布局方案及调水规模,从技术、

经济、生态与环境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工程设计方案应满足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的要求。

1.0.7本标准主要引用以下标准:

GB50201《防洪标准》

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50446《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706《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

GB50987《水利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L104《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

SL19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251《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65《水闸设计规范》

SL279《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SL/T281《水利水电工程压力钢管设计规范》

SL30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SL311《水利水电工程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SL429《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

SL455《水利水电工程继电保护设计规范》

SL511《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SL587《水利水电工程接地设计规范》

SL641《水利水电工程照明系统设计规范》

SL677《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L702《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技术规范》

1.0.8调水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调水工程waterdiversionproject

为满足供水、灌溉、生态需水要求,兴建的跨水系、跨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工

程。

2.0.2调出区theareafordivertingwaterout

调出水量的地区(区域)。

2.0.3调入区theareafordivertingwaterin

调入水量的地区(区域)。

2.0.4受水区waterreceivingarea

外调水的供水范围。

2.0.5取水点intakepoint

取水枢纽(闸、站)等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2.0.6受水点waterreceivingpoint

接受引调水量的输水线路末端。

2.0.7设计保证率designreliability

在长期供水中,用水部门正常用水得到保证的程度。

2.0.8输水线路区theareaforwatertransportingroute

调水工程取水点至收水点间输水系统经过的地区。

2.0.9可调水量thewatervolumefordiverting

满足调出区合理的生活、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用水后,通过修建工程措施可以

外调的水量。

2.0.10经济可调水量theeconomicalwatervolumefordiverting

对不同工程规模下的可调水量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后,确定的相对经济合

理的可调水量。

2.0.11输水方式modeofwatertransport

水流输送过程中的压力状态和流动方式,包括有压、无压,加压和重力流输

水等方式。

2.0.12取水建筑物intakestructure

取水枢纽(闸、站)等建筑物的统称。

2.0.13输水建筑物watertransportsturcture

输水工程中输水渠道、输水隧洞、输水暗涵等输送水流的建筑物的统称。

2.0.14控制建筑物controlstructure

输水工程中节制闸、分水闸和退水闸等控制流量和水位等建筑物的统称。

2.0.15交叉建筑物crossstructure

输水渠道跨越天然河道、其他渠道、道路或天然河道等穿越输水渠道的渡槽、

倒虹吸、涵洞、箱涵等建筑物的统称。

2.0.16调蓄建筑物storagestructure

输水工程沿线或末端设置的调蓄水量的建筑物的统称,包括调蓄水库、调蓄

池等。

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3.1一般规定

3.1.1收集调水工程调入区、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自然、地理、资源概

况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状。

3.1.2收集调水工程涉及流域(河段)、区域的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专项规划

中与本项目有关的内容和审批意见,以及本项目在有关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和开发

次序。

3.1.3说明流域综合规划和水资源规划对调水工程的安排,说明项目建设的依据。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说明调入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调入区经济

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3.2.2分析调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论证进一步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可

行性及经济合理性;分析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对生态环境状况

的影响。

3.2.3分析调水工程建设在缓解城乡供水矛盾、提高城乡供水及农业灌溉保证率、

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效益。

3.2.4分析调水工程的利弊因素,说明建设调水工程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3.3工程任务

3.3.1应根据调水工程必要性论述和调水的紧迫性要求,统筹考虑工程建设的作

用、各项开发任务的重要性、对工程规模的要求等因素,论述工程开发任务及排

序。

3.3.2必要时结合工程分期实施安排,提出分期建设任务。

3.4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

3.4.1说明项目调入区、调出区、调水沿线有关地区和部门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

有关协议。

3.4.2说明需与有关地区、部门、行业协调的主要问题、条件以及进展情况。

3.4.3说明影响项目立项和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初步解决措施。

4水文

4.1一般规定

4.1.1调水工程水文分析计算主要内容应包括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区域和有关工

程设计断面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和水资源总量,以

及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关工程和输水线路交叉建筑物等的设计洪水(位)和泥沙

等。

4.1.2应了解调水工程涉及地区的气象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

等自然地理状况,以及江河湖库分布、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等。

4.1.3应着重搜集有关地区的暴雨和洪水资料,以及有关水文和水资源的分析

计算和调查研究成果等。

4.2径流和水资源量分析计算

4.2.1径流系列应满足一致性、可靠性和代表性的基本要求,调出区和调入区

的径流系列宜同步。

4.2.2应分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径流特性、丰枯变化和互补性等,计算有关工

程控制断面的设计径流量。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选用径流系列代表段和代

表年时,应将调出区与调入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

4.2.3应分析计算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可

开采量和水资源总量等。

4.3设计洪水(位)

4.3.1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大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的设计洪水分析计算应根据

有关规范进行。

4.3.2交叉断面或其上、下游邻近地点具有较长流量资料时,宜根据流量资料

计算设计洪水。

4.3.3交叉断面所在地区短缺流量资料,具有较长暴雨资料时,可根据暴雨资

料推求设计洪水,必要时应对水文手册和暴雨径流查算图表等的设计暴雨参数和

产汇流参数进行复核。

4.3.4交叉断面上游水库具有较大调蓄作用时,应分析计算水库的调蓄影响,

宜采用同频率洪水组成法拟定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4.3.5交叉断面河流短缺流量资料时,可利用邻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相似并有

较长资料的参证水文站成果,采用水文比拟法等推求施工分期设计洪水。

4.3.6交叉断面设计洪水位的计算宜符合以下规定:

1交叉断面上下游有实测或调查水文资料时,可采用水面线法计算。

2交叉断面上下游短缺水文资料时,可采用曼宁公式推算。

3交叉断面所在河段易发生洪水漫溢或串流时,可采用二维非恒定流法推

算。

4.4泥沙、冰情、水文测报系统

4.4.1对于从多沙河流调水的工程,应根据设计需要,统计分析引水口断面的

悬移质含沙量及其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含沙量与流量的关系以及泥沙的颗

粒级配和矿物组成。

4.4.2对于需布置过河输水倒虹吸的交叉断面,应分析计算最大月平均含沙量

均值。当交叉断面河流无泥沙资料时,可利用邻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相似并有较

长泥沙资料的水文站成果,考虑下垫面差异进行估算。

4.4.3对于寒冷地区的调水工程,应统计有关河段冰情特征,提出结冰开始时

间、解冻时间、冰层厚度、开河方式、流冰量、最大冰块尺寸等数据,分析冰情

对工程施工与运行的影响。

寒冷地区输水工程埋于地下时,应分析统计有关冻土深度、冻融时间等资料。

4.4.4应根据调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要求,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

设计,重点在取水断面、输水工程重要控制断面、配水工程关键节点等进行水文

要素的自动测报。当水源工程为水库时,应按有关规范进行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

统规划设计。

5工程地质

5.0.1调水工程线路长、建筑物多,涉及的地貌单元多样、地层岩性众多、地质

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前期勘察工作量大,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根据区域特

点,针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研究,做到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不遗漏。

5.0.2调水工程地质勘察应执行有关地质勘察规范,应调查、查明引调水线路的

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为方案选择、线路比选、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工

程地质资料。

5.0.3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范围应包括引调水线路和建筑物场址区及周边

与其相关的地带,并满足方案选择、线路比选和工程设计需要。

5.0.4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区域性断裂、褶皱构造的规模、性质、展布特征及断层的活动性和分布规

律。

3活断层的活动性质、位移量及分布特征。

4地震活动特征。

5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动参数。引调水工程应分段确定地震动参

数,并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对于重要建筑物宜单独确定地震动参数。

5.0.5调水工程水库、湖泊等调节控制工程,应针对库区(湖区)的渗漏、浸没和

岸坡稳定问题、影响方案成立和建筑物安全的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地质勘察工作。

5.0.6输水渠道(包括埋涵)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喀斯特塌陷区、古河道、移动沙丘及地下采空区等。对于穿越

城镇、工矿区的渠道,还应包括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

2地层岩性,重点是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

3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条件、岩土体的渗透性和土壤的盐渍

化现状等。

4傍山渠道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洪积扇和残坡积土等的分布。

5基岩渠段的覆盖层、岩体风化带与卸荷带、地质构造、主要结构面组合及

对工程的影响。

5.0.7交叉建筑物及控制建筑物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

2地层结构、岩土类型,重点为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等的分布。

3水文地质条件,重点为地基渗漏、渗透稳定及基坑开挖发生涌水、涌砂的

可能性。

4岩石地基的覆盖层厚度,风化与卸荷带特征,地质构造及主要结构面组合

关系,岩溶发育情况等。

5.0.8输水隧洞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条件和物理地质现象。

2地层岩性,特别是松散、软弱、膨胀、易溶和岩溶化岩层的分布。

3地质构造发育情况等,隧洞穿过活断层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4地表水系分布、地下水位、水温和水化学成分,涌水量丰富的含水层、汇

水构造、强透水带以及与地表溪沟连通的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和岩溶

通道。

5可溶岩区隧洞沿线的岩溶发育规律、主要洞穴的发育层位、规模、充填情

况和富水性。

6进出口边坡的地质结构、岩体风化、卸荷特征,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7过沟谷浅埋隧洞上覆岩土层的类型、厚度及工程特性,岩土体的含水特性

和渗透性,评价围岩的稳定性。

8隧洞地段地应力状态和条件、有害气体或放射性元素的赋存情况。

9隧洞围岩各类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围岩工程地质分类,TBM施工

地质条件及适宜性。

10隧洞施工发生涌水、突水(泥)的可能性,概略预测涌、突水量。

5.0.9深埋长隧洞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0.8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

内容:

1应对高外水压力、突(涌)水(泥)、围岩变形、高地应力、岩爆、大断

裂破碎带的分布和特征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研究。

2深埋长隧洞勘察应采用钻探、物探及综合测试等方法开展,对于重大地质

现象和关键工程地质问题应钻探验证。

3对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深埋长隧洞,应开展专题研

究工作。

4深埋长隧洞施工期应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开工前宜基本确定超前地质

预报方法。

5.0.10超前地质预报

1对于深埋长隧洞、跨江(河)隧洞、岩溶条件十分发育及其它水文地质条

件、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隧洞宜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作业条件择

优选取。

3常规情况下,超前地质预报可采取地质综合分析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必

要时应采取超前地质钻探对前方地质情况进行验证。

5.0.11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枢纽建筑物料场应就近选择,线路上的料场宜靠近大型建筑物或施工支洞

布置。

2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内容应包括工程所需各类料源的分布、储量、质量及

开采运输条件。

3对于工程开挖料和拟外购的天然建筑材料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勘察。

6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

6.1一般规定

6.1.1水资源供需分析应重视对有关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

方面的调查研究,收集以往有关水资源规划成果。

6.1.2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

用水”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并合理利用当地水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

需调水量。

6.1.3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应在充分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生态环境用

水的基础上,分析可调水量。

6.2规划范围与分区

6.2.1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范围,应包括水资源调入涉及的流域或行政区域。

6.2.2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范围,应包括与取水点断面来水有直接关系的上游

区域和下游可能受调水影响的范围。

6.2.3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的计算分区应依据河流水系、行政区划和供水系统

进行划分。

6.2.4调出区应以取水点断面为界分别进行分区。上游应考虑现有主要供水工程

的位置、水文站等因素进行分区,下游应考虑调水可能影响的对象进行分区。

6.2.5受水区范围应以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缺水程度、工程

代价、社会舆论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定。

6.2.6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分析的计算分区应考虑行政区划、河流水系、现有供水

系统格局等因素,结合调水工程受水点位置、工程布局论证,按照各分水口门控

制范围划分计算单元,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

6.3设计水平年和供水保证率

6.3.1应设置基准年和设计水平年,设计水平年时间段较长时,可划分为近期水

平年和远期水平年。必要时,可视需要对远景水平年进行展望。

6.3.2应根据调水工程的任务及用户的重要程度,结合水资源分布及可利用情况,

合理确定供水保证率。城乡生活与工业供水保证率应采用历时保证率,取值范围

可为95加97%农业供水保证率应采用年保证率,取值范围为50汩90吼

6.3.3城乡生活与工业供水不足时,其破坏深度不应大于30临农业灌溉供水不

足时,其破坏深度不应大于50%。

6.4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分析

6.4.1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应包括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

现状供用水量分析、现状用水水平分析等内容。

6.4.2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分析,应分析各计算分区基准年的缺水量、缺水过程、

缺水对象和缺水分布,提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6.4.3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应以各计算分区需水预测成果、可供水量预

测成果为基础,计算调水工程建设前各计算分区不同行业的长系列缺水量及缺水

过程,必要时应结合受水区工程布局方案调整进行多次试算。

6.4.4需调水量分析应以各分水口门水资源供需分析成果为基础,从调水工程末

端向前叠加各段输水损失,推求调水工程渠首、行政区分界、流域分界等重要控

制断面的长系列需调水量及过程。

6.5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可调水量

6.5.1调水工程取水水源选择,应考虑受水区需调水量、水源条件、输水距离、

提水扬程等因素,拟定可能的取水河段,以及集中水源点、分散水源点、集中与

分散相结合等可能的水源方案,经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后确定。

6.5.2应在充分考虑调出区所在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及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

基础上,分析长系列可调水量成果。

6.5.3调出区可调水量应结合受水区需调水量以及调水工程总体布局进行统筹

论证。

6.6水资源配置

6.6.1应明确受水区水资源配置原则,从用水次序以及供水次序等方面统筹好

外调水与当地水的关系,实现供水保证率的要求。

6.6.2应按照受水区不同用水户缺水的轻重缓急程度,拟定可能的需调水量方案;

并与不同调水工程规模下的可调水量方案进行组合,分析调水工程不同规模下的

投资、效益、费用等技术经济指标,论证调水工程的经济可调水量。

6.6.3应提出受水区长系列水资源配置成果,包括受水区各类水源在用水户之

间的水量分配方案、调水工程调水量在用水户之间的水量分配方案,以及调水工

程在行政区分界、流域分界等重要控制断面的水量分配方案。

6.6.4应分析受水区和调出区同时发生特枯水年的供水状况,制定相应的应急

供水对策。

6.6.5应对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包括对调水工程建成后河

道内外用水户设计保证率及供水满足程度进行评价,分析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

度相关文件要求的符合性等。

6.6.6应提出在遭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区域骨干水源发生事故情况下的应急

水源安排。

7工程总体布局及工程规模

7.1一般规定

7.1.1调水工程总体布局应遵循资源配置高效、生态环境协调、工程技术可靠、

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考虑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及用水户需求,结合工程建

设条件,对取水口、输水工程主要控制点、调蓄工程、配套工程、影响处理工程

等进行统筹布局,实现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要求。

7.1.2调水工程应根据供水区用户需求,对水源至输水工程末端之间的各个工程

环节拟定可能的多种方案,综合考虑调水量、水工布置、生态环境、移民、施工、

管理、效益、投资及费用等要素,进行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合理的工

程总体布局方案。

7.1.3当调水工程规模较大,技术复杂,且调入区供水对象对调水的紧迫程度要

求不同时,应结合资金筹措和工程实施条件,拟定可能的分阶段供水目标与范围,

论证工程分期建设实施方案。分期建设实施方案应在调水工程总体目标及任务的

统一规划下,注意分期建设实施方案之间相衔接。

7.1.4对于布局方案复杂,涉及面广的调水工程宜编制工程总体布局专题研究

报告。

7.2取水口及取水方式选择

7.2.1调水工程取水口应以水资源配置方案选定的水源区为基础,结合水源区取

水条件以及输水工程主要控制点要求,拟定不同的取水点和取水方式组合方案,

以实现水资源配置方案为目标,从调水量、水工布置、生态环境、移民、施工、

管理、效益、投资及费用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论证合理的取水口及取

水方式。

7.2.2供水水源丰富、调水规模相对较小时,可直接从江河、湖泊等天然水域取

水;供水水源年内分配不均匀,调水规模较大,要求保证率又较高时,宜从水库

等人工水域取水。

7.2.3调水工程可以设置一处水源点,也可设置多个水源点。当采用多水源点时,

可根据各水源的径流条件和调蓄性能,研究相互间连通和补偿的可能性。

7.3输水工程布局

7.3.1输水工程主要控制点是调水线路上确定走向的关键点,包括主要干支线分

水点、重要地形穿越点、调蓄水库、分水口门、受水点等。

7.3.2输水工程布局方案应以输水线路的主要控制点、总体线路走向分析为基础,

拟定不同的输水工程布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

7.3.3输水工程布局比选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主要控制点位置、高程及水位控制要求。

2确定线路走向。

3论证输水方式。

4分析重要交叉建筑物穿越方式。

5推算主要控制点设计水位。

6编制输水工程总体布置表。

7.4调蓄工程布局

7.4.1调水工程中的调蓄工程包括与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相关,或与工程输

水线路直接相关的调蓄工程。

7.4.2调水工程一般输水线路长,调水过程与用水过程存在不同步的情况,应根

据条件尽可能建设调蓄工程,或利用输水线路沿线已建或规划的调蓄工程进行水

量调节,提高供水安全。

7.4.3根据调蓄工程与输水线路的相对位置与水力联系,调蓄工程可分为在线调

节、充蓄调节、补偿调节等三种类型。

7.4.4宜尽可能利用输水工程沿线现有具有一定调蓄能力、水质满足供水要求的

大中型水库、湖泊等作为调蓄工程。大多数调蓄工程具有综合利用的任务要求,

利用调蓄工程时还应解决好供水与防洪等其他综合利用任务之间的关系。

7.4.5当输水系统无利用已建调蓄工程的条件时,可通过方案比较,论证新建调

蓄工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7.5控制工程布局

7.5.1控制工程包括为实现调水工程调度运行要求而设置的分水口门、节制闸、

退水闸(阀)等控制建筑物。

7.5.2分水口门应与受水区配套工程统筹布局,尽量与当地水源互联互通,提高

外调水的利用率及供水的可靠性。

7.5.3分水口门、退水闸在输水线路下游均应布设节制闸;当分水口门、退水闸

相距较近时,可共用一个节制闸;节制闸可与输水线路上倒虹吸、渡槽、隧洞等

建筑物的工作闸门,以及检修节制闸结合布设。

7.5.4在相邻节制闸之间的输水线路段宜至少布置一处退水闸(阀);退水闸(阀)

位置选取应考虑工程退水量能够进入当地供水系统,考虑分、退结合的方式;退

水闸(阀)应急退水时,需考虑避免对承泄区产生不利影响。

7.6工程实施影响分析及处理

7.6.1分析调水工程建设前、后河道流量和水位变化情况及工程建设运行对上下

游河势变化、现有灌排体系、用水、其他工程的影响。

7.6.2因调水影响现有工程的功能和工程效益时,应安排适当的工程措施予以补

偿,补偿标准以恢复原有工程的功能和原规模的效益为原则。

7.6.3调水工程与防洪、排涝河道交叉,对防洪有影响时,应妥善协调与防洪、

排涝的关系,保障交叉建筑物的安全。经过蓄滞洪区的,除保证渠系安全外,不

应影响蓄滞洪区的正常运用。对河道回水有影响的,应予以补偿。

7.7工程规模

7.7.1年调水量

1调水工程的年调水量应按照拟定的水资源配置原则,进行调出区与受水

区长系列联合调度调节计算,以满足受水区各用水户供水保证率要求为目标,考

虑工程投资、生态环境影响、移民占地、运行费用等多因素后,经方案技术经济

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2应提出调水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以及相应于设计供水保证率典型年的

调水量。

3应提出工程取水口断面、输水工程末端断面或分水口门断面、用水户断

面等主要断面的年调水量。

7.7.2水源工程规模

1采用江河无坝引水时,工程规模特征参数主要包括引水工程的设计流量、

设计水位。对于取水泵站,还应包括泵站的最低运行水位、最高运行水位以及特

征扬程等。为满足引水工程建筑物安全设计要求,还应分析引水工程的设计洪水

位和校核洪水位。

2采用闸坝引水时,工程规模特征参数应包括闸坝的设计挡水位、设计洪

水位、校核洪水位。

3新建水源水库时,应分析水源工程设计调节库容与调水量、输水工程设

计流量、设计供水保证率之间的关系,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水库设计调节库容和

各项特征水位。

7.7.3输水工程设计流量

1调水工程各级输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应通过分析调水工程长系列调水过

程线确定。

2调水工程输水线路较长时,还应拟定输水总干、分干渠(管)的分段设

计流量,并考虑未来分水口门之间水量调配需要,结合工程投资及效益分析,综

合拟定输水总干、分干渠(管)分段设计流量。

3各级输水系统设计流量应满足各用水户供水过程和设计供水保证率要求。

调水工程与受水区当地水源工程联合向用水户供水时,各级输水工程设计流量为

联合调节计算后满足用水户设计供水保证率要求的相应流量,并计入各级输水系

统的输水损失量。

4直接向水厂供水的输水线路设计流量,需考虑水厂以下用水户的日变化系

数。

5输水系统中有调蓄水库时,应考虑水库调蓄对各级输水系统设计流量的影

响。

6应考虑检修期输水总干渠(管)的供水要求,复核输水工程设计流量。

7.7.4为完成调水工程输配水任务,应确定输水工程主要控制点设计水位,包括

工程起点、终点、重要建筑物进出口、分水点以及与调蓄水库运用相关的控制点

等的设计水位。

1主要控制点设计水位应根据各受水点的位置、高程,结合输水线路布置和

设计要求,考虑整个输水系统的水头分配等情况,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输水线路末端为灌区时,其设计水位应满足灌溉工程取水要求;输水线路

末端为水厂时,设计水位不应低于水厂前池设计水位。

3输水工程线路上有在线调节水库时,输水线路入库及出库控制点设计水位

应与调蓄水库特征水位运用条件相协调。

4利用现有防洪、排涝河道输水时,输水线路设计水位应满足防洪、排涝的

要求。

7.7.5在线调节水库工程规模应按照工程总体布局中对水库的定位及综合利用

任务要求进行确定,包括水库特征水位、调节库容、出、入库设计流量等。

7.7.6调水工程中的提水泵站设计参数按照水利计算规范要求确定。

7.7.7控制建筑物设计参数

1分水口门设计流量应根据口门以下用水户供水过程综合分析确定。分水

口门直接向水厂供水时,分水口门设计流量需考虑水厂日变化系数影响;分水口

门以下有调蓄水库时,需考虑水库充水工况时对分水口门设计流量的要求。

2退水口门设计流量应考虑退水时间或水位要求、承泄区接纳能力等综合

分析确定。

3节制闸设计流量应与输水线路设计流量一致,并考虑所在渠段的最大过

流能力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4控制建筑物设计水位应按照工程正常运行条件下通过设计流量对应的水

位进行分析确定。为保证控制建筑物安全,还应考虑工程检修或事故中断供水等

特殊时期运行工况条件,分析控制建筑物安全运行特征水位,作为工程设计及运

行调度的依据。

7.7.8影响补偿工程规模应根据影响分析结论,以不降低原用户利益为原则分析

确定。

7.7.9应根据调水量、可利用水头,以及电力系统对电力电量的需求,对建设动

能回收电站的必要性和装机规模等进行论证。

7.7.10应根据调水工程分期建设的任务和分期建设方案,考虑不同分期之间的

衔接,拟定分期建设规模。

7.8调度运行方式

7.8.1调水工程的调度运行方式是指为满足用水户水量调度要求所采用的工程

调度运用基本规则,可分为正常工况运行调度及特殊工况运行调度。正常调度运

行方式包括水量调度方式及工程控制运行方式。

7.8.2水量调度方式拟定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各分水口门应按照满足用户供水保证率及破坏深

度要求制定的水量调度计划统一调度。

2调水工程应联合分水口以下调蓄水库和受水区其他供水水源统一进行水

量调度。

3调水工程输水系统中具备年调节以上调蓄能力的水库时,可单独分析制

定水量调度方式,按照月或(旬)水量进行长系列调节计算;调水工程输水系统

中无调节能力较强的调蓄工程时,应与调水工程输水系统以外的其它水源进行联

合水量调度,并重点分析受水区枯水年、水源区枯水年等不利年份的水量调度方

案,制定水量调度规则。

4当调水工程可引水量大于受水区需引水量时,可按以需定供原则调度,

在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后,还可考虑利用输水工程空余输水能力相机向受水区

进行生态补水。当调水工程可引水量小于受水区生产生活需引水量时,可采用以

供定需原则调度,按生活、工业、农业灌溉的先后次序分配水量,并优先向无调

节水库的用水户供水。

7.8.3节制闸运行方式包括渠段下游常水位(或称闸前常水位)、上游常水位(或

称闸后常水位),等容量、控制容量等四种。正常运行条件下,应控制节制闸满

足分水口门分水要求。当某一分水口分水流量发生变化时,通过其上下游节制闸

正常运行调度,实现输水建筑物输水流量的稳定过渡。

7.8.4分水闸应按照用水户需求进行分水,但应避免分水过程剧烈变化对总干渠

水流产生较大影响。

7.8.5应研究调水工程与相关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工程的关系,提出满足各

部分功能要求的工程调度运行原则。

7.8.6寒冷和严寒地区的输水工程有冰期输水要求时,应研究防治流冰、冰塞以

及冰盖下输水的冰期调度运行方式。

7.8.7应根据调水工程检修安排,提出检修期水量及工程调度运行方式。

7.8.8事故工况调度运行方式是指调水工程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操作失灵、建筑

物结构损坏、水质污染等突发事件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应以控制事态发展,减小

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破坏范围为目的。事故工况应重点对输水线路水力学条件突

变后,可能引起的输水系统水位(压力)升高或降低产生的影响,以此确定控制

性工程的安全挡水设计高程以及工程控制运用的边界条件,包括节制闸开、关时

间、流量调整速率等。

8节水评价

8.1一般规定

8.1.1节水评价内容应包括调入区现状供用水节水水平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

节水目标与节水指标评价、规划水平年节水符合性评价、建设项目工程节水符合

性评价、节水保障措施和节水效果评价,重点是从节水角度分析评价调水工程建

设的必要性和调水规模的合理性。

8.1.2节水评价范围为调水工程调入区的供水区域和调水工程,节水评价水平

年应与调水工程规划水平年一致。

8.1.3调入区应坚持严守水资源管理红线,控制用水总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划中的节水指标要求。

8.1.4应全面搜集调入区供用水量和供用水结构、供用水效率(定额)、用水总

量和用水效率管控要求、规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等相关资料和调查研究成果。

必要时可进行补充调查和实地监测。

8.2现状节水水平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

8.2.1以基准年的实际供用水资料为基础,分析评价调入区的现状供用水情况。

8.2.2应对比调入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和相似地区的供用水水平和效率,评价

调入区的现状节水水平。

8.2.3可从节水技术、节水措施、节水管理等方面分析调入区现状节水存在的

问题及原因。

8.2.4以现状用水水平和效率、节水水平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划中的节水指标要求,按照调入区规划水平年需达到的节水目

标与节水指标,分析测算调入区的现状节水潜力。

8.3节水目标与节水指标评价

8.3.1应提出调入区规划水平年的节水目标并对其先进性与可达性进行评价。

8.3.2应结合节水目标要求,制定调入区节水指标,并对其代表性与合理性进

行评价。

8.3.3节水目标和节水指标应满足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管控要求,并与江河流

域水量分配方案(协议)及相关规划中的节水目标相协调。

8.4规划水平年节水符合性评价

8.4.1调水工程规划水平年节水符合性评价主要包括调入区需水预测成果节水

符合性评价、供水预测成果节水符合性评价、水资源配置方案节水符合性评价、

调水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价、调水规模合理性评价等内容。

8.4.2需水预测成果节水符合性评价应按照节水要求对调入区规划水平年的经

济社会发展指标、用水效率(定额)指标和需水预测成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8.4.3供水预测成果节水符合性评价应按照节水要求对调入区规划水平年供水

系统可供水量和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8.4.4水资源配置方案节水符合性评价应按照节水要求对供水配置方案和用水

配置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

8.4.5应按节水目标要求分析调入区规划水平年的缺水状况,分析评价调入区

新增调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8.4.6应在新增调水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节水角度评价并复核调水规模的合理

性。

8.5节水措施方案与节水效果评价

8.5.1应根据调入区自身特点,按照节水目标与指标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节

水措施方案。

8.5.2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节水措施方案的经济、社会、生态

环境等效果进行评价。

8.5.3应从组织实施、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节水保障措施。

9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9.1一般规定

9.1.1调水工程水工建筑物的布置与设计应根据各自功能需要做到任务明确,相

互协调,确保调水工程安全、正常运行。

9.1.2调水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环境友好、系统设计、保障安全,兼顾

景观要求;

2满足安全、卫生、适用和经济等要求;采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

保证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检修维护以及安全保护等提供便利条件。

9.1.3输水线路穿越铁路、公路等工程时,交叉建筑物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除应

满足本行业标准要求外,尚应满足铁路或公路等行业有关标准规定。设计方案应

经相关主管部门认可。

9.1.4扩建、改建调水工程的布置应考虑对已建输水工程的影响。

9.1.5调水工程重要建筑物应进行水工(河工)模型试验。

9.2工程等级和标准

9.2.1调水工程等别、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级别和洪水标准应分别符合SL252的规

定。

9.2.2无坝引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级别应应根据引水设计流量的大小进行确定。

有坝引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级别划分应按拦河库容和引水设计流量对应的最高

级别确定。

9.2.3利用现有河道输水时,河道堤防级别应根据调水工程的等别、原河道堤

防级别、输水位抬高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因素综合确定,但不得低于原河道堤防

级别。

9.2.4穿越堤防、渠道的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的级别,不应低于相应堤防、渠道

的级别。

9.2.5与其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联合布置的渠系建筑物,其工程级别应按其中

最高建筑物级别确定。兼有供水、发电等多种用途的渠系建筑物,其工程级别应

按不同用途对应的最高级别确定。

9.2.6调水工程中调蓄水库建筑物级别根据库容和设计流量进行确定,按照级

别最高值进行确定;其洪水标准按照水库和输水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的洪水

标准最高重现期进行确定。

在线调蓄水库利用已建成水库调蓄的,已建成水库工程等级和洪水标准,

不应低于根据调水工程规模确定的新建调蓄水库工程相应等级和洪水标准。

9.2.7进水口建筑物级别应符合SL285、GB50286的规定。

9.2.8新建调水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要求应依据SL654的规定。钢筋混凝

土结构强度、稳定性和抗裂(或限裂)应符合SL191的规定。

9.2.9主要建筑物地震设防烈度确定应GB51247规定。

9.3工程选线及选址

9.3.1输水线路应在深入进行实地踏勘后,根据水源条件、受水区分布情况、输

水方式,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现有输水设施、工程布置、穿越障碍物和交叉建筑

物情况、施工条件、工程占地、城镇用地规划符合性、环境影响、工程运行管理、

工程投资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进行确定。输水线路布置应符合以下

原则:

1工程实施安全,保护输水水质。

2布置在沿线地质构造简单,地层结构稳定、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地区。

3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宜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少占农田。

4少毁植被、保护环境,尽量规避生态环境敏感区、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

区。

5施工、维护方便,节省造价,运行安全可靠。

6保护对穿越或者相邻的重要建构筑物的影响。

7在满足输水任务的前提下,近远期相结合。

9.3.2输水线路宜避免通过地震断裂带、岩溶、断层、沉陷(采煤塌陷)区、高

地热区、高地下水、泥石流、滑坡危险地带等不良地质地段和不利水文地段。当

输水洞线不可避免与不良地段交叉时,应尽可能与岩层、构造断裂面及主要软弱

带走向呈较大的交角。输水线路应尽量避免经过地形起伏过大地区,尽量降低埋

管压力或者渡槽架空高度。

9.3.3输水线路和渠系建筑物布置在满足输水任务的前提下,线路短而顺直,因

地制宜,合理分配水头,尽量考虑分水、退水及检修的要求,合理布置节制闸。

当输水线路为适应地形变化需设置弯道时,弯道半径应在可能范围内选择较大值。

9.3.4输水线路宜避免穿越蓄滞洪区。必须穿越时应进行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工

程措施。

9.3.5输水线路宜减少与天然河道、沟渠、公路、铁路、地下管道的交叉,不可

避免时,应力求立体交叉,尽可能利用现有桥、涵等设施。输水线路穿越重要河

流时,应选择合适的交叉点,妥善处理交叉建筑物布置与交叉河道的防洪、排涝、

航运等关系。

9.3.6在不改变河道、湖泊防洪调度原则的情况下,长距调水工程宜充分利用现

有河道、湖泊及建筑物。

9.3.7在规划和建有城市综合管廊的区域,优先将输配水管道纳入管廊。

9.3.8输水线路宜避开军事管理区和厂矿企业地区,尽可能避免对已建及规划水

利工程、交通设施等专项设施的干扰;尽可能避开毒害物污染区;当不可避免与

城市污水排水管道交叉时,竖向位置宜在污水管道之上,当在污水管道之下时,

宜对调水工程管道采取保护措施。

9.3.9穿海管道布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铺设海底电

缆管道管理规定》(1989年,国务院令第2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9.3.10采用明渠输水时,应避免或减少调水高填方或深挖方地区,不可避免时,

高填方渠段宜布置在重要城镇下游。

9.3.11输水线路布置宜考虑施工期和永久运行期交通条件。

9.3.12对于大型调水工程,当输水线路存在复杂或特殊制约因素,且输水线路

无法避开时,应对工程选址选线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9.3.13首部取水枢纽应根据取水条件和取水方式以及与输水设施的关系,结合

地形地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取水场址,进行取水枢纽建筑物选型和布置。

9.3.14取水建筑物位置的选择应考虑水源、水质、河势、整治规划、与现有建

筑物影响、施工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

9.3.15泵站站址应选择地形地质条件较好,适于建站,便于输水线路前后衔接、

交通方便、附近有较好电源条件的地址。考虑防洪要求,滞洪区内不宜设置泵站。

9.3.16新建调蓄水库库址应根据输水线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用水户分布,结

合供水时段特点,选择距离输水线路较近的天然沟谷、洼地,且地质条件好、移

民占地少、施工方便、工程投资少、无环境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