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生物必修123知识点梳理_第1页
2022年高二生物必修123知识点梳理_第2页
2022年高二生物必修123知识点梳理_第3页
2022年高二生物必修123知识点梳理_第4页
2022年高二生物必修123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二生物必修123知识点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差异性:元

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Zn、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

主要元素:C、H、0、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0、N(基本元素)

最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0(鲜重下含量最多的是水)

数量最多的元素: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下含量最多),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

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

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红m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红w染

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腺试剂发生作用,产

生紫色反应。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组成:CH0N(有的含NPSFe等)

基本单位:氨基酸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种类:约20种

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婴儿有9种),必须从外界

环境中直接获取,叫必需氨基酸。另外12种氨基酸是人体能够合成

的,叫非必需氨基酸。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竣基

(-C00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竣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

基酸的种类由口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峻基(-C00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一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

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一NH—CO

一)叫做肽键。有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

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

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00H位于同一个C

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公式:肽键数=失去1120数=22数-肽链数(不包括环状)n个氨

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

个肽键。

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00H,具体还要加上R基上的氨(峻)

基数。

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x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

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

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

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1、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XX

2、性比:一般1:1

3、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

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

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

②连续发病

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一子一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L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

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

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葬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

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

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

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

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

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

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

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

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

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

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

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

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

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

水绵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

毒害作用。

质壁分离的方法(引流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然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

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即可。

质壁分离复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实验。

三、讨论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

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

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

质壁分离?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1.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

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

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

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

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一、核酸的种类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内含一种核酸:DNA或

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

(RNA)o

二、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甘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HONP)。DNA的基本单位脱

氧核糖核甘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甘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

甘酸。基本组成单位一核昔酸(核甘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能够将核甘酸分为脱氧

核糖核昔酸(简称脱氧核昔酸)和核糖核昔酸。

2、DNA由两条脱氧核昔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甘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内含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普

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甘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昔酸种类为4种。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

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

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XX绿、叱罗红混合染色剂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XX绿使DNA呈绿色,口比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

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

离。

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

内含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取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取及隔离是物种构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

节,透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构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

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

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取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

物种构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构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

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

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构成务必是当基因频率的

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构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内含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

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

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取性表达的结果。

4.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

种性状也是透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

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

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

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

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

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透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

是透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带给了精确的模板;透过碱

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

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嘿吟碱基之和=喘噬碱基之和。整

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

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

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昔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

此,不同的基因内含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甘酸的排

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昔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普

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甘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

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

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

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

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

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

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透过控

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状况,是透过控

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5.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

—C00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

键(一NH—C0—)叫肽键。

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一肽链

条数

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

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一NH2)和一个竣基(一

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殿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

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

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

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昔酸。

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6.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包括: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

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

(1)普遍性

(2)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

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

位上)

(3)低频性

(4)多数有害性

(5)不定向性

【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可能

4、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

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

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7.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一移二转三调”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X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X物镜10X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

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X,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X

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

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X物镜为10X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

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X,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

胞?20X(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

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弧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物质基础),能进行光合作用(自

养生物);核糖体。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氧生物。

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有核膜包

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

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而揭示细胞的

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共三点。其中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应改

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8.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个

体一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一低倍物镜观察一移动视野中

央(偏哪移哪)

一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

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

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0、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0、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0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

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

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

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腺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腺试剂不同,双缩腺试剂先加

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一

C—C00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

键(一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一肽链

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

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一NH2)和一个竣基(―

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竣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

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9.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场所:细胞核模板:DNA的一条链

信息的传递方向:DNA-mRNA

原料:含A、U、C、G的4种核糖核昔酸

产物:mRNA

2翻译

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

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场所:核糖体

条件:ATP、酶、原料(AA)、模板(mRNA)

搬运工:转运RNA(tRNA)

信息传递方向:rnRNA-蛋白质

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

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翻译位点: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

位点。(一种tRNA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进入相应的位点).

3、RNA的类型

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

4、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碱基组成中有碱基U(尿啥唆)而没有T(胸腺啥唆);从结构上看,

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1种氨基酸,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tRNA种类为:61种

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

氨基酸数=6:3:1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

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

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

向DNA或RNAo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

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

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如镣刀型细胞贫血等。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

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

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

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

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哼I噪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

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

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

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

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杆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杆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

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

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昔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

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①能自我复制;②结构相对稳定;

③储存遗传信息;④能够控制性状。

三、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

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

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

进化有重要意义。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

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

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受精卵。

生殖生长的起点是?

花芽的形成、

4、高等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包括?

受精卵一卵裂一囊胚一原肠胚一组织分化、器官形成一幼体

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

提供胚胎发育所需水环境具防震和保护作用。

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正常进行。

7、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8、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普酸长链盘旋成的双

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

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

基互补配对原则。

9、DNA结构的特点是?

稳定性一一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

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一一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

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

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

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

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

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1-。生

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

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杰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瓠,

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

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

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

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

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

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

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

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

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

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

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

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

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

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

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

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

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

胞免疫。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

L色素的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

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

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

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分离方法:纸层析法。用毛细吸管在滤纸条的下端沿铅笔线划一

条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划一两次,然后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

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

分离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出现四条色素带:橙黄色(最窄,

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最宽,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

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之间距离最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

距离最小。

二、实验注意事项

1.加Si0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0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

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03可中和液

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3.加无水乙醇是因为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三、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

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

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

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

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低倍镜、高倍镜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

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

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

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

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

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

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

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

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

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第一章生命的

基本单位一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

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

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

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

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

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

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

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

能特性。

1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

杰。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

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

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

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稳态的生理意义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拓展: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

巴回流到血浆。

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

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

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

不断变化。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

要途径是肾脏。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是

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

(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

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

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

度。

(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8)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

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

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

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

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要点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

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

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

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B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T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T细胞。

(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

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抗原不一定是异物。

(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

球蛋白。

拓展:

①抗体是浆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

织液和外分泌物

②抗原:细菌、细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细胞

(7)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拓展:

①参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的细胞有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②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感应阶段发挥作用

③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

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

④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初次相比,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考知识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

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拓展: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

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

(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

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

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条件。J型增长的关系式:Nt=NOt;(4)自然界的资源和

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拓展:

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

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

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

线。

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

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③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

数量超过K/2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

护渔业资源。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K值,才能使防

治效果最好。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

(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

落。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

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

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拓展:

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4.群落的演替

(8)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

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要点归纳1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一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一~>效

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

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f!刺激点一

+++++++-----+++++++

―++++f

―++++f

+++++++-----+++++++

-AV-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

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

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一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

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

传递.(突触前膜一突触后膜,轴突一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过程,所以

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

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在言语区)

(S区一说,H区一听,W区一写,V区一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0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

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

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

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激

(促进)(促进)

(抑制)(抑制)

反馈调节(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

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要点归纳2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

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