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1.gif)
![初中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2.gif)
![初中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3.gif)
![初中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4.gif)
![初中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5a8ee26a7e72bc5acf863bbcd405f8c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上地球之巅》主备备课备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二、本课重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三、教学准备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六、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二)重点分析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2.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①登山队出发。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余队员登上第二台阶。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二、问题探究: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队员的精神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4.作者叙事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5.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6.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坚强的意志、毅力,团队协作精神,牺牲精神。三、课堂训练--比较阅读,揣摩人物1.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2.《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①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②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③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言之成理即可。)④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2.拓展延伸: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等多个维度展开的。因为我力主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效果分析应该说《登上地球之巅》一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料的要好。课后老师们的反应,让我感觉到大家对新课程及其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实践也多了理解与宽容,多了跃跃欲试的期待。近年来我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这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前者的涵义包括“有方向但不预设‘目的地’的对话”、“临时性共识”、“理解对方,理解生活”等方面,主要是从后现代思潮下的诸领域,尤其是社会学方面汲取了一些资源。但是,作为课堂和对话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一定的价值引导来帮助学生者生成、建构他个体的言语-精神(他个人的阅读意义),所以我又提出了一个“临时性共识”的概念,使得不同的观点有一个对话的基础,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文本解读”这一维度的涵义包括“从只读性文本到可写性文本”、“互文性文本”、“通过文本解构实现个体言语的建构”等方面,主要是从文学批评等领域汲取的资源。所谓“只读性”或者“可写性”文本,其实并非指教材是否具备多重意义,而是指两种不同的阅读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生成、建构自己的意义。前者的阅读观认为文章就如电脑上的“只读文件”,阅读教学就是读出它既定的意义;后者的阅读观则认为文章如电脑上的“可写(存档)文件”,阅读教学的意义正是通过文本解读生成当下的、自己的意义。而要生成当下的、自己的意义,它往往需要探究文本后面的一些心理、社会的因素,这时候,引进相关的“同题”、“异质”的文本材料,往往能够使得课文中模糊的意义显得清晰起来。在设计与推进中,我力图避免陷入一种“旁观者”的人文教育误区。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同阅读者的精神意识产生碰撞、对话时才是真实的。文章向读者提问,读者向文章提问,并共同寻求解答,文章的意义只在阅读者向文本提问的过程中呈现。阅读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场景之外,穿着一副客观性的盔甲,通过分析语句、段落、中心进行人文精神的学习,这显然只是在自欺欺人地操练一些人文精神的术语,离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遥远的。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我小心小心翼翼地避免进行道德的拷问;另一方面,我又拒绝客观化地“冷读”课文,避免上成冷冰冰地将道德与意义标签贴在相关的文本上的伪人文教育。在左右为难间,难免有失当之处,这从实录中也不难看出。“对话生成”与“文本解读”二者是相互渗透的相互支撑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这二者有时不免发生抵牾。这就是:强调了文本解读所能达到的深度,就往往影响了课堂的对话生成性,容易导致课堂上的霸权;强调了对话生成,就往往容易流于肤浅,未能达到这个文本或者话题可能达到的理想深度。这堂课虽然在这两方面调和得还可以,但还是感觉“引导”过甚,“对话”略欠。也可以视课堂的魅力来自于这两个方面相互排拒所形成的张力,且总是印证“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一断语。《登上地球之巅》评测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砭骨()崔巍()()阴霾()余暇()
“地球之巅”即
,它的海拔高度是
米。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⑴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
⑵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
⑶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
⑷形容非常勤勉,不知疲倦。(
)
《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中有很多景物描写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登山队员能登上地球之巅,这是
的结果。
6.登山队员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课后反思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巅的经过,赞美了登山运动员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重点考虑了以下问题:如何导入。我以《珠穆朗玛》这首歌曲、欣赏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及参与登山活动的三名英雄的照片导入新课,把字词教学环节放在其后,探究课,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思来想去,我决定在课前设置预习环节,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检测。检测完以后再让学生了解、欣赏珠穆朗玛及登山活动。这样为下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铺垫,为学生阅读文本创设情境!感受:这样的设计,效果确实很好,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学习了字词,然后再导入课文的学习,使导入环节和后面环节连贯自然,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二、如何让学生体会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复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紧接着让学生明确英雄在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靠什么战胜困难的?你从英雄身上应该学习他们什么品质?问题逐步展开。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这一环节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短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紧紧地扣住文本,有的学生在谈自己应学习英雄的品质时,谈的空泛,没有深入的理解文本,抓住问题的实质。再提一下当时课堂中的一个小插曲。当学生提到“其他三个人为什么把刘连满一个人留下”这个问题时,我觉察到提问者是想说他们见死不救,并且有好些附和的声音。我欣赏他们并没有被伟大的事业所蒙蔽,而是对一个个体生命给以了关注,但也不赞同说其他三个是见死不救。我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让他们形成两派,进行辩驳,他们很快达成了共识。这让我感到中心环节的失败。本来还应有拓展延伸的环节,可由于时间不够还没来得及完成。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在备课时确实应该认真多备学生,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结合本单元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做到敢于发表自己独道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言之有理,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两个方面:一、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照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重点:领悟文章主旨,赏析精彩片断,并有感情地朗读。难点:领悟作者在叙述故事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中蕴含的精神。三、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一)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人教版初中七下数学湖北专版-第八章 章末复习(二)实数【课件】
- 大学生创业大赛装修项目
-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效果
- 英语口语的全球影响
- 大创项目申请书预算
- 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 初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2018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真题汇编4
- 2025年单、双长链烷基甲基叔胺项目指标评估报告
- 初级个人理财-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押题密卷4
- 交通事故责任复核申请书
- 徐金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讲义
- 沥青拌合设备结构认知
- 2023年北京高考政治真题试题及答案
- 复旦中华传统体育课程讲义05木兰拳基本技术
- 五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专项训练课件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5课时 人民币兑换
- 工程回访记录单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外研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全部试题
-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京颐得移动门诊产品输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