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_第1页
法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_第2页
法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_第3页
法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_第4页
法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主讲周建国6/11/20231第一专题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绪论)

“五条必备〞——确定社会问题的依据“四步递进〞——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三症并发〞——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双管齐下〞——缓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对策“一关把牢〞——缓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6/11/20232“五条必备〞——确定社会问题的依据1、社会问题出现时社会情境处于一种超常状态。社会问题=社会状态的正常标准-社会现状2、这种超常状态对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局部人有害或不利。区别:“个人麻烦〞与“公共问题〞。3、这种超常状态的危险性虽然首先由少数人发现,但已成为相当一局部人的共识。4、多数人具备了影响这种超常状态使之得到改善的愿望,并且这种愿望能够得到实现。

6/11/20233“五条必备〞——确定社会问题的依据〔续〕5、这种愿望的实现需要借助社会和群众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问题的特征在于它的“社会性〞和“问题性〞。其“问题性〞是指它偏离了社会系统运行的支持状态,在社会系统运行的现状和标准之间出现了差距。其“社会性〞包括:一是起源的社会性。二是开展的社会性。三是结果的现代性。6/11/20234“四步递进〞——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第一步:描述,即研究“社会问题是怎样的〞〔What〕。确定社会正常状态的标准;描述社会系统运行的现状;寻找标准与现状之间的差距。第二步:解释,即研究“社会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Why〕。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第三步:预测,即研究“社会问题未来是怎样的状况〞〔How〕。惯性原那么和类推原那么。第四步:“标准〞,即研究“社会问题应该怎样加以解决〞〔Should〕。1、价值定向,2、政策设计,3、效果评估。文本文本文本文本6/11/20235“三症并发〞——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根据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可以把社会问题包括我国的社会问题概括为三大类:一是全球性社会问题;二是变迁性社会问题;三是转轨性社会问题。以上三类社会问题在西方是分散在一二百年的时间内序贯而出的。其大致顺序是:变迁性社会问题,转轨性社会问题和全球性社会问题。而在我国以上三类社会问题那么集中发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呈现出“三症并发〞的特征。因此,同西方相比,我国在单位时间里承受的压力更大,问题解决起来也更步容易。6/11/20236“双管齐下〞——缓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对策首先,在对社会问题的治理方面,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其次,在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方面,要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标准建设。再次,在对社会各领域的开展方面,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6/11/20237“一关把牢〞——缓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综观我国当前的全部社会问题,人口太多是其中的“龙头〞,因此要牢牢地把我住人口增值这一关。1、人口太多不仅是我国现存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且是我国许多社会问题的“总根子〞。2、人口太多,为解决其他许多社会问题设置了障碍。3、还要看到,即使控制人口本身也遇到了新挑战。6/11/20238全球性社会问题篇6/11/20239第二专题人口问题适度人口规模和人口转变理论1、人口适度规模:对适度人口研究作出奉献最多的当数现代法国的人口学家AlfredSauvy。他在20世纪下半叶,第一次把适度人口区分为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认为何等规模的人口能够保证到达最高生活水平,它就属于经济适度人口;何等规模的人口既能使一国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最强而又能带来大于零的边际生产量,它就属于实力适度人口。一般说来,要计算出索维所提出的人口上限和人口下限以及最正确人口规模,由于实际当中需要考虑的参数太多因而显得非常困难。我们的看法是,推断适度人口数量,所根据的是合理的劳动力人口率。6/11/202310适度人口规模和人口转变理论〔续〕2、人口转变理论法国学者AdolfLandry是人口转变理论的创始者。他第一次研究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并把他依时序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上下〞型。第二种是中间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上下高〞型。第三种是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低低〞型。由此,形成了历史上的两次人口革命。6/11/202311我国庞大人口的形成及其带来的后果一、我国人口政策的渊源和解放后的失误二、庞大人口给我国带来的消极后果1、首先,人口太多产生了巨大生态压力和资源匮乏,导致过度的开荒、耕作、捕捞、放牧和环境的破坏。2、其次,由人口太多引起的生态压力和资源匮乏转化为经济压力,如产量低,效率差,失业,贫穷,通货膨胀,财政困难等。比方投资和就业问题。3、再次,由人口太多导致的上述经济压力又转化为社会压力。如饥饿、贫困、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低、道德败坏、管理混乱等。4、最后还要看到,由人口太多引起的上述经济压力还可能转化为政治压力,甚至引起骚乱和战争。6/11/202312我国方案生育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一、现行人口政策的形成和完善二、方案生育政策实施的效果三、人口控制工作面临的新挑战1、从1962-1973年生育顶峰到8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新的生育顶峰的挑战。2、方案生育工作在农村面临较大阻力。3、户籍制度的松弛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给方案生育的实施带来了新的困难。4、人口政策相对稳定的要求,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几乎成为不可能。5、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导致即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低,净增的人口绝对数量仍然很大。四、我国人口数量的前景预测低位、中位和高位预测6/11/202313众说纷纭的人口“逆淘汰〞现象一、不容无视的一个严峻事实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呈现出两种相反的开展趋势:一方面,兴旺国家的人口数量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开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却在急剧膨胀。在我国也存在与此相类似的情况。1、不同文化水平群体的比照。2、开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的比照。3、城乡之间的比照。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穷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富国的人口越来越少;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程度低的群体、不兴旺地区以及农村的居民所生育的孩子相对较多,而文化程度高的群体、兴旺地区以及城市的居民所生育的孩子却相对较少。6/11/202314二、人口“逆淘汰〞现象存在与否有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人口“逆淘汰〞现象,原因是:1、从总体上看,整个人类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都是在提高而非下降。2、人口素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只用某一项指标来考察。3、人口素质的上下取决于许多因素,概括起来有两类,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相比较而言,后天的环境因素作用更大。

6/11/202315人口“逆淘汰〞现象是否存在〔续〕但是,不管怎么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共识:1、整个世界和中国素质较低的人员所生育的孩子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要远远多于素质较高的人员所生育的孩子。2、从绝对的方面来看,即以历史事实为尺度,整个人类和中华民族的素质都在提高,但从相对方面来看,即以理想状态为尺度,整个人类和中华民族的素质都没有到达应有的高度。3、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程度低的群体,不兴旺地区和农村的人口控制工作。4、必须完整地贯彻党和政府的人口政策,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一方面努力提高人口质量。6/11/202316三、我国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2、文化素质方面的问题。3、结构素质方面的问题。四、抑止所谓人口“逆淘汰〞问题的对策1、“三教〞统筹。“三教〞即扫盲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统筹。2、“三保〞配套。“三保〞即优生保障、生殖保险和妇幼保健三配套。3、“三控〞结合。“三控〞即出生控制、生育控制和婚育控制三结合。6/11/202317“银潮〞的恐慌和“独苗〞的忧虑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成因和特点趋势:我国在2000年前后进入老年型社会。上海在80年代初就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成因:1、推行方案生育政策引起的;2、寿命的延长。这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是首先经济兴旺,其次是由经济兴旺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并导致生育率的逐步下降,最后是在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下进入老龄社会。特点:1、老龄化速度快;2、老人的绝对数大;3、老龄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大。4、老龄化和经济不兴旺并存。6/11/202318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1〕老龄化的速度。老龄化的速度慢,对社会根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其速度过快,那么会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2)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兴旺国家由于经济条件好,因而有足够的实力去承担、解决和消化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比较差,其对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就大大不如兴旺国家。(3)政府的决策。如果政府能准确决策,就能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增强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否那么,问题那么可能相当严重。就我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1〕社会的养老负担沉重;〔2〕经济的开展动力减弱;〔3〕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新困难。6/11/202319三、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的绝对数量和相比照重的不断提高,将会带来的社会后果:其一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中国存在大量的“小皇帝〞一说和中国并不存在普遍的“小皇帝〞现象。其二是独生子女将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问题。其结果是出现四·二·一或极端的八·四·二·一的家庭。结论:他们早期是独生子女,成长后是社会和家庭双重责任的承担者。6/11/202320人口的分布失衡和流动失当一、我国人口分布不合理1、胡焕庸的“爱辉—腾冲〞线。2、费孝通的“漠河-瑞丽〞线。二、我国人口流动的两次不同方向1、50-70年代,从东南向东北、西北和西南流动。2、8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浪潮。6/11/202321第二专题资源问题资源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又一重要社会问题,它主要包括粮食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等等的匮乏,其中尤以能源短缺的危机最为突出。1973年石油危机使许多国家意识到资源问题的严重性。资源问题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略举几例说明:1、世界上不少资源已经出现短缺,有的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铜、锌等。2、有人预言:“再过100年,我们将无耕地可种!〞6/11/202322我国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句话一向是对我国国情的概括。这其中“人口众多〞是正确的,而“地大物博〞那么既正确,也不正确。具体情况可查阅相关资料。目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开展最严重的资源问题,当数耕地和淡水的奇缺。1、耕地问题。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既是我们创造的奇迹,也是我们民族背负的一个沉重包袱。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大约为1.3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4.8亩。何况,我国每年新生人口约1700万,同时减少土地1700万,工厂、公路、住宅和开发区等每年都要占用大量的耕地!2、淡水资源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人均占有量少和分布很不合理两个方面。6/11/202323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对策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摆脱我国资源危机的唯一出路。对策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九条原那么: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以内涵挖掘为主;2、努力改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3、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4、积极通过国际贸易,换取我国稀缺资源;5、调整不合理的资源价格;6、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促进省际资源优势互补;7、控制环境污染,抑止生态破坏,提高资源使用价值;8、强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体制的协调功能;9、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挥经济开展的最大优势。6/11/202324不同资源的不同开发利用侧重点1、耕地资源。以深度开发为主,致力于提高单产,重点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八大片商品粮生产基地。2、森林资源。保护、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以扩大森林的生态效益和丰富野生生物资源。3、草地资源。合理利用,防止进一步退化与有方案开发新牧区相结合。4、海、淡水产资源。以节水为重点,同时开辟新水源,实行污水资源化。5、矿产资源与能源。开源与节流并重,近远结合。6、旅游资源。7、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6/11/202325第三专题环境问题第一节全球环境问题的提出60年代,联合国专家们提出了一份关于世界开展的报告,其中包括的三“P〞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即人口、污染、贫困问题。一、重视环境污染的两次高潮〔一〕第一次高潮出现在50-60年代,特点:1、局限于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和治理;2、致害的污染源清楚;3、考虑污染危害主要局限于对人的生理的危害;4、所涉及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都属小范围的;5、重视环境问题还只限于兴旺的国家和地区。

6/11/202326〔二〕第二次高潮出现在80年代,同第一次高潮相比,这一次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了以下几个新特点:

1、不仅涉及工业污染的防范和治理问题,而且已经扩展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维护问题;2、致害的污染源很不清晰,往往是此地污染,彼地受害,或是一地污染,全球受害;3、考虑污染和生态问题的危害时,不再局限于人的生理健康方面,而且扩展到了社会、经济诸方面;4、所涉及的污染和生态问题的危害及其治理都是大范围的事情;5、不仅兴旺国家和地区重视环境问题,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全球都在关注环境问题。6/11/202327二、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1、理想模式2、不理想模式3、极不理想模式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四条思路1、坚信“地球有充分的自调节能力〞;2、主张“先开展,后治理〞。3、主张“边开展,边治理〞;4、倡导“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开展〞。6/11/202328第二节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从全球来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1、土壤侵蚀和沙漠化2、滥伐森林3、水资源的短缺4、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5、大气臭氧层的破坏6、大气酸性沉降物的加剧7、海平面的上升8、生物多样性的破坏9、放射性尘埃和核废料6/11/202329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格局正在遭到破坏1、水污染状况日益恶化2、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沉〞、“地漏〞二、生态环境的守护神森林面临厄运森林具有重要的功能1、净化环境2、改进气候3、防止水土流失我国森林资源极度匮乏、森林覆盖率仅达12.5%6/11/202330三、土壤遭受严重侵蚀1、水土严重流失2、土壤严重沙漠化3、土壤严重盐碱化4、草原严重退化四、大气质量日趋恶化1、降尘量激增2、酸雨开展迅速3、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6/11/202331第三节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努力

中国环境保护始于1973年。中国环境保护法开始于1979年。1982年设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以后又建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局。1994年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环境和资源保护委员会,以便统筹和协调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我国还对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开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开展。当然,以治理环境、使环境变好起来的标准来衡量,还有很大差距,要到达这个标准,就要大大增加环保事业的投资。6/11/202332变迁性社会问题篇6/11/202333第四专题城市化问题一、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跃迁的标志根据三个指标确定三个转换点:1、产值结构转换点工业化2、就业结构转换点非农化3、城乡结构转换点城市化换句话说,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变迁要经历三个“化〞:工业化、非农化、城市化。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前两化已经完成,第三“化〞正在进行中。6/11/202334二、我国城市化的概况〔一〕历史演变解放以后,城市开展变化相对小,城镇的变化相对大,经历了“两起两落〞:1、“一落〞:1953年,小城镇衰落。2、“一起〞:1955-1959年,小城镇开展。3、“二落〞:1959-1961年,小城镇再次衰落。4、“二起〞:1984年后,小城镇再次繁荣。〔二〕现行方针1、总方针:“控制大城市,合理开展中等城市,积极开展小城市。〞2、调整市政建制的标准6/11/202335三、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一〕城市化严重滞后1、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滞后;2、城市化对非农化的滞后;〔二〕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合理1、二城市指数法2、四城市指数法3、十一城市指数法原因:〔1〕我们不是按经济规律开展城市而是按行政需要来开展城市规模的;〔2〕同片面理解“严格控制大城市〞有关。6/11/202336三、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续)〔三〕大城市流动人口负荷沉重1、各项根底设施压力大2、非法从事各种经营活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3、触犯刑律、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情况相当突出4、育龄妇女超生严重,方案生育工作困难〔四〕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对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解释理论1、推拉理论2、期望收入理论〔M.P.托达罗〕3、二元经济论〔A.刘易斯〕6/11/202337第五专题失业问题从“消灭失业〞到“再现失业〞一、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问题,因此,“消灭失业〞,实现充分就业成了传统体制下我国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后果是:1、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结合得很不充分;2、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萎缩;3、工资分配同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脱节。1966-1976年,全国有1700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劳动。到1979年,城镇待业到达5.4%。1992年以后,失业问题真正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二、传统理论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产物。6/11/202338“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一、“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并存1、显性失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别离。在我国表现为待业,辞退职工和劳教释放人员等。2、隐性失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得不充分、不合理。在我国主要表现为:〔1〕农村剩余劳动力;〔2〕就业缺乏;〔3〕低效率和冗员。二者相比,我国隐性失业问题更为严重。6/11/202339二、“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分割运行1、失业问题的存在和劳动岗位的空置相互交织,呈现出“就业难,招工业难〞的复杂局面。2、显性失业压力在劳动力资源和企业中呈现出分层分布的状态。3、隐性失业压力在企业中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状态。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分割运行的根本涵义:1、二者的分布范围不同;2、二者压力作用范围不同,失业压力被分割到不同层次的对象身上。3、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6/11/202340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的严重后果首先看显性失业的后果:〔一〕正功能1、为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强大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2、为企业工资本钱的降低和合理化提供有力保证,是约束职工行为、改善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3、为全社会资源存量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提供必要的前提〔二〕负功能1、生活陷入艰难,医药费难以负担;2、家庭关系紧张,情绪悲观失望;3、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对社会来说,还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安定。6/11/202341再看隐性失业的后果在经济影响方面1、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2、增加单位产品本钱,降低了劳动生产率;3、正常收入差距不大,影响工资制度改革;4、阻碍价格改革的深入和价格体系合理化;5、农村隐性失业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的开展,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社会影响方面1、冗员给企业带来的不是竞争,而是松松垮垮;2、阻碍了职工劳动技能的提高;3、给下一代带来一些不健康的意识。6/11/202342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一、西方失业理论回忆1、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2、萨伊的自由经济与充分就业理论。3、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4、托宾的劳工市场均衡与不均衡理论。5、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理论。6、阿瑟·拉弗的“供给缺乏〞理论。7、萨特金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及其“自愿失业〞理论。6/11/202343二、失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1、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生产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劳动力需求量也将相应减少,从而有一局部劳动力会从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形成失业。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时都会有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工人被淘汰,或为寻求更理想职业的工人主动辞职,拥有新技术的工人被吸收。6/11/202344三、失业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1、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是产生总量性失业的原因。〔1〕人口资源的影响;〔2〕经济波动的影响;〔3〕技术进步的影响。2、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是产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1〕不平衡开展战略的影响;〔2〕教育体制的影响;〔3〕就业意识的影响。3、劳动力流动的严重缺乏,是产生僵硬性失业原因。〔1〕普遍就业政策和固定工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2〕工资和福利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3〕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4〕劳务市场和失业容纳机构的发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6/11/202345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隐性失业显性化1、隐性失业显性化必须分两步走。①竞争机制引入企业,②把企业消化后的剩下的冗员逐步抛向社会。2、企业内部消化步骤。①定岗、定员,定报酬,②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就业岗位,③企业内部工时改革,④轮流组织职工接受定期培训,⑤可以考虑企业内部提前退休制度。3、把企业冗员社会化,为此必须建立三大机制:①社会接受机制,②社会保险机制,③社会仲裁机制。当然,这有可能引起一定的社会震荡,要有清醒准备。6/11/202346二、实行适度失业政策1、标准: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算法,低于3%-4%的失业率绝对是合理的,仍然属于充分就业状态;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加起来不超过10%,也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适度失业率应该为4%-6%之间比较适宜。三、切实保障失业者的根本生活1、建立统一社会职业保险基金,作为失业救济来源;2、建立合理的失业救济标准、享受资格和享受期限;3、建立统一的办事机构和办事程序;4、建立和健全其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6/11/202347第六专题社会犯罪有关犯罪理论的探讨一、西方关于犯罪实质理论述评1、“社会病态〞学说该学说把社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试图用“生物学模式〞即现在所谓的“医学模式〞来解释犯罪现象。普遍行为准那么——违反这类普遍行为准那么存在的缺乏:无视社会变迁对普遍行为准那么的影响2、“社会解组〞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是有组织的,良好的社会组织依赖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强制性联系,这种强制性联系存在于一系列标准之中,一旦关系到标准的价值观念发生混乱,传统的标准无力支配人们的现实行为时,社会的非组织化就出现了,犯罪以及精神疾病、自杀等社会问题大量发生。该理论的社会学家更多地把研究重点集中于社会变迁急剧的地方。托马斯、兹那尼茨基、奥格本、沃思是其中代表。6/11/2023483、“失范〞理论又称作“社会结构说〞,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提出来的,后经R.K.默顿、科沃德开展成熟起来,该理论强调社会的无准那么、非法手段的使用和非法手段使用的缺失等,他们对犯罪者一般都持有或多或少的理解或同情。4、标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米特、米德、库利、戈夫曼等。他们认为,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反映来识别自己的身份,并将别人的反映加以内化形成一种自我概念。所以,在他们看来,对某人的“标定〞过程对这个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6/11/2023495、冲突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乔治·齐美尔、以及当代的刘易斯·科塞、达伦多夫等。他们都强调,由于人们拥有的权力不一样,所以社会冲突在所难免,犯罪多数是由于冲突的原因造成的。6、控制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人的社会化使人遵从社会标准。比方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海舌就具体分析了用来预防越轨行为的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契约〞。这个契约表现为四个因素:分别为“依附〞——“承诺〞——“从来〞——“信仰〞。该理论目前主要用来解释青少年犯罪。6/11/2023507、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同样关注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过它主要深入到这一过程中去分析主体文化和亚文化各起不同作用。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瑟兰在解释妓女、酗酒、吸毒、同性恋等越轨行为时,曾提出以下几个假设:a、越轨行为是学来的,而非天生的,也非低智商或大脑疾病所致的;b、越轨行为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学来的;c、这种学习主要发生在亲密的初级群体中,而群众媒介只起次要的作用;d、这种学习的内容包括越轨的技术、态度、目的以及合理化;6/11/202351社会化理论〔续〕e、对态度、目的的学习是通过定义什么是令人喜爱的、什么是招人厌恶的标准而得来的;f、越轨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对冒犯标准的喜欢程度超过了厌恶程度;g、社会化随着频率、持续性、优先权、强度等的变化而变化;h、越轨行为的学习过程包括学越轨模式,也学非越轨模式;i、当越轨行为成为一种一般的需要和价值时,它不能通过这些需要和价值加以解释。萨瑟兰用以上假设很好地解释了男性、城市居民、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有较高越轨比率的现象。6/11/202352关于经济开展与犯罪变化相互关系的理论述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于经济开展与犯罪现象之间关系的探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反向变化论〞和“同步增长论〞。方案经济时期,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经济开展与犯罪增长的“反向变化论〞。但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观点受到严重的挑战,“同步增长论〞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路易斯·谢利的观点受到人们的重视。1、现代化所带来的人口地区流动性、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等因素,同犯罪现象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2、20世纪以来多数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所带来的犯罪结果,同十九世纪的西欧之间存在着一条极为相似的轨迹线;3、犯罪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在我国,近年来相对一局部人认同了经济与犯罪“同步增长〞理论。6/11/202353建国以来五次犯罪顶峰及当前的社会治安状况建国以来五次犯罪顶峰及其成因第一次犯罪顶峰出现于建国初期。原因:建国初期,新旧社会之交,各种反动势力没有肃清,试图推翻新生政权。第二次犯罪顶峰出现于1961年。原因:三年困难,反右斗争扩大化等是这次犯罪顶峰的主要原因。第三次犯罪顶峰是“文革〞期间,特别是1966-1968年间原因:党政系统瘫痪,公检法受到冲击,造反派为所欲为,整个社会失控。6/11/202354建国以来五次犯罪顶峰及当前的社会治安状况〔续〕第四次犯罪顶峰出现于1981年。原因:10年动乱期间积累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充分暴露,城镇青年就业困难,信仰危机,改革开放刚开始,西方一些思想和生活方式突然而至,国人尚无思想准备。第五次犯罪顶峰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1987年以来,犯罪率持续上升,1989年全国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高达17.9,创历史最高记录。原因:没有特殊的原因,同当代其它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根本相同。6/11/202355我国当前严峻的治安状况我国治安状况严峻,具体表现在:1、暴力犯罪活动猖獗;2、车匪路霸横行于海陆空交通线上,严重威胁老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平安;3、盗窃案件居高不下,经济犯罪损失巨大;4、拐卖妇女儿童、走私贩毒等案件屡禁不止;5、国门敞开后,隐蔽战线的斗争更趋锋利复杂。所有这些案件中,有两个显著特征:1、犯罪成员日益年轻化;2、犯罪行为日益团伙化,出现黑社会性质犯罪。6/11/202356我国当前严峻的治安状况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主要是客观的,即剧烈的社会变迁。1、首先,从人口分布结构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人员流动频繁,匿名交往增多,这就为犯罪率的提高提供了适宜的土壤。2、其次,从物质利益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锋利,这也为犯罪率的提高创造了客观件。3、再次,从社会标准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社会规范松弛,价值观念紊乱,从而大大刺激了意志薄弱者的犯罪动机,减弱了对犯罪现象的控制。4、再其次,从社会信息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社会信息污染,“文化生态〞失衡,这也助长了犯罪现象的增长。5、最后,从社会教育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正常进程受阻,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6/11/202357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成因、预测及对策青少年犯罪的现状:1、数量状况2、案由分布3、主要特点从案由上看,犯罪类型日益多元化;从动机上看,主要是为了金钱,其次是义气、图报复等;从性质上看,故意犯罪多;从方式上看,团伙犯罪占很大比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1、社会变迁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利益矛盾锋利;2、社会变迁加剧,造成社会标准松弛,价值观念紊乱;3、社会变迁加剧,造成社会信息污染,文化生态失衡。4、社会变迁加剧,社会、学校和家庭缺乏在新环境中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方法。6/11/202358青少年犯罪的预测1、从年龄上讲,青少年犯罪仍将是全部犯罪的主体;2、从职业上讲,青少年犯罪仍将以农民犯罪为主,个体户、闲散人员,学生的犯罪有增加的趋势;3、从性别上讲,青少年犯罪仍将以男性为主;4、从文化层次上讲,青少年犯罪仍将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为主。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1、两个文明一起抓;2、组织上互相配合,综合治理;3、教育与打击并重;4、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及其治理方面的研究。6/11/202359第七专题分配不公问题判定分配是否公平的客观标准一、分配结果的定量分析1、洛伦兹曲线2、基尼系数二、分配原那么的公平性分析收入分配的原那么及其“公平性辩护〞1、按劳分配的原那么2、按需分配的原那么3、按资分配的原那么4、按效益分配的原那么5、按风险分配的原那么6、按权力分配的原那么任何国家所实行的分配原那么都不是纯粹的,那么就有一问题个各种分配原那么的搭配比例是否合理的问题。6/11/202360判定是否公平的主观感受两种心理倾向从个人层次来分析,人们在对分配结果作出判断时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心理倾向,即绩效主义和平均主义。1、绩效主义倾向:人们期望以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工作绩效〕来换取满足需要的有效程度〔心理绩效〕,并期望工作绩效与心理绩效成正比,即以等量的劳动投入获取等量的劳动收益。按劳分配2、平均主义倾向:重视收益分配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成认权利和需要方面的平等,追求无差异境界。按需分配有时,以上两种分配方式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6/11/202361不同分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绩效主义内部,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因为:只要存在一种分配原那么,就会把社会上的人们分成假设干的层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分配原那么,它们就把社会上的人们分成许多不同的层次结构。其结果是,个人的自我评价同别人的评价发生剧烈的冲突,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萌发关于受到了“相对剥夺〞的“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有两种类型:1、多寡相对剥夺2、有无相对剥夺两种相对剥夺感,在任何异质性社会里都不可防止。6/11/202362公平感受与公平事实、流动频率的关系不公平感受同不公平事实成正比,同流动频率成反比。落脚到绩效主义和平均主义两种心理倾向上来说,首先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赋予每个人自由选择谋生的地区、职业、行业、所有制、单位、工种、手段等等的平均权力。落脚到多寡和有无两种相对剥夺感上来说,也应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赋予每个人平等竞争的权利,相对剥夺感才会不完全将矛头对着政府和社会,而是将其中的一局部归咎于自己的无能。未来,我国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人口流动频率也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不公平感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6/11/202363我国目前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现一、合理收入差距没有拉开,平均主义顽症仍未治愈。主要表现在公有制内部二、合理的收入差距拉大了,造成贫富过于悬殊。主要表现在:1、不同所有制的差异2、不同地区、行业的差异3、不同分配机制的差异4、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差异。三、分配差序不合理我国的分配贫富排列秩序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出现所谓的“倒挂〞现象。四、非法收入的存在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达为以下“六炒〞1、“炒批件〞2、“炒差价〞3、“炒股票〞4、“炒房地产〞5、“炒货币〞6、“炒企业〞6/11/202364消灭分配不公现象的指导思想一、坚持“局部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平衡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让洛伦兹曲线的弯曲度适当。用小平的话说就是“局部富裕〞和“共同富裕〞的平衡。二、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表达社会公平。1、贫富差距不能超出国民的物质承受力。2、社会财富的分配不能同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背。三、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根底上政府适当干预。政府应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交给市场和企业,自己通过二次分配对市场缺陷加以必要的弥补。6/11/202365第八专题社会保障问题我国原有社会保障制度述评一、原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1、到1956年,我国通过各种方式在城镇根本建立起社会保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