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_第1页
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_第2页
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_第3页
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_第4页
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封面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目录TOC\o"1-3"\h\u268摘要 摘要为了探究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情况,明晰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策略来尽量减小差异,故而对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进行探究。文章利用2017安徽各县人均存款情况以及近10余年来安徽农村农民收入等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基尼系数以及人均收入比等方法进行全面探究,指出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区域间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区域间三大产业比重不同以及区域间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和区域间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缩小安徽农村收入差距的对策与建议,即统筹区域发展使发达区域引领不发达区域、整体带动局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教育发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以及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关键词:安徽;收入差距;区域间人均收入比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Anhui'seconomyhasexperiencedrapiddevelopmentanditsoverallstrengthhasbeengreatlyimproved.However,duetodifferencesinthefactorsindifferentregions,theincomeratioofresidentsintheregionhascontinuouslyincreased,especiallysincetheincomegapbetweennorthernFujianandsouthernFujianisextremelyhighandtheincomeislowest.ThedifferenceineconomiclevelbetweenTaiCountyandthehighest-incomeFeixiCountyisashighas26times.Excessiveincomegapnotonlyaffects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affectsthestabilityofthesociety.Therefore,anin-depthstudyoftheincomegapbetweentheregionsofAnhuiProvincewillnotonlyhelpinhibitthecontinuedwideningoftheinter-regionalincomegap,butalsopromoteinter-regionalintegration.ThispaperprobesintotheregionaldifferencesinincomeofruralresidentsinAnhuiProvince,andexplorestheregionaldifferencesintheincomeofruralresidentsinsouthernFujian,northernFujian,andcentralGuizhou,andanalyzes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regionalincomedifferences.Finally,itproposestargetedreductionofincomegapinruralareasinAnhui.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aretocoordinateregionaldevelopmentsothatdevelopedregionsleadtheunderdevelopedregions,promotelocaleffortstogivefullplaytotheiradvantages,coordinate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improvetheculturalqualityofresidents,andincreaseinvestmentinsocialsecurity.Keywords:Anhui;incomegap;percapitaincomeratiobetweenregions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017年十九大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便要求区域经济平衡,以“共享发展”。安徽占据全国省份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经济整体处于我国中上游,全省经济发展势头一直较好,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以区域间之间的收入差距最为突出。因此,研究区域间之间的收入差距是迫切而又必要的。本文的研究从实践上来讲,可以为安徽区域间收入的差距提供一定的参考,从理论来说本文将收入资源要素禀赋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应用到区域收入差距的分析之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理论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是对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进行的探究,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网络等搜索资料以获取信息,收集整合近年来国内国外有关区域收入差距方面的理论专著、政策法规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全面的收集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以安徽地区为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使文章更具理论性与真实性。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一)收入差距的概念与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收入差距指的是因自然、经济等多元因素导致人们在某一时期以及区域内所获得收入的不均等情况,主要是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均等的指标。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有很多种,主要为基尼系数、人均收入比等。基尼系数是考查一国农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指标,表示在全部农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当期范围在0-1之间,小于0.2表示收入差距过小,0.2-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为合理,大于0.4则意味着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

G=2Σ(ΣPi)′Yi-1-ΣYiPi

=-[1+ΣYiPi-2Σ(ΣPi)′Yi]

人均收入比是指区域间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其中比值在0-1之间,比值越接近于1,区域间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小,而比值大于1,表明区域间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大,且比值越大,区域间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本文将主要运用人均收入比这种方法,进一步具体说明安徽区域间之间(皖南、皖北、皖中)的收入差距。(二)资源要素禀赋理论与增长极理论要素禀赋是资源禀赋的另一个名称,主要指代的是国家所具备的各项生产要素,包含了管理、技术、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各个层面。俄琳初期在瑞典经济学者赫克歇尔的教导之下深受启发,因此,其所阐述的要素禀赋学说也被称之为赫俄模式。他所阐述的观念理论也被人们成为狭义要素禀赋理论。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禀赋理论,主要阐述了如果国际贸易致使进行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生产要素以及市场价格相当的前提下,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均衡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针对同一商品有着相同的生产技术水准,或者针对同一商品的生产有着相同的技术密度,各国生产要素所具备的禀赋,决定了国家贸易的成功与否。各国生产构成主要体现为,国家专门生产密集运用国家拥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产品。要素禀赋理论设定了,生产要素于各机构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某种商品增加生产成本不会发生改变。本文所探究的主要是区域间的差异,该理论应用于一省各区域间也是合理的。该理论最初是由法兰西经济学教授裴鲁在上世纪中期于其著作当中首次提出的,之后在比利时和法兰西的学术界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在著作当中阐明了经济并非均衡的在发展,而是以推动型单位为基础来进展的。所谓推动型单位,代表为了某个经济机构,其超越了平均增长水准,并且和其余机构有着密切的关联。相较于其余经济机构,推动型单位有着一下的差别:其一,推动型单位往往有着非常大的规模。其二,相较于其余机构,推动型单位的优势突出。其三,与其余机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其四,相较于其余机构,其有着非常高的增长速率。相较于其余机构,推动型机构有着非常高的创新优势,通过对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创新,推动型机构在其余经济机构当中具有领先的地位。对于其余经济单位来讲,推动型机构有着消极的制约以及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对裴鲁研究的深入分析,布戴维尔重新界定了增长极理论的空间定义,运用地理空间替代其抽象空间,并且指出经济空间不但包括经济现象的地理构成关系,也包括联系于费力范畴的经济变量间的经济关系。增长极理论阐述了创新是由于经济活动的集中化所导致的,所以其发展优势会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吸引,对聚集优势进行了强化。所以增长极理论不仅在静态意义上存在区域时点上存在差异性,并且还包括动态意义。发展滞后的区域很难汲取创新,从而使今后发展基础变得更差。三、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情况(一)2017年安徽各县人均存款情况人均存款情况可以较为直接的反映出农民收入情况,从安徽各县人均存款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安徽皖南皖北之间差距较大,皖北相对来说,存款总额以及人均存款额度均远低于皖南,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表3-1为安徽较为典型的县人均存款情况:表3-1安徽不同地区典型县人均存款情况县所属城市17年末住户存款(亿)16年末住户存款(亿)常住人口(万人)17年末人均存款(元)16年末人均存款(元)人均名义增量(元)人均名义增速(%)繁昌县皖南148137.3426.9550195105639637.76肥西县皖中273.8240.2675.93607431655441913.96泗县皖北139.6119.3783.91663914228241116.95数据来源:/p/5591043246?qq-pf-to=pcqq.c2c(二)区域间人均收入比下面列出从1992年到2017年的安徽省区域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本情况,具体如图3-1所示(皖中收入情况居中,可对比性偏低,故而此处重点对比皖南皖北):图3-11992-2017年安徽省皖南皖北农民收入比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为了形象地反映上表的情况,相应地将上表所整理的数据制作了图3-2,来分析其人均纯收入的同比增长。图3-21992-2017年安徽省区域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情况根据上图可以得出,1992年到2017年,安徽皖北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84元增加到16257元,皖南则从1464元增加到37173元,年均增长97.57%,表明总体上皖南农村增长幅度略大于皖北农村。1992年到2000年期间,皖南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皖北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同比增长变化幅度特别大,2000年之后,皖南和皖北农村变化幅度相对缩小,但依然波动起伏,且区皖南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略大于皖北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92-2017年安徽省区域间农民人均收入比如图3-3所示:图3-31992-2017年安徽省皖南皖北人均收入比从中可以看出,区域间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区域间收入比快速地扩大。由1992年的1.656上升到1996年的2.063;1997年稍微有所下降,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2004年又快速直线上升,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区域间人均收入比依然还比较大,远超过1,故而可以得知其收入差距相对较大。从基尼系数角度来看,不平均分配差以及平均分配额如表3-1所示:表3-1基尼系数测算情况年份差额平均数基尼系数199258011740.247199370212720.343199410771599.50.393199515072020.50.861199619472805.50.335199721773545.50.417199821574107.50.456199924954517.50.403200026414697.50.432200130435016.50.476200232055197.50.4562003359055800.4152004418260870.405200550236750.50.4822006572876180.447200770438797.50.443200882719948.50.4932009981711469.50.49120101132313018.50.437201112548142780.414201213826160310.456201315536185730.40320141747520939.50.434201518940230680.475201619388246520.455201720916267150.414数据来源:依据计算所得(三)区域间比较分析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安徽被划分为皖南、皖北、皖中这三个区域。其中,皖南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发展较快;皖中地理位置介于皖南和皖北之间,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皖北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欠缺。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这三个区域的区域间收入差距,分别列出皖南、皖北、皖中这三个区域的区域间农民收入状况,如图3-4所示:表3-42001-2017年皖南、皖北、皖中三个区域的区域间收入比从表中可以看出,皖南、皖北、皖中这三个区域的区域间人均收入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且皖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远低于皖南,也低于皖中。在这16年期间,皖中的区域间人均收入比呈现出波动的状态,并伴有下降的趋势;皖南2001年到2010年,人均收入比急剧增长,甚至超过了2,但之后上升的速度放缓;而皖北的区域间人均收入比总体趋势是上升的,波动幅度特别大。人均收入比情况如图3-5所示:图3-52001-2017年皖南、皖北、皖中人均收入比上表与图反映出在这16年期间,皖南、皖北、皖中这三个区域的人均收入比都呈现出先增后减的状态,但直至2017年,三个区域的人均收入比都高于2001年,皖南上升了0.39,皖中上升了0.415,而皖北只上升了0.038,且比值都接近于2,表明这三个区域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比较大。2001年到2009年年期间,皖北地区区域间人均收入比最大,且这三个区域的区域间人均收入比两两相差较大,尤其是皖南和皖北之间的差距,甚至达到了0.442,但自2010年起,尽管皖中地区的区域间人均收入比最大,但这三个区域的区域间人均收入比大体保持相一致,差距较小,尤其皖南、皖中之间的差距极其微小,但由于各自的区域间人均收入比较大,所皖南、皖北、皖中这三个区域的区域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据观察,皖中、皖南、皖北并不能够在经济回报方面看齐,究其缘由,皖中出于经济过渡地带,正值转型阶段,试图摆脱纯粹工业色彩的格局定位,这导致区位间存在经济规模分歧;皖南拥有较可观的经济建设进展,然而区位制衡性较差的弊端难以忽视;皖北始终保持工业化起始阶段,因而未显示出较显著收入分歧,不过当其经济推进之后,也势必迎来相应考验。综上,安徽多地经济水平分歧显著,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调和。四、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安徽区域间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且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要素禀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一)区域间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皖南经济水平理想的农村区域中,基建条件显然更为理想,资源要素显示出一定优越性,诸如水利设施涉及面更宽。再者,经济水平欠佳的农村难以具备成熟金融系统,信贷融资面临较多阻力因素干扰,因此坐落于此的企业但凡面临问题,如资金调度存在问题后,便会走向破产境地;经济条件优渥的农村地带也更容易制造高品质产品,营销路径更多元,对经济的吸纳能力更理想。因而农民群体薪金待遇较佳,基本上都可以保障独立运作经营条件,假使缺乏推广路径,便无法做到规模化营销,市场容纳度也不够可观,就容易使其制造的产品无法带来高市价,经济回报规模缩水,区域间经济分歧更严重。(二)区域间三大产业比重不同由于安徽地域辽阔,必然会造成安徽内部各个地区的差异,无论是从人口密度方面,还是地貌气候特征方面,都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合理反映安徽不同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安徽省通常被分为皖南、皖北、皖中这三个区域。皖南地区相对较为发达,可以说皖南处于“发展极”处,皖中地区介于皖北、皖南之间;而皖北地区距离皖南最远,受经济中心的影响和辐射作用较小。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皖南、皖北、皖中三大产业占比的不同,使得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皖南、皖北区域间三大产业的比重如图4-1所示:表4-12012-2017年皖南、皖北、皖中各产业构成比重年份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第一产业比重(%)皖南2.322.282.282.292.12.08皖中7.487.087.026.866.15.89皖北13.7112.9212.6912.4511.611.29第二产业比重(%)皖南53.9852.8851.5450.3247.946.73皖中55.0654.2853.0152.1550.2749.09皖北47.7447.947.4746.9145.7944.95第三产业比重(%)皖南43.749.8446.1847.395051.19皖中37.4638.6439.9740.9943.6345.02皖北38.5539.1839.8440.6442.6143.76数据来源:依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从表中可以看出,皖南、皖中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实力相对较强,而且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上来看,皖南地区也更好,而皖北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与皖南、皖中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且第三产业分布在区域间,同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相反第一产业相对最少,故而也可以得知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所获得收入比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多得多,而皖北地区刚刚步入工业化初始阶段,以农业为主体,因此皖北地区区域间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基本没有太多的差异,收入差距不是很大,但皖南、皖中已经步入工业化阶段,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因此皖南、皖中的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尤其皖南更为严重。(三)区域间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同教育是知识与技术的有效传播途径,但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必然会导致相应的人力资本水平存在差异,因而所从事的工作就会不同,直接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也会不同,因此人们所获得的相应收入就会存在差异,这样区域间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由于皖北地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但是相反皖南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消费水平也会得到相应地改善,从而皖南地区农民比皖南地区农村农民在子女受教育方面投入的更多,因此导致安徽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这可以从区域间农民受教育程度看出。安徽五年来皖南、皖北的受教育程度如表4-2所示:表4-22013-2017年安徽人口受教育程度(单位:人)受教育程度年份20132014201520162017小学皖南6546055873531695433188472皖北2839335649348793695576589初中皖南115482991839719794637160134皖北3619545748463724803799362高中皖南5402055705540065235197210皖北907512414128421398331130大学及以上皖南39602437704415743350103619皖北279839954393451812791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由此可以看出,在2013年到2017年期间,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四个阶段,安徽皖北农村农民受教育的人数大致上比皖南农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更低,且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皖北农民受教育程度大多处于小学、初中阶段,而皖南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主要是高中、大学,也就是安徽区域间农民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皖北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过低,从而导致皖北农村农民的收入相对较少,因此区域间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四)区域间社会保障制度不同当前安徽皖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基本涵盖了所有项目,而皖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是覆盖面窄、歧义等,由此可知皖北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资金主相对较少,筹集渠道较少,而皖南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方式不相同。社会保障本应首先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但事实上,国家对富余发达区域的社会保障的补助要远远大于对欠发达区域的社会保障的补助,且部分发达区域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而亲发达农村由于制度不完善,对筹资方式的规定也不明确,主要依靠区域内农民自己出资,这会削弱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从而使得欠发达区域农村农民的生活没有保障,贫困农民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五、缩小安徽农村收入差距的对策与建议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引发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因此,笔者在结合安徽地区产生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一)统筹区域发展使发达区域引领不发达区域首先,为缩小安徽农村的收入差距,需要从整体上对安徽区域的发展进行统筹。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加强欠发达区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部分欠发达农村资源要素的发展环境进行改善,使这些地区的特色产品能够更好更快地流入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发展现代农业、订单农业,切实提高欠发达区域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需求;财政和税收上,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坚持科技下乡,让更多的农村企业“走出去”;同时,合理调控农产品价格,以防“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欠发达区域农民的收入水平。这实际上也是经济增长极理论的一种应用。皖南地区较高的发展水平来带动皖北地区农村的发展,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因为外被地区以农产品为主,所以,在宏观调控中,还可以通过采取保护性收购政策和价格干预等方式来保护皖北农村农业,同时还可以采取直接收入支付政策的方式,比如面积限制补贴、产品补贴等多种形式,来调控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提高皖北区域农民收入,由此可以进一步缩小区域间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整体带动局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皖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帮助皖中、皖北地区经济建设,推动安徽经济全面发展;皖中地区要加强与皖南地区的联系与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与皖南经济一体化进程;皖北地区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按照以市场为需求的导向,重新定位产业和资源开发价值,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促进发展。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共同进步。(三)统筹教育发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皖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皖南地区农村而言偏低,从而必然会拉大区域间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此,大力发展皖北地区农村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主要需要从两方面出发采取措施,一方面是对基础教育进行重视,对皖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进行普及,同时对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强。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引进教育人才,全面推进农村师资培训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皖北地区农村的教育水平,最终缩小区域间差异。(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从总体上看,目前皖北区域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仍然是在初级建设阶段。因此不仅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而且还需要通过增加财政的投入来建立各种保障基金,保护皖北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同时适当减免贫困农民的医疗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积极推行相应的生活保障制度,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制度等等。在相应的保障体系之下,来缩小区域间差异。结语本文是对安徽农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进行的分析,文章在概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之后,对相关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