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复习纲要、能力提升)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中国世界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政治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船坚炮利装备先进文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科技落后启蒙思想;近代科技社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长期保持宽松稳定局面对外关系闭关自守,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主要殖民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把矛头指向中国英国工业革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清政府闭关锁国,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英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2)、虎门销烟:①背景:在正常外贸易中,中国居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外流;损害中国人健康;加剧政治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②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③影响: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对华发动战争。(借口)2.概况:(1)时间:1840.6——至1842.8。(2)★结果: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影响1842.8.29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关税主权1843《虎门条约》1844《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破坏司法、领土主权3.★影响:①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准备条件。③思想文化上: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社会转型: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⑤社会矛盾: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等侵略者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借口: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2.过程:(1)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2)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3)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1)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得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2)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中国土地。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历史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这些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拓展知识)近代中国外交1、传统中国外交体制为宗藩体制,也称华夷体制,伴随着天朝上国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制定过程中能够鲜明的体现这种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思想。同时清政府对近代外交原则知之甚少,缺乏主权意识。2、在列强的压迫下中国外交理念向近代条约体制逐步转型,中外平等的思想在外交中不断的发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制定过程中能够体现这种变化。3、外交体制逐步近代化,总理衙门【适应列强侵略需要而设,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标志着中国外交制度上开始近代化,清末新政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同时在当时国内仍旧大量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扩大侵略力量英国英法两国发动、美俄帮凶侵略时间18401842年18561860年侵略范围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战争影响和危害开放五处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远离政治中心;割让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完整主权,司法、关税开始受到破坏。增开十一处通商口岸,从沿海地区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逼近清朝政治中心;割让九龙司,沙俄趁机割占中国领土,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社会性质变化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2)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3)直接原因:连年不断自然灾害(4)主观原因: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2.经过:(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5)后期防御战: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3.结果: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重点提醒】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故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拓展】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2)具体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认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的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3)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评价:①革命性: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②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未能真正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也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③落后性:固守小农经济(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实际上未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2.《资政新篇》(1)主张: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评价:①先进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民道路的愿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②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缺乏付诸实践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太平天国的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2.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具体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内部矛盾重重、腐败滋生,战略上的失误。★拓展补充:农民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1、进步性:农民阶级由于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反抗压迫、剥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到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作用2、从阶级的局限性上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政治上看: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自私型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3、从时代背景来看【时代局限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晚且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失败★二、洋务运动1.背景:(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目的:(1)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可以剿发逆)(2)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可以勤远略)★(3)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4.目标:“自强”、“求富”。5.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内容:(1)创办近代工业: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2)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3)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海军。7.结局: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8.失败的根本原因:未改变封建制度,只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中体西用)★9.评价:(1)进步性:①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④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局限性:①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②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边疆危机危机表现中国的应对措施结果西北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1875—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新疆建省西北边疆度过危机西南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中法战争(1883—1885)马尾海战、台湾保卫战、镇南关大捷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法国占领越南1885,台湾建省东南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关系逐渐解体(二)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制定侵略朝鲜、占领全中国、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根本原因)(2)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2.过程:(1)丰岛战役: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3)黄海战役: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4)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内容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三国干涉还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4.影响:(1)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3)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4)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拓展知识)★《马关条约》的签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允许列强在华设厂,列强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外资企业通过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不平等条约等有利条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商品输出。②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概况: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2)意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瓜分中国的狂潮(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抢占租借地:在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顺、大连,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香港新界,法国租广州湾。(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路权和工矿利权。★甲午中日战争“把中国进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呈现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成立团体,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中国人认识到学西方技术不能挽救中国,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制度才能拯救中国。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政治因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尊为儒学正宗古文经是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者,宣传了变法的合理性。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①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揭开了政治民主化的序幕②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④教育和文化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⑤社会生活: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6.失败原因(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4)变法措施头绪繁多,操之过急。(拓展知识)★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进行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性和政治上的不成熟。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4.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取得成功,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5.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取“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二、义和团运动★1.兴起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问题】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斗争的特点。义和团运动兴起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地的反洋教斗争为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势力提供了情绪的宣泄点。反洋教斗争与中国社会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义和团运动。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大多是普通民众,尤以贫困的农民为多。因此义和团运动虽然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但它也排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一切外国事物,具有历史局限性。3.中外势力的态度(1)八国联军: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2)晚清政府: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3.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4.失败原因:(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2)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5.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义和团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拓展知识)★“扶清灭洋”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保家卫国。“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①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不同点:①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②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4)义和团运动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结果: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拓展知识】★“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地方势力得到发展。(1)背景:①义和团运动兴起。②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2)内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协议不参战。(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②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③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④中央权威下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时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内容和危害内容影响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重人民的负担,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破坏中国主权完整。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年至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9课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1、清末新政(1)含义:①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②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的是1901—1905年清政府的改革,1906—1911年为预备立宪。(2)目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安抚立宪派,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从而达到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3)内容:①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制度近代化】②编练新军【为革命党所掌握的新军,成为覆清的主力】③倡导创办工商业,颁布了一些列工商业章程和奖励实业的办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推广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⑤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组建“皇族内阁”(4)评价:实质是清政府极力维护专制统治而做的政策调整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近代知识分子产生,西学和民主思想传播,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2、辛亥革命的背景(1)政治上: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并与改良派进行论战(4)组织基础:①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894年,美国檀香山,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些利武装起义【徐锡麟、秋瑾,广州黄花岗起义】★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政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局限性:权力归资产阶级所有(3)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局限性: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纲领三民主义革命局限积极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没有明确、彻底反帝(1)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2)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没有明确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背景: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2)概况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后,14个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②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③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④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⑤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直接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因人立法),根本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2)内容及原则内容原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项自由自由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4)意义: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推动了中国法治近代化。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迫切需要一部宪法来确立国体和政体;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即将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2.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4.革命性与民主性(意义)(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民主共和与法的观念。(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各地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6)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5.局限性:《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倒退。●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政治制度上: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或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社会思想上: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自由,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分析《临时约法》“命途多舛”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共和制的基础相对薄弱(专制传统影响较深);政局动荡,反动势力的破坏;共和思想的影响不够深入;国民的民主素养普遍欠缺。★3、辛亥革命的评价意义:(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近代化】颁布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法治近代化】(3)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近代化】(4)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近代化】(5)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社会生活近代化】(6)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产生了重大影响局限性: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背景: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与二次革命①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宋教仁改组中国同盟会,成立国民党,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912年12月举行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国民党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②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过程①专制:二次革命被镇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②卖国: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③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1)背景: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①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割据军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②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各派军阀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割据局面的形成。(2)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北洋各派及地方实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2.概况:(1)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2)“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3.护法运动:(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为“一丘之貉”4.参加一战:(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年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数据库原理及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软件工程综合设计》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II》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常微分方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信号与系统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4403T449-2024废玻璃分类回收利用规范
- 缩孔控制培训
- 污水处理中的煤制气排放处理技术考核试卷
- 水产品行业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考核试卷
- 20世纪时尚流行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理工大学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高清版)JTGT 3331-04-2023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增值服务具体方案怎么写范文
- 企业评标专家推荐表
- 莆田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
- 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暂行办法
- 执法办案区域工作台账[表格借鉴]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
- 超声造影全面总结
- 质量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