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名校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卷(二)_第1页
2023名校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卷(二)_第2页
2023名校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卷(二)_第3页
2023名校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卷(二)_第4页
2023名校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优卷2023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二)一、选择题1.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在《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写道:“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这个“东方巨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A.大陆获得了完全的统一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2.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率领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这标志着()A.西藏开始归属中央政权B.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C.西藏自治区的正式建立D.祖国大陆领土实现统一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D.“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4.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B.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C.过度依赖苏联政府D.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5.(独家原创试题)下图反映的是群众在天安门前欢庆粉碎“四人帮”的场景。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场景可能出现在()A.1971年9月B.1976年4月C.1976年10月D.1978年12月6.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4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这主要说明了当时()A.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B.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7.“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①②②③①③②④8.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这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9.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②③④①②④⑤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10.下列关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B.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C.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1.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A.坚持走群众路线B.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C.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12.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A.香港、澳门回归B.万隆会议的召开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关系正常化13.“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A.和平统一祖国方针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D.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4.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B.一个中国原则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15.“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祖国的港澳地区发生主要变化的是()A.社会制度B.主权归属C.经济制度D.社会生活16.看下列电影海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哪部电影是歌颂人民空军的()17.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见下图)。在这次会议上()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8.1984年,邓小平在接见某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B.中国坚决不干涉美国、苏联的内政C.中国、美国与苏联应该和平共处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独家原创试题)周恩来曾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双边谈判是()A.中缅谈判B.中日谈判C.中美谈判D.中印谈判20.下面表格所示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新中国外交成就卓著B.新中国科技飞速发展C.新中国国际地位极大提高D.新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二、非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阔史诗。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思想解冻】材料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1)材料一中“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是什么?对此,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有何意义?【命运抉择】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材料三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反思总结】(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党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发言:“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会议名称,并指出该会议提出的处理与会国关系的方针。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同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过程中提出的外交政策名称。(3)20世纪70年代,我国结束了同美国长期对抗的僵局,实现了同美国关系正常化,请你列举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不仅是对往昔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昭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0多年前的冬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双双手突破命运的禁锢。当时的生产队队长联合同村农民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8位农民坚定地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1)小岗村的村民们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材料二下表为国家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颁布的一些政策或措施。(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项政策或措施(写序号),谈谈该项政策或措施的意义。材料三这是一张让习近平总书记凝神观看、驻足良久的图片。材料四我国内地将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在特区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作用。(答出一点即可)材料五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水清)二白(指仅仅是大白菜)”,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年夜饭进入20世纪80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20世纪90年代,海外食品引进国内,菜肴也变得丰富多样。进入21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过去就是包个饺子,你看现在这菜,有鱼有虾,越来越精致!”(4)透过年夜饭的变化,你感受到了国家的哪些变化?4.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华丽乐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走进新时代】材料一图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程示意图(1)请将图1年代尺中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希望的田野上】材料二图2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里保存的“生死契约”(2)为什么说图2的这张“生死契约”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体现了怎样的“小岗村精神”?(3)材料二中两段凤阳花鼓词,道出了改革开放前后凤阳的变化,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春天的故事】材料三图3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4)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并指出该格局的特点。期末测试卷(二)1.B依据题干可知这个“东方巨人”的诞生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入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故选B项.2.D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政廉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3.A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选择A项.4.D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结合教材可知,“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结合教材分析可知,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中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故选择D项。5.C本题考查知识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故选择C项。6.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有些人对市场和计划的认识不清晰,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需要解放思想,所以才会出现这4篇文章,故D项正确。7.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走向世界丛书”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通过了解西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我国可以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故选择C项.8.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排除A;南方谈话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因此B正确;南方谈话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排除C;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不是总结成就,因此排除D。9.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①排除。故选C。10.D结合教材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闰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同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故选择D项.11.C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故选C项。12.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可以排除B、C、D三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于20世纪70年代实现。所以答案选A项.13.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称为“九二共识”。故选B项。14.B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15.B依据所学可知,在“一国两制”基础上,港澳回归祖国,港澳回归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生活保持不变,主权归属发生变化,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项。16.A本题考查知识点人民空军,考查学生读图识图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中内容可知A项与空军有关,故选A项.17.B依据题干“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B。18.D根据题干“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可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D根据教材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项。20.C观察题干表格可知,表格所示的历史事件“万隆会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产生的共同影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极大提高。故选C.二、1答案:(1)”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的继续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战略转变前: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经济建设.(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道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主要考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关知识.第(2)问主要考查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第(3)问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答案:(1)万隆会议。“求同存异”。(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等。解析:(1)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厂“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围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3.答案:(1)率先在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精神:敢为人先;勇于革新;自力更生;等。(2)以②为例,全面推行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使乡村中的孩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3)作用: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特区和内地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答出一点即可)(4)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显著变化;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教材可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在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他们具有勇于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