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摩擦力第三课时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第三课时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第三课时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第三课时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物理-摩擦力第三课时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摩擦力课时3习题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摩擦力的方向的判定(三)计算摩擦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一)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二)通过对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对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通过分析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一)如何判定摩擦力是否存在?(二)如何判定摩擦力的方向?(三)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教学难点:如何对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用具: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钩码;毛刷(两个学生一组)教学板书:(1)F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2)F的大小:0∠F静≤F最大,F=§3.3摩擦力习题课教学进程:教学程序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一)提问回顾引入1.学生动手实验一:(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动手做下面实验)将甲、乙两本课本的书页依次交叠在一起,压以下书后,提起乙书,甲书没有从乙书中滑落,两同学用力拉两书背,也不能拉动。

问:使甲书不能从乙书中拉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还有如:用水平力推讲台桌,讲台桌为何不动?用手握住水杯,水杯为何不动?

从实验1中,从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这是静摩擦力的作用,

实验2学生有兴趣,大概可以分析出这种力不是以前所学的重力或弹力,而是一种新的力——摩擦力的作用。

1.学生大胆参与实验

2.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得出猜想生:的却能够将米提起来,可能是靠静摩擦力体力米的?1.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及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新课教学(二)如何判定摩擦力是否存在?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平衡条件来判断例1.如图所示,A、B及B与地面之间接触面粗糙,现用力F将物体B以速度v匀速向右拉出,分析A受到的摩擦力。思考:分析B受到的摩擦力。例2.力F拉着A、B共同作匀速运动,A是否受到摩擦力?若A、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力F作用下共同运动,A是否受摩擦力?思考1:若力F作用在A上,A、B共同作匀速运动,A是否受到摩擦力?思考2:分析上述情况中B是否受到摩擦力?思考3.若A、B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已知vA<vB,试分析A、B间的摩擦力。例3.如图所示,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B上面载着物体A,当它们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时,A物体受到的力:()A、只有重力;B、只有重力和支持力;C、只有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D、有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斜面对它的弹力思考:分析A受不受摩擦力,除了平衡法,还有什么方法?(二)如何判定摩擦力的方向?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平衡条件来判断例1.水平皮带传输装置如图所示,皮带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被轻轻地放在皮带A端,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C后滑动停止,之后就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目的地B端.在传送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A.在AC段为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B.在AC段为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在CB段不受静摩擦力D.在CB段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三)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例1.如图所示,木板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木块A放在B的上面,A的右端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固定在竖直墙上,用水平恒力F向左拉动B,使其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此时绳水平且拉力大小为T,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绳上拉力T与水平恒力F大小相等B.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大小等于TC.木板B受到一个静摩擦力,一个滑动摩擦力,合力大小等于FD.若木板B以2v匀速运动,则拉力大小仍为F例2.如图所示,一物块m从某曲面上的Q点自由滑下,通过一粗糙静止的传送带后,落到地面P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也随之转动,再把该物块放到Q点自由滑下,那么()A.它仍能落在P点B.它将落在P点的左边C.它将落在P点的右边D.无法判断落点,因为它可能落不到地面上来例3:用手抓紧一根竖直铁棍,当手的握力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对铁棍的静摩擦力变大了B.手与铁棍间的正压力变大了C.手与铁棍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变大了D.铁棍更不容易下滑了学生在老师讲解下大胆思考,并且回答老师此刻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可能受,因为地面粗糙;有的说可能不受。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引出二力平衡的知识。(反证法)学生应该可以通过二力平衡的观点得出结论:物体受到摩擦力。学生配合老师积极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大胆提出自己想法。培养学生初步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方案,通过探究结论,加强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欲,目标:1.培养了学生从对简单图形的判断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加强指导,培养了深入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2.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为下面的知识探究打下基础。3.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的事物是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问题。4.会由简单的实验感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并设计出具体方案。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课堂小结一、静摩擦力定义: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又没有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静摩擦力。二、静摩擦力大小:0<F≤Fm(最大静摩擦力)三、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并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并且解决课堂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创新:以自制教具吸引学生目光,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满足的规律。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自制教具、教材、实验仪器《3.3.摩擦力课时3习题课》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程度比较好,基础比较扎实,善于思考,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此外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3.3.摩擦力课时3习题课》效果分析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身边的摩擦等各种课程资源,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以,课堂中教师注重在现生活实例,通过毛刷运动、滚球等大量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分析它的特点。注重过程和方法,这种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够落到实处,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学生学得主动,探究活动扎实有效,学习了方法,培养了能力。在诸多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要素中,本节课侧重“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和分析论证”这些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态和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能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学生,也给了学生大量的鼓励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本节课能在实验创新和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方面更进一步的话,就会更加精彩。《3.3摩擦力》习题课教材分析肥城泰西中学高中物理力学的一个难点在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三种性质力的学习中,摩擦力的概念的建立和方向的判断是难点。摩擦力是力学中常见三种力之一,本节主要学习静摩擦力,教学内容包括: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探究静摩擦力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教科书对静摩擦力要求不高,不仅不讲静摩擦因素,也不要求用公式计算最大静摩擦力。学生要理解相对静止的两个接触面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力,这里要强调“相对静止”的物理意义,要让学生明白静摩擦力是相互接触两个物体相对静止而不是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第三章相互作用3.3摩擦力第三课时摩擦力习题课问题1.如何判定摩擦力是否存在?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平衡条件来判断例1.如图所示,A、B及B与地面之间接触面粗糙,现用力F将物体B以速度v匀速向右拉出,分析A受到的摩擦力。思考:分析B受到的摩擦力。例2.力F拉着A、B共同作匀速运动,A是否受到摩擦力?若A、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力F作用下共同运动,A是否受摩擦力?思考1:若力F作用在A上,A、B共同作匀速运动,A是否受到摩擦力?思考2:分析上述情况中B是否受到摩擦力?思考3.若A、B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已知vA<vB,试分析A、B间的摩擦力。例3.如图所示,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B上面载着物体A,当它们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时,A物体受到的力:()A、只有重力;B、只有重力和支持力;C、只有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D、有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斜面对它的弹力思考:分析A受不受摩擦力,除了平衡法,还有什么方法?问题2.如何判定摩擦力的方向?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平衡条件来判断例1.水平皮带传输装置如图所示,皮带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被轻轻地放在皮带A端,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C后滑动停止,之后就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目的地B端.在传送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A.在AC段为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B.在AC段为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在CB段不受静摩擦力D.在CB段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问题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例1.如图所示,木板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木块A放在B的上面,A的右端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固定在竖直墙上,用水平恒力F向左拉动B,使其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此时绳水平且拉力大小为T,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绳上拉力T与水平恒力F大小相等B.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大小等于TC.木板B受到一个静摩擦力,一个滑动摩擦力,合力大小等于FD.若木板B以2v匀速运动,则拉力大小仍为F例2.如图所示,一物块m从某曲面上的Q点自由滑下,通过一粗糙静止的传送带后,落到地面P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也随之转动,再把该物块放到Q点自由滑下,那么()A.它仍能落在P点B.它将落在P点的左边C.它将落在P点的右边D.无法判断落点,因为它可能落不到地面上来例3:用手抓紧一根竖直铁棍,当手的握力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对铁棍的静摩擦力变大了B.手与铁棍间的正压力变大了C.手与铁棍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变大了D.铁棍更不容易下滑了强化训练1.下列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C.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静摩擦力可以做动力,滑动摩擦力一定不能做动力B.手握竖直的瓶子处于静止状态,握力增大,最大静摩擦力将保持不变C.水平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运动,物体所受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无关D.摩擦力的方向有时可以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3.三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水平桌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由于所受的水平力不同,A做匀速运动,B做加速运动,C做减速运动,那么,它们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应是()A.FfC>FfA>FfB B.FfC<FfA<FfBC.FfA=FfB=FfC D.不能比较大小4.如图所示,在μ=0.1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20kg,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g取10m/s2)()A.10N,向右 B.10N,向左C.20N,向右 D.20N,向左5.一物块m在水平力拉动下,沿静止的水平传送带由A端运动到B端,如图甲所示,这时所受摩擦力为F1;现开动机械让传送带向左匀速传动,再次将同样的物块m由传送带的左端匀速拉动到右端,这时所受摩擦力大小为F2,如图乙所示.F1、F2的大小关系满足()A.F1=F2 B.F1<F2C.F1>F2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如图所示,有一重力不计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向容器内注水,直到注满为止,此过程中容器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断增大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水平力F必须逐渐增大D.容器受到的合力逐渐增大7.如图所示,一质量不计的弹簧原长为10cm,一端固定于质量m=2kg的物体上,另一端施一水平拉力F.(g=10m/s2)(1)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当弹簧拉长为12cm时,物体恰好匀速运动,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2)若将弹簧拉长为11cm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3)若将弹簧拉长为13cm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3.3.摩擦力课时3习题课》课后反思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下降。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教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习还是有兴趣的。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对训练方法的反思第一,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吸引学生去思考,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发现”新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教师代表不了学生,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目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