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据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有一句格言:“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西方的汉学家对中国的皇帝向来批评的多,但是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几乎一致的恭维。
——黄仁宇了解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衰落兴起发展鼎盛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政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唐太宗一生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晚年过失反躬自省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史实;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庙号太宗年号贞观谥号文皇帝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你知道吗?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年号:古代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一、玄武门之变(一)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与父反隋建唐,统一全国,功高盖世,位上王公;设文学馆,笼络人才。(可不具备为帝资格)2、太子设法除患(继位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与齐王结盟;多次谋害不成;调离李世民智囊。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得知害己计划;设计剪除兄弟祸害。(二)经过:
玄武门射杀太子和李元吉,李渊退位,李世民夺取皇位(诛弟、杀兄、逼父、夺权)一、玄武门之变(三)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兄弟相残骨肉对立;②体现剥削阶级自私本性,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学思之窗: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1、根据材料概括贞观年间的治世景象。二、贞观之治(627-649)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一)含义:唐太宗贞观年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实行轻徭薄赋,宽简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历史小知识:治世与盛世
治世是社会比较的稳定、政权巩固、没有什么大乱子、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基本的保证,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就显得不是很发达,一般来说社会经过较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后,重新统一和稳定后的建国(朝)属于这个时期。
盛世是在治世基础上社会更加稳定,政权更加的巩固,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具体措施虚怀纳谏革新制度广求贤哲不避仇怨不拘门第知人善任重用魏征政治法律社会经济选贤任能统治思想吸取隋亡教训存百姓(民本)(二)出现原因:“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3、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思想。结合所学,归纳这些思想的主要来源。统治思想:存百姓,以民为本
来源: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儒家民本思想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务农》
4、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民本,重农,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崇儒学》“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讎不弃。”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旧唐书•太宗纪》5、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选才用人的标准和原则。标准: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原则:不避亲仇,人尽其才
凌烟阁24功臣图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土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14长孙无忌秦叔宝程咬金杜如晦房玄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用人不问出身用人扬长避短用人原则德才兼备选贤任能,求贤若渴,选官不拘一格(提拔魏征、重用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敬德);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
魏征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思考】6、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隋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力图维持唐朝长治久安。7、唐太宗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以人为镜”: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举措:完善三省六部制。作用: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
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8、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项举措?有何作用?(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进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述进士上》
完善科举制,延揽人才9、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项举措?有何作用?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贪污的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时总告戒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朕以至公临天下,法之所行,无舍亲昵。”——《册府元龟》卷一五七“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政要•刑法》(《唐律》比《秦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
至公无私,宽简刑罚唐律残片10、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法制思想
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唐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唐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陛下对欺诈之事很愤恨,因此要杀掉他们,当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这么做。如果用法律来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信任”。唐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后来胄几次直言进谏,滔滔不绝,唐太宗都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没有任何冤狱发生。公元632年,唐太宗到监狱里去视察。这一年,总共有将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到了一块。唐太宗一个一个地询问,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法官的审判很公平。唐太宗听了很受感动,就跟这些死囚犯们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就离开了监狱,都回家过了一年;到了第二年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有名的“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唐代授田文书唐代庸调银饼唐代调布制度构建——均田制、租庸调制
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封建土地国有制)授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授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
租庸调制:唐朝推行的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租即田租,纳粟二石;调即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娟二丈、棉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即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也可以用物品相抵。1.政治:①统治思想:吸取____的教训,坚信_________________;②用人方面:选贤任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反复强调“________”的思想,实行_________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______________,轻徭薄赋;3.法律:从______思想出发,_________,体现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4.思想文化:主张________,_________。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隋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虚怀纳谏知人善任存百姓崇儒尊孔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民本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文德治国休养生息(二)出现原因:唐太宗时期疆域图(太宗语)“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唐纪》11、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有何作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出现提供有利条件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1.唐初概况
边境不稳2.策略和措施①策略:“战而后和”,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②措施:
东突厥:
武力征服、设羁縻府州、册封西北各族:
设羁縻府州、册封西突厥:
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吐蕃: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民族团结)12、结合教材内容,概括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间接统治形式,区域自治,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由中央任命且可世袭,不编户籍、不上贡赋,都接受中央政府领导《步辇图》邮票《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13.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①唐的盛世繁荣为开展大规模民族交往提供物质条件②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吸引力③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为中原与边疆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天可汗”
对外政策积极友好的态度兼收并蓄的方针中外文化:中外交往: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1)宗教文化交流: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玄奘西游取经;(2)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使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西来佛教东传中转圣地;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形成中华文化圈,促进周边国家文明进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贞观之治”总结统治思想:吸取隋亡教训,存百姓具体措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用人)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政治)制定《唐律》,宽简刑罚(法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
和租庸调制(经济)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二、贞观之治(627-649)(三)评价:1、积极意义:历史的进步,奠定大唐盛世局面,推动封建社会繁荣与发展。2、实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带有封建史家美化色彩。
★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2008.738反躬自省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明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帝范》中,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sǔn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2008.739晚年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2008.740三、帝王暮年(一)晚年之失:渐恶直言;滥用民力;滥用刑罚;求仙炼丹原因:治世已久,成就已在,滋生骄逸(二)晚年之省:
撰写《帝范》,反省自我,垂训子孙——政权创立艰难,政权丧失迅速,皇位难得易失,统治者必须谨慎从事。——在《帝范》中,太宗总结了为君之道,封建帝王应该加强品德修养,担负国家责任;——也说明太宗具有深刻地反省意识和调整能力;总结对后世帝王具有警戒提醒作用。(三)自我评价:功大过小“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四、综合分析: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治国政绩: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1、他励精图治,创“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基础。2、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3、他实行开放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使中国文化呈多元化色彩,封建文化出现繁荣局面,并影响世界文明。个人品德:垂范后世4、他善用人和纳谏,具很强自我反省能力,成封建君主楷模和典范,影响历朝治国策略。“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原因五、综合评价14、结合教材12页《学习延伸》第一题,综合评价唐太宗,逐步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等。1、功:
执政思想强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对边疆安抚怀柔,民族政策开明,对外政策友好开放,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过: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历史尽头的回眸,是一串奔流不息的轨迹,伴着丝绸古路悠扬驼铃,寻觅长安古城的雄风。我们看到了历史丰碑镌刻出的辉煌画卷,那是武功赫赫、文采风流的盛世王朝,及那位知人善任、克己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以诚相待、对外友好、安世济民的唐太宗。
在他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结语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会: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力: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贞观之治出现。思维拓展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检物品游戏课件
- 少儿编程行业分析报告
- 2025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公司出纳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幼儿园实习报告范文
- 2025合同范本全书
- 电子出版物出版合同范本
- 2025年居民租赁合同协议书下载
- 承包饭店经营权合同
- 2025广告代理制作合同新版本(合同样本)
- 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环境监测站运行管理与质量控制标准
- 2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题4000题 284
-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 湖南省2024年对口升学考试计算机应用类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18海湾GST-GD-N90消防应急广播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
- 项目风险记录及跟踪表
- 社会信用法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湘潭大学
- 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高一下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